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西部少数民族农村扶贫工作是中国反贫困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同胞贫困问题的解决。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后,作为反贫困主战场的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如何进一步做好返贫防范,巩固精准扶贫成果,实现稳定可持续脱贫,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涉及到民族同胞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的增强,影响到“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 的推进。
黔东南少数民族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曾经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精准脱贫的典型代表区域;现在作为少数民族农村开展返贫防范和特色产业深度开发的重点对象。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结合该地区自然环境特点、民族民俗风情、物产特色,充分调动少数民族同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新时代的技术优势,更好地推进该地区少数民族农村特色产业深度开发,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十分重要。
2. 黔东南脱贫地区少数民族农村特色产业开发现状分析
2.1. 农林牧副渔特色产品及产业开发
在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下,黔东南州少数民族农村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2],少数民族农村同胞根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备是光照、降雨、通风及土壤等地质地理条件特点围绕农村特色产品进行的经济产品和高价值产业开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整体上来看,少数民族农村特色产品和产业开发得到了长足发展。
以麻江县为例,政府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品,积极打造地标产品,将蓝莓产业建成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营造“麻江蓝莓”品牌,使之成为当地致富增收的主要产业,农民致富增收的有效途径。该县自2000年开始引进蓝莓栽培技术,引入兔眼、北高丛、南高丛和半高丛等四大类蓝莓,共33个品种;2004年开始走上规模化发展之路;2018年,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蓝莓种植面积12,451亩;2020年底建成12万亩蓝莓产业基地,将麻江县逐步打造成为中国南方蓝莓第一县。
2.2. 自然风光 + 民族民俗旅游产业开发
结合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民俗特点,进行“自然风光 + 民族民俗旅游”产业开发,很好地融合当地经济、文化、地理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思路,充分调动民族同胞的积极性、发挥能动性,取得了良好效果。
近几年前往黔东南州地区旅游人数呈上升趋势(详见“图1黔东南州2016~2020年各年旅游总人次”),全州保持着贵州省旅游目的地前五地位。2020年,受新冠肺炎影响,旅游人数稍有回落,总体依旧呈现较好趋势。

Figure 1. Total number of tourists in Southeast Guizhou from 2016 to 2020. Data Source: Guizhou Macroeconomic Database
图1. 黔东南州2016~2020年各年旅游总人次。数据来源:贵州宏观经济数据库
例如,雷山西江苗寨进行旅游特色产业开发,合理利用民族民俗文化遗产,融合了当地自然风光,走出了少数民族农村旅游发展新模式,游客接待数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2018年达到600多万人,2019年接待游客量达到了饱和,在旅游高峰期不得不颁布了“限客令”。该景区已发展成为黔东南州乃至贵州省的少数民族特色地区名片,较好地推动了民族同胞增收致富。截止2017年,参与西江千户苗寨旅游服务工作的村民收入水平已经达到了每月2000元左右 [3]。
2.3.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艺术产业开发
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伴随社会发展,造就了一定的社会个性,是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文化标志。民族音乐、民俗民居、民族手工艺品等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是珍贵的人文、历史资源和财富,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为特色产业开发提供了新思路、新内涵。
第一,在民族音乐方面,黔东南州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傩戏等民族歌舞美誉已经蜚声海内外,其经济价值逐渐体现出来。通过专业团体的精心编排,组织、安排少数民族群众将这些民族歌舞搬上了“多彩贵州”、“西江苗寨艺术节”等大型文艺旅游活动的舞台;邀请民族地区的村民积极参与其中,在宣传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增加收入,一举两得。
第二,在民俗民居方面,黔东南州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建筑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例如,苗族的“西江千户苗寨”、侗族的“风雨楼”等 [4] 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内涵,这些文化旅游资源被开发和利用十分必要。以特色民族民居为载体,生产、生活场景为主题的民俗风情旅游业正在蓬勃地发展,借此对少数民族民居文化艺术进行宣传和集中展示。
第三,在民族手工艺品方面,黔东南州手工艺品主要包括苗族刺绣、蜡染、簸箕画、地戏、傩戏等。这些手工艺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4]。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互联网的推广,它们被作为旅游纪念品和民族特色宣传名片走向大众。
3. 黔东南脱贫地区少数民族农村特色产业深度开发主要问题分析
