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从清末民初的“救亡图存”运动到民国时期的“军国民教育”,再到今日高中、大学中的军事训练必修课,军训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议题,在中国已存在百年,它与时代脉搏和民族命运相呼应,在跌宕起伏中发生着扩张或收缩、自然生长或制度化的更替。时至今日,军训的目的、形式和内容早已不同往昔,其内涵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国防动员到适应性活动,大学、中学、小学乃至学前领域都在实践中积极发掘其教育意义,尤其是对受训者坚韧意志和理想信念的培养价值。
如何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高中生军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青少年军训原本是各国募兵制度的衍生品,但现在藉由军事训练的方法对青少年进行社会化教育、生存技能教育和心理支持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颇具影响力的主流观点。一些国家通过开发军训课程、建立军训激励机制、建设军训教官队伍的方式,吸引青少年参与军训课程、体验军队生活、培养其抗逆力和领导力。例如中国根据《高中阶段学校军事训练教学大纲》(简称《大纲》)所设立的高中军训必修课程,美国初级后备役军官训练营(JROTC)和高级后备役军官训练营(SROTC) (Stanton, 2019),美国国民警卫队青年挑战计划(ChalleNGe),英国大学军官训练团(UOTC)。也有一些国家藉由世界童军运动组织(WOSM)等团体进行有组织的青少年社会性运动。对中国高中生而言,能否成功应对军训的压力与挑战并且在逆境中自主成长、积极适应,既是他们在这一经历中需要思考的核心议题,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其后续成长历程中的学业投入、学业适应、人际支持、自我效能等诸多心理特质水平和现实表现。然而与物质充裕、环境安逸、机会丰富相对应的,是当代的青少年适应社会规则、应对风险挑战和生活逆境的能力相对羸弱,面对学业挑战、人际压力、社会要求时容易受到打击。由此,抗逆力的概念便被引入高中生军训中来。
抗逆力研究领域具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且其新近研究愈发聚焦于教育领域。本研究参考了Luthans的观点,将抗逆力(Resilience)看作是个体能够成功应对生活或学业挑战,保持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和生理功能的稳定,并能够从挫折或逆境中恢复原有水平乃至发展的能力(Luthans et al., 2007; Vanhove et al., 2015)。抗逆力研究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从关注家庭暴力、贫困等危险因子(Hinkle, 2010; Werner & Smith, 1989),到关注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等内部保护性因素(Rutter, 1994, 2006),再到综合考虑个体–环境因素的内外交互作用以及抗逆力的教育、治疗性干预策略(Egeland et al., 1993; Masten, 2001; Richardson, 2002),抗逆力的跨学科、整合分析与实践研究日渐增多(Luthar, 2000; 刘玉兰,2011)。随着抗逆力影响机制研究的深入(Alim et al., 2012),研究者将目光聚焦于青少年群体,探索其对逆境和挫折的积极适应,试图将这些经验加以概括并应用于教育领域,这便是抗逆力研究的最新趋势。此外,抗逆力具有层次特异性和情境特异性。层次特异性指抗逆力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1) 使用暴力行为来保护自我;2) 使用防御性行为和拒绝来保护自我;3) 积极主动地灵活调动资源、应对压力挑战(Hunter & Chandler, 2010)。情境特异性则是指,个体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适应系统以促进其在有利或不利的环境中取得积极的发展成果,但许多保护过程中背景的特异性会带来儿童情绪自我调节风格的差异(Wyman, 2003; Wyman et al., 2003)。
国防教育和高中生教育共同呼唤着抗逆力的培养,并将军训视作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路径,军训所营造的具有挑战性的环境和强有力的外部支持也为抗逆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军训的实践能否有效培养抗逆力却存在诸多质疑(Malone, 2022; Snyder, 2021; 胡慧明等,2016;金家新,2012;李江波等,2018;李潇瀛等,2018;刘后根等,2011;芦俊晓等,2016;王春,2016;朱晓琳,2021)。关于军训内容单调、形式主义严重、管理简单粗暴、教官素质低、缺乏吸引力乃至造成身心伤害的批评和呼吁改革的声音在逐年高涨(李科,2015;张军,王亚强,2014;周小李,2015)。当然,本土学者的研究主要将军训作为国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对其中心理特质的探讨与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相关实证研究匮乏(江中,2004;吴佳丽,2011;赵留梅,2008;周小李,2015)。
