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嫉妒是指当个体与他人进行向上的社会比较时,发现自己处于劣势地位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情绪,通常伴随有自卑、沮丧和挫败感(Parrott & Smith, 1993; Smith et al., 1999)。根据认知、行为和动机的差异,嫉妒还可以分为善意嫉妒与恶意嫉妒(Van de Ven et al., 2009),前者让人感到更少的焦虑与沮丧,它让人以一种积极的方式——自我提升,来缩小与嫉妒对象的差距,而后者则让人感到更加强烈的焦虑、沮丧和挫败感,个体更倾向于通过毁掉嫉妒对象的优势来缩小与被嫉妒者之间的差距(Lange & Crusius, 2015)。人格作为一种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是能力、情绪、需要、动机诸方面的整合,有大量研究表明人格与情绪存在密切的关系(DeNeve & Cooper, 1998; Mobbs et al., 2005; Ng & Diener, 2009),前人研究也发现了人格对一般嫉妒的影响(Habimana & Massé, 2000; Smith et al., 1999),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研究过大五人格对不同性质嫉妒的影响,而且其中的作用机制也需要进一步探讨。基于此,本研究将探讨大五人格对善/恶意嫉妒的影响,以及心理弹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进而为发掘善意嫉妒的积极作用和抑制恶意嫉妒的消极结果提供相应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1. 人格与嫉妒的关系
在对于人格的研究中,大五人格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人格结构,且被证明具有跨文化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尤瑾,郭永玉,2007)。Tupes和Christal (1961)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开放性(openness)、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外倾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神经质(neuroticism)。神经质的通常表现被描述为焦虑、自我同情、敏感、紧张和情绪不稳定性(McCrae & John, 1992),而且高神经质的个体具有更低的自我效能感(Schwarzer & Warner, 2013),对获得成功的希望感较低,故神经质可能与善意嫉妒负相关,而与恶意嫉妒正相关。
与神经质相比,大五人格的其他维度更为积极。外倾性是一种健康的人格特质,外倾个体常常是积极的、坚定自信的,他们面对困难时倾向于有更强的效能感,而人们的效能感会对自己的感受、思考、行为产生影响(Bandura, 1997),外倾性个体被证明更倾向于采用问题中心的处理方法,即他们会选择直接解决引起烦恼的问题(Zhou et al., 2017),在面对别人的优势时,他们更倾向于采取提升自己的方式来缩小差距;同时,当人们认为自己拥有有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时,较少产生敌意,不容易对嫉妒对象产生诋毁、损害的动机,因此,外倾性个体可能更容易产生善意嫉妒,更少产生恶意嫉妒。
开放性主要指个体富有好奇心,喜欢探索,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接受性(彭聃龄,2001)。具有这一人格特质的人,他们总是具有创造性,勇于挑战传统,而且它与个体在收集和处理复杂信息时所体验到的积极结果有关(Shiota et al., 2006)。因此高开放性的个体在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时,对获得成功具有更高的希望感,更可能产生善意嫉妒,并将注意力集中于自我提升,而不是产生恶意嫉妒去破坏他人的成就。
宜人性指的是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能力(Fayombo, 2010),与和他人保持积极人际关系的动机密切相关(Jensen-Campbell & Graziano, 2001),他们倾向于认为人们都是正派、诚实、值得信任的(Bierman, 2004),因此,高宜人性个体可能会倾向于认为被嫉妒者的成就是应得的,更容易产生善意嫉妒,低宜人性个体则相反。
相似的,尽责性是与创造性、高效、有组织条理性密切相关(McCrae & John, 1992; Fayombo, 2010),他们被形容为有毅力的,在生活中追求成功(Friborg et al., 2005),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更积极的看法,拥有更强的控制感(Costa & McCrae, 1992),不容易对嫉妒对象产生敌意(Rawles, 1971),他们同样倾向于问题中心的解决方法,当面对优势对象时选择提升自己来缩小自己与嫉妒对象之间的差距,因此,高尽责性的个体可能更倾向于产生善意嫉妒,而较少产生恶意嫉妒。
钟华华等人(2021)的研究揭示了,神经质与积极压力信念和可控信念呈显著负相关,而尽责性、宜人性、外倾性、开放性与积极压力信念和可控信念呈显著正相关。可控性是区分善善意嫉妒和恶意嫉妒的重要条件,善意嫉妒个体具有更高的自我控制能力,恶意嫉妒个体的自我控制水平则相对较低(Van de Ven et al., 2011)。基于此,我们推测:神经质可能负向预测善意嫉妒,正向预测恶意嫉妒;而尽责性、宜人性、外倾性、开放性可能正向预测善意嫉妒,负向预测恶意嫉妒。
1.2. 人格、心理弹性及嫉妒的关系
