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0~6岁阶段是儿童生理、感知觉、认知、语言、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1]。早期干预(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是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采取补救性措施和进行补偿性教育 [2]。早期干预能够尽早地对儿童进行缺陷补偿,使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心理、生理、社会适应等多个方面尽可能全面地发展,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最大程度上激发其发展潜能,促进其尽快地融入社会 [3]。早期干预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补偿、治疗、预防和启发 [4]。我国特殊儿童人数庞大,若能及时进行早期干预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特殊儿童的家庭与社会负担,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外对于儿童的早期干预起步早,发展时间长,对于我国儿童的早期干预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因此,以《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为例,分析近十年国外早期干预研究的热点与趋势,为我国的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研究提供借鉴。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主要刊登有关针对特殊需要的婴幼儿及其家庭早期干预的研究和实践的文章。在特殊儿童早期干预领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以出版物名称作为筛选条件,以“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为关键词,时间跨度选取为“2012年5月~2022年5月”,进行文献筛选,共得216篇文献,经阅读删除重复文献,共得215篇有效文献。
2.2. 研究方法
VOSviewer软件是来源于荷兰莱顿大学的Nees Janvan Eck和Ludo Waltman学者并于2009年开发,该软件可用于绘制各个领域的文献计量分析图谱,该软件包括国家共现、机构共现、作者共现、作者共被引和文献共被引等字段分析,结果以标签视图和密度视图等四种图形来展示 [5],近年来不同领域的研究中都运用了该软件。本研究借助VOSviewer软件,主要运用文献计量中高频词共现的分析方式来对儿童早期干预的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主要研究者及文献机构
通过在儿童早期干预研究作者及机构发文量排行表(见表1)可以看出:发文量位于前五的作者中,Barton Erin E.发文数量最多,发文量为16篇,引文量210篇,是早期干预领域发文量与引文量最多的作者。Ledford Jennifer R.次之,发文量14篇,引文量144篇。Hemmeter Mary Louise列第三位,发文量11篇,引文量184篇(本研究不区分第一作者,参与文献署名即纳入该作者发文量)。通过早期干预作者共现知识图谱(见图1)可以看出:部分作者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形成了基本的合作群。如:以Barton Erin E.为首的网络结构、以Ledford Jennifer R.为首的网络结构。
同时,通过儿童早期干预作者及机构发文量排行表(表1)还可以得出:发文量位于前五的发文机构中,Vanderbilt University发文数量最多,为35篇,引文量最多为:466篇,是早期干预领域发文量与引文量最多的机构,其次为Kansas University,发文量为7篇,引文量为257篇。Florida University位列第三位,发文量12篇,引文量为184篇。可以看出:综合性大学是现阶段研究早期干预的主力军。通过儿童早期干预研究机构共现知识图谱(见图2)可以得出:各机构合作网络结构联系较为密切,各个机构之间对于早期干预的合作研究较为丰富,形成了以Vanderbilt University为核心的合作网络。

Table 1. List of articles published by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research (unit: piece)
表1. 儿童早期干预研究作者及机构发文量排行表(单位:篇)

Figure 1. Co-occurrence knowledge map of early intervention authors
图1. 早期干预作者共现知识图谱

Figure 2. Co-occurrence knowledge map of early intervention research institutions
图2. 早期干预研究机构共现知识图谱
3.2. 研究主题
关键词的聚类分析能够较为清晰地呈现领域的研究主题 [6]。在VOSviewer软件中通过对所有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如(见图3)的共现知识图谱,共生成四个聚类,包括:家庭早期干预、学前早期干预、早期评估与诊断、孤独症早期干预,具体见早期干预研究关键词聚类(见表2)。

Table 2. Clustering of keywords in early intervention studies
表2. 早期干预研究关键词聚类
4. 讨论
4.1. 家庭早期干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Support Materials for Managers and Administrators》中指出,家长与专业人员之间的合作关系在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早期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家庭参与是所有儿童获得优质教育的基础 [7]。美国于1986年修订的《残障者教育法》(The Education of the Handicapped Act, PL99-457)中要求各级政府要建立早期干预服务体系,由多领域和各学科的专家合作组成团队,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制定

