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如今,随着语料库技术的发展和计量语言学方法的发展,用语言计量特征去统计译文的语言计量特征、辨别译者、评估译者语言风格已很普遍。作家在语言表达中会有不同的言语特征,表现在数量上就是统计特征上的差异。同理,不同的译文也会在数量上有语言计量特征上的差异。活动度作为计量语言学的特征之一,在文本分析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国内对翻译汉语的研究大致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1]。宏观层面主要包括类符/形符比或者句段长度(王克非、秦洪武;赵秋荣、王克非)、各种词性(秦洪武、王克非;胡显耀、曾佳;庞双子、王克非2018)、词簇与搭配(肖忠华、戴光荣;秦洪武、司佳冰;朱一凡、胡加圣;秦洪武、孔蕾)、多维度分析(胡显耀;肖忠华、戴光荣;王克非、秦洪武)等。微观层面主要涉及翻译汉语里具体、特定的语言形式,比如“把”字句研究(胡显耀、曾佳)、被动形式和“被”字句研究(朱一凡、胡开宝;杨晓琳、程乐)、话语重述标记研究(赵秋荣、王克非)、人称代词研究(任小华;朱一凡)、指示代词研究(徐秀玲)等。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描写了翻译汉语不同于原创汉语的一些特征,为我们了解翻译汉语与原创汉语之间的差异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翻译过程的研究开拓了新思路,同时也留下了进一步探索的空间。首先,选取的观察项,无论是单一参数还是多个参数,基本上都是孤立描写,很少体现各个参数之间的协同和互动关系。第二,大多局限于翻译汉语与原创汉语的比较,未纳入原语。其中,徐佐浩、蒋跃对翻译汉语的活动度在不同体裁上的差异以及与原创英语的活动度差异进行了分析。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为探索不同翻译译本以及不同语言在活动度特征上的异同,本文基于自建的语料库,对毛姆小说《面纱》的不同译本之间以及源文本和中译本之间进行活动度特征的对比研究,以期回答如下研究问题:1) 在文学体裁中,翻译汉语与原创英语的活动度有何差异?2) 翻译汉语的活动度在不同译本中有何异同?
2. 语料与研究内容
2.1. 语料选取
笔者选取《面纱》作为原创英语活动度的研究对象。《面纱》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25年。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香港和一个叫“湄潭府”的地方。女主人公凯蒂·费恩因为和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通奸,被丈夫瓦尔特(细菌学家)发现后胁迫她去了霍乱横行的湄潭府,最终瓦尔特不幸染病死去,凯蒂回到香港,重投查理怀抱后羞愧不已,最终回到英国和父亲和解,并和父亲同往巴哈马群岛生活。
另外,原创汉语活动度为《倾城之恋》小说集。选取此小说集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如下:1) 此小说集的主题与《面纱》的主题相似,涉及婚姻、战争、爱情和人性等,从而在内容上提供一定的可比性;2) 此小说集出版时间和《面纱》出版时间相近,故事发生地都在中国,同时都涉及香港。《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集之一,首次出版于1925年,其探讨了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的变化,以及面对如此变化个人如何生存和挣扎。此小说集共有九篇短篇小说,分别为《第一炉香》《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封锁》《倾城之恋》《琉璃瓦》《金锁记》《连环套》。
迄今为止,《面纱》有5种英译本,为保证语料的可比性、代表性和可获得性,本研究自建《面纱》一个可比语料库和一个平行语料库,前者其中包含两个译本,分别是重庆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阮景林译本(简称“阮译本”)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于大卫译本(简称“于译本”)。后者包括两个英译本和《面纱》源文本。两个中译本均包含八十个小节,每个译本的字数不一,阮译本和于译本分别为124,195个字和117,328个字。
