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Red Resources to the Study and Education of Party History—Taking Hu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2.121059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杜艳艳:湖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岳阳
关键词: 湖南红色资源党史学习教育提升理路Hunan Province Red Resources The Study and Education of Party History Improving Management
摘要: 湖南是红色资源大省,有着丰富的红色物质资源和永恒的红色精神内涵,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抓好顶层设计,加强开发转化,完善体制机制,用好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模式,打造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特色品牌,丰富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素材,确保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常态长效,革新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传统方式,强化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质成效,进而提升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效能。
Abstract: Hunan is a province with large red resources, rich in red material resources and eternal red spirit connotation.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study and education of the Party history,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improved. By doing well in the top-level design, strengthening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improving system and mechanism, making good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ng education mode, Hunan province can build a distinctive brand of using red resources to carry out the study and education of party history, enrich the fresh materials of using red resources to carry out the study and education of party history, ensure the normal long-term effect of using red resources to carry out the study and education of party history, and innovate the traditional way of using red resources to carry out the study and education of party history, strengthen the substantial effect of using red resources to carry out the study and education of party history, and then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red resources to carry out the study and education of party history.
文章引用:杜艳艳. 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 教育进展, 2022, 12(10): 3868-387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10590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1]。湖南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的摇篮,红色文化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红色物质资源和永恒的红色精神内涵,是享誉海内外的红色资源大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蕴含的精神力量,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意义重大。

2. 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现状述要

2.1. 激活了一大批党史教育“红色”资源

红色史料故事化。省档案馆聚焦湖南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深入挖掘馆藏档案资源,编辑形成系列档案故事;省党史研究室编写了中共党史上的“红色湖南·重要党史文献摘编”;岳阳市重点围绕任弼时、何长工等重要人物和平江起义等重大党史事件,自主编写党性教育教材,汇编《最后一页日历》《“三怕”精神》《一封无字信》等四十多个红色故事;汝城县从“朱范谈判合作”等红色史料中,整理出《半条被子》《红军借据》《一根灯芯》《朱德赠匾》等三百多个红色历史故事等等,通过挖掘红色史料中的故事,让人民群众更加深刻理解和感悟党的历史。红色故事屏幕化。湖南主要媒体推出《湖湘潮·百年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大党风华正茂》融媒体专栏、《党史上的湖南之最》专题专栏、《党史照耀新征程》系列新媒体专栏;《新湘评论》推出学习专刊;岳阳市创作《这位湖南人为何被称作“红色骆驼”》红色故事动漫作品;湘潭市制作“伟人故里 百年风华——湘潭党史故事”有声连环画;衡阳市精选本地红色故事,将罗荣桓、夏明翰、伍若兰等革命先烈的故事制作成动漫、沙画和微电影等等,为党史学习教育营造了浓厚舆论氛围。红色阵地文旅化。湖南省依托伟人将帅、红军史迹、工农运动、长征路线等主题板块,推出了多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如领袖元帅之旅、湘赣红·红色旅游铁路专线、首倡之地·神秘苗乡、不忘初心·重走长征路、神奇湘东·红色自驾之旅、湘西火种·重走长征路、青年毛泽东游学之路、重走“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之路、红色女杰之旅、动力湖南·高铁一线牵、重走秋收路、再上井冈山等,建设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开通湘赣边“红色专列”,把红色文旅基地打造成“锦绣潇湘”全域旅游和深化文旅融合的样板工程。

2.2. 制定了一整套“红色”资源管理制度

编制红色地图。湖南省编制形成《湖南党史学习教育地图》和《湖南红色旅游地图》。其中,《湖南党史学习教育地图》重点描绘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头像,红一方面军、红二六军团和红六军团长征途经湖南的线路,井冈山、湘鄂西、湘赣、湘鄂赣、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革命老区县党史学习场地。《湖南红色旅游地图》收集了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革命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点党性教育基地、建党百年精品红色旅游线路、4A级以上旅游景区等,生动诠释了湖南“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的伟人故里、将帅之乡、红色热土特质。制定推荐名单。研制出《湖南省就近就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场地推荐名单》《湖南省有关行业系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场地推荐名单》,引导党员干部就近就地以及根据部门和行业特点到重点推荐的爱教基地、革命博物馆、纪念场馆、革命遗址旧址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完善制度机制。湖南省先后出台了《湖南省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申报命名暂行规定》《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考核细则》《湖南省党史学习教育大中小学实施方案》等制度,对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依据。

