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廉政”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晏子春秋》中的“廉政而长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使政治廉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服务人民、清正廉洁的政党,廉政建设一直贯穿在党的建设之中。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提出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促使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树立廉洁从政的思想意识,从思想上、源头上消除腐败,不断推动党的反腐败斗争纵深发展。廉政教育正是从思想上有效提高干部的廉洁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从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提高廉政教育实效,我们党不断创新廉政教育方式,通过漫画、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形式加强廉政教育,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制作出了许多高质量的廉政教育纪录片,以纪录片这一特殊的影视形式拓展廉政教育途径。基于廉政教育纪录片的内容特点,充分发挥廉政教育纪录片在廉政教育中的警示和宣传作用,有助于提高廉政教育实效,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
2. 新时代廉政教育纪录片对加强廉政教育的作用
新时代以来,面对严峻的反腐败斗争形势,我们党高度重视廉政文化建设在反腐败斗争中的基础性作用,而廉政教育是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推进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大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从思想道德抓起具有基础性作用,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的根本,道德高尚是领导干部做到清正廉洁的基础。” [1] 为筑牢不想腐的思想防线,我们党不断丰富和拓展廉政教育的内容及形式,许多具有深刻警示教育意义的廉政题材类的纪录片应运而生,其中不乏《鉴史问廉》《永远在路上》《零容忍》等高质量的廉政教育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不仅深刻揭露了鲜被提及的腐败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对腐败现象的热烈讨论,还体现了我们党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和决心,在全党上下形成了正风肃纪的良好态势。
2.1. 廉政教育纪录片是提高廉政教育实效的有效载体
廉政教育作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主要依托单一授课、传统讲座等形式开展,在方法上较为单一,难以引起干部的学习兴趣,在内容上理论性更强,缺乏情感性熏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廉政教育实效。因此,必须创新廉政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在教育方式和内容上双管齐下。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廉政教育纪录片这一教育形式加强廉政教育,不仅使得教育方式更加灵活新颖,在内容上也更加丰富多样。一部廉政教育纪录片的制作,往往需要耗时很久,要拍摄出足够真实生动的案例素材,还要挖掘廉政教育内容背后的理论内涵,确保廉政教育纪录片在教育内容上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借助廉政教育纪录片,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对象的学习兴趣,吸引广大干部参与到廉政教育过程中,能够使学习对象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弥补传统廉政教育枯燥无味的弱点。廉政教育纪录片作为一种影像作品,既可以将理论性的内容讲述地生动有趣,又可以将真实的案例再度呈现,给人情感上的感染,可以使得廉政教育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从而提高廉政教育实效。这些廉政教育纪录片,可以提高廉政教育的实效,是廉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2.2. 廉洁教育纪录片为加强廉政教育提供新平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结合已经成为廉政教育的一种新趋势。廉政教育要取得实效,不能只局限在线下授课,依托做笔记、看文件等传统方法进行,而必须将廉政教育的平台拓展到线上,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等技术加强廉政教育,提高廉政教育实效。传统的廉政教育往往需要安排固定的时间和场所,将干部集中到一起再进行教育,而因为工作等缘故,干部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廉政教育的效果也很微弱。廉政教育纪录片作为受广大干部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其特殊的传播途径使其能够成为廉政教育线上传播的重要方式,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让广大干部都参与到廉政教育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可以依托廉政教育纪录片,向干部传播各种廉政教育内容,为廉政教育构建干部线上学习的新平台。广大干部可以通过廉政教育纪录片,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这种随时随地可以学习的教育方式不仅提高了廉政教育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还有助于提高廉政教育实效。廉政教育纪录片既可以向广大干部有效传播廉政教育内容,又使得廉政教育拓展到工作外、网络上,为新时代廉政教育提供了新平台。
2.3. 廉政教育纪录片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反腐倡廉氛围
