1. 引言
临县地处黄河中游、吕梁山西侧,与同属吕梁市的各相邻县区离石、柳林、方山县等和隔河相望的陕西佳县、吴堡等同属吕梁片汾州小片 [1]。作为晋语四大核心区之一吕梁片中的县域级方言点,临县方言在晋语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2]。临县方言是笔者的母语,文中所记为2001年及之前出生的临县人使用的临县方言口语。方言例句均为笔者调查所得,经过录音与人工处理,最终整理完成。
目前,对于汉语方言中“去”字的特殊用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讨论。学界就晋语“去1 + 地点名词 +去2”这一结构中的“去2”本字确为“去”达成共识 [3]。同时,一些方言区出现了针对单个方言点的“去”字特殊用法研究 [4] - [9]。本文在系统描写临县方言中“去”的读音及用法的基础上,梳理了其在历史上的语法化过程,并对比了同类动词在各地方言中的使用现状,以对该类现象背后的原因做出分析与探究。
《广韵》中,“去”一属去小韵:“去,除也。”羌举切(遇摄开口三等上声语韵溪母);一属㰦小韵:“去,离也。又却吕切。”丘倨切(遇摄开口三等去声御韵溪母) [10]。可见,尽管中古“去”在表示不同的语义时读音也在韵母与声调上存在差别,但均为舒声。临县方言中,“去”的语法地位为动词、趋向动词、助词时分别对应着其三个读音[tɕhy4]、[kəʔ]、[kʔ],除表示“去掉”这一意义时读为舒声外,其他两音均为入声,存在舒声促化现象。
下面本文将以读音为纲展开临县方言中“去”的用法描写。
2. 临县方言中“去”的用法
2.1. 去[tɕhy4]
动词,表示“除掉、减掉”,例如:
1) (长山药)不用阿迪处理,你给药里炖的时候去[tɕhy4]了皮就行。长山药不用怎么处理,你炖在药里前去掉皮就行。
值得注意的是,表示该语义的“去”只能单独使用,使用范围与频率都很小。方言中不存在普通话中“减去”这样的用法,一般由“减上”、“减了”来替代。
2.2. 去[kəʔ]
动词,分为两类:
2.2.1. 表示“从说话所在的地方到别的地方”
2) 这东西全是汝子拿回来的,她夜而去[kəʔ]太原去[kʔ]来。这些东西都是女儿拿回来的,她昨天去太原来着。
3) 我们一个单位总共就去[kəʔ]了两个人么。我们一个单位总共就去了两个人。
动词,可带“了”、“过”,其后可接名(处所)、名(施事/受事)。
2.2.2. 去[kəʔ] + VP,表示“动向”
4) 他家上又远,路还烂,你那是去[kəʔ]做甚去[kʔ]了。他们家离得又远,路还不好,你那是去的干啥?
“去 + VP”表示要做某事,不用“去”时,意思基本不变。学界普遍认为,此处的“去[kəʔ]”为动词,表示施动者位移的运动趋向 [11] [12]。该结构内部语义关系单一,存在一种目的关系。
这两种用法在普通话中也很常见,唯一不同之处在于,临县方言中“去 + VP”后常常总加一个读音为喉塞音的“去”。
2.3. 去[kʔ]
2.3.1. V/VP + 去[kʔ]
“去”位于VP前后,读音存在着稳固性的差异,语法性质也不同。在一些方言中,VP后的“去”已然虚化为“趋向动词”,另有一些为“语气助词” [13] 或兼表“趋向和动态意义” [4]。临县方言中,“V/VP + 去[kʔ]”这一语言现象十分普遍。我们认为,可以根据“去”的去留是否会影响语境中的表达这一外显特征,观察“去”的虚化程度,将其分为以下两种:
1) “去1”虚化程度较低
此种用法中,“去1”不可以随意去掉,在句子中承担一定的语义,与普通话中“去”的用法较为一致1。
a) 表趋向义。
与其他动词连用,构成复合趋向动词,如“过去”、“起去”、“回去”、“下去”、“上去”、“进去”、“出去”等,在句中担任谓语或补语,例如:
5) 这阵儿家山上正是兔子多的时候,你上去1 [kʔ]山上随随便便就能碰见了。这会儿正是山上兔子多的时候,你去山上能很容易就碰到。
b) 表目的义
6) 他上街买东西去1 [kʔ]嘞。他上街买东西去了。
一般用于连谓句中。
c) 随(让) + 小句 + 去,有“任凭”的意思
7) 叫他说去1 [kʔ],谁怕谁。让他说去,谁怕谁。
d) “看去、听去”表示估计或着眼于某一方面的意思
8) 他看去1 [kʔ]不大大,办起过事来可老道了。他看着不大,做起事来很老道。
2) “去2”虚化程度较高
此用法中,“去2”去掉后句子意思几乎不变。这是临县方言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用法,不论句子的时态或语气如何,v/vp后往往习惯性附着一个读音为喉塞音[kʔ]的“去”,例如:
a) VP + 去2 [kʔ]
9) 他吃饭去2 [kʔ]嘞,你一会儿再寻他来吧。他去吃饭了,你一会儿再来找他吧。
b) V + 去2 [kʔ]
10) 早就丢的没有了,你教我到哪里寻揣去2 [kʔ]了?早就丢了,你让我上哪找去?
