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晚年历史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Study on Engels’ Contribution to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His Later Years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DOI: 10.12677/ASS.2022.1110570, PDF, HTML, XML, 下载: 285  浏览: 435 
作者: 王 蝶, 管雅倩: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关键词: 恩格斯历史观贡献价值Engels Conception of History Contribution Value
摘要: 恩格斯晚年时期时代背景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一些错误思想的存在消耗着人们的精神世界,鉴于澄清思想上的混乱,晚年恩格斯对历史观进行了创新发展:对两种生产理论的系统阐述,对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阐述,对社会发展过程“历史合力论”思想的阐述。这些思想对我国当前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等意义重大。
Abstract: In the later years of Engels’ life,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chang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existence of some erroneous ideas consumed people’s spiritual world. In view of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confusion of ideas, Engels in his later years made a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ical view: the systematic elaboration of the two theories of production, the elaboration of the relative independence of ideology, and the elaboration of the idea of “historical synergy”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se though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hina to steadily push forward various works at present, to help buil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文章引用:王蝶, 管雅倩. 恩格斯晚年历史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10): 4187-419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10570

1. 引言

马克思逝世后,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恩格斯承担起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捍卫并发展历史观的重任。恩格斯晚年立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情况,经过研究推敲,从哲学的角度对历史观做出了创新性的阐述,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涵。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深刻理解和把握恩格斯晚年历史观,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明辨是非能力,也为我们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路径选择,对于解决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2. 恩格斯晚年历观发展的历史基础

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其要进行作用的发挥需顺应时代的潮流。恩格斯晚年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都发生了重大改变,随之而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也遇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歪曲与误解扑面而来,种种情形带给历史观以重大的考验。恩格斯晚年在这一背景之下,承担起了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任,在坚持唯物史观原理的基础上,又对其理论进行了创新发展。

2.1. 恩格斯晚年时期历史观发展的社会条件

随着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刺激着资本家的利益欲望,他们通过最有效的赚钱手段强强联合使得自身获得在某一领域内的垄断地位。这使得19世纪80、90年代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迎来了艰难的时期,无产阶级被资本家的“虚假情谊”所迷惑,斗争意识逐渐消磨。主要表现为一是无产阶级内部矛盾严重。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反对资产阶级的统治,但在具体实践中,不同国家因为国情、政策等问题出现着背道而驰的效果,各种错误倾向制约着勇于实践的决心。二是改良主义风气日益盛行。一方面是工人运动长期受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在价值判断和选择上出现误差。另一方面是资产阶级统治方法改变,资产阶级改变了以往压榨、剥削的残酷手段。为了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资本家采取缓和政策,放宽工人言论、出版、结社、示威、游行等权利。这些举措在不影响自身利益获取的基础上起到了笼络人心的作用,缓和了阶级矛盾,这为改良主义风气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显然无产阶级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人类社会解放的科学理论,但是由于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资产阶级政策的改变,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受到严重威胁,许多无产阶级的领导人在一些重大理论和策略问题上逃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事实上也造成了他们非但不会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反而掀起了一股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种种现象表明,无产阶级运动迎来了最大的挑战和威胁。

2.2. 恩格斯晚年时期唯物史观面临的严峻挑战

恩格斯晚年,历史观面临着各种的舆论压力和为难。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学者的各种歪曲和攻击。恩格斯曾骄傲地指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真正深入群众的力量已经具备完善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那对于这样一种学说,资产阶级势必虎视眈眈找到其攻击的突破口,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歪曲。鉴于这种情况,资产阶级看似“巧妙地”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方面进行攻击,他们惯用的手段是虚称历史唯物主义是经济唯物主义,而保尔·巴尔特是持有这种观点的重要代表。他对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没有集中对思维和存在的本体论问题进行详细阐述且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唯物主义没有任何关系;第二,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只把经济因素看作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并把其理解为狭隘、片面的教条;第三,宣称马克思主义是“技术经济历史观”;第四,指责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论述自相矛盾且论据不合理。他的这些刻意歪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当时的资产阶级学者中掀起一股热潮,威胁着马克思主义理论。

另一方面则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的曲解。他们并没有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专著,而是利用自身片面、肤浅的理解能力摘取马克思著作中的只言片语进行空洞性解读。对于这些民主党青年而言,“‘唯物主义’这个词大体上只是一个套语,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 [1]

这些“青年派”投身于社会主义运动、加入民主党,不是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而是出于投机主义。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进行歪曲、公开鼓吹经济唯物主义,否认政治、思想对社会历史发展所具有的推动作用,从而把经济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划等号。他们给党内造成最大的思想混乱,有着更不易察觉的理论危险性。他们这些行径在恩格斯看来,比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更危险,这也迫使恩格斯要亲自出面进行干涉,在后来的著作和书信中对“青年派”思想家教条化、简单化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行为进行了有力的反驳。