心理弹性是指个体不受压力与逆境的负面影响,并能在压力与逆境之中奋斗不息而获得发展的现象(Connor & Davidson, 2003; Fletcher & Sarkar, 2013)。人格作为个体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的重要决定力量,也会对人的心理弹性产生影响。Tugade等人(2004)曾在研究中指出人格特质是心理弹性的重要预测因素,宋凤宁等人(2014)的研究直接发现了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与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而神经质与心理弹性显著负相关。另一方面,心理弹性是一种积极应对压力的能力,与更高的自主性、社会胜任力有关(Waters & Sroufe, 1983)。而在社会比较中,当面对他人拥有的优势时,善意嫉妒者拥有更高的胜任感(Crusius & Lange, 2014),更倾向于通过提升自己这一积极的方式去面对,因此,我们推测心理弹性能够正向预测善意嫉妒。此外,当人们面对困境与压力时,心理弹性能够起到减轻压力的积极作用(Rutter, 1987),而恶意嫉妒正是当个体发现自身处于弱势地位时产生的一种压力情绪,因此,心理弹性可能负向预测恶意嫉妒。基于此,我们推测:心理弹性可能在人格对善/恶意嫉妒的预测关系中起着不同的中介作用机制。
综上所述,本研究拟探讨人格特质对善/恶意嫉妒的影响以及心理弹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我们提出如下具体假设:1) 神经质能正向预测恶意嫉妒,负向预测善意嫉妒;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能正向预测善意嫉妒,负向预测恶意嫉妒。2) 心理弹性在大五人格和善意嫉妒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也在大五人格和恶意嫉妒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2. 方法
2.1. 对象
我们采用群组抽样的方法,在湖南省长沙市随机抽取了两所初中、一所高中的1282名中学生进行施测,被试年龄为14.40 ± 1.754,其中男生669人(52.2%),女生613人(47.8%)。本研究已获得作者所在单位心理学术委员会批准,且所有被试在参与本研究前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在完成问卷填写后获得了相应的报酬。
2.2. 研究工具
2.2.1. NEO-120人格量表
NEO-120由Johnson (2014)编制,该量表包含五个维度(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共计120个条目,采用7点计分(1 = 完全不符;7 = 完全符合),该量表已被应用于中国被试群体并证明又较高的信度(Xiang et al., 2016)。在本研究中,各分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是神经质0.780、外倾性0.579、开放性0.551、宜人性0.640、尽责性0.761,该量表的总体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707。
2.2.2. 心理弹性量表
采用Connor和Davidson (2003)编制,Yu和Zhang (2007)修订的心理弹性量表进行施测。本量表共10个条目,采用7点计分,从“非常不同意 = 1”到“非常同意 = 7”,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弹性越强。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905。
2.2.3. 善/恶意嫉妒量表
善意嫉妒和恶意嫉妒量表(BeMaS)由Lange和Crusius (2015)编制。该量表由两个分量表组成,共包括10个项目。每个项目都采用6分评分(1 = 完全不同意;7 = 完全同意),得分越高说明嫉妒水平越高。Xiang等人(2018)的研究已经证实该量表在中国群体中的有效性。本研究中善意嫉妒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783,善意嫉妒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841,量表总体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704。
2.3. 统计处理
利用SPSS软件将所得到的数据录入数据库中备用,在录入完毕后使用SPSS26.0软件处理数据。本研究中介效应的检验选用方杰,张敏强和邱皓政(2012)推荐的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重复抽取5000次)分析中介效应。如果置信区间不包含零,那么间接效应在α = 0.05水平显著。检验工具为Hayes (2012)编制的process插件,检验模型为模型4。
2.4. 共同方法偏差
由于采用自我报告法收集数据,结果可能受到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因此,Harman单因子检验法被用来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36个,且最大因子解释变异为12.77%,小于40%的临界标准。这说明本研究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3. 结果
3.1. 各变量相关性检验
大五人格、心理弹性与善恶嫉妒的相关分析
人格特质、心理弹性与不同性质嫉妒的相关分析表明(见表1),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外倾性与心理弹性存在正相关,而神经质与心理弹性存在负相关。恶意嫉妒与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外倾性存在负相关,而与神经质存在正相关,另一方面,善意嫉妒与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外倾性存在正相关,与神经质则存在负相关。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among variables
