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21年的两会上,“媒体素养”成为会议的热点话题之一。缺乏媒体素养的根本原因是大众群体对媒体没有深刻的认识,缺乏运用和应对媒体的能力,不能与媒体和谐友好的相处。因此,有新闻界别的政协委员在提案中强调要让媒体素养成为必修课 [1]。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享有丰富的媒介资源,媒体信息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法律意识、思维方式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命题,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工作要求不能削弱。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批判能力以及系统思维能力,加强高校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是必行之路。通过构建媒体素养教育体系,让学生的政治思想得到提升,为学生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让学生成为媒体时代真正的参与者与实践者。
2. 相关概念辨析
2.1. 媒体素养
媒体(media)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s”,意为两者之间。媒体是传播和运输信息的桥梁和纽带 [2]。媒体素养是一种对媒体信息进行系统化思考,判断,辩证的能力。美国学者鲁宾将媒体素养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群众对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最终达到认识目的的能力就是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就是强调如何传输信息,是一种能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理解模式就是人们能够在了解信息的外部环境(具体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后,对信息依旧做出正确判断的模式。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把媒介素养定义为“媒体素养是一种人们面对各种信息能够进行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生产和辩证的能力。” [3]。我国一些学者对于这一观点也表示赞同,如卜卫 [4] 认为媒体素养包括认识各种媒介,了解媒体内容中的影响因素和各种问题,比较媒体与社会真实之间的差异,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等。对媒体素养的思考角度和方向不同,最终对其定义的理解和表达也有所差异。综合上述诸多定义,虽然中外学者和专家对于媒体素养有不同的理解和判定,但存在一个共性——具备一定的辩证批判能力。
2.2. 大学生媒体素养
在现代社会,媒体素养已成为全体公民必备的素质,但是媒体素养会随着年龄、职业、个人经历、受教育程度等一部分外部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大学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地,承担着继承文明的重任 [5]。大学生是社会突出的一个群体,具有一定的理论思想武装,是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他们学习能力强、自律能力强、有上进心、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对于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强并且对于媒体信息的敏感度较高。大学是一个向社会过渡的学习场所,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是心理发展的黄金时期,是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思想意识的关键时期,然而处在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媒体的影响,心理健康和价值观念也会随之发生一些变化。手机因其阅读的便捷性,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重要的媒介。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社会经验缺乏的大学生来说,只有具备正确选择和识别信息的能力,才能够在思想观念的塑造和价值观的选择和形成上步入正轨。电子产品设备几乎充斥在每一个大学生的生活当中,媒体生活已然成为新时代大学生重要的社会生活方式。媒体信息在丰富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娱乐方式、交往方式的同时,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政治意识、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6]。因此,必须重视新时代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媒体,科学地利用媒体,使其养成一定的媒体素养,从而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融入社会生活 [7]。
3. 大学生媒体素养现状分析
新媒体的出现,给媒体信息的传播和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媒体的广泛运用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习、生活、娱乐方式,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 [8]。一部分大学生在多数媒体的使用上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能够熟练掌握电脑软件,能够用手机媒体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能够每天与广播电视、书刊杂志频繁接触,但是实际上,他们对于媒体本质的理解和在认知水平上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媒体信息良莠不齐,内容层次较为复杂,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判断能力并且三观也没有发展成熟,导致他们不能对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加以判断,不能较为精准地抓住事件的本质 [9]。这些问题反映出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有待提升,在培养媒体认识、判断、分析等能力上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是:
1) 当代大学生媒体素养的现状如何?
2) 当代大学生媒体素养出现了哪些问题?
3) 针对大学生媒体认知能力低,媒体依赖性强、信息辩证能力弱等问题和个人、高校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原因,高校应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媒体素养?
以下是本文的研究方法简述:
本文首先是以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信息的整理和总结,分析出高校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现状。此外,以调查数据和文献为依据,探究现状背后存在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水平的目的。
3.1. 问卷调查描述
3.1.1. 问卷设计
问卷共有19道题,调查对象主要是高校本科大学生。本次调查问卷主体内容从“媒体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媒体素养培养的现状、媒体素养培养的措施”等三个方面来展开调查。
问卷首先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初次使用媒介的年龄段、每天使用媒介的时间等进行了一定的调查。其次,通过了解调查对象对于媒体的认知情况来初步判断大学生媒体认识水平,同时又可以反映媒体素养培养的必要性;通过询问本校是否有媒体素养教育来分析大学生媒体素养培养的现状;通过最后分布的六题判断题,来明晰媒体素养培养的具体方向和举措。
3.1.2. 样本概况及描述性统计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星电子问卷,面向浙江省内的高校,采用匿名的方式,对26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63份,样本回收率100%,样本有效率100%。
调查抽取的这263名高校大学生中,161名是女性,102名是男性(见图1);年级为大一的占比6.84%,大二的占比为37.26%,大三的占比为33.84%,大四占比为22.05% (见图2)。