结合特色产业开发现状,分析可知黔东南脱贫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历史、社会、地理条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进行特色产业深度开发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全盘布局、综合考虑。其中,农村电商的发展、农村物流体系的构建问题、农村特色产业开发需与农村电商融合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开发需紧密结合地理环境等方面尤其突出。
3.1. 基于大数据、物流网络的电商体系有待建设完善
电子商务逐步渗透和影响到少数民族同胞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农村电商已经是少数民族同胞在产业开发中与消费地、消费者进行有效联系、沟通,推动营销渠道的打开,去中间化减少成本、增加利润不可缺少的部分。借助大数据在内的高新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不断深入,更好地服务于少数民族农村生产、流通,让少数民族同胞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带来的便捷生活。
黔东南州少数民族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发展基础信息大数据平台有待构建,物流网络化运作保障不力,基于大数据、物流网络的高效电子商务运作、服务和管理体系有待构建和不断完善的现实情况影响和制约了该地区产业开发的具体实践,成为特色产品产业“下山”、“进城”、“出山入海”的瓶颈问题,且日益凸显。
主要问题具体如下:一、由于信息技术发展滞后,对外交流障碍现象依旧存在。二、由于少数民族农村山高水深,交通运输在内的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物资输入、输出多有不便,导致了与外界互通困难的情况。三、由于商品储存条件有限,专业物流设备缺乏,无法进行大规模远距离输出与售卖。四、由于少数民族农村电商平台建设有待进行,大数据技术应用不到位,交易品种、数量、价格和地区分布等产销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农村生产端。五、由于产业发展基础信息大数据平台有待构建,数据分析、生产指导、采购咨询等大数据应用增值服务功能的智力支持不力,农特产品上行普遍存在着产销对接不畅,无法支持农特产品深入发展、农特产业提档升级的问题。
3.2. 农村物流设施和网络化运营管理有待提高和完善
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交通运输条件整体上得到明显改善。高速公路基本实现县城全面覆盖,又通过建设乡村公路弥补高速公路无法进村的问题。此外,政邮合作设立村村快递也取得较大进展,增加了少数民族地区交通运输频次,物流体系建设得到了不断完善。还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农村物流建设,不断完善物流设施,推进网络构建。通过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物流出村进城的基本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农村物流设施和运营发展依旧落后现状,农村物流问题是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地区电商发展的瓶颈所在,加强农村现代物流建设为农村特色产业开发增加活力和动力保障十分必要。
3.3. 农村特色产业开发亟待与农村电商充分融合发展
相关部门为电商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为黔东南州少数民族农村农产品电商与民族民俗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平台支撑保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黎平县“侗家七仙女”团队充分利用了相关短视频软件,开展侗家劳作、分享美食、参加节假日等一系列活动的流媒体宣传 [5]。通过播放量的增加吸引外界关注,在积淀到一定关注度后,开始助力带动售卖民族手工艺品、土特产(腌鱼、小黄姜等)。解决了当地民族同胞产品滞销问题,保证了当地群众每一年的收入,带动了当地经济,助力脱贫增收。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黔东南州少数民族农村电商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依旧有待完善。这就要求以建立省、市、县、村四级电商服务站点为要求,搭建电商运作设施保障体系;以改善解决好村民对电商的接受能力、积极性等,培养具有较强电商运作兴趣和能力的少数民族农村同胞进行产业开发探索,解决好农村农产品电商与民族民俗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3.4. 农村特色产业开发需紧密结合地理环境条件因素
黔东南州是我国少数喀斯特地貌聚集地之一,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了特色产业开发,产业开发需要与地理环境条件紧密结合起来。
一方面,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给旅游扶贫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民族民俗风情又为当地自然、风光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赋予了人文内涵基础。另一方面,多山地、山高水深的现实情况又给特色农业产品为主的其他特色产业开发增加了诸多不便。特别是,环境与农产品种植不匹配导致收成偏低、经济效益低下的状况还需完善。
这就要求在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事件中,优先解决好支线交通问题,依托资源环境,打造旅游与高速公路联动发展模式,打造专门的旅游线路,设置专门的旅游专线,将自然风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丰富到旅游线路中,解决游客乘车不便的问题,方便、快速的景区过渡切换和交接,增进游客对黔东南州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好奇心和期望值,让游客在赏玩风景后,激发进一步深入景区,实地实景体验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民俗文化的想法,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还需要各地政府在特色产业开发中,要积极分析地理情况、考察环境因素、气候条件等。再因地制宜制定农产品开发方案,在进行特色产业开发的同时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特产品,将地方农产品最大效益化、品牌化,达到产品增收,收益提高的目标。
4. 黔东南脱贫地区少数民族农村特色产业深度开发策略建议
