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研究少数民族学生重要性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少数民族学生远到他乡求学,会遇到各种适应问题。初入汉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不仅要面对文化冲突,还要处理人际圈重组、生活习惯适应等诸多问题 [1],加上他们大都学习基础薄弱,汉语较差,易产生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不适应问题 [2]。然而少数民族的文化在诸多方面与汉族学生存在比较大差异,例如风俗习惯、价值观、人际交往模式等等。因此他们进入这些非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进行生活和学习时必然会承受文化适应方面的压力。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非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生活会经历一种特殊的文化适应(culture adaptation)过程。Hwang和Ting的研究表明 [3],来自文化适应的压力是心理健康最危险的因素,比个体感知到的整体压力更加会危害心理健康。
1.2. 社会文化适应
1.2.1. 文化适应
心理学中的适应是指有机体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的相应的反应,已取得有机体和环境的相互平衡。有研究者认为适应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对环境带来压力的应对能力 [4]。
国外学者给文化适应做了界定。1983年美国民族事务局第一次真正使用“acculturation”这个词,指由于外来者模仿新文化中的行为,而产生的心理变化 [5]。从此文化适应领域的研究开始发展。国外学者给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做出很多解释。有研究者认为文化适应是指从生长的母体文化环境中进入陌生的新文化环境时,产生的行为变化是对新文化适应的过程 [6]。有研究者认为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指不同的文化接触时,个体努力与陌生文化建立功能性关系,同时伴随着个体的文化变更的过程 [7]。
国内学者对acculturation一般译为“跨文化适应”或“文化适应”。有学者认为文化适应主要指成长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或个人,通过不断地相互接触导致一方或几方的行为模式发生改变的现象 [8]。还有学者针对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提出文化适应是指个体来到与其生长的文化不同的新文化中以后,个体做出的一种有意识、有倾向的行为调整,这个行为调整是基于对两种文化的认知和感情依附的 [9]。
1.2.2. 社会文化适应及其测量
本研究中的社会文化适应概念的主要是依据是Ward的双维度文化适应模型。社会心理学家Ward及其同事 [10] 认为,文化适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心理适应(psychological adjustment),与心理健康或情感满足有关,即在新的文化环境下,个体保持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另一方面是社会文化适应(socialcultural adjustment),是指在新的文化背景下,个体从新的认知解释自己所处的环境,并通过行动提高应对环境的能力,同时与当地新文化群体建立有效联结。虽然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有一定程度上的联系,但是二者为两个不同的概念,测量标准也不同。在心理适应层面上,通常研究者们将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以及有较少的负面情绪作为文化适应的重要标准;在社会文化适应层面上,研究者们将与新文化融合,有效接触新文化群体作为重要标准。
社会文化适应是指个体离开自己生活、成长的文化环境,来到新的文化环境下,感受到来自不同文化的冲击后,在情感、认知、行为方面发生变化,从而提高应对环境的能力,成功与新文化社会群体建立关系的过程。
1.3. 学习倦怠与文化适应的关系
学业成绩对于学生是至关重要的,而学业倦怠则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学业倦怠是指个体对学业课程持消极态度,在学习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连榕等 [11] 将学业倦怠定义为:当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但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等不良情绪和逃避学习等一系列不适当行为,这种状态称为“学业倦怠”。该定义注意到了心理方面的倦怠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逃避行为等,比较全面,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认可,因此本研究同大多数学者一样采用此定义来界定学业倦怠。在研究拉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中发现 [12],其学业成绩与文化适应和社会支持存在一定关系,个体在文化适应中持有整合与同化态度,其更有可能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跨文化者在文化适应中表现出的民族差异和学业成绩均受文化适应模式影响 [13]。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对其学习成绩具有重要影响,文化适应能正向预测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体文化适应能力越强,其学业成绩越好。只有当个体文化适应良好时,才能静心学习,提高学业成绩。若少数民族学生在文化适应中遇到困难,难以适应,可能导致其学业倦怠,学习成绩下降。
1.4. 抑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少数民族学生在跨文化求学中,当接触两种不完全相同的文化时,变化不可避免,对周围的环境理解和适应要求个体调整自己,而正是调整的过程引发了个体的负性情绪。文化适应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Berry认为,生活在异文化背景会给文化适应者施加压力,导致困惑、焦虑、甚至抑郁。
而Harrington等人 [14] 认为,抑郁会对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严重的抑郁甚至会导致自杀行为。刘凤瑜 [15] 认为,中小学生的抑郁是指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一些不良事件对自己的影响,这种影响会导致个体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影响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是长久稳定的。而有学者认为 [16],青少年期出现的以忧郁为主的悲哀、烦躁的情绪以及行为和身心的不适症状就是抑郁。