Figure 1. Gender distribution map of survey respondents
图1. 调查对象性别分布图

Figure 2. Age distribution map of survey respondents
图2. 调查对象年龄分布图
分析调查问卷的数据可得,从每天接触媒介的时间来看,有将近40%的大学生每天使用社交媒介的时间为2~5小时,19.77%的大学生每日使用媒介5小时以上(见图3);从使用媒介的目的来看,有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是以娱乐消遣为目的,高达47.53%的大学生是用于聊天交流的,40%左右的学生是用于学习知识,仅有不到25%的调查对象选择了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这个选项,而选择浏览新闻获得资讯的大学生超过四成(见图4)。

Figure 3. Daily media usage time graph
图3. 每日使用媒介时间图

Figure 4. Use a media destination diagram
图4. 使用媒介目的图
调查对象中,初中开始接触媒介的比例为34.98%,高中开始接触媒介的占比为36.5%,小学和大学的占比均在20%以下(见图5);在平时使用最多的媒介类型中,选择手机的占比为65%左右;在社交软件的使用上,问卷对象大多以微博、微信、QQ、抖音和知乎为主流,其中微信的占比超过六成,QQ占比为51.33%,抖音紧随其后,占比45.25%,微博和知乎均接近40% (见图6)。

Figure 5. Age distribution map of first contact media
图5. 初次接触媒介年龄分布图

Figure 6. Common social software category distribution map
图6. 常用社交软件种类分布图
在问卷调查中,一天不接触媒介感受中,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对象表示只能勉强适应,而超过20%的学生表示焦虑不安无所事事(见图7);在每天登录和使用两次以上的软件中,社交软件、搜索引擎、淘宝网或购物平台的占比都在50%左右(见图8)。

Figure 7. Distribution of media dependence
图7. 媒介依赖程度分布图

Figure 8. Software type distribution diagram
图8. 软件类型分布图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在“我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文章,图片,视频等作品”本题中,有超过18%的调查对象选择不赞同,不到三成的大学生表示比较赞成(见图9)。

