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屏风石棺床概况
1982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天水市秦州区石马坪村抢救清理一座唐墓时,出土了贴金彩绘屏风石棺床。屏风式石棺床虽然在史籍中可见记载,但出土实物为数不多。1957年,西安郭家滩隋姬墓出土一副石棺床,床上有木棺、床前有蹲狮,但无屏风,像天水市石马坪出土的屏风石棺床在目前考古发掘中实属罕见 [1]。这件文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胡汉交流的文化特点,是这一时期反映中西文化交流、融合和影响的典型代表 [2]。
该床屏风画以山水花鸟、亭榭楼阁为主要背景 [3],主人的出行、狩猎、宴饮、泛舟等生活场面都是围绕这一主要背景进行活动,这种内容和形式的绘画是隋唐绘画艺术的特征之一 [4]。从隋唐到五代,席地而坐与使用床(榻)的习惯广泛存在,床(榻)下部有些还用壶门作装饰 [5]。另一方面,垂足而坐的习惯在隋唐时期从上层阶级逐步普及全国,第六合屏风画中夫妇坐在床(榻)上宴饮,是此一时期家具陈设与生活习俗的真实写照 [6]。屏风画中人物打扮充分反映了经过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后,文化交流得到了发展,因此在盛唐前不仅受西域影响的胡服盛极一时,而且胡人胡乐也相当普遍 [7]。
屏风采用平地减底的雕刻技法,雕工精湛、内容丰富,部分饰以红彩、外施贴金,十分华丽,屏风石棺床的问世史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绘画艺术、民族音乐、富士特色、生活习惯等的宝贵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1992年该屏风石棺床被定为“隋唐贴金彩绘屏风石棺床”,为国家一级文物。
2. 屏风石棺床保存现状
石棺床自1982年出土至今一直存放于伏羲庙内东展厅其中一间(见图1),库房约15平方米左右,石棺床下有二十厘米左右高度的平台。由于天水属于较潮湿天气,库房湿度较大,气温波动也较剧烈。另外库房没有防震措施,石床屏风仅仅依靠一个铁质龙骨固定,在汶川地震及余震中造成了新的损伤。整体看来,屏风石棺床保存现状存在以下问题(见表1、图2)。
2.1. 表面涂刷
出土后为了对其起到加固和保护作用,整个屏风石棺床喷涂了一层JB-105有机硅,但喷涂后眩光严重,且使石棺喷涂部位的表面色泽加深,而在未喷有机硅的部分(床板、床体及屏风的背面),仍然保持着石棺床本来的石质颜色,未涂部分并未出现明显的病变。

Figure 2. Picture of the disease of the screen sarcophagus bed
图2. 屏风石棺床病害图
2.2. 施金彩绘层脱落
据参与当年石棺床出土清理的工作人员讲,石棺床刚出土时金碧辉煌,彩绘色彩鲜艳。在清理表面泥土时,曾用水冲洗过表面,当时看到多处施金层随泥水剥落,而现在朱砂和贴金部位仅在5、6号屏风上能看到。且朱砂和贴金与石棺床表面结合不够稳定,彩绘层的保护尤为迫切。
2.3. 裂缝和断裂
石棺床多处断裂开或裂缝,裂缝位于屏风、围栏及床体等多处,纵横交错,大小裂缝有二十五余条,最长的上下贯通长达八十多厘米,有些裂缝有近期活动的迹象,可能与汶川大地震有关,还需做进一步的探测。
2.4. 不当补全和粘接
石棺床过去曾经做过修复,局部的残损和裂缝进行了补全和粘接,但由于修复材料的使用不当,使修补部位又二次残损,且修复部位较为粗范,胶料流挂,修补部位与石棺床色彩反差太大,不够协调,没能体现“修旧如旧、有所辨识”的修复原则。
2.5. 稳定性处理不规范
由于石棺床出土后燕尾槽凹槽内起铆接和固定作用的木钉已糟朽掉。11块屏风的连接用角铁固定,没有遵从原石棺床屏风铆合连接方式,使文物的稳定性处理不够科学规范,显得过以随意粗糙,影响观展的视觉效果。
2.6. 脱卯、错位、剥落等