新时代我们党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要求,突出人民群众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重要地位。作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式,廉政教育的目的不单单是提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践行廉洁从政的实践要求,更要在全社会营造全面从严治党的廉洁氛围。这使得廉政教育的范围和对象必须拓展到全社会,因此在教育方式上也必须摆脱传统的授课形式,不断创新廉政教育内容。廉政教育纪录片作为一种新颖的教育形式,由于自身特殊的传播方式和内容特点,通常能够引起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进行广泛、迅速地传播,这有助于对全社会的风气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运用廉政教育纪录片的教育特点,不仅可以在党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干部的廉政意识,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还可以在全社会进行传播,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廉政教育中,营造人人自律、崇尚廉洁的社会氛围。在反腐倡廉的社会氛围中,广大干部更能够自觉地加强廉政学习,增强自身的廉政意识,坚守廉洁自律的红线。充分发挥廉政教育纪录片在廉政教育中的导向和凝聚作用,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
3. 新时代廉政教育纪录片的内容特点
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历史或现实作为创作素材的艺术影像作品,其核心是真实,强调以真实事件表达观点态度或引发受众感悟。廉政教育纪录片则是以廉政为题材,运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和表现形式,真实记录我们党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反腐败斗争的相关案例,通过创新形式加强廉政教育,让廉政文化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持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发扬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自我革命精神,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理论,积累了大量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经验,还为廉政教育纪录片的拍摄和录制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依据我们党强有力的自我革命实践,各类廉洁教育专题纪录片层出不穷。从中央到地方,从传统廉政文化到反腐败斗争实践,这些纪录片无不发挥着加强廉政教育的作用。纵观新时代以来各类廉政教育纪录片,主要有以下内容特点:
3.1. 重视挖掘传统廉政文化的教育功能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蕴含着优秀而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传统廉政文化是在我国古代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实践探索中逐步总结归纳形成的智慧结晶,是新时代廉政教育的精神源泉和文化支撑。纵观中国古代朝廷更迭,从早期的公仆意识到古代监察制度的建立再到“惩贪讲廉”的廉政举措,都是传统廉政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在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廉政文化发挥着整肃吏治、净化风气的作用,虽然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仍然为新时代的廉政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文化源泉。将传统廉政文化充分融入到新时代的廉政教育中,借鉴传统廉政文化中的廉政思想,不断拓展传统廉政文化的时代内涵,有助于推动新时代廉政教育创造性发展。
新时代以来,在廉政教育过程中,我们党高度重视发挥传统文化中廉政思想的当代价值,运用各种教育形式生动灵活地呈现传统廉政文化的价值意蕴,在潜移默化中营造清正廉洁的政治风气。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3]。以纪录片的形式将传统廉政文化呈现出来,生动表现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廉政思想,有助于从历史中的各类重大事件、典型人物和故事中汲取廉政经验,既为新时代的廉政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容素材,又使得广大党员干部在耳濡目染中树立廉政的价值取向。以2015年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等单位联合制作的《鉴史问廉》为例,该纪录片通过情境再现和专家讲述的方式,运用详实的史料、警醒的故事展示了“清”“勤”“慎”的廉政主题,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探寻“廉政”价值。以史为鉴,可以看到清正廉明是古往今来为官者的政治标准,廉政与否也是国家兴衰、朝代更迭的直接原因。此外,还有《廉鉴》《家训十则》等以传统廉政文化为创造视野的廉政教育纪录片,这些纪录片有的深刻总结了历史上反腐倡廉的经验教训,有的以本地本土的传统廉政文化资源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了传统廉政文化的教育价值,对推动新时代廉政教育取得实效、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3.2. 从反面腐败典型入手加强警示教育
廉政的对岸就是腐败。十八大以来,随着我们党反腐败斗争实践不断纵深发展,许多贪污腐败的干部一个个露出水面,上至中央下至地方,腐败官员的落马体现了我们党“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然而,一些干部依旧毫不顾忌党中央坚决铲除腐败的举措,错误地认为只要自己做得隐蔽就不会被发现查处。天网恢恢,在我们党重拳反腐的高压态势下,在反腐败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下,这些腐败分子最终都会无所遁形。将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斗争的工作实践融入到廉政教育中,对腐败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阐述,一方面是总结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反腐败工作成果,增强反腐败斗争的决心和信心,另一方面是加强对干部的警示教育,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共立案审查调查中管干部453人,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883.4万人,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32.2万人 [4]。