Figure 9. Approval analysis diagram of frequently published articles, pictures and videos
图9. 经常发表文章、图片和视频的赞同度分析图
4. 大学生媒体素养存在问题及原因
4.1. 媒体素养存在的问题
对本次问卷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初步了解到大学生媒体素养的现状。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大学生可以对部分信息进行选择和判断,但是缺乏一定的系统思维能力和对信息的判断和辩证能力,这样会导致大学生在还没了解和判断清楚事件的是非曲直之前,就参与其中,甚至对于部分负面舆论产生传播和再生产等一系列的问题。
4.1.1. 媒体依赖性强,判断脱离现实世界
在当今世界,媒介产品功能多样性,满足现代人的大部分需求,能够方便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媒介给人带来的过度依赖性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移动数据和分析公司App Annie近日发布《2022年移动状态报告》,根据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移动设备使用量为3.8万亿小时,创历史新高。使用时长排名前10位的移动市场平均每天使用手机4.8小时,使用手机时长全球排名第17的用户是中国用户,平均每天使用3.3小时 [10]。此外,大多数大学生存在“睡眠拖延”问题,报告显示,有27.5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总是”睡得比自己预想的晚,26.80%的大学生“有时”睡得比自己预想的晚,而只有6.41%的大学生几乎从不拖延睡眠时间。大学生对智能手机使用率过高,成为拖延大学生睡眠时间、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76%的大学生在睡觉前从不看手机,其余的大学生都会在睡前有看手机的行为,其中61.53%的大学生每天睡觉前都会看手机 [11]。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每天长时间对着电子产品似乎已成为大部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常态,这种生活方式不仅会因为睡眠不足影响第二天的学习,而且还会极大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分析调查问卷的数据可得,从每天接触媒介的时间来看,有将近40%的大学生每天使用社交媒介的时间为2~5小时,19.77%的大学生每日使用媒介5小时以上;从使用媒介的目的来看,有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是以娱乐消遣为目的,高达47.53%的大学生是用于聊天交流的,只有40%左右的学生是用于学习知识的。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大部分时间利用媒介进行休闲娱乐,并且存在一定过度依赖媒介的现象。对于价值观还没有塑造完善的大学生来说,长期过度沉浸在虚拟网络之中,很容易出现与现实脱节的现象,很难用现实的思维来判断媒体信息。
4.1.2. 具备信息分析能力,缺乏媒体辩证思维
本次的调查问卷中,对“在关注新闻时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这一题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后,可以得出有36.88%的调查对象表示赞同,有34.22%的大学生表示比较赞同,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表示非常赞同。通过数据分析可得,高校大学生自身对于媒体信息具有一定的认知和思考能力。在“我常常能用批判的思维去看待各种新闻报道”题中,有将近40%的大学生选择比较赞同,而选择赞同的调查对象低至30%。从上下两组数据比较来看,大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但是在抓住事件本质,利用多角度辩证看待信息的能力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4.1.3. 媒体使用频率较高,自我表达意愿不强
从媒介使用度的角度进行分析,虽然大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掌握媒介的使用方法,能够便捷的查询自己需要的信息,但是大学生对于事件本身的参与度比较低,自我表达意愿不强烈,不利于锻炼大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在“你使用大众媒介的目的”这题中,仅有不到25%的调查对象选择了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这个选项,而选择浏览新闻获得资讯的大学生超过四成;在“我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文章,图片,视频等作品”本题中,有超过18%的调查对象选择不赞同,不到三成的大学生表示比较赞成。综合上述数据分析可得,大学生在浏览媒体信息时,只是单纯停留在获取信息的层面,但是自我表达的意愿和获得社会认同的兴致并不高。
4.1.4. 系统思维能力不足,媒体认知程度不高
从以上问题“你对社交媒体认知情况”的数据中观察得出,仅有20%左右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不会被不良信息误导;相反,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社交媒体中的新闻报道是对现实的真实呈现;认为社交媒体提供了完整全面的信息的大学生比例高达三成(见图10)。克罗地亚研究人员最近发现,过分依赖和沉迷于网络,可能降低人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克罗地亚奥西耶克大学哲学院在对超过1000名公民的跟踪调查中发现,虽然网络化的生活方式正在为大众接受,但青少年特别是少年儿童沉迷网络将降低认知能力,甚至无法使用正常的语言表达思想。网络内容的无中心化还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每天使用社交网络4个小时以上的儿童普遍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出现多动症的早期症状 [12]。通过问卷中“每天花费5小时以上使用社交媒介的占比为19.77%” “如果一天接触媒介的感觉是勉强能适应的占比将近60%”“大学生使用媒介用于娱乐消遣的调查对象占比超过一半”这三条辅助信息加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使用媒介的大部分时间是用于娱乐消遣,对手机等电子产品依赖性强,甚至部分大学生存在沉迷等现象,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媒体认知和思维水平仍然停留在较低水平,不能全面的分析事件,缺乏思考问题的系统性,所以最终导致被一些不良信息给误导,产生错误的判断。
