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13年,国家提出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的重要实践,就目前来说,我们所建立的国家公园,在管理模式上,它既不是之前传统意义上的国家级、省级保护区的扩大或重复,也不是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地、国家森林公园及旅游景区的升级再改造,它是我国建立的一种全新、不别于旧式保护方式的自然空间体系,是一个中国向国内外公众展示的代表中国特色的“绿色名片和象征”。建立国家公园是中国迈向成熟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2017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中指出:“国家公园坚持全民共享,着眼于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展自然环境教育,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以及作为国民福利的游憩机会。鼓励公众参与,调动全民积极性,激发自然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1]。
2019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保护范围大,生态过程完整,具有全球价值、国家象征,国民认同度高” [2]。《意见》还指出“在保护的前提下,在自然保护地控制区内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产品体系。” [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国未来预计将建立60~200个国家公园。随着国家公园的建设与不断增强的旅游热潮,大量的游客也将更注重在旅游过程中接受教育和体验,开展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体系构建研究十分必要。国家公园作为国家人文生态价值的载体,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发展愿景。自然教育是为了培养人们理解并欣赏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和态度 [3]。国家公园作为天然的户外教育场所,能够通过环境资源的展示,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的价值观。
自然教育是支持参与者获取直接经验、进行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教育场所,是一种具有职业性的、能够替代有固定教育场地不需要全日志的工作方法、一种课程方式 [4]。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的价值观。国外对在国家公园中开展自然环境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早。欧洲国家公园自1909年成立至今,已拥有了近110多年的历史,通过一系列的功能发展转变,从初期最为单一的保护功能,到后期综合完善的社会服务和重要的环境教育功能,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国家公园体系,包括制度体系、设施体系、自然教育等。在美国,自然教育被认为是国家公园的伴生产品,二者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5]。欧美等西方国家作为自然教育的先行者,有着比较完善的现代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和教育体系,在对国家公园合理利用自然,开发自然教育课程和管理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展自然教育的主要场地,大多选址在国家公园、岩石海岸、沙丘、盐沼、池塘、湖泊、河流和林地等自然保护地核心区之外。
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在理论上从国家公园科普游憩和生态宣传、管理机制等方面开展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关于“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相关研究较少,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2019年实施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出现和发展。作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自然环境教育体系成为当前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一项重要工作。2021 年,正式设立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开展海南长臂猿国家研讨会等,让公众更加关注热带雨林生态保护,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对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关注度大幅度提长。这也为热带雨林文化和自然环境兼容的科学、教育、游憩与体验奠定了实践基础,成为了户外游憩者和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等活动的重要载体 [6]。本文将从体验者感知角度探究不同要素禀赋及有效性,评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现状,分析研究自然教育范式及其在国家公园中的应用,以期推动和完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变革和创新。
2.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概况
2021年9月30日,国务院正式发文同意设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范围:东经108˚44′32″~ 110˚04′43″,北纬18˚33′16″~19˚14′16″,跨五指山、琼中、白沙、昌江、东方、保亭、陵水、乐东、万宁9个市县,总面积4269 km2,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2331 km2,占54.6%,一般控制区面积1938 km2,占45.4%。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位于海南岛中部共涉及原20个自然保护地,包括五指山、鹦哥岭、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黎母山、猴猕岭、佳西、俄贤岭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吊罗山、尖峰岭、黎母山、霸王岭4个国家森林公园,猴猕岭、南高岭、子阳、盘龙、毛瑞、阿陀岭6个省级森林公园和1个地质公园。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属于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之一,是全海南岛的生态制高点,是海南岛森林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也是海南长臂猿在全球的唯一分布地。记录到野生维管束植物3653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6种,海南特有419种),记录到陆栖脊椎动物540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14种,海南特有23种),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达6.28,与巴西亚马逊雨林相当。五指山、鹦哥岭、猴猕岭、尖峰岭、霸王岭、黎母山、吊罗山等著名山体均在其范围内,被称为“海南屋脊”;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海南主要河流均发源于此,被誉为“海南水塔”。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常住人口2.43万人,主要是黎族和苗族,民风淳朴、文化独特、风情浓郁,黎苗歌舞异彩纷呈,黎族纹身古老神秘。有6万年前古人类遗址钱铁洞,船形屋营造技艺、黎族民歌、三月三节庆等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黎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3.1. 国家公园自然学校