表1. 描述性数据和变量间的相关性
***p < 0.001,**p < 0.01,*p < 0.05。
3.2. 心理弹性在大五人格与善意嫉妒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在控制了性别、年龄这两个人口学变量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对对心理弹性在大五人格和善意嫉妒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了分析。在回归分析中,结果如表2所示,除神经质负向预测善意嫉妒(β = −0.14, p < 0.001)和心理弹性(β = −0.48, p < 0.001)外,其他人格维度对心理弹性和善意嫉妒均为显著正向预测。而且,在加入中介变量心理弹性后,五种人格维度对善意嫉妒的预测关系依然显著,这表明心理弹性在人格与善意嫉妒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此外,Bootstrap的中介分析结果显示,五个模型的置信区间分别为[−0.29, −0.21]、[0.12, 0.18]、[0.07, 0.13]、[0.11, 0.16]、[0.15, 0.22],都不包含0,说明心理弹性在五种人格维度与善意嫉妒的中介作用均显著,结果如表3所示。
Table 2. Regression analysis 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between big five personality and benign envy
表2. 心理弹性在大五人格和善意嫉妒之间中介作用的回归分析
注:模型中各连续变量均经过标准化处理之后代入回归方程。***p < 0.001,**p < 0.01。
Table 3. Examining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n big five personality and benign envy
表3. 心理弹性在大五人格和善意嫉妒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3.3. 心理弹性在大五人格与恶意嫉妒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接着,我们以同样的方法,对心理弹性在大五人格和恶意嫉妒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了分析。在回归分析中,结果如表4所示,除神经质正向预测恶意嫉妒外(β = 0.28, p < 0.001),其他人格维度对恶意嫉妒均为显著负向预测。而且,在对心理弹性的预测关系中,也仅有神经质负向预测心理弹性(β = −0.48, p < 0.001),人格的其他四个维度对心理弹性均为显著正向预测。然而,当加入了中介变量心理弹性后,外倾性(β = −0.48, p = 0.23)、开放性(β = −0.02, p = 0.45)和责任心(β = −0.06, p = 0.06)对恶意嫉妒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这表明心理弹性在这三个人格维度与恶意嫉妒的关系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此外,Bootstrap的中介分析结果也显示了,五个模型的置信区间分别为[0.07, 0.14]、[−0.13, −0.08]、[−0.09, −0.04]、[−0.09, −0.04]、[−0.16, −0.09],都不包含0,说明心理弹性在这五个模型中的中介效应均显著,结果如表5所示。
4. 讨论
本研究是为了探究人格特质与善恶嫉妒的关系以及心理弹性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我们发现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与尽责性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善意嫉妒,神经质则是显著负向预测善意嫉妒;而且心理弹性在五种人格特质与善意嫉妒的关系中均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至于大五人格特质与恶意嫉妒的关系,我们发现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与尽责性都是显著负向预测恶意嫉妒,神经质则是显著正向预测恶意嫉妒;且心理弹性在神经质、宜人性与恶意嫉妒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外倾性、开放性和尽责性与恶意嫉妒的关系中则是完全中介的作用。这些结果首次揭示了大五人格特质对善恶嫉妒的影响以及心理弹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而且本研究对影响善恶嫉妒的因素进行探讨,这有利于推动关于从心理弹性角度设计避免嫉妒的消极影响的干预研究。
Table 4. Regression analysis 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between big five personality and malicious envy
表4. 心理弹性在大五人格和恶意嫉妒之间中介作用的回归分析
注:模型中各连续变量均经过标准化处理之后代入回归方程。***p < 0.001,**p < 0.01,*p < 0.05。
Table 5. Examiningg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n big five personality and malicious envy
表5. 心理弹性在大五人格和恶意嫉妒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4.1. 人格与善/恶意嫉妒之间的关系