根据以上问卷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出了以下的结论:虽然大学生存在一定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判断能力,但是这些能力是从自发的试探和摸索中总结出来的,存在较强的经验主义,是较为主观也较为盲目的。大部分大学生后天并没有经过较为全面的技能培训和学习指导,所以导致认知和理解事物大多也只是浮于表面,导致最终形成的媒体素养水平也是相对低的。所以,大学生媒体素养的现状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担任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系统的媒体素养教育是大学生的必修课。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可以加强主流舆论的引导,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2. 原因分析
虽然大学生具备一定获取媒体信息的能力,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媒体素养问题。上文通过对数据进行对比和领悟后,明晰了问题的具体内容。那么,下一步我们要深入挖掘和分析这些问题背后存在的原因,从而更好的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更加切实有效的提升媒体素养的良策。大学生媒体素养水平偏低的因素,不仅仅是学生自身单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原因。
4.2.1. 大学生缺乏社会意识,自身媒体素养欠缺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与社会接轨的重要阶段,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健康塑造的重要阶段。然而大学生没有真正进入过社会生活,社会经验也不足,对于陌生人的警惕性不高,故网上不法分子对于这一群体就有机可乘。此外,大学生的自控力不高,部分学生存在沉迷媒体产品的现象,相对来说,减少了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从而导致部分学生社会经验较少。再者,一些大学生隐私保护意识不高,导致信息的泄露,随之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网络上出现了很多新奇的内容,而这些内容良莠不齐,一些新的观点很容易对大学生的思维造成较大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长期在校园中生活和学习,校园相对于社会,存在社交受限的情况,这使得他们的社交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为了排解内心的孤独,他们选择进入网络虚拟世界。但是由于大学生还处在价值观塑造的阶段,部分来看学生网络道德水平较低,情绪的控制力不佳,常常会意气用事,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4.2.2. 高校缺乏媒体素养教育,教育形式单一
高校拥有较为丰富的理论及文献资料,也不乏媒体类教育书籍。但通过问卷数据的分析可得,关于媒体素养教育进课堂的举措在高校的普及率较低,只有少部分高校开展系统性媒体素养教育课程,这使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对媒体素养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其次,媒体素养教育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课程,不仅需要以过硬的专业知识为支撑,还需要较多的双向思想交流。然而大部分高校只有单一的照本宣科的媒体教育形式,理论知识一味的单方向输出,没能培养学生观点表达能力、系统分析和辩证思维能力,导致学生只了解理论知识,没有做到理论和实际向结合,教学效率低下。分析得出,任教老师的专业知识有待加强和教学方式有待创新。于此同时,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较为欠缺,网络文化环境氛围烘托的不到位,进而导致学生兴趣度和参与度低,媒体素养教育效果不佳。
4.2.3. 社会环境复杂,媒体素养停滞不前
在文化多元化的驱动下,一些西方意识形态和所谓的普世价值观逐渐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对于一些媒体信息的看法。而好的媒体观点,会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一些单纯为了吸引流量的虚假信息,则会阻碍大学生媒体素养的培养。在微博等平台上,一些账号避重就轻,捏造的虚假报道,或是自己制作虚假的素材,编造虚假数据来欺骗观众,达到影响情绪,带动仇恨的效果。此外,一些带有目的性的媒体,利用事业盲区,混淆读者。在国际上,部分西方媒体经常采用只聚焦对自己有利的一面,甚至利用这种视野盲区歪曲事实。而观众们所能看到的仅仅是镜头中的呈现,看不到镜头外的具体状况,若不加思考和质疑,则极容易被误导。再者,一些西方媒体利用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宣扬公平民主和正义,实则是暗地操纵着大众价值观,在对错上做文章的表现。这要求我们的大学生有独立思考、摆脱西方思维上的垄断、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
5. 大学生媒体素养培养的路径
5.1. 批判性思维认识事物,是医治量化思维弊端的良药
在当今时代,像数字杂志、移动电视、手机短信等媒体及媒体传播的信息几乎无处不在,而检验信息真实性和权威性的专家人数稀少,作为大部分媒体素养较低的高校大学生,对于信息的真伪和价值的判断存在一定的困难,不能辨别媒体环境与真实的客观环境,缺乏对媒体的理解。对此,提高大学生媒体批判能力不仅需要把媒体新闻热点纳入教学,而且要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提高师生的互动性,以此对事物做出更客观的判断。
5.1.1. 时政热点剖析,拓宽教学内容
大部分高校教学都拘泥于教材内容,在教授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有些枯燥。通过把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时政热点纳入教学中,比如可以把俄乌冲突纳入地理类专业课程中,经过分析各方势力的地理位置及复杂的国际局势,在了解整个外部环境的情况下,更好的对此事件进行公正客观的判断。不仅创新了教学模式,使课堂更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对于时事进行讲解和剖析,可以让学生对媒体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媒体素养,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媒体批判能力。
5.1.2. 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一齐沟通
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创新性教育模式,学生可以针对某一事件,更加自由地抒发个人的思想和感悟,此外,教师要敢于面对学生的提问和诘难,以一种相互学习的姿态,与同学进行交流与互动,造就师生平等的媒体教育模式。平等的教育模式可以营造积极的氛围,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媒体知识的自主性学习,可以开拓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除了可以加强学生沟通能力以外,还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培养媒体批判能力。