这些鲜明的数字不仅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反腐败斗争的成果,更是给所有干部敲响警钟——反腐败压倒性胜利态势已经形成。在反腐败斗争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我们党主动将正风肃纪反腐的实践成果转化为廉政教育资源,通过纪录片这一结合真实记录和艺术展示的教育形式,详细还原和披露众多贪污腐败典型案例。落马官员现身说法,既详细阐述了这些腐败干部思想蜕变的过程、如何一步步坠入腐败深渊,又在全党上下强化了反腐败的震慑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了反腐倡廉的氛围。2014年播出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首次还原了全国三十多个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件,这种新颖的教育宣传形式引起了全党全社会对八项规定的热议;2016年《永远在路上》通过周本顺、白恩培、李春城等十余位十八大以来落马的“大老虎”的亲口忏悔,生动呈现了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2017年《打铁还需自身硬》揭露了纪检监察队伍中的腐败分子,给纪检监察队伍敲响警钟——刀刃向内更要严防“灯下黑”;2019年《红色通缉》讲述了我们党对杨秀珠、乔建军、许超凡等腐败分子的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彰显了党中央对腐败分子“一追到底”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态度。此外还有《正风反腐就在身边》《零容忍》等高质量的纪录片,选取的腐败典型案例大多都是近几年发生、受广大人民关注的反面案例,生动诠释了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的实践进路,以现实案例警示身边干部,发人深省。
3.3. 围绕制度安排总结反腐败斗争经验
新时代以来,围绕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目标,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败斗争体制机制改革,多举措严格贯彻落实相关制度安排,不断推动反腐败斗争常态化制度化,取得了反腐败压倒性胜利。这些制度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积累完善形成的,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反腐败斗争的需要,进一步总结制度贯彻落实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切实发挥制度反腐的强大力量。围绕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腐倡廉的生动实践,在廉政教育中以制度安排为切入点,展示相关制度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各级部门积累反腐败斗争经验,不断探索和完善全面从严治党相关制度路径,为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发挥作用。
为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营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加快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和完善腐败治理体系,从权力约束、强化监督、加大惩处等制度层面入手有效破解了自我革命的难题,不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此,我们党以制度安排为切入点,制作了如《巡视利剑》《红色通缉》《国家监察》等廉政教育纪录片。这些廉政教育纪录片,不仅向我们还原和展示了已查处的腐败案件,更是针对案件背后的成因和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案促改,提炼和总结我们党反腐败斗争的经验,尤其是制度建设的经验和启示。2017年播出的《巡视利剑》深刻反映了中央巡视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全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具有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5]。片中指出,十八届中央纪委执纪审查的案件中,超过60%的线索都来自巡视。因此,巡视制度作为加强我们党党内监督的重要制度安排,在反腐败斗争过程中发挥着巡视利剑作用,有助于破除干部腐败的侥幸心理,强化不敢腐的威慑。2020年播出的《国家监察》则详细阐述了我们党推动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举措和显著成效。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以制度建设不断强化党的自我监督,真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不仅取得了显著的反腐败成效,也为纪检监察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实践借鉴。不难看出,这些廉政教育纪录片侧重反映新时代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制度安排,具有一定的理论性阐述,又呈现了反腐败斗争的实践成果并总结问题成因,为反腐败斗争制度层面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借鉴。
4. 依托廉政教育纪录片提高廉政教育实效的路径
廉政教育纪录片是加强廉政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主要是通过创新方式增强受众对廉政教育内容的兴趣,吸引广大干部参与到廉政教育活动中,促进廉政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廉政教育纪录片充分发挥着教育载体的作用,同时随着新时代以来廉政教育纪录片的内容主题不断丰富、案例素材不断充实、内容质量不断提高,廉政教育纪录片也表现出明显的内容特点,这些内容特点这与新时代的廉政教育实践息息相关,依托廉政教育纪录片可以为廉政教育实效的提升路径指引实践方向。
4.1. 扩大廉政教育内容关注点