1.5. 文化适应与学习倦怠、抑郁的关系研究
Ogbu和Trueba提出的理论 [17] 强调了文化因素对美国教育系统中学生表现的影响,特别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18]。一些实证研究表明,文化适应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墨西哥裔美国人,高中年龄的学生 [19]。研究通常表明,适应主流文化,或适应某些主流文化特征,增加了在学校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20]。本研究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绩差距从学生入学就开始凸现,他们在学校的学习表现更多与他们的文化背景相关,他们从母文化的背景中来到主流文化学校,他们在学校学习过程也是一个文化适应过程,文化适应的结果可能决定了他们的学习结果,如果出现适应不良问题,就很有可能出现学习倦怠问题。而有研究者使用双层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医师助理学生的倦怠与抑郁的关系,结果发现,抑郁能显著预测倦怠中的情绪衰竭 [21]。在文化资本理论视角下探讨学习倦怠的成因时,发现学习抑郁是学习倦怠的主要表现之一 [22]。同时,抑郁的多变量模型显示,医学生职业倦怠的增加会提高抑郁增加的风险,且与抑郁相关的压力源是医学生职业倦怠的正向预测因子 [23]。此外,有研究发现,抑郁可能是预测社会适应不良的因素 [24],即抑郁水平越高的个体越可能出现社会适应问题,抑郁特质的个体在实际研究中确实存在一定的社会适应不良 [25]。具体表现为抑郁倾向的个体看待事件容易使用消极的角度,体验到更多的负性情绪,对自身的角色认知有偏差 [26]。此外,有研究发现,抑郁在学校适应不良与持续性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即学校适应不良通过增加大学生抑郁状况间接导致大学生持续性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基于以上,本研究想对位于福建中学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以探究少数民族中学学生抑郁与学习倦怠和文化适应的现状及其对他们的影响,同时,考察文化适应、学习倦怠和抑郁之间的关系。希望为学校制定有效的学生管理措施,预防学生学习倦怠,提高学习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研究被试取自在福建省就读的少数民族中学生,本次调查采用“全员、自愿参与”方式进行,共有1863名中学生参与调查。问卷施测和回收整理皆采用问卷星进行,过程严格按照问卷法的标准化流程(方便取样,培训主试)等。最终得1749份(93.9%)有效问卷。其中,男生697人,女生1052人;初中201人,高中1460人,中职88人。
2.2. 研究工具
2.2.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普测问卷
基于福建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开发的《福建省中小学生心理成长量表–消极心理分量表》,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普测问卷中选取抑郁、焦虑、倦怠、网络成瘾四个因子,测量少数民族学生可能出现的常见心理问题或症状。四个因子共37个项目,其中,倦怠共10个项目,主要用测量少数民族学生因学习环境改变而导致的学习倦怠问题;焦虑共10个项目,主要用于测量少数民族学生一般性焦虑水平;抑郁共10个项目,主要用于测量少数民族学生抑郁症状的严重性程度;网络成瘾共7个项目,主要用于测量少数民族学生网络成瘾或网络的不可戒断性水平。量表采用5点计分法(“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说明少数民族学生在这些心理问题或症状的严重性程度越高。本研究中四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87~0.92之间,总体信度为0.98,具有较高的信度。
2.2.2. 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状况问卷
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状况问卷为单一维度,对Ward和Rana-deuba [5] 的社会文化适应量表进行修订,原问卷包括26个项,包含文化认同态度及社会文化适应状况两个维度,其中文化认同包含15题,社会文化适应包含11题,由张京玲等 [9] 翻译修订,具有良好信效度。为了适用于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研究的需要,本研究选取社会文化适应状况维度进行研究,并采用文献阅读法、专家指导法以及访谈法对原问卷的个别题目进行了删改,并对部分题目表述进行修订,修订后的问卷由10个项目构成,题目保持与原量表同质,内容尽量接近中学生被试的生活实际,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问卷着重评价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交往与生活等方面所面临的社会文化适应困难。量表分数越高代表社会适应越困难。本研究中该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83。
2.3. 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使用SPSS20.0进行数据整理、描述统计、信度分析和相关分析;采用Mplus 8.3进行模型建构与验证分析。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发现,对本次研究的所有题目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有7个,第一个因子方差解释变异量为37.28%,未旋转和旋转后得到的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均低于40%,说明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随后我们基于研究的假设对数据进行分析,首先进行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建模的方法,在控制性别后,考察社会文化适应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中抑郁所发挥的作用;最后,采用Bootstrap程序来检验中介效应。
3. 结果
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少数民族中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与学业倦怠、抑郁均呈显著负相关。抑郁与学习倦怠呈显著正相关。详情见表1。