首先,回归分析的结果验证了假设一。神经质正向预测恶意嫉妒,该结果支持了Smith等人(1999)的观点,同时也契合了Xiang等人(2016)对恶意嫉妒在认知神经方面的发现,即神经质对恶意嫉妒的影响不仅具有行为基础,也具有神经生物基础,两者激活的脑区具有重叠。因此,相关联脑区的激活更容易使高神经质倾向的个体产生恶意嫉妒。与恶意嫉妒相比,善意嫉妒的认知和行为结果更为积极(Van de Ven et al., 2011),因此高神经质倾向的个体产生善意嫉妒的可能性较低。此外,我们发现,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能够正向显著预测善意嫉妒,负向显著预测恶意嫉妒。这些结果与钟华华等人(2021)的发现基本一致,即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能够正向显著预测积极结果,负向显著预测消极结果。具有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这些人格特征的个体,他们更倾向于采用成熟、积极的应对方式来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许传英,2022)。因此,这些个体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更倾向于产生善意嫉妒,致力于积极提升自我,而不是产生恶意嫉妒,对他人的优势进行破坏。
4.2. 心理弹性在大五人格与善/恶意嫉妒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中介分析的结果也支持了我们的假设二,心理弹性在五种人格特质与善/恶意嫉妒的关系中均存在中介作用。心理弹性反映了个体面对压力时能顽强坚持,运用有效的方式进行适应的能力(Fayombo, 2010; Fletcher & Sarker, 2013; Schwarzer & Warner, 2013),高自我弹性的人被形容为有活力的、自信的、好奇的(Block & Block, 2014),并且对自己的生活是有计划的(Clausen, 1995),这与大五人格中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的特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这些积极的人格特征可能作为重要的心理资源增强个体的心理弹性(Fredrickson et al., 2003)。而心理弹性作为个体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和品质,它能够缓和压力及逆境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使其得到良好的发展(Yıldırım & Solmaz, 2022)。因此,当个体在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时,高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的个体可以通过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体验到更多的善意嫉妒,更少的恶意嫉妒。另一方面,神经质与心理弹性的特点恰好相反。当神经质个体产生不自信、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面对压力表现得更为脆弱时(Schwarzer & Warner, 2013),这些反映个体资源缺乏的负面信息可能会降低个体的心理弹性。而心理弹性与积极的应对方式和社会适应有关(邵伊凡等人,2021),它可能会起到增强善意嫉妒,而降低个体的恶意嫉妒的作用。此外,中介分析的结果发现,心理弹性在外倾性、开放性和尽责性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这为我们从人格角度出发,通过干预心理弹性降低个体的恶意嫉妒提供了理论基础。
此外,本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被试在填写问卷时可能会存在社会赞许效应;其次,本研究为横断研究,对于变量之间的纵向联系以及各变量的变化趋势尚不明确;最后,对于心理弹性的干预作用本研究尚未进一步探索,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设计合适的干预方案进一步考察对心理弹性进行干预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探讨了善恶嫉妒的人格基础及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机制,揭示了心理弹性在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与善/恶意嫉妒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本研究是首个探究善意嫉妒和恶意嫉妒的大五人格基础,并揭示了影响两种嫉妒的人格因素存在差异。此外,本研究对从心理弹性视角去干预人格对嫉妒的不利影响,促进有利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启示。
5. 结论
本研究主要得到的结论:
1) 神经质能正向预测恶意嫉妒,负向预测善意嫉妒;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能正向预测善意嫉妒,负向预测恶意嫉妒。
2) 心理弹性在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和善意嫉妒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也在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和恶意嫉妒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8YBA324)的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