5.2. 用辩证思维看问题,是对抗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的最好武器
在互联网时代中,全球范围内,发达国家主导大多数的传播媒体及信息。西方所谓的“普世性”只是资产阶级的产物。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依据,更加有针对性地批判“西方普世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其现实的理论起点、包容开放的价值内涵、可行的实践路径、有效的实践结果等优势,极大的超越了“普世价值观”,走出了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发展的独特道路。要想打破“普世性”,高校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和建立灵活的教学考核机制。
5.2.1. 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讲授方法和教学模式是否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认知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主要体现。现阶段,绝大部分高校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仍旧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原本枯燥难懂的意识形态理论,再加上以理论性为主的教学方式,会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最终无法达到真正的教育效果。所以,低效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亟待改进,少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一点立足事实的互动式教学,以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同时,还应注意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吸纳各种合理的观点和思维模式,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灵活地改变教学方式。
5.2.2. 建立灵活考核机制,提高课程实效性
针对多数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等思政理论性课程不重视,只为了混学时等不良现象,高校应该建立较为灵活的思政课程考核机制,比如可以定期在课堂中增加一些课程个人汇报环节,把此环节纳入课程考核中。学生可以针对课内或课外学习到的知识,再结合个人观点,就某个知识点或者社会热点话题做思想汇报,这样不仅是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理论课程的知识,更是对学生媒体辩证思维的进一步开拓和提升;在课堂上,针对教师抛出的思辨性问题,给予积极回答或分享优质观点的同学不同程度的平时分奖励。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对于马克思思想的认识更为全面和深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媒体辩证能力。
5.3. 具备系统思维能力,是全面认识事物的法宝
西方国家总是有目的性和选择性的进行信息宣传,但没有阐述事情的全过程,而是选择一部分进行宣传。西方国家的媒体宣传通过强制的方式把特定人群作为受众,对其灌输思想观念。然而,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认识思维片面,易受到西方媒体影响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缺乏对事物能动、反复、全面、深入的认识。要想解决学生认识片面性,高校可以通过丰富教育形式和增加实践性教学活动,这两点举措来改善学生认识方面的问题。
5.3.1. 丰富教育形式,提高媒体素养
大学生媒体素养的提高,开设媒体素养课程是第一步,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媒体,了解媒体,但是单纯通过这一种教育模式,很难让学生对媒体素养的学习有主动性。所以,高校应该拓宽媒体教育的渠道,通过举办媒体知识竞赛、与媒体相关的主题辩论赛等活动,以赛促学,在思想的碰撞中,逐步形成系统的媒体认识能力;通过邀请权威报社记者、政府发言人和媒体人物等来做专题演讲会,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更加专业的媒体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发散性思维。
5.3.2. 走出课堂,建立模拟校园媒体平台
量化认识具有直线性、表面性、静止性等弊端。在课堂的教学中,多数情况都是单向学习,因为人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即使在课堂上增加互动,也很难达到媒体教学的最佳效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一个双向学习的过程。通过走出课堂,走入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在认识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事物本身,从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高校可以搭建一个校园媒体模拟平台,鼓励学生去经营平台。大学生在实践媒体平台的过程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更好的学习媒体基本知识,对媒体信息认识更全面,而且可以更加熟练地掌握创造和传播媒介信息的方法和技能,进而提升系统思维能力。
6. 总结
本文首先以当今社会媒体发展形势为背景,引出大学生媒体素养这一概念,然后通过对媒体素养、大学生媒体素养这两者的概念辨析,让读者更加明晰大学生媒体素养的具体内容。此外,本文采用线上问卷的形式,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数据整理,分析出大学生媒体素养的现状,从而进一步探究高校学生媒体素养存在的问题,对个人、高校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原因剖析,得出了提高大学生媒体素养的措施和举措。高校通过加强媒体素养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的媒体批判能力、媒体辩证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全面的思维和更高层面的站位分析问题,帮助学生以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自身,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