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血液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与血液学的交叉性临床应用学科,旨在通过传授学生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生理病理理论知识、锻炼学生血液成分的诊断和实验操作技能、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思维来培养具有专业血液检验技术和实践技能的医学检验人才 [1]。相较其他临床学科,血液学检验技术发展起步较晚,并且随着临床大量样本量的检验需求和临床分科化、精准化、高质量化的临床医学新时代高标准,培养专业能力更加优秀的检验医师已经成为新的发展需求和趋势 [2]。而培养方案中,临床诊断基础的检验学科教育是培养临床检验综合型人才的核心力量,因此《血液学检验》课程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整理近10年血液学检验相关文献进行分析,通过可视化知识图谱呈现该领域研究发展趋势和热点,探索研究前沿内容,为今后《血液学检验》课程建设和该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及科研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2. 资料来源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筛选中国知网(CNKI)研究相关文献,检索主题为“血液学检验”OR“临床血液学检验”OR“血液检验”,时间跨度为2012年~2022年,共得1719篇中文期刊文献,排除其中会议记录、报刊简介、无作者文献等非研究主题相关文献,最终得有效文献1668篇,并以Refworks形式导出文本。
2.2. 统计方法
利用中国知网(CNKI)自带文献计数功能导出2012年~2022年发文量统计图,同时通过CiteSpace6.1.R2软件转换相关文献文本格式,分析转换后的文本,设置时间切片(Time Slicing)为2012年~2022年,每1年1切片;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择关键词(Keyword)作为词源;网络裁剪(Pruning)勾选“Pathfinder”和“Pruning Sliced networks”进行网络路径计算和分析,最终得到关键词共现、聚类、时间演进和突现知识图谱。
3. 分析结果
3.1. 发文量分析
对2012年~2022年血液学检验相关文献进行各年发文量统计,以展示发文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其中2012年至2021年为整年发文量,2022年仅显示了近7个月发文数量,见图1。根据图中曲线走势,可将血液学检验研究历程分为3个阶段:2012~2016年为研究发展期,本阶段研究趋势呈稳定增长,并且2016年该领域的研究发文量达到最高(253篇);2017年~2019年为研究平缓期,发文趋势整体波动不大,说明在这段时期该领域研究发展较平稳;2020年~2022年发文量持续下降,说明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和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势态下,临床检验需求在检验技术灵敏度、特异性和分析效率等性能方面的标准不断提高,该领域研究发展还需其他新技术和理论来推进。虽然,血液检验在常规体检、血液病检查或是其他疾病的血液特异性指标检测中起着重要的诊断作用,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多学科交融的发展趋势,该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仍需要更多相关领域人才结合新型材料和新型技术来开发临床血液检验的诊断性能,同时交叉融合分子生物、化学、免疫等检测技术来提升临床血液检验的研究潜力。

Figure 1. Trend analysis chart of publications
图1. 发文量趋势分析图
3.2. 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关键词共现图谱以新视角展现该领域研究热点及关键词之间的网络关系,节点与连线之间交叉汇聚构成整体图谱,其中年轮状节点大小表示关键词频次大小,不同连线颜色代表不同关联集体,设置关键词频次阈值(threshold)后,运行CiteSpace绘制图谱,见图2。图中参数显示研究文献关键词节点N = 437,连线E = 813,网络密度(Density) = 0.0085,说明血液学检验研究方向广泛,研究热点之间联系紧密。
中心性(Centrality)是体现关键词共现的统计值,Centrality大于0.1说明该关键词在本研究文献中具有较强代表性,与其他相关关键词形成较好网络连接。因此,整理Centrality大于0.1相关统计数据,按照关键词频次从大到小排序,见表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除去“血液检验”为主题相关学术名称,“冠心病”、“质量控制”、“分析”、“实验教学”为2012年~2022年该领域主要研究热点。说明血液学检验作为医学技术检验的重要分支,应用于临床冠心病诊断方面的研究关注程度较高 [3],血液检验在实践中质量控制和结果分析的方法研究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4],同时为培养具有较强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检验人才,提升实验教学质量是该领域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点难点。

