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治疗胃脘痛常用药对举隅
Lin Min’s Experience on Treating Epigastric Pain with Herb Pairs
DOI: 10.12677/TCM.2023.122051, PDF, HTML, XML, 下载: 235  浏览: 36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傅 杰, 张悦毓: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林 敏: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药对配伍特点胃脘痛Herb Pairs Compatibility Characteristics Epigastric Pain
摘要: 胃脘痛是中医临床常见疾病,林师在临床中擅长使用药对来治疗这一病症,效如桴鼓。笔者有幸侍诊于侧,现将林师治疗胃脘痛常用药对,如藿香、苏梗;厚朴、枳实;乌药、百合;干姜、小茴香;乌贼骨、浙贝母;降香、郁金;等作一介绍,以飨同道。
Abstract: Epigastric pain is a common disease in TCM clinics. Master Lin is good at using herb pairs to treat this disease, and the effect is like a drum. The author is fortunate to be on the side, and now I will introduce Lin’s commonly uses of herb pairs, such as Huoxiang, Sugeng; Magnolia officinalis, fructus aurantii; aconite, lily; dried ginger, cumin; cuttlefish bone, fritillaria thunbergii; Jiangxiang, turmeric; etc. for reference.
文章引用:傅杰, 张悦毓, 林敏. 林敏治疗胃脘痛常用药对举隅[J]. 中医学, 2023, 12(2): 328-331.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3.122051

1. 引言

胃脘痛之病,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多见于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胃脘痛与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相对应,以质子泵抑制剂、促胃肠动力药、根除Hp药治疗为主 [1] 。药对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确定的最小方剂配伍单位。药对是连接中药单方与方剂的桥梁,符合中药的“七情”配伍关系,也具有方剂的“君臣佐使”原则,灵活运用药对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药物用量,具有很强的临床实践价值 [2] 。林师从医三十余载,擅长中医药防治脾胃病,临证经验丰富,现将林师治疗胃脘痛运用药对经验枚举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2. 广藿香–紫苏梗

藿香药性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具有祛暑解表,化湿和胃的功效。《本草再新》言:“藿香,解表散邪,利湿除风,清热止呕。”紫苏梗药性辛温,归肺、脾、胃经,具有理气宽中,安胎,止痛的功效。《本草崇原》言:“主宽中行气,消饮食,化痰涎。治噎膈反胃,止心腹痛。”该药对来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藿香正气散,藿香为该方中君药,既可发散表邪,又能理气和中,起到表里同治的作用,外感及内伤寒湿皆可使用;苏梗药力平和,芳香可化湿邪,功能醒脾宽中,助藿香化浊发表。两药伍用,顾护脾胃,且能透表给邪出路,共奏散寒解表之功。目前临床研究也证明其具有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胃排空,缓解胃肠痉挛及抗菌作用。《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间……故痛而呕。”《诸病源候论》则认为外感之邪导致的胃脘痛多从“风冷”立论 [3] 。例如:《病源·风病诸候》曰:“风入腹……拘急切痛者……是体虚受风冷。”外感风寒湿邪,外邪从皮毛、口鼻而入,或肆食生冷,寒邪直入胃腑,内伤脾胃,导致胃脘气机升降失常,寒凝气滞,不通则痛。藿香与苏梗配伍使用对于寒湿之邪导致的卒然胃痛,得温痛减,或见发热恶寒、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疗效甚好。常用剂量为广藿香10克、紫苏梗10克。

3. 厚朴–枳实

厚朴性味苦辛温,归胃、大肠经,具有行气导滞,燥湿,降逆平喘的功效。《名医别录》言:“厚朴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及胸中呕不止。”枳实性味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具有破气消积,化痰除痞的功效。《名医别录》言:“枳实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该药对源于《伤寒论》的厚朴三物汤,为治疗痞满之胸腹痛常用药,两药药味辛苦,辛开苦降,同归胃与大肠经,可下气破滞,通畅腑气。厚朴温能散,平胃中之湿满,枳实寒能沉阴降气,寒热并用,相反相成。现代研究表明,枳实及厚朴含有的柚皮苷、新橙皮苷、厚朴酚能显著提高给药组大鼠胃排空率及胃泌素水平(P < 0.01),具有促进胃肠蠕动,促进胃肠激素分泌的作用 [4] [5] 。随着如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偏嗜肥甘厚味,多易酿湿,同时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若不能通降,不通则痛,出现中满者,当泻之于内,治以消积通腑,以恢复脾胃升清降浊的生理功能。厚朴枳实配伍治疗饮食积滞、痰气交结导致上腹胀痛、嗳气、呕吐尤宜。对于里实甚,脘腹疼痛者,加用大黄,取小承气汤意,通降腑实。该药对导滞下行,推陈致新,若见便溏可以枳壳易枳实,缓其导滞消积之功。常用剂量为炒枳实10克、制厚朴10克。

4. 干姜–小茴香

干姜药性辛热,归脾、胃、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名医别录》言:“干姜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小茴香药性辛温,归肝、肾、膀胱、胃经,具有温肾暖肝,行气止痛,和胃的功效。《开宝本草》言:“小茴主膀胱间冷气及盲肠气,调中止痛。”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肾火能温养脾土,脾胃能化生精微物质充养肾脏。脾阳不足,寒从内生,胃失温养,化源不足,久而成脾肾阳虚,治疗上应兼顾脾肾。干姜生用可逐寒邪而发表,炮用则除胃冷而温中,守而不走。小茴辛香走窜,入肾驱肾冷,入脾散脾寒,走而不守。两药合用,通补阳气,共奏温中止痛之功。该药对可应用于胃痛隐隐,喜温喜按,手足不温,大便稀溏之脾肾虚寒证。若兼夹阴虚,可仿四逆汤义,加用甘草,以制约辛热之品劫伤阴液之弊。常用剂量为干姜5克、小茴香7克。