3.1.1. 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学校的创建原则及功能
海南热带雨林是我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孕育多种中国独有、海南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类,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热点地区之一,创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学校,目的主要通过创建过程和开展自然教育的行为,从而提高师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传授“绿色发展”的科学知识,启迪“绿色创新”思维,培养“绿色保护”思想品德,灌输“绿色效益”价值观念,养成“绿色生活”行为习惯。通过专业的自然教育,培养青少年对大自然的兴趣,引导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热带雨林、热爱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提高他们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意识等。
3.1.2. 自然学校概况及特色
2020年8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海南省教育厅、共青团海南省委依托国家公园周边学校,联合成立了第一批自然教育学校10个并开展了自然教育活动(表1)。同时还成立了自然教育基地4处,分别设在吊罗山、五指山、鹦哥岭、霸王岭等分局。

Table 1. Statistics of Hainan Tropical Rainforest National Park nature education school
表1.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学校统计表
3.2.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范围内自然教育现状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辖区内包含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不同类型的保护地,保存着相对完整的热带森林,造就了独木成林、“空中花园”等丰富多样、独特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后,相同区域不再保留其他自然保护地,统一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2个管控区,其中:科普教育、生态游憩、生物多样性展示等功能主要集在一般控制区,也是广大群众接受自然教育、了解海南热带雨林的主要区域。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内,自然教育相关本底资源和基础设施设备相对丰富,并已有一定规模的自然教育基础,因此,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在自然教育方面虽有不足但积累了一些经验(表2),并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3.3. 第三者视角下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教育设施状况
笔者尝试从第三者游客感知角度,通过对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体验个案,采用现场调查,随机问卷的方法,对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七个分局的自然教育资源相关变量进行统计,描述性统计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就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基础设施构成要素设计了10个调查变量,全面覆盖海南招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民族文化等各个方面,分别为:自然景观的种类、游客信息服务中心的质量、提供解说服务、餐饮情况、住宿情况、观景台情况、国家公园森林步道、生态栈道、鲜明的民族文化定位、自然遗产,并根据感知重要程度设置优、良、中、一般、差、无6个类别。

Table 2. Situation of nature education in Hainan Tropical Rainforest National Park
表2.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现状

Table 3. Elements of nature education infrastructure in Hainan Tropical Rainforest National Park
表3. 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基础设施构成要素
4.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存在主要问题
4.1. 自然教育相关设施设备缺失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目前具备开展自然教育区块仅局限于一般控制区内原国家级森林公园所建设的科普宣教场地、科普宣教馆所等(表3),其他区块尚处于概念性规划中。一半以上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分局辖区范围内缺少科普场馆,解说牌的内容也较为简单,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不能满足未来研学、科普、住宿、餐饮等需求,要抓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4.2. 从事自然教育专业的职业人员不足
自然教育对于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来说是一个新兴且重要的工作之一,但就目前来说,现有的人才队伍不能完成具备或能够独立完成国家公园自然教育、驾驭市场的能力 [7]。国家公园自然教育所含的对外科普宣传、生态体验课程设计、体验自然路线设计、野外风险预测、安全保险责任等工作都需要专业人员来完善。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范围内还急需招收引进复合型、专业型人才,培养一批的市场运营人才和具有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定向专业自然教育师资队伍。
4.3. 基础资源丰富,但缺乏自然教育项目的带动和推广
海南热带国家公园范围内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等,由于开展自然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游客及科普宣教中心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针对受教群体的教育形式较少,内容丰富度偏弱,常态化的自然教育课堂尚不成熟,组织开展自然教育类活动少等因素影响,导致大多数旅游观光者、生态体验或参加科普游憩的人员等对国家公园自然教育认知、感知及学习平台或媒介感知度较低,自然环境和参与人员之间的互动较少,缺乏体验自然教育的直观性和参与互动的趣味性。目前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还没有开展野外现实式自然教育,没有形式多样的体验式自然教育,有些区域的人们还错误的将自然教育同游览“观光”列为同等范围,这些对自然教育基础性的认知及其他同步化宣教媒介都亟需改进和提升。
5.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发展对策
5.1. 加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本底资源在自然教育融入力度