3. 恩格斯晚年历史观的核心要义

恩格斯晚年不仅注重对历史观基本原理的坚持且尤其注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的夯实,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形势,他需对引起争论的理论进行详细的说明和论证。鉴于此,恩格斯晚年抓住主要矛盾,高度重视对历史观的丰富与发展,这不仅可以弥补过去对某些问题的论述不足又能使得整个理论体系更加完整、严谨。这对后来人们正确认识现实问题有着重大意义。

3.1. 两种生产理论

恩格斯晚年对两种生产理论的系统阐述也是社会历史发展下的产物。他立足于现实,给“人”重新定位,意识到了两种生产其实是“人”作为主体下的派生物,是“人”进行生产的两个方面。两种生产思想初步形成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物质生产的作用,很少提及到人的作用,这样社会发展更侧重于物质生产的推动。恩格斯晚年意识到了这种理论的缺陷,提出两种生产理论,对唯物史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一著作中通过研究婚姻家庭、氏族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对比分析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基础上,明确地表述了生产本身的两种形式:“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2] 恩格斯晚年所系统阐述的把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的生产统一看作历史过程中的归根到底的决定性因素进而将马克思在关于人类学的笔记中孕育的思想进行了明确的阐述。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写作的目的不仅仅是对之前马克思“人类学笔记”观点的简单整理,它的创新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人自身的生产对于历史发展的制约进行了重要补充。他在书中指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发展阶段的制约” [3]。同时也在文中指出,两种生产在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其所起到的制约作用是不同的,他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对两种生产理论的制定和系统阐述,标志着唯物史观的重大扩展和深化。

3.2. 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

早期的马克思恩格斯过分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意识形态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功能,与此同时也未对经济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行详细的阐述,没有意识到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价值,晚年时期的恩格斯意识到了早期论述中的缺陷,对意识形态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指出,“任何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而发展起来,并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 [4],可见,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有自身的特殊规律。若是意识形态不具备自身特殊的规律,就不会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社会现象而存在。在这里所提到的意识形态有着自身特殊的规律是相对于社会存在而言的,虽然它根源于社会存在,但它一经产生就具备自身的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社会存在,因此也称为相对独立性。

一方面,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的发展水平常常与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一致。主要表现在首先意识形态的变化和经济的变化并不是同步发生的;其次经济落后国家的意识形态可能会领先于经济发达国家,经济落后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优先胜出。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不仅是条件性的也是原因性的。首先意识形态能够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思想方面的论证和扶持;其次在某种条件下也会改变经济基础,恩格斯以原始宗教作为例子对于意识形态这一方面的特点进行具体说明。

3.3. 历史合力论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着重强调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但并未详细阐述包括人民群众、英雄人物、技术以及环境在内的等其他因素对历史发展的所起的制约作用。虽然在之前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因素对人类发展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它已然不能够有效地解读社会发展的复杂进程,这种现象也容易造成弱化上层建筑作用的不利处境。针对之前论述方面不够完善的情况,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有关这一方面的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这也突出的表现为“历史合力论”的提出。

恩格斯借用有关力的平行四边形的原理在信中科学地回答了布洛赫的问题。他指出,创造历史的过程不是单个意志的纯粹作用的过程,相反它是立足于特殊的生活条件由无数个相互交错的力量共同发生合力的过程即“历史结果,而这个历史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5]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详阐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不仅强调经济因素的作用,同时对除其以外的上层建筑作用的发挥进行了有力的强调“科学的论证了在社会发展中个人意志和客观规律的关系,揭示出社会发展既是一个合规律的客观进程,又是一个合目的的选择过程。” [6]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它进一步说明了历史发展动力的问题,说明了历史是由人所创造,人在意识和动机的支配下进行活动。鉴于此,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人所追求幸福、快乐以及实现自身的价值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动力源泉,既然目标明确,才会在此驱动下认识自然和社会、改造自然和社会并以此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人所进行相应的活动会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但这些条件和关系确是人所创造的,它是人们进行活动所产生的结果以及未来的活动所改变的对象。反观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然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通行证,随之而来的社会发展的“人为”特征将会愈发明显。

4. 恩格斯晚年历史观的当代价值

历史观从创立到恩格斯晚年的捍卫与发展经历着艰难的过程,其理论的光辉一直照耀着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追随者,给当今中国的发展以正确方向。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理论观点设想在中国的大地上重现黎明的曙光。唯物史观日久弥新,在新时代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其仍然发挥着巨大的能量,有着极大的价值意义。

