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大学生身体发育趋于成熟,随着对亲密关系的追求以及荷尔蒙的分泌,生殖压力增加。性行为作为生殖压力调节的重要方式,能够产生强烈的快感,增加成功生殖的几率 [1]。相关数据显示:近几年,每年都有3000例左右15至24岁青少年学生感染艾滋病;学校艾滋病、梅毒和淋病报告发病人数每年分别以约7%,29%和37%的速度递增 [2];我国人工流产手术中,25岁以下青少年女性占比为47.5%,人工流产史 ≥ 3次者比例高达13.5% [2]。大学生作为青年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生殖健康问题关乎其生命全周期的身心健康及生育力,也会影响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生殖健康素养是指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的生殖健康信息或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生殖健康决策以维持和促进生殖健康的能力。生殖健康素养不仅与大学生自身健康有关系,也与提升全民族整体健康素养水平及健康中国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前,关于大学生生殖健康素养、性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较少,本文尝试探究大学生生殖健康素养、性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高校开展生殖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2. 对象与方法
对象研究采用随机和整群取样法。对象选取分为两步:第一步,在天津市本科、高职院校随机各选取4所;第二步,以8所院校大一、大二参与“运动与健康”课程的学生为被试,发放问卷5523份,剔除未完整填写或回答有问题的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408份。其中男生2688名(49.7%),女生2720名(50.3%);年龄范围18~20岁,年龄(18.75 ± 0.80)岁;大一3136名(58.0%),大二2272名(42.0%);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的1536名(28.4%),谈过恋爱或正在恋爱的3872名(71.6%);未发生过性行为的2368名(43.8%),发生过性行为的3040名(56.2%)。
2.1. 方法
1) 大学生生殖健康素养评估量表采用“天津市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组编制的《大学生生殖健康素养评估量表》,该量表由生殖健康知识、生殖健康态度、生殖压力调节、生殖信息获取4个维度构成,包括36个条目。除9、10 (第9题共8分、第10题共6分,多选题,累计计分)外,所有条目采用Likert自评式5点量表法,分为“完全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了解”、“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5个等级,分别记为5,4,3,2,1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殖健康素养分数越高。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 0.896;该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GFI = 0.989,IFI = 0.996,CFI = 0.943,NFI = 0.967,RMSEA = 0.064,各项指标良好,验证了量表的4维结构。
2)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评估量表采用骆一、郑涌编制《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问卷共46个条目,包括性认知(生理知识、性知识)、性价值观(性观念、性态度)、性适应(社会适应、性控制力、自身适应) 3个分量表(7个因子)和测谎题 [3]。问卷采用Likert 5点记分制,按符合程度分为5级评分,其中“完全符合”记5分,“基本符合”记4分,“不确定”记3分,“基本不符合”记2分,“完全不符合”记1分。该量表各分量表及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629以上,重测信度在0.636~0.833,分半信度在0.593~0.769,而总量表的上述3项指标分别为0.822、0.856、0.759,均表现良好 [3]。
2.2.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分析,将生殖健康素养和性心理健康作为连续变量,性别、恋爱、年级、性行为作为分类变量,首先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性别、恋爱、年级、性行为大学生在生殖健康素养、性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其次,使用回归方程分析生殖健康素养4因子对性心理健康变异量的解释度。检验水准a = 0.05。
3. 结果
3.1. 不同性别、年级、恋爱、性行为的大学生生殖健康素养状况比较
不同性别大学生生殖健康素养状况比较,女生的生殖健康知识、生殖健康态度和生殖健康素养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男生的生殖信息获取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男生的生殖压力调节得分高于女生,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 < 0.05)。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殖健康素养状况比较,大二学生的生殖健康知识、生殖健康态度、生殖压力调节、生殖信息获取和生殖健康素养得分高于大一学生,除生殖信息获取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不同恋爱经历大学生生殖健康素养状况比较,曾经恋爱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生殖压力调节和生殖信息获取得分均高于从没恋爱、正在恋爱大学生。经事后检验,曾经恋爱大学生与正在恋爱大学生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从没有恋爱与曾经恋爱、正在恋爱大学生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正在恋爱大学生生殖健康态度和生殖健康素养得分均高于从没有恋爱、曾经恋爱大学生。经事后检验,正在恋爱、曾经恋爱、从没有恋爱大学生两两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不同性行为大学生生殖健康素养状况比较,发生过性行为的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生殖健康态度、生殖压力调节、生殖健康信息获取和生殖健康素养得分均高于未发生过性行为大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见表1。