石棺床床体左右后方床围的摆设有个别地方未卯进、燕尾槽衔接错位、后方床围片状剥落等,都需要更科学的进行保护修复处理。
3. 检测分析
在现场初步摸底调查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确保针对性和科学性,采集了屏风石棺床表面粉化物、涂刷材料、粘接材料、修补材料、用针尖挑取了表面彩绘颜料,用多种手段做了相互印证分析(见表2、图3)。

Figure 3. Laser Raman spectrum of gypsum
图3. 石膏的激光拉曼光谱图
分析结果显示:在石棺床最底部扫取的表面风化物可溶盐含量只有0.07%,说明底部毛细水的活动及可溶盐含量不会对石棺床造成明显腐蚀;修补所用的材料是石膏,石膏的物理性能与石质不匹配,石膏无法承载石质的重量;加固材料选用的有机硅,对石材表面能起加固作用,但浓度的把握和涂刷方式等技术操作是加固过程的关键,否则就会出现眩光和渗透深度不够、浮于表面的情况;彩绘层主要使用了朱砂和金,是很稳定的,但由于胶结材料的老化,使颜料与石面结合力下降,加固彩绘层是保护修复的重要步骤。
4. 屏风石棺床保护修复策略
通过对石棺床保存现状的详细勘查和对石棺床各类病害采样分析,石棺床从结构稳定性、石质本体及施金彩绘层三个方面都需要进行保护修复,基本思路是:原有铁箍进行去除,原来的补全材料进行剔除,原来断开部位进行重新粘接,并对表面进行作旧处理。对表面的贴金及彩绘进行清洗、回贴、渗透加固、表面封护等保护修复处理,进行一定程度的恢复原状处理。
4.1. 石棺床结构加固
由于石棺床出土后燕尾槽凹槽内起铆接和固定作用的木钉已糟朽掉。11块屏风的连接用角铁固定,没有遵从原石棺床屏风铆合连接法,使文物的稳定性处理不够科学规范,显得过以随意粗糙,影响观展的视觉效果。此次修复预将原固定铁箍拆除,恢复燕尾槽木楔铆合形式,同时在屏风的背面设计新的固定架,新固定架的设计应从视觉和稳定性两方面考虑。
4.2. 石质本体的保护
4.2.1. 裂缝和断裂
石棺床多处断裂开或裂缝,裂缝位于屏风、围栏及床体等多处,纵横交错,大小裂缝有二十五条,最长的甚至上下贯通长达八十多厘米,有些裂缝有近期活动的迹象,可能与汶川大地震有关。可采用超声波探测仪进行探测,对裂隙的发育做出进一步的判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和增加防震抗裂设施。
4.2.2. 不当补全和粘接
石棺床过去曾经做过修复,局部的残损和裂缝进行了补全和粘接,但由于修复材料的使用不当,修补所用的材料是石膏,石膏的物理性能与石质不匹配,石膏无法承载石质的重量,使修补部位又二次残损,且修复部位较为粗范,胶料流挂,修补部位与石棺床色彩反差太大,不够协调,没能体现“修旧如旧、有所辨识”的修复原则。修复应剔除石膏补全部位,可采用复合石质修复砂浆对残缺部位重新修补。
4.2.3. 清除表面涂刷所引起的眩光并重新渗透加固
出土后为了对其起到加固和保护作用,整个屏风石棺床喷涂了一层JB-105有机硅,加固材料选用的有机硅,对石材表面能起加固作用,但浓度的把握和涂刷方式等技术操作是加固过程的关键,否则就会出现眩光和渗透深度不够、浮于表面的情况。石棺床喷涂后眩光严重,且使石棺喷涂部位的表面色泽加深,而在未喷有机硅的部分(床板、床体及屏风的背面),仍然保持着石棺床本来的石质颜色,具有历经千年自然古朴的历史厚重感,所以表面保护的原则应该保证石棺床原有的质感。在去除涂层材料后,可选取渗透性好、不产生有害物质、不改变石棺床表面色泽、补强强度适中的有机硅材料对石棺床进行渗透加固。
4.3. 施金彩绘层回贴加固
彩绘层主要使用了朱砂和金,材料本身是很稳定的,但由于胶结材料的老化,使颜料与石面结合力下降,加固彩绘层是保护修复的重要步骤。由于前人在并未完全清理表面土垢的情况下就喷涂JB-105有机硅,使得某些部位的土垢与施金彩绘层紧密结合,所以需要先将附着在彩绘层的土垢清除后,再进行回贴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