4.1. 理论价值: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理论指导

恩格斯晚年在书信中对经济因素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独具特色的分析,对于当前我国中国梦的实现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抓关键,即经济建设这个工作中心。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中要实现国家富强,那对于我们而言即要不断发展生产力,抓住经济这个工作中心,以点带面助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这种两全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代表着大家共同的价值诉求,也是对一代又一代人美好夙愿的重点诠释。

其次,理性定位,即合理确定上层建筑的地位。在我国建设发展过程中,注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默契配合,使上层建筑符合经济基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此过程中上层建筑扮演着“反作用”的角色。鉴于此,立足于当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我们可以考虑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在客观上理解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对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机制体制进行抛却,保留对促进经济发展有利的成分。可见,上层建筑的产生会受制于一定形式的经济基础,但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其自身规律则会给予经济基础以积极的、正面的影响。

最后,尊重规律,即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良性互动中实现中国梦。只有尊重经济发展自身的规律,我国的经济建设才能够取得成效,这也是我们应当时刻牢记的历史经验,同理,上层建筑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这也要求我们在上层建筑发展的过程,要尊重其各个领域的相对独立性。中国梦实现的过程是多种因素交叉发生作用致力于国家发展的过程,他们的有机统一对于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具有重要意义。

4.2. 实践价值:科学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中国道路,解决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

恩格斯晚年根据当时的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对历史观基本原理进行了丰富发展,不仅为当时开展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指导,也为我们今天解决现实问题指明了道路。一方面,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面对新时代提出的要求相比于之前注重物质文明建设,现在统筹兼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显得格外重要,这也对我们当今的生活提出了附加要求,即在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上要注重加强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生活氛围和人际关系,同时以坚定四个自信为基点,注重公民价值观的培养,传播社会正能量。“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正是马克思主义立足于新时代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具体应用,虽然现在国家发展迅速,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鉴于此,党中央领导集体做出一系列精准决策,致力于从理论和制度上提供解决方案,另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还表现为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人和自然的辩证统一等等。可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对于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奋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另一方面,有助于科学分析我国发展的现实状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有了新的历史方位即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正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着重强调。然而这一新时代的转变,还表现为我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面临着新挑战和新困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也让我们需要用全新的视角和思维考虑我国的现实状况,结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7] 我们只有与时俱进,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思考现实问题,才能够有针对性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4.3. 现实价值:正视历史合力思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一方面,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正是凸显出了社会发展中其他因素的作用,也可理解为是除了经济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因为社会的发展不是只有一种因素发生作用的过程,虽然不同因素会因其重要性作用的不同产生着不同的效应,但也不能据此完全否定它们的作用,“恩格斯的合力思想就是针对经济因素唯一决定论而提出的告诫,目的是消解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简单化理解” [8]。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会有多种因素影响着其进程,这些总体因素会因为自身的效用来促进社会不同方面的进步与发展,这时合力的作用会表现在社会发展的现状上。在新时代的今天,要时刻具备主人翁意识,认真观察对社会发展助力的各个因素并在充分利用其积极因素的前提下有效调整社会发展中各个合力的配合,以提升社会发展过程中合力的整体效用。我们一直强调的全面深化改革不仅体现出经济建设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影响,同时也证明了上层建筑的推动作用,它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来证明是何种因素在此时发挥作用,相反正是它们的这种关系体现着“历史合力”对社会乃至国家的影响。可见改革的侧重点是关乎经济的发展,但在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要考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两者从不同方面共同产生效用致力于我国的生产和经济发展,实现改革和发展的共同扶持进步。

另一方面,恩格斯晚年通过阐述“历史合力论”,论证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推动着历史的发展进程,科学的说明了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也凸显人民群众的作用。恩格斯的这一思想带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必须重视人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过得好不好,人民生活的幸不幸福可以作为国家的刻度尺,衡量一个国家把人民放到了什么位置。恩格斯在给布洛赫的书信中也说明了人民对创造历史的作用。新时代,对唯物史观重要继承的做法正是体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实践上,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要决策也展现出了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发展。

5. 结语

为了保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恩格斯晚年在面临大的威胁和挑战下创新丰富了历史观并且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对两种生产理论、历史合力论和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进行更深层次的阐述。恩格斯不仅创立唯物史观,更是以捍卫者和发展者的身份增添延续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这对我们今天结合社会发展的现状理解历史观、发展马克思主义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599.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5.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5.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254.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0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92.
[6] 孟桂英. 试析恩格斯的历史合力思想[J]. 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 1991(4): 72-77.
[7]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 2017-10-28(001).
[8] 李红岩. 历史合力论再检视[J]. 史学理论研究, 2018(2): 26-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