Table 1. Keywords co-occurrence analysis statistics
表1. 关键词共现性分析统计值
3.3. 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节点存在重要网络关系,可依据关键词网络结构和聚类清晰度聚类成不同模块,聚类主题大小表示不同模块规模大小,板块值(Q)和平均轮廓值(S)为分析聚类效果的重要统计值 [5],选择主题序号(Cluster ID) 0至10,绘制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3。分析聚类图谱可知,关键词板块分别为“#0贫血”、“#1检验”、“#2原因”、“#3血液检验”、“#4医学检验”、“#5冠心病”、“#6应用”、“#7妊娠结局”、“#8检验科”、“#9血液检测”、“#10白细胞”;图中统计值Q = 0.6227 > 0.3,网络结构显著,S = 0.865 > 0.7,聚类效果良好,说明该聚类分析结果较为理想。因此,采用LLR算法,整理聚类模块统计数据,见表2。其中,大小(Size)反应聚类标签所包含的关键词规模,聚类规模与聚类主题序号顺序一致;轮廓值(Silhouette)大于0.7说明该聚类模块聚类效果良好。结果表明,临床血液学检验研究方向分为两部分,一方面集中于检验学科自身的探索与发展(#1、#2、#3、#4、#8、#9),另一方面主要集中在临床疾病相关的血液检验(#0、#5、#6、#7、#10)。

Table 2. Keywords cluster analysis statistics
表2. 关键词聚类分析统计值
3.4. 主题关键词演进分析
通过CiteSpace中Timeline (时间线试图)功能绘制#0至#10聚类主题的关键词演进图谱,见图4。演进图谱将临床血液学检验研究主要方向的主要内容随时间呈现,由图4可知该领域研究演进主要分为2个过程,以2016年为时间节点,前时间段内该领域的研究内容比较丰富,也有新增加的研究热门主题(#5、#9、#10);之后研究内容开始减少,趋于临床应用常态化,主要集中与贫血和临床应用方面,其他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逐渐减少消失(#0、#2、#7、#8、#9、#10)。分析可能原因为该领域研究内容近2016年时趋于成熟,之后相关领域理论和技术研究没有突破性发现。
3.5. 研究前沿探析
利用Burstness功能探析血液学检验相关文献中具有里程碑性的关键词节点,设置参数γ为1.0;Minimum Duration (最小持续时间)为2年,根据突现强度(Strength)筛选前十突现条目(Burstitem),见图5。可将文献关键词突现时间段分为3部分,一是从开始时间节点(2012年)即为重要研究的关键词:“实验教学”、“分析”、“对策”、“质量控制”,可见这4个突现关键词皆为临床血液学检验发展的基础研究内容要求,说明血液检验通过深入研究血液学及实验教学来完善检验专业学生关于血液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储备和操作能力,并在临床应用上对研究血液检验的方法对策、分析标本与质量控制进行了初步的理论研究奠定;其次是2013年至2019年陆续出现的“误差”、“原因”、“不合格”、“贫血患者”,这4个突现关键词反映该时段的研究热点从操作技术的质量控制逐渐转移至血液检验在临床的具体应用;最后为2020年至今新增的“诊断价值”和“鉴别诊断”两个突现关键词,更进一步强调临床对疾病的诊断效果和结果评价。并且,所有突现关键词中,“误差”突现强度“Strength”最高(7.72),说明随着血液检验在临床上不断普及化,检验质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产生检验误差,需要检验人员检验前中后都保持专业的检验素养,并需要单位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地保证诊断准确高效 [6]。因此,如今研究前沿集中于临床血液检验在疾病上的鉴别诊断和诊断价值分析,如何减少检验误差、提升质量控制并优化临床血液检验技术以辅助临床诊断成为该领域现今研究热点。
4. 讨论
血液学检验近十年的研究热点主要围绕临床诊断和学科发展两个方面,目前研究关注点集中在其诊断价值和鉴别诊断方面,因此,为更好促进《血液学检验》学科建设,结合血液学检验学科特点提出以下建议。
4.1. 学科发展方面
《血液学检验》作为医学检验专业和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学科,促进学科发展不仅需要相关高校对检验人才进行系统地教学和培养,在强化学生血液学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利用病例式教学加强学生临床实验操作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在情景式教学模式下让学生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提升自身实践综合素质 [7];还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入学生对血液学最新研究论文的拓展学习,丰富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科研思维能力,为培养科研型检验人才奠定基础。