5. 乌药–百合

乌药辛温,归脾、胃、肝、肾、膀胱经,具有行气止痛,温肾散寒的功效。《玉揪药解》言:“乌药破瘀泄满,止痛消胀。”百合甘微苦微寒,归心、肺经,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言:“百合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该药对出自陈修园《时方歌括》,载其治“心口痛,服诸热药不效者,亦属气痛”。胃为阳明燥土,其体阳而用阴,喜润勿燥,需要阴液滋润才能维持正常的通降,胃脘痛若为气滞痰凝之证,久投辛温行气之品疼痛竟无改善,症状反而频繁发作,需要在使用乌药温阳行气的基础上,重用百合轻清之品,沃焦救焚,以防胃阴不足,虚热内盛,阻郁气机。两药刚柔并济,补泻兼施,阴阳协调,共奏通阳化浊,滋养胃阴之功。临床研究发现百合乌药汤可抗炎、促进溃疡面修复,改善腹痛症状 [6] 。该药对适合胃脘隐隐灼痛,饥而不欲食的脾胃虚弱、胃阴不足之证。常用剂量为乌药10克、百合30克。

6. 乌贼骨–浙贝母

乌贼骨性味咸涩温,归肝、肾经,具有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的功效。现代医学认为乌贼骨为制酸药,对胃酸过多,溃疡病有效。浙贝母性味苦寒,归肺、心经,具有降气止咳,散结消肿的功效。《本草正》言:“浙贝母善开郁结,止疼痛,消胀满。”近代张锡纯、章次公等认识到本病与邪侵膜损有关,胃膜受损,则屏障不固,治以制酸护膜 [7] 。该药对即是乌贝散,乌贼骨可中和胃酸,减少胃液对胃膜的侵蚀发挥制酸止痛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乌贼骨还能缓解炎症、加速受损粘膜修复 [8] 。浙贝母苦寒,能清泄胃热,滋润濡养胃阴,佐治钙剂引起的便秘 [9] ,浙贝母中的有效成分也具有抗炎、抗氧化、抗溃疡等作用 [10] 。该药对制酸为表,清热为本,一温一寒,共奏制酸止痛,收敛止血之功。乌贝二味对于肝胃郁热导致的反酸、烧心、胃脘痛或消化道溃疡患者可酌情辩证加用,因海螵蛸属介壳类药物,久服可影响脾胃运化、大肠传道功能,当中病即止。常用剂量为海螵蛸30克、浙贝母10克。

7. 降香–郁金

降香辛温,归肝、脾、心经,具有活血散瘀,止血定痛,降气辟秽的功效。《得配本草》言:“降香入血分而降气,治怒气而止血。”郁金辛苦寒,归心、肝、胆经,具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的功效。《本草纲目》言:“治血气心腹痛。”久痛入络,可导致胃络血瘀;气滞久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缠绵难愈,当重视活血化瘀通络法的应用。降香性温,行肝脾气,制约郁金寒凉伤胃中生气,郁金性寒,清胆胃热,制约降香辛温伤胃中阴液。两药皆入血分,发挥活血止痛的作用,又能行气解郁,可谓血中气药,共奏调气和血,行气镇痛之功,使通则不痛。现代研究发现,降香挥发油具有舒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镇痛等作用 [11] ,郁金水提取物具有抗凝、抗炎镇痛等作用 [12] 。该药对适合所致痛处固定,呈刺痛性质之证气滞血瘀。常用剂量为降香10克、郁金10克。

8. 结语

胃脘痛为临床常见病症,初病在气,治以疏肝理气,气顺则胃自安和。但病理因素则有痰、湿、食、郁、热,林师辩证时病证结合,在临床治疗中选取适当药对,采用理气、化湿、温阳、益阴、制酸、活血之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值得学习与推广。

基金项目

湖北省第二届医学领军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暨湖北名医工作室项目(No:鄂卫通[2019] 47号)。

参考文献

[1] 付郁, 单国顺, 尹爱凝, 等. 中西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1, 39(10): 82-85.
[2] 李玥. 中药药对配伍后药效物质基础变化研究进展[J]. 海峡药学, 2017, 29(8): 72-74.
[3] 吴彼. 中医文献关于胃脘痛病名及病因考释[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8, 22(4): 19-20.
[4] 曲中原, 李苏楠, 孙志伟, 等. 枳实化学成分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关联性分析及实验验证[J]. 中草药, 2022, 53(20): 6521-6528.
[5] 魏巍, 张明发, 沈雅琴.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的胃肠道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 药物评价研究, 2022, 45(9): 1914-1921.
[6] 孙利丽. 加味百合乌药汤治疗胃溃疡伴抑郁患者疗效观察[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9, 40(23): 2981-2982.
[7] 丁媛, 王少丽, 周铃, 等. 从“护膜法”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经验[J]. 北京中医药, 2022, 41(8): 891-893.
[8] 袁晓菲, 夏兆芳, 孙庆. 海螵蛸在创面修复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21, 27(4): 645-647.
[9] 王药雨. 乌贝散与消化性溃疡[J]. 江西中医药, 1955(12): 50-52.
[10] 徐朗希, 范琳资, 姜爽, 等. 贝母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2022, 32(1): 61-73.
[11] 杨志宏, 梅超, 何雪辉, 等. 降香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药代特征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11): 1679-1683.
[12] 俞献文, 陈琼芳, 王钢, 等. 桂郁金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7, 35(7): 1891-1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