2.3. 创造了一连串“红色”教育方式方法

领导带头示范。将红色阵地现场教学摆在首要位置,在党史学习教育第一次专题学习中,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率先在长沙党史教育基地开展了现场学习,各市州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也纷纷赴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了第一次专题学习,拉开了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开展党史学习的序幕。基层着力创新。把基层群众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长沙市发动“五老”“三员”联袂巡讲,推出“音乐党史课”“党史随身听”等创新动作;邵阳市策划推出党史学习教育演讲赛、红色经典诵读、红色故事讲解大赛等红色基因传承活动,吸引大批干部群众参与;张家界市则通过“村村响”广播、微视频、主题文艺展演等形式开展微宣讲活动等。青年接续传承。湖南省建立了革命历史类旧址、博物馆纪念馆与学校共建共享机制,开展“走进红色课堂 传承红色基因”“2035,你在哪里”等主题活动,打造“我是接班人”网络思政大课堂,开展“潇湘红色故事青年说”“开学第一课·恰同学少年”“‘唱支山歌给党听’互动打卡网络拉歌”等活动,制作播出《百年党史“潮”青年》纪录片,举办“潇湘红色故事汇”全省大学生红色故事讲述大赛,让革命先辈故事在青年心中激荡。

2.4. 新建了一大批“红色”教育场馆基地

建好重点项目。省域范围内以“一园一线多馆”为重点,高标准推进湖南(沙洲)红色文旅产业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南段)、湖南革命军事馆、韶山创新成果展示馆、洞庭湖博物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展等建设和陈列布展,开通韶山至井冈山红色旅游铁路专线,建成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各市州也确立了各自的重点工程,如,岳阳市将岳阳市红色教育展览馆、张超烈士纪念园等列入重点建设项目;湘潭市将彭总故里国防教育基地、“最忆韶山冲”演出项目等列入重点建设项目。提升基地品质。在基地标准化建设基础上,湖南省新建、改造了许多高品质的场馆、基地,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十八洞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锦绶堂)等。各市州也积极对红色阵地进行提质升级、修葺扩容,比如,岳阳市新增郭亮烈士生平事迹展馆、张超塑像、高建成纪念馆等红色阵地;湘潭市对韶峰、纪念园等场馆进行了提质改造。擦亮红色地标。继续靓化韶山“伟人故里”等传统红色地标,深入推进“精准扶贫首倡地”等新时代党史学习地标,举办“精准扶贫三湘巨变”全省脱贫攻坚大型成就展。将十八洞村“搬”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拓宽了党史学习教育的覆盖面。

2.5. 产生了一系列“红色”教育文艺精品

制作电视系列专题片。制作播出了《百炼成刚——党史上的今天》《湖湘潮百年颂》《闪光的记忆》等电视专题片和《榜样——“双百”人物英雄故事》《军魂——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英模的故事》等动画片。创作文艺作品、出版物。推出了电影《半条棉被》《特别支部》、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百炼成钢》、舞剧《热血当歌》、瑶族歌舞剧《团结》、京剧《向警予》、广播剧《一大毛泽东》《逐梦海天》和电视理论访谈节目《小康之大》等优秀作品,出版了《毛志东早期文稿》《建党》《湖湘红色基因文库》等诸多出版物。举办红色文艺活动。开展了“欢乐潇湘”文艺活动、“雅韵三湘”高雅艺术系列演出。组织“百团百角唱百年”全省文艺院团竞演、庆祝建党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播)、潇湘红色电影展等活动,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民族音乐会、交响音乐会、全省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新时代湖南优秀共产党员风采摄影展等。

