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习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提出“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师范生作为“好老师”的后备力量,“是否具备合乎要求的教学能力也成为了其能否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关键” [1],因此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尤为重要。在此时代要求下,全国各省都会举行相应的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从多个层面考察师范生课堂教学水平,如: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考察“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课、模拟上课•板书、即席讲演” [2] 五部分;浙江省竞赛主要考察“即席讲演、模拟上课、现场答辩” [3] 三部分;河南省竞赛主要考察“说课、答辩和才艺展示” [4] 三部分。这类比赛通过以赛促练的方式,达到锻炼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水平的目的。以湖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为例,其考查内容分为教学设计、教育问答、片段教学、板书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五大模块 [5]。这五大模块又可以进一步概括为选手的综合素质和教学实施两个层面。以历史学专业为例,具体从竞赛选手的表现、竞赛组织和高校师范教育方面分析近三年(2019~2021年)湖南省师范教学技能竞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2. 对竞赛选手的问题分析与建议
教学竞赛的目的就是促进参赛者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以竞赛所考察的综合素质与教学实施两个角度为切入点,分析出竞赛选手在竞赛中有以下不足:其一,教育问答过于模板化;其二,课堂教学预设不优导致的“填鸭式”教学;其三,教材文本内容解读不够深入;其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其五,板书与多媒体运用配合度不够。针对这五个问题进行反思,提出提升师范生实践教学水平的建议。
2.1. 广泛阅读实战教学案例,解决教育问答模块中的“模板化”问题
竞赛中的教育问答部分重在考察选手的综合素质。这部分跟教师资格证面试中的结构化问答相似,主要考察师范生的语言表达、处理突发事变等能力。在竞赛中发现,大多数比赛选手会套用问答模板,很少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回答既生硬又不符合实际,虽挑不出大错但过于冠冕堂皇。有些选手还会生搬硬套一些教育学家的名言,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从实际情况来看,教育问答过于模板化,无法体现出教师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
针对这一现象,建议师范生利用空余时间阅读资深教师的教学日记、班主任日志或教学反思中的实战教学案例,从中汲取经验,形成自己的思维。师范生也可以深入学习中外著名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从其思想经验中寻找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法,感悟思想背后关于教育本质的解读。上述方法利于选手在回答教育问答时打开思路,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深层次的认识,找到各个问题的个性与共性,对症下药,为将来走向一线教学做准备。
2.2. 掌握学生的知识面和心理特征,解决因课堂教学预设不优导致的“填鸭式”教学问题
教学实施层面的考察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设计。它是备课中的重要部分,其中做好教学预设是顺利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关键要素。教学预设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对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并保证顺利实施的重要部分,预设中的核心是教师预设学生学习的接受能力和可能作出的反应 [6]。例如:上课时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上课时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在湖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许多选手教学设计预设欠妥。由于竞赛选手对中学生的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因而在上课过程中经常提出过难或过简单的问题,如:比赛选手在教学中整堂课提出一些可以在教材上直接找到的问题,或者提出学生无法从教材中推理总结的一些问题,这显然不符合教学实际。由于选手本身缺失实战的经验,面对非预测的状况,只能强行按自己的设计完成教学任务,导致课堂整体上呈现不够流畅或者机械的“一问一答”、“填鸭式”教学。
建议师范生在教学设计技能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设。准确合理的预设需要对教材文本熟悉、清楚了解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作为相对缺乏实战的“新兵教师”,一方面应提前熟悉和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做到运用自如,信手拈来。另一方面也必须研究中学生学习特点,了解真实的课堂教学,可以通过与一线中学老师交流或代入学生视角,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等方式进一步了解中学生学习心理,从而让教学预设更为自然合理,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3. 扩宽知识视野,解决教材内容的解读深度问题