摸清海南省自然教育总体情况,建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教育资源库,利用现有自然教育资源、媒体技术、数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分时间、分季节、分门别类的开展线上自然教育、线下科普教育宣传 [8]。要充分挖掘出可融入自然教育的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本底资源,将独有、特有动植物物种、特色景观、民族文化、历史遗迹及种类繁多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制作具有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风光的自然教育宣传片、自然生态保护宣传册、国家公园公园飞鸟走兽标本、动植物图鉴等宣传品,通过与自然教育学校、当地学校、地方政府、环保组织、社会生物保护团体、志愿者组织、媒体和出版物以及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当地市县林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合作,拓宽自然教育理念的推广渠道,提高自然教育的影响力,提高公众对自然教育可接受范围。
5.2. 构建完善的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系统,引导公众感知大自然
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解说系统,在国家公园入口及周边社区、生态体验中心、博物馆、科普宣教中心、景区景点内设置统一规划、内容通俗易懂、分布合理并具有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标志性内涵的宣传标识,完善自然教育媒介系统设施建设 [9],创新现实式自然生态体验形式,及时更新自然教育内容,提高参与自然教育人员素质等。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科普宣教馆内开展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生态体验课堂,多种形式的展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自然教育类型,并不定期向社会公开征求公众对自然教育的诉求,征集公众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接受自然教育 [10]、开展生态体验、自然游憩的生活小片段、图片、视频等,提高受众在自然教育中的参与度和认知性的学习兴趣;并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各分局辖区的居民社区、学校、游客中心、景点等区域长期动态播放国家公园相关自然教育视频,展览自然教育图片等,以此来引导公众感知大自然,吸引广大群众对自然教育的注意力。
5.3. 打造学习和生态体验综合信息平台,发挥自然教育功能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任何地方都有它独特意义,代表着热带雨林的特色信息,打造学习和生态体验综合信息平台是达成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关键和重要渠道 [11]。在构建综合信息平台时还要充分考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受众群体,分人群、分周期开展自然教育项目的课程设计和体验推广等。目前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人群仅定位在中小学生和青少年群体,在不久的将来,还要全面向高中、大中专学样及成年人群推广。通过线上网络课程类、现场体验类、亲子参与类、兴趣爱好类、科普知识类、野外生存技巧类等教育形式,开展中小学生走进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开放日、亲近大自然夏令营、大学生野外实习周,以及在国家公园范围及周边社区开展的一些如春季观花、夏季十里芒果飘香、秋季踏瀑戏水、冬季亲子健步走等季节性主题教育项目 [12],让参与者在参与前了解活动、参与中体验活动、参与后分享活动,最终让体验者在无形的参与中达到自然教育的目的。
5.4. 提升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教育服务功能
根据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身特点打造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自然教育体系。设置自助向导式自然教育体系,需要配备相应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解说员、志愿者、专家学者等,组建国家公园自然教育解说团队,根据受教人群的诉求现场解说。设置自导静态式自然教育系统,由设定好的程序,通过电子信息系统无选择受教主体式自动解说,需要相应的完善国家公园内解说牌、展区展览品介绍、制定电子书、印刷科普读物、拍摄视频、建立网站、生成解说二维码等,并配备与之相吻合的解说设施设备。通过开展松鼠学堂、季节性解说员等自然教育项目,出版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特色的自然教育类书籍,设置大自然生态体验教室等自然教育课堂,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自然教育队伍,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进而发挥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整体自然教育功能。
6. 讨论
传统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体现的是一种人对大自然的责任、对自然资源可持续性的思考 [13]。而反过来看,在保护好大自然的同时,大自然对人类的生存等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大背景下,推进自然教育、共筑生态文明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研究人员对自然环境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愈加认识到,接触自然环境对人类个体的健康、福祉有着巨大的好处。因此,加快建立政府、自然教育机构、志愿者、受众四位一体的良好沟通机制和发展平台,打通政府与受众之间、政府与自然教育机构之间的瓶颈,开放更多的自然资源和各类保护地,让更多的受众在自然课堂中感受自然之美是当务之急。自然教育应从小抓起,全民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自然教育作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携手多方社会力量让更多的人员参与并共同推动国家公园自然教育,推进自然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让群众流连于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不再停留于观山、看景、嬉戏、拍照的浅层观光式体验,而是能够切实融入大自然,有多种身体与自然、环境与内心、同行者之间的互动体验,从感知上体验到热带雨林的生态之美,从认知上了解国家公园的自然大美,从观念上受到教育,从情感上理解、热爱自然,从达到全民参与国家公园建设,实现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最大化。
7. 结语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由“加量”走向“升级质量”的转型背景下,自然教育机构作为与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合力的服务平台,逐渐走进了社会各界的视野并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这对分布不均、主体不一、公私混杂的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教育来说,无疑更增添了管控的难度。
现阶段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自然教育,大体上可从体制管理入手,以服务社会公众的视野,共享共管的理念促进各类自然教育体系升级,让自然教育向着更加和谐、安全和健康的方向发展迈进。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