11) 等了半天没啦等上一个车,你嘛子里走去2 [kʔ]吧。等了半天没有等上一辆车,你还是步行吧。
首先,从“去2”的句法表现来看,其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其次,普通话中“去”至少可以分为表“动向”和“结果”两类,“去”的语义指向不同。但在临县方言中,不仅“去2”的附着对动词没有选择性,而且其语义特征也不会受到动词的影响。
此外,与同为晋语的解州片、同属吕梁片的吴堡县方言不同,临县方言中的“去2”不表示“过去某动作、事件等已经发生或实现” [4],“去2”“去2来”也不是过去时标记 [14]。一方面,“N (施事) + VP + 去2”这一结构只有在句子语境已暗含过去或句中存在表过去的时制标记“来”、时间词“夜来”“将将”等时,听话人才能判定其指向过去。另一方面,这一带“去2”的结构也可以与表其他时态的时间词或时制标记共现,语义并不冲突。笔者经过走访调查发现,吕梁片方言区的柳林、方山、离石等地的方言中,“去2”也不能表“过去”,临县方言并非个例。
“去”演变出体标记的功能是许多语言的共性 [5],临县方言中VP后的“去2”,可兼表“实现”和“将实现”,已完全虚化为一个表动态意义的助词,标记事件或动作。
2.3.2. 常用于表假设关系的复句中,且往往位于并列的小句末
12) 叫他做饭去[kʔ],他嫌锅窑不好;叫他墩地去[kʔ],他又嫌熬人了,兀的你叫我怎么服侍他了。让他做饭去,他嫌锅具不好;让他拖地,他又嫌累。那你叫我把你怎么着。
这一用法也存在于陕北神木方言 [15] 中,“去[kʔ]”是助词,为话题标记。使用时说话人常蕴含着“抱怨”“倾诉”的强烈语气,且一般“去”会拖长音。
2.3.3. V + 去[kʔ] + adj./adv.
“去[kʔ]”还可以用于“V + 去 + adj./adv.”的结构中,且应用广泛,例如:
13) 临县街里的碗团,吃去[kʔ]可口得多得多嘞。临县街里的辣椒蘸豆腐,吃起来可口得多呢。
14) 这个事办去[kʔ]可不容易了!可不是你想的兀的简单。这件事做起来不容易呢!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
15) 你把这个疙瘩瘩捺一下就行嘞,用去[kʔ]可方便了。你把这个按钮摁一下就行,用起来很方便。
这一结构与普通话中“吃着还行”、“做起来很难”、“用着挺方便”等相类似。目前学界已普遍认同汉语中的主语为话题主语,有学者认为句法上无法区分出话题主语和语法主语的互补关系 [16]。由主语的这一性质可知,临县方言中此用法的出现,极有可能是“去[kʔ]”担任话题标记的功能由小句末进一步拓展至同样作为话题出现的主语之后的结果。
此外,当“去[kʔ]”后所接成分为状态补语时,可与“得”换用,意思几乎没有差别,如:
16) 自从年时看罢你再没啦来过,你孩儿也长这家大嘞,看就跑去[kʔ]欢溜溜的。自从去年来看过你再也没来过了,你的孩子已经这么大了,看看跑得多快。
由此,笔者推测,“去[kʔ]”也许会进一步发展出后接结果补语的用法,从而最终演变为补语标记。
3. “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语法化路径
山西临县方言中“去”存在多个读音和用法,且虚化后的“去”在搭配上涉及了动词、动词短语、小句,乃至句中成分主语等多个语法环境,蕴含多种语义,甚至标记了一定的语用功能。因此,有必要从历时的角度,系统梳理其从单一实词义“离开”演化出表多种语义的动词后附虚词的具体过程。
“去”在甲骨文阶段作
、
等形。李学勤先生在《字源》中将其来源分为两类。其一是象形字,像盛器,本义是带盖的盛食器;其二,从大从口,结构与本义均不明 [17]。《战国古文字典》认为
会张大口之意,是“呿”的初文 [18]。《说文》:“去,人相违也。” [19]。违背、离开义使用频率高,最终占据了混同合一的“去”字。此后,其语法化过程涉及到三个重要步骤:
3.1. “V + 去”结构形式的零星出现,为“去”的语法化做好形式准备
两汉时期,“离开”义仍占据主流,但已出现小部分“V + 去”的结构形式。西汉时,这一情况多见于两动程相连。例如:
1) 四人为寿已毕,起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氏真而主矣。
——西汉\刘向《新序》
由“上目送之”可知,“去”表实义,四人确已离开了。除表动作的连续,“V + 去”也出现在以“V”表“去”之方式的情况下,如:
2) 谭拾左曰:“事之必至者,死也;理之固然者,复归则就之,贫贱则去之。此事之必至,理之固然者。请以市谕。市,朝则满,夕则虚,非朝爱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愿君勿怨。”孟尝君他取所怨五百牒削去之,不敢以为言。
——西汉\刘向《战国策》
3) 于是他遣使恤鳏寡而存孤独,出仓粟,发币帛而振不足,罢去后宫不御者,出以妻鳏夫。楚民欣欣大悦,邻国归之。故渔者一献余鱼,而楚国赖之,可谓仁智矣。
——西汉\刘向《新序》
在以上两例中,前一动词与“去”描述的是同一动程,但前一动词重视描述动作的方式,“去”则表示动作的结果。
尽管已经出现“V + 去”的结构形式,但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此类情况的出现具有偶发性,“去”仍为单用,相连两动词并无主次。这种形式结构的出现无疑为“去”的语法化创设了条件。
3.2. 引申出“去掉义”,从形式和意义两个角度拓展了“V + 去”的出现频率,从而加速了“去”的虚化
几乎与上述过程同一时期,“去”在“使去”的用法中逐渐衍生出“去掉”的含义,东汉时出现一些“除去”“脱去”、“罢去”、“退去”、“免去”、“删去”、“弃去”的用例:
4) 其事类众多,章句相溷,或上下谬乱,难分别次序,除去与《新序》复重者,其馀者浅薄不中义理,别集以为百家后,令以类相从,一一条别篇目,更以造新事十万言以上,凡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号曰《新苑》,皆可观。臣向昧死。
——西汉\刘向《宋本说苑》
5) 馀悉除去秦法,吏民皆安堵如故。
——东汉《全汉文》(清·严可均 辑)
六朝时已经出现了大量“去 + N”的用法,这不仅实现了意义的拓展,使“去”最终衍生出“去掉义”;同时,也扩充了“V + 去”这一结构的出现情境,导致大量表“去掉方式”的动词与“去”连用的现象的出现,如:
6) 是以更裁减,以二丈为度,亦取小王书古诗赋赞论,或草或正,言无次第者,入戏学部,其有恶者,悉皆删去,卷既调均,书又精好。羲之所书紫纸,多是少年临川时迹,既不足观,亦无取焉。
——六朝《全刘宋文》
7) 十二月尽,扫去枯叶枯袍。不去枯叶,春叶则不茂。二月、三月出这。良地二月出,薄地三月出。收子者,别留之。
——六朝\贾思勰《齐民要术》
8) 伏愿大家听毗纫买诸铠仗袍袄及马,愿为料理毗纫使得时还。前遣邪仙婆罗诃,蒙大家厚赐,悉恶子夺去,启大家使知。今奉薄献,愿垂纳受。
——六朝《宋书·夷蛮传》
(毗沙跋摩为子所篡夺,十三年又上表。)
9) 菩萨得人饮食时有三事:视上下皆令等,若不等得当分令等、饭已得水饮当让上座先饮、若饭已不得先起去,当与众人俱起。是为十法则。
——六朝《刘宋译经》
这些都为“去”的进一步语法化做好了准备。可以看出,前一动词的语义已经完全涵盖了“去”所表示的动程义,“去”可以看作表动作结果的补语。这样的例子在俗体文字佛经中更为常见,不难推测在口语中使用已比较广泛。
3.3. 逐渐引申出“往”的意义,进而出现“VP + 去”的用例,“去”最终生成表“动态意义”的虚词用法
早在东晋《鼻奈耶》中,已经出现了一些“VP + 去”的例子,如:
10) 诸比丘闻得食出城去。往诣年少比丘所语言。卿莫数数至他家。
——东晋《鼻奈耶》
但类似用例数量极少,且“去”作动词,表“离开”,与VP为两个分列的动程,因此难以进一步虚化。直到唐代时,“去”逐渐引申出“往”的意义,例如:
11) 报张雄中丞:得状,知己点练兵士,兼请出军西去,讨逆贼徒。愤气勃兴,忠词恳切,览之嘉叹,深置於怀。
——唐《唐文拾遗》(清·陆心源 辑)