Figure 3. Early intervention keyword co-occurrence knowledge graph
图3. 早期干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Individualized Family Service Plan, IFSP),来为家长提供专业的支持与指导 [8]。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实施的基本步骤如下:家长发现儿童需要并向有关部门申请评估诊断,政府组建专家团队进行诊断,然后对家庭实施早期干预,实施教育转衔接。1993年,美国特殊教育委员会(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CEC)幼儿分会(The Division of Early Childhood, DEC)明确将家庭本位实践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和早期干预服务的推荐模式,认可并且尊重家庭在早期干预中的核心地位,强调儿童家庭的优势与能力 [9]。在国际上,家庭早期干预在儿童教育中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家长执行式干预在家庭早期干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Coolican J.等人选取了8位父母,对他们进行时长为六小时的沟通干预培训,他们的孩子均为学龄前的孤独症儿童,在培训结束后,由家长对孤独症儿童的沟通领域进行关键反应训练,结果显示孩子们经过家长的沟通训练后,孤独症儿童的功能性语言获得了进步 [10]。Brown等人对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唐氏综合征(DS)和发育迟缓(DD)的儿童的家长进行培训,家长对三类儿童在游戏与非游戏的自然情境中实施的早期干预有利于儿童沟通能力的发展 [11]。Bradshaw J.等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对3个患有孤独症幼儿的家庭进行家长培训,共计12周,每周1小时,培训家长对孤独症幼儿进行功能性语言等关键领域进行干预,结果显示父母对孤独症幼儿进行的沟通领域干预能够促进其功能性语言的发展 [12]。家长执行干预对于特殊儿童、特殊儿童家长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特殊儿童而言,第一、能够在家庭社区这种更为开放性的环境中接受早期干预,能够更好地融入社区。第二、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早期干预训练,将技能及时应用到日常生活、游戏的沟通中,保证技能的泛化与保持,拥有更好的干预效果。第三、由自己的父母进行训练,增加与父母的互动,增加特殊儿童对父母的依恋,提升社会交往技能水平,有利于特殊儿童情感的发展。对于特殊儿童家长而言:一是,能够在家庭利用手机电脑等接受早期干预培训,节省在路上的时间与费用,节省成本。二是,可以及时地将自己在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干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也可以将课程视频进行反复观看,对于自己不清楚、不了解的地方进行反复学习,有不懂或者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及时反馈。三是,由家长对特殊儿童进行干预,可以使得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了解,了解自己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助于铸造更加和谐的家庭环境。四是,家长在对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中有更高的参与度能够更好地缓解家长的心理压力,减轻特殊儿童家长的负罪感。家长执行式干预有着以下六个步骤:首先是由专业机构与人员对特殊儿童进行评估,第二步由此确定对特殊儿童的干预目标,第三步通过专业人员与家长社区等商定的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第四步对家长进行培训,第五步家长执行干预,第六步是进行监督与评价 [13]。
注重家长执行干预的质量与忠诚度监督,关注家长执行干预的效果质量。家长在孤独症儿童的干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家长作为非专业的干预人员,在对儿童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的干预方法可能存在错误,可能没有严格按照专业的特殊教育教师的要求进行,也有可能存在着对孤独症儿童干预不到位的情况,因此家长执行干预的忠诚度与家长的干预参与度无法保证。需要专业人员来监督家长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干预过程,同时也关注孤独症儿童的关键领域的变化,了解家长的干预表现与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孤独症家长实践中的错误,同时对儿童出现的新情况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持,保证家长执行式干预的质量。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家长执行干预的培训系统,没有值得让特殊儿童家长信赖的权威机构进行指导,当特殊儿童出现新的情况时作为非专业干预者的家长很难能够及时处理儿童出现的状况。由于家长之间也存在的不同的差异,家庭中缺少相适应的干预工具,因此由家长对于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实施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因此,需要根据我国特殊儿童干预的发展情况,借鉴学习国外家长执行式的经验,建立权威指导机构,由政府、残疾人联合会等提供资金支持,组建特殊儿童家长培训中心,有专业的特殊教育教师对家长进行系统培训,为特殊儿童家长更新教育早期干预理念,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
4.2. 学前早期干预
数据显示学龄前的特殊儿童的入园率远远低于普通儿童的入园率 [14]。大部分幼儿园由于缺乏相应的学前特殊教育师资,导致其没有能力接收特殊儿童入园学习 [15]。进而会导致特殊儿童无法提前适应与融入学校,特殊儿童在进入特教学校中出现入学不适应的情况。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师不仅需要有基本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基本的保育知识,还需要有基本的筛查评估特殊儿童的能力与基本的早期干预的方法。因此学前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难度大,要求高,需要建立复合型师资培养体系。
我国目前并无专门的《特殊教育法》与《学前教育法》。对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并无强有力的法律支撑,更多的仍然是义务教育领域的延伸,更多的依靠一些综合性教育法律中的零星规定进行 [16]。例如:2020年《学前教育法》草案中提及学前特殊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对对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进行资助 [17]。
