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平定县位于山西省中东部,隶属阳泉市,处于河北、山西交界之处;就方言区划分而言,平定县属晋语区大包片,其方言语音语法符合晋语特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卷》 [1])
平定方言中,“咾”“啦”“了”可大致对应普通话的虚词“了”和“呢”。对于虚词“了”在普通话中的用法,有观点认为应二分,也有观点认为应三分。本文采用二分法,即普通话中的“了”可分为句中的“了1”和句末的“了2”,以此为基础来分析比较山西平定方言中“咾”“啦”“了”在句子当中不同位置、在不同语境下,在语法、语义方面自身使用情况及对比后的异同比较来谈论平定方言中“咾、啦、了”的用法。本文对于虚词的用法,主要参考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虚词例释》 [2]、黄廖版《现代汉语》 [3]、吕叔湘先生《现代汉语八百词》 [4] 以及邢福义先生《汉语语法学》 [5] 等著作。
2. 咾
“咾”在平定方言中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虚词,在日常对话中常常出现在句中,此时其词性为动态助词,一般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行为的实现,具体用法如下。
(一) 用在连谓句中前一组谓语结构的动词后面,表示谓语动词代表的动作行为完成之后再进行下一组谓语动作行为,例如:
(1) 我吃咾饭再走。(我吃了饭再走。) (括号内为现代汉语普通话表述,下同)
(2) 我吃咾饭就(音骤)走。(我吃了饭就走。)
(3) 我吃咾饭才走。(我吃了饭(以后)才走(的)。)
(二) 用在动词重叠式之间组成“(动+咾+动)+宾”结构,表示动作行为持续时间的短暂,且动作行为已经完成,例如:
(4) 他看咾看表。(他看了一下表。)
(5) 我试咾试新鞋。(我试了试新鞋子。)
有时,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并不一定是短时的,但在对话中的关注点不在于用时长短而在于施事者进行过动作行为本身,则仍可以使用这种结构:
(6) 今儿早起我跑咾跑步。(今天早上我跑了跑步。跑步时长不定)
(7) 问:“你前晌做甚来?”(你上午做什么来着?前晌,指早晨后到中午前的上午时间段)
答:“看咾看电视。”((我)看了看电视。)
(8) 上曰月我坷检查咾检查身体。(上个月我去检查过身体,曰,“一个”的简省)
这种情况下,若说话人有意(或习惯上)表明动作行为并非瞬时动作,但自身进行时间相对较短,则会在“动+咾”结构之后接表示时间较短的时量短语“趟儿”(与普通话中的“一会儿”类似,数词一已省去),则上述例(6) (7)可以表述为:
(9) 今儿早起我跑咾趟儿步。(今天早上我跑了会儿步。)
(10) 问:“你前晌做甚来?”
答:“看咾趟儿电视”((我)看了会儿电视)
但是例(8)的表述却不能改成此类形式,因为“检查身体”相对来说用时较长,更重要的是施动者并不能自行将检查时间设定为短时。
由此,则知平定方言中“动+咾”结构后的宾语还可前加数量短语,再如:
(11) 我夜来坷咾回医院。(我昨天去了一次医院。夜来,昨天;坷,去。)
(12) 上曰礼拜连上咾两天夜班。(上个星期连着上了两次夜班。)
除了在陈述句中用“咾”,在疑问句中也可以用“咾”,如例(1) (2) (3)改为疑问句,则是:
(13) 我吃咾饭再走哇?(我吃了饭再走吧?)
(14) 我吃咾饭就(音骤)走哇?
(15) 你吃咾饭才走的?
平定方言中,“咾”也有用于句尾的情况:
放在无宾语的动补短语之后,表示说话人主观上表示将完成某动作行为,此时“咾”为助词兼语气词。
(16) 我能给你弄好咾。
(17) 等我吃完咾。
此时,以“咾”结尾的陈述句,其语义多指向尚未完成的动作行为,往往代表了说话的某种担保、承诺、安排等。在对话中,若出现句法成分省略的情况,则“咾”与“啦”便具有了区分句意与时态的功用,如上例(17),在对话中常常会简省为“我吃完咾”,而“我吃完啦”也同样可以单独成句,此时,二者形式上的区别就在于句尾,意义上前者表示尚未吃完且将要吃完(“吃”这一动作正在进行),而后者则表示已经吃完(“吃”这一动作已停止,可以是刚刚停止,也可以是停止了一定的时间,具体情况需结合语境)。二者具体的区别将在下文细说。
当“咾”用于疑问句句尾时,同样的意思可以有多种形式的问法,甚至也有双咾句。为便于理解及体现对话的日常性,举日常用餐时语句较为简略的对话语境,试看以下例句:
(18) 你能吃咾?