教学实施层面的考察内容之二是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以历史学科为例,能参加省级师范生竞赛的选手在语言表达、肢体动作、教学仪态等方面的基本功是比较扎实的,但为什么最终呈现的结果往往差强人意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对教材的解读不够。习总书记说过“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 [7],因此,教师的专业知识非常重要。在竞赛中发现,许多历史学科比赛选手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材内容的加工不足,甚至仅仅是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简单梳理总结。历史学科最重要的是史料实证,即“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 [8]。为了抓住学习兴趣和保证教学效果,史料运用不可缺失。
建议师范生提高对历史教材熟悉程度,不断提升自身史料解读和运用的能力。选择与教材内容最为贴切且最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史料,讲解史料的过程中,一定要声情并茂,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学习。竞赛时充分利用教材已有史料,做到用教材教、把教材用活。总之,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知识视野必须要广泛,需要用扎实的学识使学生信服,在上课时,合理地处理教材、借助史料,让学生穿梭在历史长廊中,自发感悟历史的魅力,打破学生平时看教材就可以学好历史的思想。
2.4. 丰富教学模式和方法,解决模式单一化问题
教学实施层面的考察内容之三是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运用。在如今我国历史界对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信息传递教学模式、情境复现教学模式、资料研习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和社会考察教学模式 [9]。竞赛中发现,大部分竞赛选手往往选用信息传递这单一的教学模式,使用讲述法这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听课学生对教学内容一望见底,毫无悬念,对历史课堂失去了兴趣,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面对这些问题,建议师范生在平时的教学技能训练中学习掌握多种教学模式,加强理论研究,理解每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运用的原则和要求,并积极寻找相对应的优质课堂进行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10],达到每一个历史事件运用何种教学模式和方法都可以了如指掌的效果。在历史课堂中利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缓解学生对学习的疲劳,满足学习的期望效应,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历史课精彩且做到让学生既期待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双收”效果。
2.5. 板书与多媒体完美融合,解决配合度不够问题
教学实施层面的考察内容之四是板书的运用。板书包括传统的手写板书和现代多媒体技术板书。传统的手写板书是教师上课时在黑板上书写的简练的文字、图形等,主要目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教师用最直观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教学重难点重要方式 [11]。现代多媒体技术板书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形式,多媒体课件是指用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设备展开教学,其关键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12]。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地发展,多媒体教学运用渗透到教学中,极大地方便了教师教学。竞赛中发现选手在传统的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的配合上不够融洽,部分选手为了板书而板书,多媒体课件上已经展示了的内容,还要在黑板上再板书一遍,缺少针对性。
建议师范生在平时训练的过程中注意传统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的有机配合。对于多媒体课件有的内容,不需要原封不动地写在黑板上,更多的是探索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例如:可以通过关系图式板书,将一些分散的历史知识点系统化,帮助学生发现历史事件中的联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因此,在板书上可以通过多样的类型来帮助学生记忆,发挥板书的灵活性和直观性,同时紧密的与现代教学技术融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
3. 对竞赛组织工作的问题分析与建议
