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工程类专业学位是一种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它是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而设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具备高素质、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活动的高技能人才 [1]。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产教结合”,其与学术学位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方面的具体区别如表1所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属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应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出发,着重培养适应具体行业或职业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复合型人才。

Table 1.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 academic degree and a professional degree
表1. 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区别
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速成长发展,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得到了有效的保证,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例如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等突出的问题 [2]。究其原因,是由于一些院校的育才目标、办学模式、培养过程管理、培养体系建设、培养质量评估和监督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存在落后,致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偏离教育目标的定位,以至于影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在近几年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已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调查,近83%的考生愿意报考专业型硕士,如图1所示 [3]。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仅符合我国的现实需求,而且符合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强力战略的实施,我国迫切需要大批高层次的应用型高端技术人才 [4]。

Figure 1. The proportion of candidates willing to apply for a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图1. 考生愿意报考专业型硕士的比例
国内的工程专业学位的发展共经历了探索期、发展期和提升期三个时期。1997年,全国54所大学在34个专业领域第一次设立了工程硕士学位;1998年,提出并建立了国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1999年,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及实施方案;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要对学历和职业学历的比重进行重新分配。这一时期逐步建立了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相应的制度体系,为我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2009年,制定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2010年,计划推进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并建立教育改革试点;2013年,提出并推进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2015年,重点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性培养基地建立。2017年,全面实施全日制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管理计划;2018年,28个工程领域被改为8个具体类别,如表2所示 [5]。这一时期,我国工程硕

Table 2. Master of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degree authorization correspondence adjustment relationship table
表2.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对应调整关系表
士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并取得了社会的认可。
2020年至2025年,是我国工程专业学位发展的提升期,到2025年,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增加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以上。
回顾这25年来的发展道路,国内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诞生启蒙、探索道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等各个时期,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能量并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立足于职业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产学结合。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高技能人才的素质和知识水平的需要的不断提高,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出现了应用型高层次技术型人才数量达不到社会需求这一亟需解决的现象。目前,我国面临着空前的历史使命,加快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刻不容缓。
2. 改革实施方案
2.1. 实验基地的建设
建立实践基地,加强实习教学,是提高专业学位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一项强有力的措施 [6]。目前,实践基地的建设常采用校企联合,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可持续发展平台,校企合作基地的实践项目来自于生产第一线,对学生了解产业规模、属性行业属性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成为加快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的问题 [7]。因此,实践基地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校企要联合制定严格的评估的标准与要求、完善实习管理方法;建立有效、优质的实习评估制度;建立和完善实习基地的管理制度与运作机制,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制定合适的制度,促使企业能够积极投身于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的培育,以达到校企双赢的长远目标。此外,可以在国际合作实验室、国际交流项目等基础上,积极探索与国外高校及企业合作培养模式,将实践基地的视野放宽到国际角度。在积极探索与国外高校、企业在互利共赢的前提下,开展一系列优质的国际化合作项目。
2.2. 导师队伍的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责任人,导师队伍建设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对导师的要求除了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之外,还应有较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8] [9] [10] [11] [12]。因此,高校应积极探索分类聘任和分类管理模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在分类聘用方面,通过聘用企业行业指导教师,形成校企合作共建导师队伍,是新时代构建导师队伍极其重要的模式。应制定政策,积极鼓励校外指导教师参与实践类课程讲授、开题答辩等培养过程,不定期举办相关行业发展现状、需求、发展趋势等讲座,要使企业导师充分发挥其作为学生实践项目培养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在学生实践能力中的能动性。
在分类管理方面,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导师需有完善的导师培训策略。应加强对校内教师的职业生涯早期和中期技术能力的培训和实践,将行业经历作为导师评聘、考核的约束性条件,加大力度引导校内导师积极到企业进行实践考察,充分了解产业需求。还可以通过采取教师海外进修和开展行业能力提升计划等手段,全面提升专业学位教师的行业敏锐性以及和行业接轨的能力。
2.3. 学位论文评价机制改革
探索专业学位论文形式的多元化,其决定了专业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开放性。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学位论文形式和评审机制的创新至关重要 [13] [14] [15]。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中可以看出,我国现有的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及各教指委对专业学位论文的形式规定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考察论文时应格外注意应用价值和创新性。在制定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机制时,首先应尊重教指委的指导方案,其次应注意具体学科与领域的特性,建立与相关职业领域相契合的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目前,常见的选题类型有工程设计类、产品研发类、应用研究类、软件设计类。对于每一个类别,都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对其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进行明确和细化。随着毕业生用人单位和第三方评价反馈,需要对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进行修订,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3. 结语
由于我国工程类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因此,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模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改变专业硕士培养观念是决定改革速度的重要因素。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重点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其培养范围涵盖了国家所有工程领域问题,因此,企业的指导至关重要。在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做到校企深度合作对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引导,科学地发展一个集专业能力和产业应用需求于一体的培养体系,从而使工程类硕士的培养能够应对技术学科重叠及产业边界整合带来的新的社会需求。
基金项目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SJGLX122Y);2022年河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精品教学案例项目(YJS2022AL042);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0021820004);河南省研究生精品在线课程项目(YJS2022ZX16);河南省“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信息论与编码》(2621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