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同时在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又一次明确指出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2]。因此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战略举措,将思政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目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我国目前面向“交通强国”国家战略需求,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巨大的背景,《交通运输安全》课程组教师在深入研究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3] 和目前其他学校的建设情况 [4] [5] 后,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本课程的思政教学内容并进行了一定范围的应用。
2. 《交通运输安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交通运输安全》是一门应用性和实操性都非常强的课程,课程主要是在安全工程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从交通安全和交通事故的特点出发,对陆路、航空和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交通运输系统进行科学研究,找出交通参与者、交通工具、交通环境等因素与交通安全的关系,使学生能知晓探查事故原因和发展的手段,同时能够找出灾害的本质与规律,未来能将所学知识用于消灭或减少交通事故或减轻事故的损失,使得交通运输过程更为安全和畅通。
于是,《交通运输安全》的思政目标是从交通安全的历史发展、研究对象、基础特征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和工匠精神等思政教育目标通过具体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爱国精神,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弘扬工匠精神,形成团队意识,树立文明和谐的交通观念。
3. 《交通运输安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交通运输安全》课程的思政教育在课程思政目标的指导下,通过认真研究《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中心思想,形成了以文明和谐的交通观念、公正法治的行业理想、爱岗敬业的职业要求为核心的课程思政设计体系。
3.1. “文明、和谐”的交通观念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到“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同时,“全方位提升交通参与者文明素养,引导文明出行,营造文明交通环境,推动全社会交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因此,在《交通运输安全》课程中融入“文明、和谐”的交通观念是必要的而且是意义深远的。
文明的驾驶行为是道路交通安全的决定因素之一,构建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也是建设交通强国的目标之一。例如,在以“交通参与者与交通安全”一章中的“驾驶员危险行为”一节中,与学生探讨“攻击性驾驶行为”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时,引入“防御性驾驶行为”的概念,利用社会上真实发生的案例引发学生的辩证讨论:“攻击性驾驶行为”所表现出的言语肢体攻击和车辆攻击的行为导致的后果将对道路交通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样的影响与我们未来将要建设的和谐交通环境是否相符,我们遇到该类型的驾驶行为要做出怎样的反应;同时,“防御性驾驶行为”中所表现的留出富余的安全空间和充分预估风险的驾驶行为在广大驾驶员中应该如何进行推广和实施。
同时,由教师设计、学生参与实施的“轨道交通乘客安全出行”主题调研活动也同步开展。某组学生以南宁市轨道交通1号线会展中心站至风岭站区间为例,首先确定了调研的目的:为了了解地铁乘客的安全意识,发现地铁车站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便于提出相应的措施,从而提高地铁车站的安全管理及服务水平。其次,在设计调查问卷后,对轨道交通车站内影响安全的因素开展调研,对人的因素如乘客意识和行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对物的因素如车站内售检票系统、自动扶梯与电梯、屏蔽门、指示牌、消防栓、显示屏等设施设备的安全状态;对环境的因素如车站内部的运营环境,车厢环境、作业环境、站台、站厅、通道的区域的照明等多种内容进行有目的的调查研究。最后,总结实际调研的结果后,对轨道交通乘客和轨道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和学生的现场实践,使学生能认识到《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对文明交通环境的建设要求,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深入贯彻文明和谐的建设理念。
3.2. “公正、法治”的行业理想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完善依法治理体系,健全交通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的安全体系建设理想。因此,《交通运输安全》课程让学生进一步坚定“公正、法治”的行业理想是对我国未来相关从业人员的必须要求。
例如,在以“交通事故调查与处理”一章中的“交通事故调查的依据和权限”一节中,在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制定过程时,可以带学生回顾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发展的历史渊源,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为何法治是交通运输安全建设的必须要求。早在建国以前,国民政府颁布的《改进市区及公路交通管理办法》中就规定了全国车辆、行人均实行右侧通行的规则,新中国成立后,陆续颁布了《汽车管理暂行办法》、《城市陆上交通管理暂行规则》、《城市交通规则》、《机动车管理办法》、《城市和公路交通管理规则》等多项维持城市交通秩序的法律法规,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明确对“饮酒和醉酒”进行罚款、拘留、暂扣驾驶证的具体处罚规定。从这一法规开始,我国的交通法规建设从办法、规则向条例进行了跨越,道路交通管理法制化进程实现了质的飞跃。2004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实现了二次飞跃,从条例晋升为法律,实现法制化形态的完整转变。基于此,继续延伸到对于2022年4月1日实施的驾驶证扣分新规的讨论:该规定是基于何种情况做出的规定,这对于我国交通运输安全领域的法治建设有着怎样积极的意义。同时,在“交通事故的处理”内容的课程思政设计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两起责任判定有争议的事故进行研讨,使学生能认识到只有坚持公正、法治的理念,才是我国交通运输行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唯一途径。
在基于上述的讲授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逐步领会到我国的交通运输安全法治建设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从而更为坚定的贯彻党的领导,坚定“公正、法治”的行业理想,明确相关要求。
3.3. “爱国、敬业”的职业要求