同时,血液学检验的科学研究方面应更进一步的系统化和融合创新,尤其是在目前以分子生物为主流的检验时代,基因组、代谢组和转录组学等多组学学科与血液检验的融合应用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也是实现临床诊断和精准治疗的新思路 [8];同时将电、磁、光学与自动化检测技术的进一步融合改进,这需要更多不同学科教育研究人员共同努力完成。
4.2. 临床诊断方面
精进血液检验在临床诊断的应用与发展能为该学科发展提供临床资料和提出指导性经验,为《血液学检验》今后的教学和学科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方面,血液检验结果是身体功能指标的体现,正确的标本检验结果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血液检验技术需要最大程度保证检验质量,质量控制体现在检验人员对血液检验质量的控制与管理上,血液样本质量受溶血、放置时间、稀释倍数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科学合理的管理和优化质量控制是保证临床血液检验工作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 [9],同时,护理人员的采血工作也属于血液检验前的重要环节,血液标本采集工作应避免由于采血时间、采血体位、送检时间等不合理所导致的不规范样本 [10]。然而,血液检验前、中、后三个阶段都有相关的操作规范SOP文件和检测仪器操作说明书,如何将已学专业知识和操作规范文件在实践中恰当运用,并在日常或突发情况中进行准确迅速的判断,才是考验检验人员专业素养和能力的方面。因此,对于血液检验技术改进的研究已十分成熟,该领域目前的研究需求应为如何实现拓展血液检验在临床的应用,并在质量控制体系中完善质量监测指标,进行科学化质量评价。
另一方面,血液学检验应充分利用临床诊断和结果分析的相互作用推动和发展临床诊断的应用。其中,血常规是临床血液检验应用最广、最普遍、最实用的方法,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成分都随人体健康疾病状态的不同而发生质变或量变,因此,有效地解读血常规报告结果的临床意义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证据 [11]。同时,血液检验的诊断不仅局限于常规感染性疾病和血液病的检查,比如:临床上对于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贫血诊断,红细胞参数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2];冠心病早期检测率是临床诊断的关键,但影像检查由于清晰度欠佳、伪影难以辨别等问题容易漏检,而血液检验中的心肌指标、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炎症检查能提高冠心病检出率,在冠心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13];临床上难以借助患者症状和疾病史对风湿病进行病情判断,然而借助血浆黏度、免疫学指标-RF、炎症性因子等可以有效对患者病情进行推断,掌握病情进展和预后 [14]。然而,目前血液检验在临床诊断的应用中存在较大局限性,在检验工作依赖于自动化血液检测仪检测的实际情况下,受仪器性能和检验技术限制,对于某些多变化病情疾病的发生,容易产生漏诊或是误诊 [15]。同时,虽然血液的复杂成分和性质变化临床解读意义重大且相关研究内容丰富,但是理论与临床检验仍未能较好衔接与推广应用。因此,提高血液检验的灵敏度与准确度,并且开拓血液检验的应用领域,充分挖掘血液检验的临床意义需要进一步探索与思考。
致 谢
感谢成都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教学骨干提升计划、成都中医药大学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示范课程《物理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物理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核心通识课程《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成都中医药大学辅导员工作室:“导引未来”协同育人工作室等建设项目的支持。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风传承行动”2022年度学风涵养工作室——“科学教育树新风”人才摇篮工作室(XFCC2022ZZ002-046);成都中医药大学2021年度校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ZLGC202143,No. JGYB2020097),2019年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No. 201902322023)。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