(19) 你吃咾呀吃不咾?
(20) 你吃咾咾?
三种问法均为问话人询问能否吃完(自己的餐食),答话人就这一问题一般均会回复“吃咾(肯定回答,吃得完)”或“吃不咾(否定回答,吃不完)”。
例(18)中的“咾”,其功能更接近于动词,具有“完备、完成”意,在句中充当“吃”的补语。例(19)中,“V咾V不咾”构成正反问句式,“咾”仍然具备实词性质。例(20)中,“咾”双用,但是二者有区别:前一“咾”用法与(18) (19)相同,而后一“咾”的用法含义更侧重于表明语气,实际上,在平定方言中,类似“咾”连用的疑问句,质疑的语气相对要更为强烈,往往是提问者对答话人可以完成问题中的动作行为表示怀疑,因此提问以向对方确定;答话人的回复中同样也可以出现“咾”连用来强调肯定语气。
3. 啦
“啦”在平定方言中,多用于句尾,主要用作语气词,有时是陈述句,例如:
(21) 一会儿就(音骤)回来啦。
(22) 我干起啦。(我干完了。)
有时是疑问句:
(23) 嗯妈回来啦?(你妈妈回来了吗?嗯,第二人称代词“你”)
(24) 干起啦?((活)干完了?)
此时,“啦”在句尾,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既可以是已经完成的行为或,也可以是将要实现的事实,但是均为说话人所述情况客观上确定已经(或即将)实现,而非说话人主观上的承诺,重点在于动作行为本身。
上述疑问句,还可以补充成分,改为下面的形式:
(25) 嗯妈回来啦没有?
(26) 干起啦没有?
此时,“啦”已不具备句尾语气词的作用,而成为句中的助词,“V啦”加“没有”构成正反问,问句正面是问话人假设已经实现的情况事实,加“没有”表示对自身假设的否定。
类似的问句,还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在一个问句中同时出现了“咾”和“啦”两个词,例如:
(27) 买咾菜啦?
(28) 嗯孩上咾学(音校)啦?(你的孩子上学了吗?)
(29) 嗯孩坷咾学(音校)房啦?(你的孩子去学校了吗?学房,平定方言中指本地的学校)
在这样的问句中,“咾”仍然为动态助词,置于动词之后宾语之前;而“啦”则着重表示疑问语气(在对话中,煞尾的“啦”调值抬高,读音加重,以表示疑问语气)。这种情况,可以用于对话双方事先有过约定、问话人向对方询问是否达成的语境下(如例(27)),也可以用于问话人向对方询问问句当中主语的情况(如例(28) (29))。对比三个问句来看,本质上都是将动宾短语拆分开来,插入“咾……啦”,构成“动咾宾啦”形式,以确定动作行为是否完成。但是,就语用角度来看,三者却有区别:前两句同样的双音节动宾短语中插入“咾”,前者暗示了对话双方是有约定在先的,而后者问话人并不知情,即并未约定“孩子上学”这一事件,问话人只是在闲谈等环境下随意发问。
4. 了
平定方言中的“了”使用条件相比前两个词而言较为狭窄,其读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了(le)”基本相同,但含义同普通话的“了”及上文的“咾”“啦”却有不同。它出现的位置一般位于句末,主要有三种情况:
在对话中,置于助词“恁(有些文献写作‘棱’)”之后,作补足句子的语气词,整句话表示正在进行某一动作行为,例如:
(30) 问:你回来啦没有?
答:道上(路上)走恁了。((我在回去的)路上走着呢。)
(31) 问:你吃咾饭啦?(你吃了饭了吗?)
答:正吃恁了。(正吃着呢。)
从上述例句与普通话的对应来看,句中的“恁”相当于普通话的动态助词“着”,“了”相当于普通话的语气词“呢”。
有时在问句中也用“了”来询问某事是否正在进行或某人、物的行为或状态正在持续:
(32) 嗯爸上班了?(你爸爸(正在)上班吗?)
(33) 外头还下雨了?(外面还在下雨吗)
2. 询问或陈述一种一般性的现象或事实时,作句尾语气词,例如:
(34) 问:有太原到北京的车了?
答:有了。
(35) 天气预报说明儿下雨了。(天气预报说明天下雨。)
这种情况下,“了”位于句尾,句子的区别不在语法上,而在语气和语义上,例 中的回答是根据实际情况表示现存才用“了”,若“有太原到北京的车”这一情况在对话当时不成立,或者说仅为过去曾有的情况,则不能用“了”表示肯定,而是回答“有来”或“有来来”并补充说明已停运。不过,由于口语表达的灵活性,问话和答话形式并非一成不变,对话的实质意义只能在当时由对话双方把握理解。
3. 用于句尾,询问或描述即将发生某事,所描述的实际上,也可以看作与上一情况是同类型用法,即表示询问或陈述某一事态或状况语气:
(36) 问:你今儿黑夜回来呀不?(你今天晚上回来吗?)