结合高中生军训和抗逆力研究两方面的研究结果不难发现:一方面,前人多从军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角度切入进行理论演绎,少有实证量化研究;另一方面,虽然针对抗逆力的研究较为丰富,但较少有涉及情境及层次特异性的抗逆力培育方法。军事训练可以为学生提供积极适应高中生活、学习环境变化的外界资源与学习机会,为其未来的学业挑战提供长久性支持。针对高中生军训的特殊情境展开抗逆力培养路径的实证研究,既能对现有的军训研究有力补充以指导军训教育实践,为适应性课程提供可实践的帮助和辅导;同时能够对抗逆力理论研究的新近成果进行验证,以更深入地理解培育高中生抗逆力的方法。因此本研究将围绕高中生军训的抗逆力教育,开发高中生的军训抗逆力模型及测量工具。
2. 研究过程
2.1. 研究对象
自编问卷调查中,在浙江、山东、河北的五所普通高中和职业院校分两批次开展整群随机抽样。第一批次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50份。通过预先设置测谎题的方式进行筛选,剔除作答不完整、明显恶意作答的问卷后共得到有效问卷232份,将其作为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分析数据。第二批次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32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313份,将其作为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分析数据。
2.2. 研究工具
自编高中生军训抗逆力量表。经过行为事件访谈和文本编码,结合专门从事抗逆力研究的专家的讨论意见和大数据语义网络分析的结果,构建了量表项目池。在研究中依次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量表项目进行修订和形成正式问卷,以量表的降维结果和模型拟合指标作为高中生军训过程中抗逆力保护因子的探查依据。量表采用Likert 6点积分,“很不同意”计1分,“不同意”计2分,“略微不同意”计3分,“略微同意”计4分,“同意”计5分,“很同意”计6分。被测试者得分越高,其应对挫折压力和事后成长的能力越强。
3. 研究结果
3.1. 初编问卷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通过对己有的文献、语义网络分析、行为事件访谈的研究结果和专家意见,编制了高中生军训抗逆力的初测问卷共5个维度,23个题项。问卷包含“理念认同”、“自主成长”、“坚强信念”、“悦纳自我”和“外部支持”共5个维度20个项目,以及3道测谎题。对初编量表进行施测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将问卷填答结果按照计分标准录入SPSS 26.0,结合题项的具体内容、题项得分的平均值、题总相关、内部一致性系数变化,对项目进行取舍。项目分析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23个项目均在99%的置信区间内与问卷总体显著相关。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 > 0.70,表明问卷的可靠性水平达到测量学要求。结果表明,样本的KMO值为0.92 > 0.90,说明各变量间具有强相关,巴特雷球形检验也达到显著水平,符合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结合碎石图和旋转后的成分矩阵(表1),删除在多个因子上负荷相近的项目,最后提取出4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16个项目。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见表2。由表可知,4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4.15% > 60.00%,各个项目在相应因子上具有较大的负荷,处于0.66~0.86之间,两项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中对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要求。

Table 1. Total variance interpretation for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表1.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总方差解释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凯撒正态化最大方差法。

Table 2. The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
表2.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a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凯撒正态化最大方差法。a. 旋转在5次迭代后已收敛。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对在多个因子上具有较大负荷或负荷较低的题项进行反复筛选,最终得到高中生军训抗逆力的结构,该结构由4个因子共16个题项组成。根据筛选后四个因子各自所包含的题项内容,对因子进行重新命名:
因子一有4道题目,其主要内容包括:在军训中,能够灵活调整认知、实现认知协调,认同、接纳军训的理念、管理方式与价值观,与教官、表现优秀的同学建立良好关系并向其学习的充分动机。因此,将其命名为灵活认知。
因子二有4道题目,其主要内容包括:个体坚信自己拥有独立应对训练要求的能力,能够坦然接受训练进展的好与坏。因此,将其命名为自主成长。
因子三有4道题目,其主要内容包括:个体在面对军训中的困难与逆境时不气馁,主动迎难而上,努力达到环境要求和自身标准。因此,将其命名为坚强信念。
因子四有4道题目,其主要内容包括:个体在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的军训压力情境中保持冷静平和,即使不能如愿达成目标也依然能够接纳自我,拥有稳定的自我意识。因此,将其命名为悦纳自我。
与初编量表的五因子结构相比较,筛选后得到的四因子结构将“外部支持”与“理念认同”维度进行合并后重新命名为“灵活认知”,更加符合军训情境中高中生及时调整自身心态、积极适应环境的心理特征,以及这一情境区别于其他生活或学习情境的特异性和层次特性。量表中各因子的累积解释方差变异量为74.154%,说明高中生军训抗逆力问卷的四因子结构是可靠的,能够较好地反映初编问卷时所提出的理论构想。
3.2. 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随后,使用正式问卷对第二批次的被试进行施测以检验问卷信效度。首先采用内部一致性分析对问卷题项的质量和各子量表的信度进行检验。各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8以上,题项与对应子量表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40,且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会因为维度内题项的删除而升高。综上,该问卷的信度符合测量学标准。

Figure 1.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results
图1.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在验证性因子分析中,模型拟合检验的NFI、IFI、TLI、CFI等拟合指标均大于0.9,χ2/df值为2.71,RMSEA值为0.074,模型拟合理想。这说明高中生军训抗逆力的四因子模型得到了数据的支持和验证。灵活认知、自主成长、坚强信念、悦纳自我四个因子对应题目的因子荷载在0.563~0.886之间,说明题目在对应因子上的相对重要性较高。另外,因子的平均方差提取量AVE均在0.52~0.67之间,组合信度C.R.都在0.81~0.89之间,说明模型架构的信度和聚敛效度较高。四因子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 < 0.01),相关性系数绝对值基本在0.6以内,且均小于所对应的AVE的平方根,说明各个潜变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彼此之间又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即量表数据的区分效度理想。
3.3. 差异性检验
将性别、就读高中类型、是否获得过个人荣誉、是否获得过集体荣誉等变量作为分组变量,对学生的军训抗逆力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发现通过差异性检验的结果可知,获得过个人荣誉的学生应对军训压力挑战的抗逆力总分及灵活认知、自主成长、坚强信念、自我悦纳四个分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未获得过个人荣誉的学生;男性高中生在军训抗逆力的自我悦纳水平上显著高于女性高中生。差异性检验的结果也进一步印证了量表具有一定的外部效度。

Table 3. The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results of the individual honors of the participating students
表3. 参训学生个人荣誉情况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注:**即p < 0.01,相关性显著。
4. 讨论
4.1. 高中生的军训抗逆力模型结构与测量
本研究将抗逆力视作个体应对挑战性生活和学习事件的一种心理特质或能力,即持能力特质论的观点。基于此观点,通过语义网络分析的质性研究方法和量表编制、施测的量化研究相结合构建了高中生在应对军训压力挑战过程中表现出的抗逆力模型,这一模型包含灵活认知、自主成长、坚强信念、悦纳自我四个维度。对正式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的结果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水平,且统计拟合指标良好。对初测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高中生的军训抗逆力应为四因子结构,而非原来质性研究提出的五因子结构。其中,原有假设中的“外部支持”和“理念认同”这两个维度进行了合并,并重新命名为“灵活认知”。这说明,虽然访谈中多数学生提及了外部支持对他们积极调整心态、克服训练困难有一定的作用,但这一作用相比于“应对军训的压力挑战”这一议题中的其他要素,并不能做出明确的区分。