同时,《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还提到“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大力培养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交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构建适应交通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人才要求。因此,《交通运输安全》课程在相关的实验课程中以学生团队为主体,在课程内容中有目的的增加协作型和创新型课题,使学生能积极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以“交通安全基础理论”中“海因里希法则”一节为例,课程由“扁鹊见魏文王”的历史小故事开始,扁鹊认为魏文王没听过他的两位兄长而只听过他本人的名号正是因为他的兄长“治病于未病”所以声名不显,于是顺利引出安全预防理论及“海因里希法则”,在讲授海因里希法则之后有意将学生引入到海因里希法则在航空领域的应用上。我们援引美国阿拉斯加航空公司261班机事故作为教学案例,该坠机事故发生于2000年1月31日当地时间下午4时,失事原因后来查明是升降舵螺杆上极度欠缺保养,润滑油几乎没有,而且连镙纹都被磨平了,原本锁在升降舵螺杆上的螺帽也已脱落。升降舵螺杆应在飞行几百小时后定期保养,2000小时后更换。很显然,阿拉斯加航空将飞机超负荷运转,忽视基本的维修保养,最终导致88人死亡。这正是“海因里希”法则中提到的,每1起重大事故背后一定隐藏着300件未造成伤害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就是我们常说的安全隐患。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民航安全处在世界前列水平,2021年,民航安全运行平稳可控,运输航空百万架次重大事故率十年滚动值为0 [6]。通过该案例的对比已能充分说明我国在航空运输安全领域是不落后于西方主要国家的。
于是,我们将“海因里希法则”应用进一步扩大到交通运输领域,利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组成5人小团队,自主选择某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运营线路或港站进行关于交通安全的调研,通过对调研结果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形成调研报告。
通过这样将安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通过古今发展、中外对比等多种教学技巧,不仅使得学生增强了爱国的思想,也激发了科学报国担当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之逐步达到爱岗敬业的职业要求。
3.4. 《交通运输安全》课程思政设计案例
课题组将结合“交通运输应对自然灾害预案”的内容,给出讲授对应章节时的思政元素和教学设计思路。
交通运输系统常常面对的自然灾害有地震、山洪、雷电、台风等,以地震灾害为例,在结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确立本次课程的思政目标是制定应急预案时要充分发扬“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爱岗敬业精神。
1) 将唐山大地震中天津地铁的抗震性融入课程有关地震灾害认识的内容中。1976年唐山大地震,刚建成的天津地铁经受住地震考验,仅在沉降缝部位发生外涂面层局部的脱落现象,而未发现其他形式的损害,但高架的桥梁破坏却十分严重。由此可知,在制定地铁车站应急预案时,除地下部分,高架部分的桥梁等也应属于重点关注对象。学生往往容易忽略一类细微的地方,通过简单的案例展示,学生将认识到爱岗敬业的精神更多是体现在细节之处。
2) 将汶川地震中15名空降兵的事迹融入到课程有关地震救援方案的内容中。2008年汶川地震,当地的道路交通受到极大破坏,解放军空降兵某部,在没有地面引导,没有地面标志,没有气象资料的情况下,从茂县上空5000米处实施了空降,最终在他们的寻找下,选定了12个直升机降落点,直升机降落后,为灾区人民带来了急需的食品和物资。可以说,这15名勇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一则耳熟能详的故事,让学生能认识到,“灾害无情人有情”,在制定救援方案时能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以后能真正的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从上述讨论和案例中可以看出,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可以从课程知识点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法规、历史趋势等多种维度出发,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到课程内容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巧妙的传递给每一位学生。
4. 《交通运输安全》课程思政效果评价
《交通运输安全》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体系是在“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的思想指导下建立的,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理念,通过课堂研讨、书面考试、综合实践等三种途径,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考试答题、专题报告的表述中对课程思政的效果进行多维度的评价,见表1。

Table 1.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ffect evaluation form
表1. 课程思政效果评价表
于是,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价内容里课堂表现体现在平时成绩中,论述题型体现在考试成绩中,专题报告体现在实验成绩中。课程组统计了近三年的教学成绩情况,见表2。

Table 2. Statistics of teaching achievements in recent three years
表2. 近三年教学成绩统计表
课程思政设计从2019级开始,对比前两级的学生,在综合得分表现上看,90分以上的提升了30%以上,80~89分的提升了20%以上,说明课程思政不仅是价值塑造上有卓著的贡献,对专业能力的提升也有显著的效果。
5. 结语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是需要精心布局和巧妙设计的,首先应当确立课程思政目标,认真梳理课程的专业知识体系,通过挖掘各知识点的思政元素,再合理的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交通运输安全》课程组主要是通过精选思政融入点和精心设计教学案例进行课程思政设计的,在围绕课程知识点建设了一批蕴含丰富内容的课程思政教学元素后,精心设计深层的教学实践主题,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理论教学中学习,在实践教学中应用。在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教育下,有效的将课程思政目标巧妙而无声的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同时,通过对比实施课程思政设计的效果,可以看出有超过50%的学生思政素养和专业素养得到较大提升。
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更注重对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价体系研究,以更多维度、更多方向去科学的评价课程思政效果,不仅仅评价实施前后的不同年级的学生变化情况,也可以跟踪同一年级学生的成长情况,追踪课程思政的效果。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南宁轨道交通突发客流预警系统研究”(2019KY0935);2022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交通规划”(2022SZSFK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