2.2. 研究内容
活动度(activity)最初在心理学和语言学中应用广泛,不仅能探究文本人物特征、语言风格,而且能体现出文本中动词和形容词所代表的两种力量间的互动情况 [2]。每种体裁都有其典型的写作方式、描述或叙述的侧重点,例如,新闻报道以事实记录为主,小说则侧重故事情节的讲述。通常来看,动词主要反映文本的活动度,形容词反映文本的描写度。在一个文本中,动词的型符数与动词和形容词型符总和之比即为该文本的活动度,用公式如下:Q = V/V + A [3]。文本的活动度(Q值)介于0~1之间,若Q值大于0.5,则表示文本为活跃性文本(active),注重对动作的记叙和故事情节的叙述;反之,则表示文本为描述性文本(descriptive),注重对情节的描写。
从形式上看,活动度也是关于文本中动词和形容词使用频率的研究。然而,从本质上看,它却与传统的语料库词性研究不同它并不是孤立、静态地研究某个或某些词性,而是关注动词与形容词在文本中此消彼长、相互竞争的动态协同关系。 [1] Zomig等人把这种关系称作descriptive-active(dis)equilibrium,字里行间蕴涵着动词与形容词之间的相互角力。活动度这种特殊属性,使得它具有跨语言对比的能力。一般来说,不同语言由于词性标注方法不同,往往是不可比较的。然而,不同语言之间的活动度比较,是把一种语言(L1)自身体系里动词(VI)与形容词(A1)的比率(Q1),拿来与另一种语言(L2)中这两种词的比率(Q2)进行比较。这两个比率反映的是两种语言各自体系内部动词与形容词的动态协同关系,因而具有可比性。
活动度作为文本风格的计量指标由来已久,早在1925年就被Busemann所使用,随后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近十年的相关研究更是异彩纷呈。Popescu等人用活动度研究抒情诗,随后更是岀版了与之相关的专著 [2]。Zomig等人研究了包括汉语在内的11种语言共86个新闻文本的活动度。 [3] 还有学者把活动度作为计量指标,研究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词(Kubat & Cech)、意大利总统演讲词(Zomig & Altmann),以及用捷克语、俄语、英语和法语写成的十四行诗、长诗和新闻报纸文本(Mistecky等人)。 [4] 许明、蒋跃对《阿Q正传》译入译出文本进行了风格计量学对比。 [5] 上述研究表明,活动度作为计量语言学范式里的一种风格指标,已经在多种语言、数种体裁(文学体裁和非文学体裁)的对比研究中获得广泛应用和普遍认可,可见它既能用于体裁研究,也可用于跨语言比较。
2.3. 研究步骤
首先,根据四个语料的词性赋码规则,分别检索出它们的动词和形容词出现频数。然后,根据公式Q = V/(A + V),计算出各自的活动度Q。最后,比较四个语料的活动度差别。具体步骤如下:笔者基于自建的语料库,先用ICTCLAS对《面纱》两个中译本和《倾城之恋》源文本进行了汉语词性标注,考虑到ICTCLAS分词精度达98.13%,词性标注精度达94.63%。然后使用Tree Tagger对《面纱》源文本进行英语词性标注。接着使用AntConc对四个文本的动词和形容词进行统计。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汉语(包括翻译汉语)动词的次级分类下有一种特殊的名动词。关于名动词的概念、界定及其“动性”的讨论,国内尚存在较大争议。朱德熙认为,名动词是兼有名词性质的动词。这样看来,在计算活动度时要剔除名动词。因此,本研究剔除了动性很弱的名动词,以便得出更加精确的研究结果。 [6]
3. 结果与讨论
Zomig等学者提出,文本的活动度高大概率代表着文本所使用的语言更便于理解,因为文本避免使用丰富的形容词修饰语,同时,活动度偏高也可能说明文本中语言表述单一,以叙事为主,略于描述,文本名物化特征明显。 [5] 从图1可以看出,四个文本的活动度均高于0.5,表明四个文本的动词使用均比较活跃,形容词占比较少。由于小说具有天生的叙事为主的特征,不论译者还是作者,原创中文小说还是原创英语小说,都均侧重于对动作的记叙和故事情节的叙述,而描写度相对较低。《面纱》属于小说,自然遵循小说的体裁特征,两译者都在叙述情节方面接近原文小说对活动的叙述,而《倾城之恋》源文本的活动度相比较于《面纱》源文本的活动度较高,这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质特征(汉语为动态性的语言,英语多为静态性的语言)。