3. 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亟待完善之处

湖南省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充分肯定。但挖掘好红色文化、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永远在路上,未来仍肩负着继续提质增效、做优做强湖南党史学习教育品牌的艰巨任务。

3.1. 省域红色资源整体设计不够,品牌化党史教育有待提升

红色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湖南省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存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条块分割、运行不畅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红色资源跨行业、跨区域的统一管理和整体规划,影响了红色资源开发、运用的实际效益 [2]。各地区为了自身利益,各自为政,缺乏全局观念,少数地区甚至存在盲目开发的状况,不利于对全省范围内的红色资源进行总体设计。红色党史教育特色不鲜明。作为红色资源大省,虽然在运用这些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经验和做法,但是从地方层面来看,由于没有形成主题相同、地域集中、精神传承的红色资源群;从全省范围来看,缺乏指导全省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顶层设计和专项规划。红色党史教育精品不丰富。精品是形成特色的基础,也是打造品牌的根本。除个别地区推出了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外,绝大多数地区的红色资源保护开发仍处于粗放阶段,呈现出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有影响、成规模的标志性红色资源及运用模式数量很少。

3.2. 部分地区党史资源开发不足,本土化红色作品不够丰富

部分地区红色资源保护欠佳。从区域范围来看,仍存在红色资源开发、保护、利用不够的现象,一些地区由于保护意识淡薄,资金投入不足,对具有党史研究和教育价值较高的革命遗址保护不力,有的遗址甚至非常简陋,难以肩负起党史教育的基本职能,更谈不上形成规模,产生社会经济效益。地域性红色资源精神挖掘不足。湖南红色文化资源孕育出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但绝大部分地区对红色资源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特殊功能挖掘研究不够,存在认识模糊、理解肤浅等问题,造成了对宝贵红色资源的浪费或开发不足,使其应有的经济社会效益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影响力较大的红色作品数量偏少。部分地区非常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但相当一部分地区对红色资源保护、开发投入不足,精神内涵研究、挖掘不够,使得红色文艺作品创作缺乏历史依据和资料基础,难以产生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力的经典作品,无法形成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党史教育精品。

3.3. 党史教育制度机制有待完善,常态化学习氛围尚需培育

党史教育领导体制不够强健。虽然各地都成立了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但由于缺乏常设的专门负责党史教育的机构,使得这些职能较为分散,难以形成教育合力,致使党史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途径等都缺乏体系化的规划和安排,甚至很多地方都将其视为完成任务,当做“走过场”“一阵风”,学习效果欠佳。资金投入机制不够有力。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各地投入到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的资金非常不均衡,且普遍缺乏定期投入机制。有的地区将其作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内容,投入较大;有的地区则认为红色资源开发、保护、转化的投入成本高,收益慢,故投入少,致使有的革命遗址濒临毁灭或消失的危险,有的长期无人管理,无人问津,更谈不上将这些宝贵资源用于党史学习教育。日常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缺乏对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科学性和规律性的深入研究,缺乏对学习教育过程的考核、监督和管理,常态化教育机制尚未形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盲目性较大,形式主义严重,重说教、重灌输、重竞赛、重旅游,投入大而实际效果却无法保证。

3.4. 新技术与红色资源融合不够,现代化教育方式仍需推进

数字化管理较为落后。目前红色资源数字化管理还在推进过程中,省域范围内的数字资源库尚未建好,绝大多数地市的红色资源数据库建设没有形成规划。红色资源管理、应用的数字化平台缺乏造成了管理的落后、使用的困顿,甚至制约了红色资源自身的建设、开发、利用,妨碍了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先进方式的使用。新技术应用不够充分。将新技术运用于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还不够理想,少数地区走在前列,运用了短视频、微电影、微动画等形式,大部分地区都还比较落后,特别是VR虚拟体验、模拟游戏等先进技术还没有得到应用,将新技术与红色资源融合发展还有很大空间。教育方式更新速度缓慢。从全省范围看,微宣讲、微直播、微视频的开发力度较大,也建设了许多线上党史学习教育平台,但由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移动课堂建设投入成本较高,对技术要求更加专业,制作流程更加复杂,实际操作中仍是以传统的专题讲授和参观学习为主。