Table 1.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reproductive health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表1. 大学生生殖健康素养统计分析
3.2. 不同性别、年级、恋爱、性行为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不同性别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女生的生理知识、性知识、社会适应和性心理健康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女生的性控制力和自身适应得分高于男生,男生的性观念、性态度得分高于女生,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年级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大二学生的生理知识、性知识、性态度、性观念、社会适应、性控制力、身体适应和性心理健康得分高于大一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不同恋爱经历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比较,正在恋爱大学生生理知识、社会适应、性控制力、自身适应和性心理健康得分显著高于从没有恋爱、曾经恋爱大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经事后检验,正在恋爱、从没有恋爱、曾经恋爱大学生两两之间差异均达到P < 0.001或P < 0.05的显著水平。曾经恋爱大学生性观念、性态度、社会适应、性控制力、身体适应和性心理健康得分显著低于从没有恋爱、正在恋爱大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不同性行为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比较,发生过性行为的大学生生理知识、性知识、性观念、性态度、社会适应、性控制力、自身适应和性心理健康得分显著高于未发生性行为大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见表2。

Table 2.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ollege sexual mental health
表2.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统计分析
3.3. 大学生生殖健康素养与性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以性心理健康为因变量,以生殖健康素养的4因子为自变量,采用逐步法进行回归分析,生殖压力调节、生殖健康知识、生殖健康态度和生殖知识获取纳入回归方程,4因子解释了性心理健康73.4%的变异量。见表3。
4. 讨论
4.1. 与已有研究的区别与联系
目前,国内关于生殖健康素养的研究较少,杨雨帆等采用德尔菲法对大城市青年生殖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研究,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形成由3个一级、12个二级、45个三级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为生殖健康素养的后续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以大学生(成年人)、生殖健康为研究对象和内容,在生殖健康素养操作性定义指导下,形成包括生殖健康知识、生殖健康态度、生殖压力调节、生殖信息获取4维度36条目评估量表,其中未涉及性侵害、性骚扰等相关内容,这是两者重要区别。

Table 3. Regression analysis of various dimensions of reproductive health literacy and sexual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表3. 大学生生殖健康素养各维度与性心理健康回归分析
注:性心理健康R2 = 0.734,调整后R2 = 0.734,F = 3727.422.684,P < 0.001。
4.2. 性别、年级、恋爱及性行为对大学生生殖健康素养的影响
本研究结论显示,女大学生的生殖健康素养高于男性大学生,特别是生殖健康知识、生殖健康态度具有显著差异,生殖压力调节不具有显著差异。年级、恋爱、性行为是影响大学生生殖健康素养的重要因素。恋爱促进两性生理知识提升,为生殖压力调节提供合理释放途径。例如,本研究样本中大学生报告恋爱(曾经恋爱、正在恋爱)人数为3168人、发生过性行为的3040人,并非所有恋爱都伴随性行为(也可能存在非恋爱性行为),但性行为是恋爱中可以接受的行为。不同性行为的大学生生殖健康素养存在差异,也佐证了性行为对生殖健康素养的促进作用。
4.3. 性别、年级、恋爱、性行为及生殖健康素养对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养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的生理知识、性知识、社会适应和性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男生,两性在性观念、性态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00后女大学生对自身生理性知识和女性特有生理功能的了解多于男生,同时对性伤害、性骚扰等认知及敏感性高于男生。例如,社会、媒体更多呈现出女性被性骚扰或性伤害的案例,同时法律更多保护女性而非男性。00后大学生成长于信息化、网络化、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不再谈性色变,同性恋、双性恋、自慰、性交、避孕、性梦等词语并不陌生,对很多社会现象、性取向、性偏好等持开放、包容态度。年级也是影响性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年级对性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可能是身心发育成熟、生殖健康及功能的理性认知。恋爱中的大学生生理知识、社会适应、性控制能力、自身适应和性心理健康均高于曾经恋爱、从未恋爱大学生,恋爱促进了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然而,恋爱亦可能是把双刃剑,曾经恋爱的大学生在性观念、性态度、社会适应、性控制力、身体适应和性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从没有恋爱、正在恋爱的大学生。恋爱终结或失恋是否抑制了性心理发展,有待研究证实。但性行为对性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数据给予支持。大学生生殖健康素养的4因子可以解释性心理健康的73.4%的变异量,即生殖健康素养可以促进性心理健康,性心理健康还有26.6%的变异量由其他因素解释。加强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应承担起生殖健康教育责任,通过完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开展生殖健康讲座、发放生殖健康手册、搭建生殖健康信息平台等方式,不断提升大学生生殖健康素养。
4.4. 加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塑造健康的性人格
大学生婚恋内容纳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高校思政课程,加强性心理、安全性行为、性保护、性疾病、性调控能力教育,提供大学生婚恋心理咨询服务。对大学生性、恋爱、婚姻进行科学、理性引导,提升大学生恋爱问题处理能力,开展失恋心理咨询和干预服务,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性、恋爱、婚姻”价值观,培养健康性爱心理,塑造健康的性人格。
基金项目
天津市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健康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HE3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