换言之,个体得到外部支持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非被动的结果,且这一过程是在他们灵活认知、自主成长、悦纳自我和秉持坚强信念的基础之上或与之同时发生的,个体的内部支持与外部支持要素之间更多体现出前者激发后者而非相互促进的作用。这也验证了“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朴素中式哲学。军训对学生提出了准军事化的知识技能学习和思想价值观学习要求,是对学生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的双重要求,这与与其他课业或生活中鼓励自由探索、审辨质疑的要求大相径庭。在有些人眼中,这是朝着理想化教育理念不断演进的当代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理应不存在的异类。但教育既要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化,也要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笔者认为军训反而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必要过程,是公民义务、社会道德和法律规定对个性化教育的有效补充。同时,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以往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会受到一定的冲击,但解决内心认知失调、寻求不同价值观之间的调和、积极主动适应新的社会要求本身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军训对个体的集体意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这种要求更多是一种肢体动作上的统一和理念价值观的契合。换言之,军训中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更多是对个体提出按照统一标准对自身进行主动塑造的过程,而非个体与集体之间的频繁互动。家长、教师、朋辈群体的鼓励支持或许对个体这一自主塑造的过程起一定的影响,但个体自主自发对环境的适应才是其应对训练压力挑战的主要力量来源。
此外,正式量表的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高中生的军训抗逆力水平在“就读高中的类型(普通高中/中等职业专科学校)”和“是否获得过集体荣誉”三个变量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是否获得过个人荣誉这一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有别于高中生在学业表现、人际交往能力上的不同,高中生应对军训压力挑战的能力并不因这些人口学变量而存在显著的差异。集体荣誉也并不能体现个体的军训抗逆力水平差异。
以往研究在抗逆力模型的探索中,往往注重不同群体面对压力挑战不同所带来的抗逆力模型差异,却忽略了相同群体在面对不同情境任务中所激发的能力特质差异。对比以往对青少年抗逆力的研究,本研究所得到的军训抗逆力模型与之有所出入,这支持了抗逆力的情境特异性理论,为抗逆力的新近理论研究成果提供了一定的实证结果支持。对今后的军训组训、施训实践而言,本结果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青少年在学业任务之外,也面临军训、入学适应、人际交往、自我探索等诸多情境压力和挑战。随着抗逆力研究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如今有必要也有能力对这些细分情境展开研究,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将青少年在某一情境中的投入和表现良好视作他们在应对学业中的能力。同时,这些细分情境所表现出的抗逆力之间,存在哪些联系、差异以及如何迁移,是另一个颇具价值的研究课题。与结果型界定和过程型界定相比,本研究从能力特质的角度对高中生的军训抗逆力进行界定,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学生在军训中平衡压力源和保护性因素的动态过程,但这一视角的概念界定一方面避免了唯结果论所所带来的对个体差异的忽视,另一方面避免了过度强调系统和动态视角所带来的测量困难。军训本质上是一种有特定目的的教育活动,也有着特定的教育过程、方法、内容和教育结果评价标准。因此,对这一活动的研究也应当以建立更具可操作性的标准和评价工具为导向对教育结果是否达成进行评价,进而有的放矢地提出教育方法的改进建议。从研究结果来看,个体从理性认知出发,主动改造价值观进而激发受训动机,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对自身的肯定和悦纳,才能更好地适应军训的情境要求。换言之,军训中动作技能的训练应当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始,有必要将其他学科教学中已经广泛应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引进军训。
4.2. 高中生军训的课目设置及施训建议