3.5. 党史学习教育模式趋于泛化,体系化学习效果亟待夯实

学习教育碎片化倾向严重。“听几堂课、参观几个红色景点”是当前普遍存在的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方式,这种方式容易使党史学习教育流于形式而不注重实际效果,容易造成学习的思维惰性,使参与者缺乏系统思考和总体判断。学习教育被动化状况急需改变。突破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是我国教育领域面临的巨大转型,填鸭式的被动学习教育惯性使学员会无法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丢掉了思考的习惯,缺失了将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的实践环节,这也是红色资源利用率低、群众参与意愿低、党史学习教育实践转化效果差的重要原因。学习教育模式多元化有待拓展。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尚未充分展现出来,红色资源开发、保护与党史学习教育乃至地方发展存在脱节情形。实践中也有不少地方确实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将红色资源开发置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外,甚至将对红色资源的经费投入当成负担,这种孤立的、静止的认识问题的方式急需转变。

4. 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提升理路

湖南是伟人故里、将帅之乡、红色圣地,也是红色资源大省。通过整合、挖掘、转化、创新等手段激活红色资源,充分发挥这些宝贵资源的独特功能,提升教育效能,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抓好顶层设计,打造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湖南品牌

加强领导,建强机构,提升管理效能。为了避免各部门相互间工作的不协调、低效率,并为全省统一规划、设计、运用党史资源提供组织保障,应成立由省委直接领导的协调机构或领导小组,将与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教育相关部门的职能统一协调起来。并建立立定期会议制度,形成各部门、各地方对红色资源进行共商共洽的合力。找准特色,统一设计,打造经典品牌。全面整合全省红色资源,以主题、内容、时间作为区域内红色资源整合线索,深挖其内在联系,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性“红色地标”,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红色资源群”,并编制红色文化资源专项规划,突出主题,连点成线,形成利用湖南红色资源开展党史教育的经典品牌。凝练主题,规划路线,推出精品套餐。打造党史教育主题套餐,比如,以反映长征精神为主题的湘南党史教育套餐,以反映伟人早期革命活动为主题的湘中党性教育套餐,以反映精准扶贫理念为主题的湘西当代党史教育套餐,以反映共和国将军活动为主题的湘北党史、军史教育套餐等。与周边省份协同共建红色经典参观学习路线,北边可与湖北、南边可与广东、东边可与江西共同进行谋划设计,实现红色旅游线路互通、资源共享、产业互动。

4.2. 加强开发转化,丰富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素材

核定名录,统一标识,强化资源保护。定期开展全省范围内的红色革命文物、革命遗址、英雄烈士纪念设施核定工作,通过创设名录管理制度把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红色资源列入名录;建立湖南省红色资源数据库,详细收录每一处红色资源开发、保护的状况,并保持实时更新;统一制作不可移动的红色文化资源标识,使其具有特殊的可辨识性,方便群众参观学习。征集史料,复原场景,挖掘精神内涵。开展省域红色资源调查、资料征集、整理、编撰等工作,还原历史场景,再现历史原貌,挖掘其历史内涵和精神特质,提炼其背后蕴藏的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再现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和价值追求,并将其与新时代建设、改革实践结合起来,与干部教育要求结合起来,发挥红色资源“活教材”的作用。深入研究,加强转化,创优红色精品。统筹宣传部门、史志部门、研究室、党校(行政学院)、高校以及革命纪念馆等方面研究力量,积极搭建研究平台,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思想内核和价值内涵,加强对红色资源的针对性转化,既要注重地方特色党史资料的整理、党史教育课程的开发、革命旧址讲解词的编写工作,也要注重动员文艺力量依据史料创作红色故事、红色影片、红色歌曲、红色诗词、红色话剧、舞剧、红色动漫、红色网络游戏等,让红色教育“活”起来。