黔东南脱贫地区少数民族特色产业深度开发存在上述主要问题。究其原因,有的是基础薄弱、机遇不成熟、条件有待创造导致的问题,有的是在特色产业开发进入新时期、新局面遇到的新问题。亟待进行模式创新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产业开发的深入开展,推进黔东南州少数民族农村社会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4.1. 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产流通物流体系
物流,贯穿一二三产业,是促进供给与需求相匹配、相协调的核心环节。国家十分重视农村物流建设问题。自2018年开始,中央多次高度重视农村物流建设问题 [6]。特别是,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颁布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要创新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到2025年基本形成农村智慧物流配送体系 [7]。2020年“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多次聚焦物流,明确要求“完善物流网络”、“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特别强调在农村建设方面“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推动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物流网络畅通关系到黔东南少数民族农村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8]。
应该继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大数据 + 电商 + 物流”体系,推动特色产业开发 [9]。以此充分借助大数据在内的高新信息技术的帮助、物流网络的大力支持,可以更好地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不断深入,更好地服务于少数民族农村生产、流通,让少数民族同胞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大数据、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带来的便捷。
4.2. 全力打造特色地标产品,发展和健全全产业链
黔东南少数民族农村具有一定的相对封闭性和发展滞后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完整性,是特色产业开发的宝贵资源基础条件。如何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信息资源途径、渠道进行少数民族文化全方位宣传,创新利用好这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地标产品,不断发展和健全全产业链,推进特色产业开发不断深入开展,让消费者在接触、了解、认同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睹物思‘文’”、“睹物思‘地’”的新格局,更好地推动地区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发展。
4.3. 继续扩大农村电商运营能力,加快发展跨境电商
在国家和各级政府重要政策、专项资金的支持和帮助下,充分发挥和利用贵阳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10] 的优势,通过区域合作、产业带动,不断促进黔东南电子商务发展规模,加强农村电商运营能力,发展特色产品进出口贸易,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动电子商务、物联网、大数据和农村特色产业融合与创新,逐步建设具有黔东南州少数民族农村特色的产业开发电子商务运营体系和运行机制,促进特色经济发展。
4.4. 建立和健全民族特色产业开发利益联结协调机制
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和加强地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的产业帮扶对接,需要创新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东部、中部企业对口帮扶地区兴办微小企业,推动建设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培育和实现订单帮扶、股份合作、园区带动生产托管、资产收益等带贫模式,让民族同胞从产业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5. 结论
黔东南少数民族农村,民族文化多样,农户和村寨思想观念落后,自然条件各异,地理条件复杂多样,立体气候明显,农业经济发展程度相差大,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导致特色产业开发条件先天不足,亟待进行产业开发模式创新推动发展。这就要求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握好特色产业开发与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乡村振兴的深入开展逻辑关系的前提下,围绕农村特色产业开发涉及到的电商及物流、特色经济、人力资源、小微企业运作问题进行综合考虑。
第二,创新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好已有民族民俗、自然环境资源和独特的物产、风貌,进一步开发和孵化新产品、新产业、新模式,促成特色产品走上规模化、效益化、产业化道路。
第三,继续深度开发和拓展已有特色产业,打造全产业链,全面提升存活率和竞争力,努力形成地标性品牌,促其更好地进入更加广阔的国内,乃至国际市场,走好特色发展之路。
第四,努力调动多方资源,打造符合地区发展实际情况、民族区域特色的健康、可持续的少数民族农村多产品产业深度发展创新模式,进一步推动并促成黔东南少数民族农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
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大数据智慧扶贫物流网络构建与运作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9YJA850007);2020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硕士点基金项目“基于大数据智慧物流的贵州脱贫乡村返贫防范与治理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0SSD005);2021年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贵州高校物流课程智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