Table 1.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mong the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sociocultural adaptation, academic burnout and depression (N = 1749)
表1. 少数民族学生社会文化适应、学业倦怠、抑郁之间相关分析(N = 1749)
注:***表示p < 0.001。
3.2. 抑郁在社会文化适应与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首先对测量模型进行检验。测量模型由社会文化适应、学习倦怠、抑郁3个潜变量构成。在测量模型中,我们设定社会文化适应、学习倦怠、抑郁各潜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因社会文化适应量表属于单维度量表,且项目较多,对此,本文按照模型简约型原则及单维量表打包的法则,采用关系平衡法对这一问卷进行数据打包处理,以获得更好的信度、共同度以及模型拟合,根据标准符合结果进行排序打包,将10个项目分为5题、5题,打了2个包 [27]。且各变量的因子载荷被自由估计,对此测量模型进行检验,发现模型拟合指数良好(χ2/df = 21.04, CFI = 0.905, TLI = 0.858, RMSEA (90% CI) = 0.107 (0.097~0.118), SPMR = 0.046),并可进行进一步的结构模型分析。
在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之前,我们首先在控制了性别后,对社会文化适应的直接效应进行了检验,发现模型拟合指数良好(χ2/df = 20.92, CFI = 0.931, TLI = 0.879, RMSEA (90% CI) = 0.107 (0.095~0.118), SPMR = 0.056)。路径分析的结果显示,社会文化适应对学习倦怠直接效应的路径系数为β =−0.330 (p < 0.001)。
为进一步考察社会文化适应对学习倦怠的预测机制,本研究以直接预测模型为基础,将抑郁作为中介变量纳入直接效应模型中,模型拟合指数良好(χ2/df = 18.217, CFI = 0.941, TLI = 0.897, RMSEA (90% CI) = 0.099 (0.089~0.109), SPMR = 0.054),模型结果如图1所示。社会文化适应通过抑郁对学习倦怠的间接效应为−0.353 (p < 0.001)。
采用Bias-corrected Bootstrap程序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其95%的置信区间为[−0.385, −0.322],置信区间不含0。详情见表2,因此,抑郁的中介作用成立。在社会文化适应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中,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48.3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1.68%。
综上,抑郁在社会文化适应与学习倦怠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即具有良好社会文化适应水平的少数民族中学生会具有较低的抑郁水平,进而具有较低的学习倦怠状况。

Figure 1. The mediating model of depression in sociocultural adaptation and learning burnout
图1. 抑郁在社会文化适应与学习倦怠的中介模型

Table 2. Bootstrap intermediate effect test and confidence interval estimation
表2. 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及置信区间估计
4. 讨论
首先,本研究表面,社会文化适应能负向预测学习倦怠,这与以往结论一致。少数民族中学学生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也表现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心理体验等诸多方面但其中的成因不仅仅是因为家庭、学校教育与自身成长所致其特殊性表现在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适应过程少数民族中学生要经受强烈的文化冲击。诸此种种必将对少数民族中学生的心理感受和行为导向产生很大的影响。会产生学习倦怠等问题。
其次,抑郁也能正向预测学习倦怠,而有研究 [28] 认为,抑郁会对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严重的抑郁甚至会导致自杀行为。并且学校适应不良大学生多表现为内向性、情绪性等人格特征 [29],而这种性格特征使其更容易体验负性情绪,增加抑郁易感性 [30]。其次,学校适应不良大学生往往人际关系紧张,缺乏社会支持 [31],遇到压力事件无处倾诉、缺乏朋友帮助,使其容易产生抑郁等不良情绪。
不光是少数民族自身的社会文化适应问题,除此以外,有很多学者也探索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关于文化适应的差异。在总体适应状况上,周琦针对北京地区新疆班的少数民族的适应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不良状况显著高于汉族;研究结果表明 [32] 内地藏族大学生的适应状况差于汉族大学生。在适应过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维度上要显著高于汉族大学生 [33]。在汉族文化占主流的地区,维吾尔族大学生在生活习惯、文化、身体适应方面有明显的困难,并且容易体验到文化冲突 [34]。由于学习压力和语言障碍导致的人际关系障碍,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5]。本文发现抑郁是学习倦怠的部分来源,针对这个发现,相关心理教师可以通过抑郁状况筛查角度来探究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倦怠的原因,进而降低学业倦怠问题以及产生的不良后果。也可以从源头上关注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适应问题,当个体能够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朋友老师的良好支持,就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氛围,处于良好人际氛围中的学生,容易获得他人的支持和肯定,从而能更好地适应汉区的文化,并用积极地方式去对待。进而改善学习倦怠和抑郁等问题。
5. 结论
少数民族中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问题能负向预测学习倦怠状况;抑郁水平在社会文化适应与学习倦怠中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
致谢
对提供指导和帮助的导师、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