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据一项全球疾病负担报告显示,卒中(stroke)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致死病因,且发病率逐年升高 [1]。长期以来,脑卒中因其起病迅速,病因复杂导致具有很高的致死率、致残率和复发率。
通常,中风后患者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包括认知障碍、语言障碍、日常生活行动困难等。睡眠障碍是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患病率约占30%,常见的类型包括失眠、昼夜节律障碍、不宁腿综合征等。长期的睡眠障碍可导致患者情绪的波动,诱发血压升高,进而再发脑出血、脑梗死加重神经功能损伤。目前,卒中后睡眠障碍治疗主要依靠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 [2],常规的治疗药物包括苯二氮卓类药物(地西泮、艾司唑仑)、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唑吡坦、右佐匹克隆)、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雷美替胺)、二苯并䓬类化合物(多塞平)以及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剂(米氮平)等。
唑吡坦是一种镇静催眠药,主要用于治疗成人失眠,它有即时释放和缓释释放两种形式,速释性制剂用于治疗与延迟睡眠有关的失眠,缓释性制剂用于治疗睡眠潜伏期减少的失眠 [3]。右佐匹克隆与唑吡坦一样,同属非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通过与苯二氮卓类-GABBA复合受体结合达到强效镇静催眠效果 [4]。目前,唑吡坦和右佐匹克隆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失眠症,但少有文献报道二者临床疗效差异性 [5],基于此,笔者旨在探究唑吡坦与右佐匹克隆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2. 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急性脑卒中患者22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最新202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颁布《中国脑血病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且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或CT检查明确诊断脑卒中。最终通过评定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 AIS)评分 > 6分,筛得106例卒中后失眠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2小组:实验组:53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6例,年龄范围:43~76岁,均值:(60.47 ± 3.29)岁。对照组:53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3例,年龄范围:46~71岁,均值:(60.47 ± 3.29)岁,2组病程均在1年内,并对2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组间个体无明显差异性(P > 0.05),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1) 所有入组的患者均符合最新中国202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颁布《中国脑血病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并通过MRI和CT检查确诊患有脑卒中;2) 初次发病者,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范围在3~15分;3) 通过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 AIS) [6] 评分,若测定评分>6分:诊断睡眠障碍;4) 患者无精神病史,并同意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 脑卒中前即有睡眠障碍的患者;2) 同时合并其它可导致睡眠障碍的疾病的患者;3) 合并有其他严重的系统性疾病的患者;4) 患者不配合研究工作,依从差的患者;5) 患者有认知障碍或者语言障碍的患者;6) 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者。
2.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立即根据病情开展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包括控制血压、颅内压,营养支持、神经保护,改善脑血循环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酒石酸唑吡坦片(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81237,精神药物进口准许证号:TPI20181003,国药准字J20140021,10 mg)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给药,65岁以下患者睡前给予每日剂量10 mg治疗。65岁以上或肝功能损害者睡前服用5 mg/日,效果不佳增至10 mg,持续治疗7日,观察治疗效果。
实验组则给予右佐匹克隆片(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74,3 mg)治疗,个体化治疗:睡前30 min服用,>65岁的患者起始剂量1 mg/天,必要时增加至2 mg/天,有夜间睡眠困难的,>65岁患者起始剂量2 mg/天。合并肝功能异常的患者起始剂量1 mg/天,持续治疗7日,观察治疗效果。
2.3. 观察指标
1) 睡眠功能评分:采用AIS来评估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睡眠情况。该量表包括8个方面:睡眠时间、夜间突发苏醒、晨间过早清醒、总睡眠时间、总睡眠质量、日间情绪、日间身体功能和日间嗜睡。各方面得分为4级,分别记为0~3分,总分24分,得分 > 6分可认定为失眠,分数越高,失眠程度越重。
2) 临床治疗效果:参考《重要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关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估,具体标准为:显效–患者主观睡眠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有效–患者主观睡眠质量较前有所好转,脑卒中的治疗效果良好;无效–患者睡眠障碍未见好转,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明显。总体有效率指标 = (显效 + 有效)病例/总病例 × 100%;神经功能评分以NIHSS评分表为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总分42分,得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3) 不良发生率比较:包括头痛、消化不良、嗜睡、口苦发生率对比(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率 = 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总例数 × 100%。
2.4. 统计学分析处理
数据分析通过统计软件SPSS26.0实现,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形式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M (P25, P75)]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 (曼惠特尼U)秩和检验,组内比较采用Wilcoxon (威尔科森)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构成比N(%)描述,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并且P < 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对比2组治疗前后睡眠功能评分
经1周治疗后,2组患者的睡眠功能评分AIS均有下降,但治疗前后2组间A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 > 0.05),见表1。