教育理论与实践表明,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应当与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地位,从而构建知识–技能–情感三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局面。然而现有的高中生军训依照《大纲》要求设置了军事技能和国防知识——即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课目,对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并未提出具体可操作的目标或实现方法。换言之,在学校组训和教官施训的具体操作中,能否激发学生的自主训练热情完全依靠教官自身的朴素施训经验,而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基于同一原因,对军训效果的考察评价也过分强调军事技能课目而忽视情感与价值观的考察。因此,应当按照当前军训施训的现实情况,循序渐进地提高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视程度。一方面立足现实基础,提升教官在施训过程中对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对现有《大纲》进行修订,参考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成熟的教学方法,设置价值澄清、角色扮演、辩论赛、服务学习等课目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学生理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以保家卫国、献身国防、自我提升的内部动机取代奖惩为主的外部动机,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此外,现有《大纲》所规定的基本军事技能课目专业性较强而趣味性缺乏,难以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因此,在训练师资、硬件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可以参照国际童军组织的成熟经验,设置野炊、露营、获取食物、森林和河流知识等生存常识训练。适当的生存和探险活动既可以鼓励青少年直面困难、勇于挑战,培养其不畏险阻、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也可以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社会生存技能,弥补其生活经验的缺失。
此外,应强调主体地位和国家角色。学生在军训中绝不仅仅是受训者,同时也是为国防尽义务的公民。其面对的不是组训单位、承训教官和陪训教师,而是国家这一角色。然而,目前绝大多数学生对军训的认知仍停留在提升自我、乃至完成课业应付学校的层次,其背后是组训单位对自身角色认知不清、以己代国的错误认知。因此,组训单位、承训教官应警惕在施训过程中的认知模糊,加强军训中“国家”这一角色的呈现力度。军训的本质是国防教育,其施训方法、内容及意义都是围绕“国家”这一角色所展开的外延。学生在军训中所产生的朴素情感主要投射在军训教官身上,因此教官便成为了一个核心角色。在军训过程中,应注重对组训教官的培训教育,确保受训学生能将个体的进步和对军训的朴素情感进一步归纳至国家层面,进一步强化“国家”在军训中的呈现频次和力度。同时,基于军训强度的挑战性,建立以国家关照、集体关照为基础的良好外界支持系统,在为受训个体提供积极发展的保护力量的同时,使其感受到国家、集体对个人积极发展的潜在重要影响。
5. 结论
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 民众对高中军训主要从“过程体验”、“感受反思”、“军训的应然目的”、“军训的实然影响”四个议题展开讨论。各议题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分,民众意见较为割裂。
2) 高中生军训的抗逆力是一个与个体抗逆力具有不同维度的多维度结构。高中生的军训抗逆力四维度结构拟合良好,可以解释74.154%的总变异,四维度分别是灵活认知、自主成长、坚强信念和自我悦纳;高中生军训抗逆力量表的结构合理,信度和效度良好,符合高中生的应对压力挑战的特点和军训情境的要求,可以作为高中生军训抗逆力的有效测量工具。
3) 根据语义网络分析、行为事件访谈的结果,给出四个维度的操作性定义如下:a) 灵活认知主要指在军训中,能够灵活调整认知、实现认知协调以认同、接纳军训的理念、管理方式与价值观,与教官、表现优秀的同学建立良好关系并向其学习的充分动机;b) 自主成长主要指个体坚信自己拥有独立应对挑战的能力,能够坦然接受事物发展的好与坏;c) 坚强信念主要指个体在面对困难与逆境时不气馁,主动迎难而上,努力达到环境要求和自身标准;d) 悦纳自我主要指个体在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的军训压力情境中保持冷静平和,即使不能如愿达成目标也依然能够接纳自我,拥有稳定的自我意识。
4) 高中生的军训抗逆力水平在部分人口学变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的受训高中生在军训抗逆力的自我悦纳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获得个人荣誉情况不同的个体在军训抗逆力的灵活认知、自主成长、坚强信念和自我悦纳四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基金项目
本研究受到温州大学标志性成果培育“社会心理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项目(项目号:K2022PY101-7)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