竞赛组织工作在比赛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竞赛制度的制定和赛点选拔是否公平以及竞赛时间的选择、竞赛硬件的提供是否合理起着关键作用,这也影响着竞赛的质量以及选手竞赛的表现。分析发现竞赛组织工作中存在评分标准不够合理、赛点的选拔不够公平、时间安排不够合理以及现代教学技术提供不足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不断地在反思中改进。
3.1. 细化分科评分标准,保障各科目参赛者的公平竞赛
湖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虽然受到了湖南省教育厅和省内各大师范院校的重视,但竞赛的一些具体的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首先,评分虽有具体的标准,但仍然受评委主观意识的影响;其次,五个模块中公开“教育问答、片段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板书设计”四部分,而占比较大的教学设计部分却从不公开,因此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最后,竞赛并不是以每个学科为一组,而是分文科组和理科组,历史学科是分在文科组。但由于每个学科的差异性,也有不同的学科特色,如果按照同样的规则和打分标准,那么历史学科相比语文和英语学科就不占优势。从近三年湖南省师范生技能大赛文科组各学科获奖整体人数可知,历史学科排在倒数第一(见表1),但从参赛人数可知,历史学科排在第四(见表2),因此得出近三年历史学科平均获奖率是倒数第一(见表3)。

Table 1. The number of winners of arts group in Hunan contest of teaching skills for normal students (2019~2021) [13]
表1. 2019~2021年湖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学文科组各学科获奖人数 [13]

Table 2. The number of subjects participating of arts group in Hunan contest of teaching skills for normal students (2019~2021) [14]
表2. 2019~2021年湖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学文科组各学科参赛人数 [14]

Table 3. The number of the contestant’s prize rate of arts group in Hunan contest of teaching skills for normal students (2019~2021)
表3. 2019~2021年湖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学文科组各学科参赛选手获奖率
这些微观的比赛制度的设计,正是目前急需重视与发展的“重头戏”。为更好地细化分科评分标准,建议:第一,在评分上,原有的每个模块打一个分数可以具体到每个细节评分点都进行具体打分,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评委老师打分时注意到每一个打分点,尽可能减少主观地判断。也可以增加评委点评的环节,这有利于选手在教学完成后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评委分数可信度;第二,公开每一个模块和每一个打分点的分数,使比赛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公平公正公开,让比赛结果更具有说服力;最后,在分组上,建议采取以学科为单位进行分组,且评委老师来自每个学科的权威专家教师和一线名师,使每个学科的学科特色体现出来,同时选手在训练时可以将自己的全部实力发挥出来。总之,竞赛组织尽可能地完善竞赛规则制度,尽可能使每一学科的每个参赛选手都可以公平的参与比赛。
3.2. 异地举办比赛,保障各高校参赛者公平竞赛
竞赛的承办单位具有天时、地利与人和的优势,且承办单位对学校发展和提升学校知名度具有推动作用。而湖南省每年比赛的承办单位都是在同一院校,相当于比赛的承办权已经被垄断。从历年获奖的情况来看,承办单位的参赛选手每年都可以囊括大奖,参赛选手的获奖率也是在全省前列,其他的学校面对此情况只能望洋兴叹。当然,这其中不否定参赛选手的实力和学校的自身实力,但每年竞赛地点的选择不科学、不民主,久而久之会导致其他院校失去比赛的热情,甚至产生有“黑幕”的言论,失去了比赛的意义。
建议赛事地点的选择上可以选用民主、科学的方式,制定公开透明的选拔标准,建议可以采用申请制或者轮流制。申请制可以学习河南省的选拔方式,每年在规定的时间内,由省内各大高校向主办单位提交申请书,再由主办单位对申请院校进行考察,选出最佳的比赛地点 [1];轮流制可以每年比赛地点由参赛的各师范院校轮流举办,但主办方须向承办单位提出一定的要求,不达标可以取消承办资格。这两种方式都有利于加强各个师范院校参赛的热情、推动承办单位师范生技能训练的基础设施建设,助推省内各高校的朝着更高层次发展,迈向一个新台阶,此谓两全其美。
3.3. 优化比赛时间安排,选手发挥最佳水平
湖南省每年的师范生竞赛是在10月中下旬(2020年由于疫情推迟到11月下旬)举行,但结合实际不难发现其存在一定缺陷。参赛选手是大三和大四的师范生,这个时间段大三的选手正在紧张的备考教师资格证,大四的选手一般在中学实习。通常情况,很多选手为了准备比赛,不得不放弃教师资格证的备考或者减少实习的时间,显然打乱了选手的学习安排,不利于选手的长远发展。
建议比赛时间可以参考广东省,2021年广东省为9月23~26日 [15] 开展竞赛。此时间段各个院校开学不久,竞赛选手可以利用暑假的时间进行训练,这样即不耽误教学计划,也可以和比赛完合理的安排教师资格证备考或者教育实习,使选手可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水平。选手在暑假准备竞赛时对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有了一定的提升,从而提高备考效率和丰富实战经验。
3.4. 提供多样现代教学技术,科技与教育融合