12) 今得书云:“行至滁州,前去未得,道除既阻,沟壑是虞。况孤孀三十馀口,更无产业,未卜定居。”
——唐《唐文拾遗》(清·陆心源 辑)
晚唐时,“去·处所·VP”这一结构初见端倪 [20],并逐渐引申出“往”之义。这一意义的产生,使得“去”得以以“往”之义进入“VP + 去”的结构。五代时,已出现大量这样的例子,如:
13) 回头乃报传语去,却发南头事汉君。
——五代《敦煌变文选》
14) 鸟窠和尚嗣径山国一禅师,在杭州。未睹行录,不决化缘始终。因侍者辞,师问:汝去何处?对曰:“向诸方学佛法去。”
——五代《祖堂集》
元代时,“去”的使用呈减少的趋势 [21],明清时有小部分残留,但已发展出更为虚化的事态助词义,例如:
15) 婆子道:“为娘的就做这一次,下次再也不做了。好孩子!你帮了妈妈去。”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
最终表事态义的助词“去”未在普通话中保留下来,但临县方言却保存了这一用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话题标记等其他语法功能。
4. “去”语法化过程的一些延伸讨论
4.1. “去”由离开义演变为“往”
“去”本义是“离开”,却引申为与之完全相反的“去往义”。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我们发现此类特殊情况绝非个例。
《广韵·未韵》:“气,与人物也,今作乞。”齐侯壶:“洹子孟姜用气嘉命”,“气”为乞求义。由此可知,“气”字古有给予、乞求义。又如“受”,本象双手授受舟形,本义包括两方面:一可表授予义,读若“授”。一可表接受义。再如,除表示“返回”外,“来”又有出义。商代金文艅尊有:“隹王来正人方” [17]。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这一类字均表示有起点和终点的动程,当以不同的参照点看时,结果便会刚好相反,由此产生以同一字表示相反意义的现象。
4.2. 其他方言类似动词的用法比较
本文尝试对不同方言地区与“去”类似动词进行梳理与比较,并从语法意义角度将比较结果列入下表1:

Table 1. The distribution of similar verbs in different dialects
表1. 类似动词在不同方言中的分布
从上表可以看出,“去”、“得”、“到”、“来”均演化出了“动态助词这一语法功能,在不同的方言中保留或发展出了多种虚词用法,且彼此之间有许多共通之处,均可作助词、介词与副词。其中,作为补语标记的“得”在口语中使用频率高,语法化程度也最高。湖南衡山方言的“得”在“V + 得”结构中与动词凝固成“V-得”复合词,已然虚化为一个词素。除承担语法功能外,山西临县、陕西吴堡中的“去”可以在句中承担一定的语用功能。笔者推测,这些都将是其他同类动词进一步演化的方向,这方面的研究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挖掘。
基于动词的语义特征进一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动词都含有“动程义”,相较其他动词而言,其与时体态的联系更加密切。当进入已含有其他动词的句子时,“去”、“得”、“到”、“来”便偏向于表示时体态等。此后,这种用法逐渐固化下来,最终促使动词完成虚化。
5. 结论
通过上文分析过程,我们发现临县方言中“去”已经虚化出了动态助词、话题标记等功能,且有进一步演变为补语标记的趋势。
从“去”的语法化过程来看,“V + 去”的偶然出现构成了其进一步语法化的形式基础,“去掉”、“往”等语义则提供了语义基础。此外,我们通过共时性对比发现“动程义”不仅促使“去”演化出了“离开”和“往”两个完全相反的意义,其在方言中生成多种虚词用法的现象也可归因于此。
NOTES
1为确保描写详尽准确,笔者在分类时综合了现代汉语学界吕叔湘等诸家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