答:回来了。((我)回来呢。)(肯定)/不回来,上夜班了。(否定)
(37) 问:你明儿还上班了?
答:上了。(肯定)/不上。(否定)
这种情况下,问话人向答话人询问将来要发生的状况,做出肯定答复时,答话人用“了”表示肯定的陈述语气;而作否定回答时,可用“不V”来表示。
有时,问话人并非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询问,而是在已大致了解或做出推测后向答话人确认,此时问句“了”后加语气词“哇”使语气由询问转向求证,答句格式不变,例如:
(38) 问:你今儿黑夜回来了哇?(你今天晚上回来吗?)
答:回来了。((我)回来呢。)(肯定)/不回来,上夜班了。(否定)
(39) 问:你明儿还上班了哇?
答:上了。(肯定)/不上。(否定)
5. “咾”“啦”“了”异同对比
5.1. 语法
综合上文论述来看,平定方言中的“咾”有助词和语气词的用法,区别主要在于位置上;“啦”“了”的主要用法是作语气词。与“啦”相比,“咾”可以置于动宾短语之间作助词,而“啦”做动词之后的语气词时,动词后面则不带宾语或宾语省略。例如上文例句所示,可以说“吃咾饭”,但是不能说“吃啦饭”。而不带宾语的“吃咾”和“吃啦”在语法上均成立,区别只在语义上;这时,“咾”和“啦”也同时在句尾或动词性短语之后兼有助词和语气词两种词性。
当三者做语气词时,也是有位置上的差别。句中动词后无宾语时,动词后“咾、啦、了”都可接,这种情况一般是用于答语,动词加语气词结构直接成句。当动词后有补语时,则只能用“咾、啦”而不能用“了”,例如可以说“我干起咾”或“我干起啦”而“我干起了”不成立。相反,若动词后直接加宾语再加语气词,则一般情况下只用“了”而不用“咾、啦”。特殊情况下,如表示“坷(去) + 处所”时,可以省略动词后的助词直接用“动宾+啦”,如上文例(29)“坷咾学房啦”也可简说为“坷学(音校)房啦”而不影响对话。这当为当地方言约定俗成的表达形式。此外三者均可与其他语气词连用以确定或加强语气,如“咾哇”“啦哇”“了哇”。
5.2. 语义语用
此处主要谈论三者各自的辨义功能。
在同样的语法结构中,根据不同的交际需要而形成不同的语境,此时对于三者的选择会影响到话语的语用含义。
“咾”“啦”“了”同样直接跟在动词之后作语气词,“咾”表示动作行为尚未完成,或说话人的愿望期许尚未完全实现;而用“啦”则表示已经完成或实现。例如上文例“吃咾”为疑问语气时,表示问话人询问听话人是否能吃完食物,此时对方尚未吃完甚至未开始吃;为陈述语气时,则表示说话人主观上认为可以吃得完,但说话当时仍未吃完。“吃啦”为疑问语气时,表示问话人询问对方是否已经完成吃这一动作,并不侧重是否将餐食吃完;为陈述语气时,则表示已经完成吃这一动作,即“吃过了”。而“吃了”为疑问语气时,侧重询问是否还继续进行吃这一动作或某食物是否还要保留下来以备将来继续吃;作陈述语气时,可用于回答以上两种问题,表示仍要继续。对于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否定答语分别为:吃不咾;没有(吃完了);不吃啦。
此外,对于话语的时态方面,三者也有细微的差别:“咾”着重表示现在或将来,则询问或陈述过去的情况时不可用;“啦”着重表示过去(即已完成),但是在一些情况下描述将来要发生某事也可以用,比如“我一会儿就(音骤)回来啦”,而一般情况下不用于正在进行(“咾”有暗指正在进行,即将完成的含义);“了”如上文所言,在描述一般性事件时无所谓时态,对话中描述动作行为时则侧重正在进行或将要发生。
下面列表对三者的差异进行综合概括。见表1。

Table 1. The comparison of the usage of “lao” “la” and “le”
表1. “咾”“啦”“了”用法对比
6. 结论
综上,平定方言中,“咾”“啦”“了”是三个不同的虚词,但是三者并非是平行关系,而是有相似、有交集的。和普通话相比,“咾”“啦”整体结合来看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了1”和“了2”,但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而是彼此交错、各有相似与分工;“了”则更与普通话的语气词“呢”相近,但在具体语气感情下又可对应普通话的其他语气词。本文只针对三个词语各自独立的用法略加描述,至于它们和其他虚词结合的情况,上文虽有提及,但具体用法仍待深入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