4.3. 完善体制机制,确保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常态长效

理顺体制,统筹安排,强化组织保障。将目前由组织系统、教育系统及各单位、各部门自行开展党史教育活动的权力统一归由党史教育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小组要作为常设机构存在,制定工作规划、工作方案,并主动与省红色资源领导小组或协调机构对接工作,统一组织、总体设计、统筹安排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教育的形式、内容、方式、方法等,确保党史教育能够持续、深入推进。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强化资金保障。建立健全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教育专项资金定期投入制度,保障党史教育能够稳定持续运行,避免出现忽冷忽热的情况。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教育教学,包括线上课程资源的开发,线下授课内容的设计及在网络实践平台或党史教育基地组织的实践教学等方面。加强管理,督促落实,建立常态机制。加强对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教育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建立相关学习、培训、考核等制度,形成党史教育的长效机制 [3]。例如,可以将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心组学习、党员教育、理论宣讲、日常课堂教学等,使其与日常工作同步开展;定期分析学习情况与存在的问题,并制定追责制度等,确保常态化教育制度落到实处。

4.4. 用好信息技术,革新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传统方式

数字赋能,动态应用,实现管理便捷化。激活数据要素的潜能,加快建设数字化管理、教育,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管理方式、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例如,省域红色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综合应用平台线上项目建设,线上管理、考核指标体系的设置;开展红色资源电子地图、电子路线图的设计及制作,宣讲、参观、微课及线下授课“热力图”等动态应用场景的开发。技术先行,综合开发,促进历史生动化。充分运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势,增加红色历史的生动性、立体感,增加学习教育的时代感、科技感。例如,可以通过动画、短视频、模拟游戏等多种形式增加红色资源的趣味性;可以通过开设VR虚拟体验式场景,3D仿真技术的应用让红色历史更鲜活,党史学习教育更生动 [4]。方式革新,多维联动,推动教育现代化。大力探索、拓展和运用新的教育方式,如,以融媒传播为手段,组织万屏联动进行宣讲,打造全媒体、移动式的学习教育课堂;开展线上直播或制作优质的录播视频;利用微信、微博、QQ、抖音等微媒介将红色资源与党史教育深度融合,推动党史教育现代化。

4.5. 创新教育模式,强化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质成效

突破传统,顺应趋势,创新教育形式。彻底改变过去“听几堂课、参观几个红色景点”的党史学习教育方式,充分运用信息时代的技术优势,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向系统化、体系化、全面化、实质化转变,加快推动线上系统学习与线下专题讲授、实地体验感受相结合的新模式,并确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和措施,真正使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落实、落细。织密阵地,注重濡染,转变教育方式。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各级各类党员、干部培训的必修课程,同时也将其作为文化传播、公益宣传的重要内容加以推广,还要注重参与式教学方式的运用,引导学员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演红色剧目、录制红色微视频、开展党史知识微互动、微直播、微宣讲等,并以沉浸式教育新形式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代入感、体验感。拓展领域,多元融入,重塑教育模式。将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与其它产业结合,拓展其发挥教育作用的途径和领域,构建“红色资源 + 智慧党建”“红色资源 + 文化产业”“红色资源 + 绿色旅游” [5] “红色资源 + 生态农业”等模式,通过多元融入的形式,提升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附加值”,强化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质成效,增加经济发展的品质。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落实机制研究”(XJK20BDY002);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19A212)。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 党建, 2021(4): 4-11.
[2] 陈勇. 论湖湘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J]. 法制与社会, 2020(3): 143-144.
[3] 中共中央办公厅. 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2-03-22(001).
[4] 吴蔚. 干部学院建设中红色资源教学功能实现路径研究[J]. 传承, 2021(4): 42-45.
[5] 胡勇胜. 论红色文化传承与红色旅游协同发展的对策——以湖南地区为例[J]. 传承, 2015(5):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