Figure 1. Q value for activities for four texts
图1. 四个文本的文本活动度Q值
从表1进一步观察发现,于译本与阮译本相比,活动度较低,或许说明后者译者主体性发挥得更明显一些。另外,两译本的活动度与原创汉语的活动度更类似,几乎都接近0.8,而《面纱》源文本的活动度最低,只有约0.68,说明两译者在翻译时更加侧重于对故事情节的叙述,都发挥了一定的译者主体性;而毛姆在对故事的叙述的同时兼顾对故事情节的描写,其描写性更强,再加之英语语言的本质属性,故活动度较低。

Table 1. Basic data for four texts
表1. 四个文本基本信息表
上文提到,阮译本的活动度比于译本更高(表1),这说明阮更倾向使用动词。通过以下例子发现,阮译比于译使用更多动词(例3),在译者主体性上发挥更强烈一些,或者带有明显译者的个人翻译风格(例1)。笔者通过研读文本发现:整体上,于译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遵循原文词性;而阮译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喜用汉语四字格,多动词,译者风格相对明显。
例1
ST: She could never have been pretty with anything but the prettiness of youth.
于译:她怎么看都算不上漂亮,只是因为年轻才显得有那么点儿可爱。
阮译:除了她还是个年轻女子时那点人人都有的可爱之处外,她恐怕从来不会和“可爱”这个词沾边。
例2
ST: Kitty, coming to Hong-Kong on her marriage, had found it hard to reconcile herself to the fact that her social position was determined by her husband’s occupation.
于译:凯蒂随自己的丈夫来到香港后,发现自己很难接受眼前的现实——她的社会地位由她丈夫的职业所决定。
阮译:凯蒂跟随丈夫来到香港,到这儿后才发现她的社会地位实际上与丈夫所从事的职业息息相关,这让她一时难以接受。(阮译)
例3
ST: It had always seemed perfectly natural that he should lead a dog’s life in order to provide them with board and lodging, clothes, holidays and money for odds and ends.
于译:为了给她们提供食宿、衣物、度假和买这买那的钱,他就该做牛做马,一切再自然不过。
阮译:为了她们吃好住暖、游玩取乐,他理应做牛做马。
综合上述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 翻译汉语的活动度基本上更接近原创汉语,而更偏离原创英语,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前人关于翻译语言本质的探讨,表明翻译语言是原语和目标语双重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是第三语码和调节性、受限性的语言变体,不能完全代表一种全新的语法系统。2) 翻译汉语活动度随着译本的变化而变化,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译者的翻译风格。文章中如出现附录(Appendix)或附件等形式的内容,统一放在参考文献之后,它们之间保持适当的间距。附录内容较少,与参考文献排在同一页;如出现内容较多,则另起一页。附录的字体为12磅,Times New Roman字体,加粗。附录内容格式要求与正文一致。
4. 总结
考察原创汉语和翻译汉语的用词特点有助于呈现译本的语言特征。因此,本文以计量语言学的文体参数“活动度”为观察项,利用自建的语料库来比较翻译汉语与原创汉语、原创英语在小说体裁中的差异。当然,本文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本文发现的规律仅仅是在英汉语对里,其他语对里的情况还需进一步验证。其次,本文选取的语料较少,仅仅选取数篇语料,不足以代表小说体裁乃至整个文学体裁;如能基于大量语料,更能具有说服力。最后,翻译汉语的活动度随不同译本而变化,从而体现一定的译者风格,这部分讨论比较粗糙,若加以从语言学角度进行阐释可能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