Table 1. Compare the changes of sleep function score AI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
, score)
表1. 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睡眠功能评分AIS变化(
,分)
3.2. 对比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
经1周治疗后,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NIHSS评分均有下降,但治疗前后2组间NIH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 > 0.05),见表2。

Table 2. Compare the changes of NIHSS in neurological function scor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
, score)
表2. 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NIHSS变化(
,分)
3.3. 对比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经1周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78.28%),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86.78%)明显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 < 0.05)。见表3。

Table 3. Compare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n(%)]
表3. 对比实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治疗效果[n(%)]
3.4. 对比2组治疗后不良发生率比较
经一周的治疗后,2组均有少量不良事件发生,实验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78%,对照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22%,组间具有差异性(P < 0.05)。见表4。

Table 4. Compar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表4. 对比实验组、对照组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n(%)]
4. 讨论
近年来,脑卒中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增长,长期占据我国居民病死率首位,对人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7]。睡眠障碍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据统计,约60%以上的卒中患者发病后合并睡眠障碍,且多于卒中急性期发病,其原因可能与人体应激反应有关,也可能与卒中特定病灶部位有关,例如丘脑、基底前脑和脑桥中脑–延髓睡眠–觉醒功能调节部位的损害,还有就是与患者病发后的情绪剧烈波动有关 [5]。长期的睡眠障碍可导致患者抑郁、内分泌紊乱和疲劳,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 [5]。因此,我们应在常规治疗脑卒中的基础上对患者睡眠障碍进行干预。
目前针对卒中后睡眠障碍药物治疗主要依靠苯二氮卓类药物,包括三唑仑、氟西泮等,其在镇静、抗焦虑、抗惊厥方面有一定的功效,因药物毒性小、价格低廉广受群众喜爱。但是,有越来越多的报道表明苯二氮卓类药物存在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成瘾性、谵妄、认知功能损害等,老年人群需警惕服用。
唑吡坦是一种短效的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通过选择性结合苯二氮卓类I型受体结合来增强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功能,属于咪唑吡啶类药物 [8]。与苯二氮卓类相比,唑吡坦起效更快,代谢更迅速,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有研究报道,唑吡坦还具有一定抗氧化能力和神经保护作用,目前来说是一种可靠的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药物 [9]。
右佐匹克隆属于第一代环吡咯烷酮药物,环吡咯烷酮属于一类治疗精神的药物 [10]。临床中,由于右佐匹克隆具有与苯二氮卓类受体复合物结合的能力,所以它表现出类似苯二氮卓类药物抗惊厥,肌肉松弛和抗焦虑特性。据报道,右佐匹克隆能很好地调节患者的睡眠周期,5 mg~10 mg的使用剂量可明显减少患者觉醒的次数,增加2期的睡眠持续时间,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 [11]。与传统的苯二氮卓类药物相比,右佐匹克隆药物安全性更好,对患者的认知、精神损害较少,以及对药物成瘾性更低 [12]。
本次研究探讨了唑吡坦与右佐匹克隆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临床疗效,研究结果表明:经治疗后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均有改善,同时NIHSS评分均降低,提示唑吡坦与右佐匹克隆治疗脑卒中睡眠障碍均有效,并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通过对比2组实验前后治疗总有效率,相较于对照组(78.28%),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86.78%)明显更高,组间差异显著。提示右佐匹克隆临床疗效更好;同时与唑吡坦相比,右佐匹克隆的报告不良反应事件更少,提示右佐匹克隆药物安全性相对更好。
综上所述,唑吡坦和右佐匹克隆均能在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取得一定成效,但后者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鉴于二者作用机制的不同,临床中我们应根据患者病情具体化选择用药方案,以帮助患者更好的康复。
基金项目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教师类项目(2022J0691)。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