湖南省师范生教学竞赛提供的教学软件仅仅是office,而且只能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使用,这限制了选手的发挥。首先,在教学资源上基本只能用教材上的资源。以历史学科为例,史料分析教学法是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经。而教材提供的史料毕竟有限,每个历史事件的相关史料相对庞大,对参赛选手要求过高。其次,现提供的现代技术上存在不足,在如今的一线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技术早已不是office这么简单了,基本上都是用“希沃白板”等新近教学软件进行教学,而这些新近教学技术的运用也是师范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上面的问题或许是为了考虑比赛的公平性,防止部分比赛选手直接上网找现成的资料,但脱离时代背景与实际的绝对公平是不可取的。建议比赛时可以提供多一点的现代教学技术,让如今的科技发展成果能运用到课堂,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中感受科技的发展,使科技与教学完美融合。以历史学科为例,在教学设计时,可以适当的为选手提供一些教学史料,使选手在片段教学时内容可以丰富多彩,而不是干巴巴地讲书上的知识点。
4. 对高校师范教育的反思
从上述对竞赛选手的提升和竞赛组织的完善两方面的问题分析和建议,为今后高校提升师范教育整体质量提供了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4.1. 优化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方案,塑造优秀教师
选手在竞赛中教学实施部分出现的问题,如:教学预设不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板书与现代技术不够融入等,间接暴露了高校对师范生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建议高校的师范生培养方案从实际出发,进行创新发展,除了加强理论的学习,增加教育课程课时之外,还需要增加师范生实践的机会。高校首先应多与地方中小学进行合作,可以学习学科教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采用双导师制,在学校学习理论的同时,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使学生多了解中学历史课堂的真实情况;其次,加强教育实习,让学生从内心发掘实习的重要性,抓住每一次可以上台锻炼自己的机会,在实习过程中保持虚心的态度跟一线教师交流,多听取建议,通过课堂的观摩,学习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学会将传统与现代技术在教学中融合;并且深入中学历史课堂,充分了解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心理状况等方面,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和做好教学预设。见习和实习结束后教师指导师范生做好实习反思,正如美国的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 = 经验 + 反思”,反思自己的形象和角色、学科知识与能力基础、教学的技能技巧以及教育观念 [16],使自己的教学能力能得到快速提升。最后,高校在教师聘请上,适当的改变唯学历论的观念,招聘学科教育类的硕士研究生,甚至一些教学能力极好的本科生;亦可加强教师待遇,吸引有能力的教师来高校培养师范生,从而促进更多的教师培养师范生,使师范生的水平不断提升,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4.2. 加强师范生基础知识学习,提升核心素养
学科的基础知识是教师所必备的技能,如果一位教师光有教学技能,没有基础知识,其也无法呈现精彩的课堂。从近三年的竞赛情况来看,选手的专业知识相对薄弱,难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层次解读,加强师范生基础知识学生迫在眉睫,在新教材、新课标和新中高考的背景之下,对师范生的学科专业知识的要求不断提高。“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 [17],建议师范教育不能仅满足于“一桶水”的标准,而是引导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理念。就历史学科而言,源远流长值得挖掘的历史知识太多,值得我们不断深入与积累。在大学期间,师范生在上课时应格外的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积累,培养自身的核心素养,打牢历史基础知识,不能以期末考试不挂科为目标来学习。在平时学习中,可以适当地对师范生的基础知识提高要求,比如,每学期要求看一定的历史著作,撰写读史札记和史学论文等方式来提高师范生的史学素养,为教学中对史料的信手拈来和深入解读教材内容奠定扎实基础。
5. 结语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18]。作为高校,应尽可能为师范生给予最大的帮助,为国家、民族培养出优秀的教师。同时作为当代历史学专业师范生,立志成为一名好老师是我们一生奋斗的目标。青春的意义不在于荒废度日,可以是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满腔真情不限于世间情爱,也可以融入我们热爱的教育事业;饱满热情不止为了黎明的到来,还只为培养一批又一批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而我们作为时代的传棒人,更应该共同努力,让“四有”好老师成为时代的先锋。
基金项目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2022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师范教学技能竞赛提升师范生实践教学水平的策略探究”。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