廉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转变干部的思想,增强干部的廉政意识,这种影响大多是潜移默化的。如何将这种精神性理论性的要求贯穿在廉政教育过程中,实现廉政教育的目的,廉政教育纪录片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形式。新时代以来,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要求,廉政教育纪录片没有将内容局限在党对廉政教育的理论阐述、对新时代干部的廉政要求、反腐败斗争的理论要求等方面,而是注重发挥传统廉政文化的教育价值,重视典型反腐案件背后对廉政教育的启迪和意义,结合传统廉政文化、反腐败斗争工作成果等,在围绕教育广大干部廉洁从政这一核心主题的同时,丰富和充实了廉政教育的内容主体和素材,充分体现了廉政教育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如陕西省纪委监委等制作的《廉鉴》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特色,以文物为切入点,全面展示了相关文物背后的廉政故事,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从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中汲取精神之源。新时代的这些廉政教育纪录片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兴衰更替的廉政规律,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廉政文化基因,又密切贴合当下,总结成败经验,更容易引起广大党员干部的警醒和共鸣。因此,新时代的廉政教育应扩大内容关注点,丰富廉政教育的内容。在廉政教育过程中,可以选取既体现新时代党的廉政教育的理论要求,又与当下廉政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反映新时代党的反腐倡廉成效的内容载体,通过丰富廉政教育的教学内容引发党员干部对廉政教育内容背后更深层次的廉政精神的思考和探究。而这种思想和探究不一定必须借助纪录片的教育形式,而是更多的取决于丰富多样、生动新颖的廉政教育内容。扩大廉政教育内容关注点,围绕与廉政教育相关的各种主题或要素进行创作加工,通过不同的教育形式呈现出来,能够提高廉政教育的整体效果。
4.2. 增强廉政教育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党的建设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关于反腐败斗争、廉政文化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经验。将过往的经验加以总结概况,既有助于我们党反思过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攻坚克难,又有助于各级部门根据以往工作过程中的有益经验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新时代的廉政教育借助廉政教育纪录片这一形式,在拍摄、制作等过程中,尽管选题不同、关注点不同,但都对党过往的工作经验进行了高度总结凝练,如国际反腐工作、巡视工作、党内监督等,切实发挥了廉政教育对廉政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不论是以历史兴衰为脉络讲述中华民族传统廉政文化的《鉴史问廉》,还是以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国家监察》,还是以反腐败案件为主线的《零容忍》,这些纪录片既是对历史事件、典型案件的实践剖析,又是对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总结。从这些廉政教育纪录片中,我们既能看到一个个令人震惊的腐败案件,或者是意蕴深远的廉政故事,又能了解党中央加强反腐败斗争、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或者是各项制度改革、工作举措的现实考量。因此,新时代的廉政教育应增强自身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灵活融入到廉政教育的各个环节。廉政教育如果一味地只是讲理论或讲故事,那么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有效的廉政教育应注重廉政教育过程中的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选择贴近生活、富有情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廉政教育的目的,提高廉政教育效能。
4.3. 拓展廉政教育的受众面
廉政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掌握公权力的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新时代以来廉政教育不再只是依靠集中性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等,而更多的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对广大干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增强干部的廉政意识。廉政教育纪录片作为一种教育形式,不仅可以引起党员干部的警醒和反思,也对全社会的廉政文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制作的各类廉政教育纪录片,在加强对干部廉政教育的同时,也在全社会引起了热烈反响。如2022年刚播出的《零容忍》,在开播之际就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讨论,一是因为选取的案件是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热点,二是新颖的纪实拍摄方式更具真实感。新时代的廉政教育纪录片在内容上多以典型案件串联,通过一个个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案例,引起人民群众的兴趣和关注,将廉政教育的对象拓展到全社会范围,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在全社会广泛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从观众的角度看,廉政教育纪录片正是以一种纪实的方式展示了党的反腐败斗争工作及其成效,这在无形中拉进了人民群众与反腐败斗争之间的距离,通过典型案件可以激起广大人民群众对腐败的深恶痛绝,在全社会营造反腐倡廉的氛围。而我们党正是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力量,通过廉政教育纪录片这一教育形式,表达党的反腐败斗争的决心,增强人民群众反腐败斗争的信心,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因此,新时代的廉政教育应拓展受众面,将教育对象扩展到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廉政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新颖的教育形式、生动的教育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对人民群众进行廉政教育,吸纳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廉政教育过程中来,发挥人民群众在廉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共同建设廉洁的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