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中重要的基层切口,社区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社区作为社会建设的基石,社区当中的邻里关系是当前社区治理中的重要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居住环境以及物质条件得到了很多的提高,现代人们的居住的空间都是封闭化的高楼小区,只有少部分是居住于平房之中。由于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由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转变为网络上的线上交流,与周边人直接接触的频率降低;现代化的发展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转变成为独立的个体追求自我,与周边人的交流与沟通变少。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邻里关系逐渐的淡化,人与人之间的邻里关系表现为邻里碎片化、邻里淡漠化和邻里冷漠化,不利于社区治理能力的提高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本文利用CGSS2018年的数据,寻求邻里关系的影响因素,以此来提升社区当中的邻里关系的建设与发展,创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区。
2. 研究综述
根据现有研究,可以得知邻里关系良好有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健康,有利于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减少社区邻里之间的矛盾。
现有研究关于邻里关系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从户籍政策、社区空间结构、社区参与和国家社会关系来探讨。贺霞旭、刘鹏飞认为城镇和本地户籍比外地和农村户籍的邻里关系要好,业主邻里关系比租户邻里关系要好 [1]。贺霞旭认为社区空间结构对邻里关系具有影响,将社区空间分为物理空间贺社会空间,进而分析两种空间结构对邻里关系的影响 [2]。蔡禾、贺霞旭发现居民的社会参与、社区公共空间的供给会显著的提高社区居民邻里关系水平 [3]。李洁瑾认为我国的社会结构的剧烈的变迁会导致社会资本的变化,进而会影响我国邻里关系水平的建设 [4]。孙龙认为社区居民的地域身份对邻里关系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外地人的邻里关系比本地人的要弱一些。黎熙元认为城市化程度贺人口流动性的水平,会对邻里关系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5]。刘铁明研究发现,在湖南嘉湖街道人们都觉得邻里关系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会关系,愿意为了维护良好的社区环境去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 [6]。封丹等在广州调研发现,以往的门禁会认为对邻里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封丹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门禁的功能性互动与邻里关系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门禁不会让社区居民们产生消极的社会情绪 [7]。
综上,我国邻里关系影响的论文大多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开展论述,较少的从定量的视角来展开研究,因此本文从CGSS2018年中的数据,探求邻里关系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并期望研究结果,有利于我国社区治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完善,为政府完善社区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3. 研究假设与变量说明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本文将邻里关系影响因素分别为三个维度,分别是人口学特征、政治参与行为和社会态度。
3.1. 研究假设
1) 人口学特征
假设1.1:性别会对邻里关系产生影响
假设1.2:受教育程度会对邻里关系产生影响
假设1.3:政治面貌会对邻里关系产生影响
2) 政治参与行为
假设2.1:社区参与会对邻里关系产生影响
3) 社会态度
假设3.1:居民的社会信任程度会对邻里关系产生影响
假设3.2:居民的社会幸福程度会对邻里关系产生影响
3.2. 变量说明
研究数据主要是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8的调查数据。
1) 因变量:邻里关系
对应问卷中:“问题A31a:请问您与邻居进行社交娱乐活动(如互相串门,一起看电视,吃饭,打牌等)的频繁程度是” 从不赋值 = 1,一年几次赋值 = 2,一月几次赋值 = 3,一周几次赋值 = 4,每天赋值 = 5。
2) 自变量
政治参与行为:
社区参与对应问卷中A44问题“上次居委会选举/村委会选举你是否参与了投票”,将否赋值 = 1,是赋值 = 2。
社会态度:
社会信任感对应问卷中“A33问题,总的来说,您同不同意在这个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可以信任的”,将非常不同意、比较不同意、说不上同意不同意、比较同意、非常同意分别赋值为 = 1、2、3、4、5。
社会幸福感对应问卷中“A36问题,总的来说,您觉得您的生活是否幸福”,将非常不幸福、比较不幸福、说不上幸福不幸福、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分别赋值 = 1、2、3、4、5。
3) 控制变量
人口学特征:
性别:女性 = 0、男性 = 1
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 = 1、初中及以下 = 2、高中及以下 = 3、专科及以下 = 4、大学本科及以上 = 5
政治面貌:非共产党员赋值 = 0、共产党员赋值 = 1
4. 实证分析
见表1分析结果所示,经过stata有序logit模型分析可知,政治面貌这个变量对于邻里关系的影响并不显著,所以假设1.3不成立。另外性别和受教育年限与邻里关系之间出现了较高程度的负相关性,即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可能对邻里关系的影响越弱;男性相较于女性,越可能对邻里关系的影响较弱,因此假设1.1和假设1.2成立。在政治参与行为方面,可见,社会参与对邻里关系的影响呈现高度的正相关性,解释为社区参与水平越高,越容易对邻里关系产生影响,因此假设2.1成立。在社会态度方面,从表中可以得知,社会信任感和社会幸福感都与邻里关系呈现高度的正相关性,解释为社区居民的社会信任感越高,对邻里关系的正向影响越大;社区居民的社会幸福感越高,对邻里关系的正向影响越大。

Table 1. Neighborhood regression model results
表1. 邻里关系回归模型结果
注:显著度:***p < 0.01,**p < 0.05,*p < 0.1。
5. 小结与政策建议
5.1. 小结
文章以公开数据库CGSS2018年的数据为基础,将邻里关系影响因素划分为三个维度,控制变量为人口学特征,分别是性别、受教育程度和政治面貌,自变量是政治参与行为和社会态度,分别划分为社区参与、社会信任感和社会幸福感,因变量是邻里关系,除了政治面貌其他变量与邻里关系之间都具有相关性。邻里关系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流与沟通之间建立的,提高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自然就有利于邻里关系的建设。另外社区信任感和社会幸福感较高的居民,更加愿意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与人相处,因此有利于邻里关系的建设与改善。
综上,邻里关系的影响因素与社区社会资本具有很重大的关联性,社会信任、社会幸福感和社区参与都可以看作是社会资本当中的一部分,因此要建设和谐的社区环境,提升邻里关系,提升社区社会资本是必由之路。
5.2. 政策建议
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需要我们立足于基础,从社区建设入手。社区是社会治理能力发挥的重要场域,在这个场域中要坚持多元主体共同协商合作,坚持党的领导,市场、社会组织和社区多方合作,引导居民多参与社区活动,提升社区参与,各个主体还应当进行一些政策与活动宣传,加强社区居民的社会信任感和社会幸福感,由此达到一个良性循环,邻里关系与社区参与、社会信任感和社会幸福感双向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