早期学校适应行为的训练,是为特殊儿童融入学校做基本的准备。学校适应性为内容广泛,包括: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与老师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基本的学习技能等各个方面。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提到学校与家庭同属于特殊儿童的微系统,是儿童日常接触的系统,对于儿童的影响非常重要。同龄人之间交往形成的良好的同伴关系会影响特殊儿童学校融入,进而影响将来的社会融入。同伴介入法(Peer-Mediated Instruction and Intervention, PMII)是具体干预技术的一种,是指通过增加自然情境中的社交机会,典型发展同龄儿童与孤独症儿童进行社会互动,来帮助孤独症儿童习得和泛化沟通、互动、维持互动所需的特定技能和情感 [18],可见同伴干预的目标为提升儿童的社交能力,他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同伴介入既为孤独症幼儿提供了锻炼社交技能的机会,普通幼儿也锻炼社交技能、提高心理认知 [19]。PMII被用于各种技能,从学前到社区技能、孤独症幼儿及其同伴的社交和游戏行为。同伴介导的社会技能干预包括训练同伴模仿、发起、提示和加强与目标儿童的社会行为和互动。成年人的参与通常是边缘化的,他们通过同龄人进行互动而不是直接与儿童互动。研究表明,PMII不仅能在孤独症儿童的社会行为方面产生令人满意和可靠的改变,而且如果实施得当,还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如延长技能的维持时间、比成人干预更大的影响范围,并且能够在有同龄人的环境中进行行为泛化。《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法规都要求幼儿园必须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特殊儿童。融合幼儿园已经成为学前阶段开展融合教育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学前融合教育环境的发展为普通幼儿和孤独症幼儿的学习提供了发展环境也为同伴介入法的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 [20]。在PMII中,孤独症儿童收到来自同伴的社交发起和回应时,孤独症儿童可以超越简单的观察,并因其社交发起和回应而得到强化 [21] [22]。PMII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了多种参与活动的机会,他们的同伴参与儿童通过适当和有意义地参与成为活动的榜样 [23]。包容性的环境为孤独症儿童及其典型发展中的同龄人在课堂内外的各种活动中提供了持续的社会互动机会和更多参与的巨大潜力 [24]。同伴介入法也可应用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障碍程度不同、不同的学段的社交干预中 [25]。
4.3. 早期评估与诊断
早期评估与诊断是进行早期干预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合理的评估和诊断出儿童的特殊需要,才能为其提供相应的早期干预服务。由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早期教育分会(DEC)发布的《促进特殊儿童学习与发展:关于课程、评价和项目评估的建议》,提到了早期评估的基本原则为目的性、适宜性、生态化。目的性是指特殊儿童是否需要特殊教育服务以及为早期教育工作者并制定早期干预的计划提供依据;适宜性是指要适合于儿童本身,注重个别化;生态化是指要考虑到每个参与者和相关因素,建立生态化框架模式。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特殊儿童自身的基本状况、进步情况和参与的早期干预项目产生的影响和效果三个方面 [26]。常见的评估方法有:问卷、访谈、观察、档案袋评估、成长史评估等多个方面的评估,但是最终早期评估的方法的选择,要依靠学生自身的个别化需要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4.4. 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
近十年间,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成为研究热点。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的发育性障碍。近年来孤独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根据美国的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提供的数据显示:美国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截止到2016年,美国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发病率约为2.2% [27]。我国并未对孤独症谱系障碍进行大规模的流行病学普查,但根据现有调查而言,我国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病率约1%,0~14岁的患病儿童可能超过200万人 [28]。
目前孤独症的早期干预方法可以分为:专项干预与综合干预。专项干预包括:视觉提示、关键反应干预等;综合干预包括:地板时光、早期丹佛干预模式、RDI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结构化训练等。由于孤独症儿童个体间及个体内差异较大,所以干预方法也应当采用个别化的干预方法。采用多学科协作的干预模式,进行综合干预已成为共识 [29]。
4.5. 未来展望
综上讨论,未来研究趋势表现为: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态化早期干预模式体系,学前特殊儿童的转衔教育,发展性障碍儿童的早期筛查与诊断。以家庭为中心的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体系,不仅仅需要家长的投入,还需要学校、社区等多方面的参与,形成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态化早期干预模式体系。注重对于学前特殊儿童的转衔教育,从家庭到幼儿园、由幼儿园到学校的转衔教育,有利于帮助特殊儿童适应学校教育。早期筛查与诊断仍然会是未来的研究热点,特别是以孤独症为代表的发展性障碍儿童的早期筛查与诊断。注重循证干预,目前循证实践已成为特殊教育干预中的“黄金标准” [30]。例如:2020年美国国家孤独症专业发展中心(The Nation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enter on ASD, NPDC)循证实践提出了包含家长执行式干预、同伴介入法等28有效的干预方法。
5. 结论
通过使用VOSviewer软件对《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近十年刊文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在早期干预领域,各研究者及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形成了基本的合作群;家庭早期干预、学前早期干预、早期评估与诊断、孤独症早期干预为近十年研究热点;未来研究趋势表现为: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态化早期干预模式体系,学前特殊儿童的转衔教育,发展性障碍儿童的早期筛查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