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社会化的开始,有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刘丽莎等,2013)。幼儿社会性发展与父母教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以往的研究中,由于母亲是主要养育者,是幼儿主要的依恋对象,所以大多关注母亲教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影响(Sajedi et al., 2020; Rubin, Burgess, & Hastings, 2002)。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父母社会角色的转变,父亲在幼儿养育过程中有着更多的教养时间和教养行为,相对于母亲而言对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父亲参与教养对于幼儿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可以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李晓巍,2016)、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马爽等,2019)、构建良好父子关系(Cabrera, 2020)以及提高自尊水平(武晓婷,2014)等。虽然一系列的研究表明父亲在幼儿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母亲角色相比,对于父亲角色的研究仍然很少。男人作为父亲的角色正在发生改变。这种对父亲角色感知的显著变化创造了一种新的身份,它与以往的父亲角色有所不同,表现为更有教养,更善良以及具有更多的情感回应。大多数新一代的父亲都在努力试图去平衡工作角色和父亲角色之间的冲突,积极参与到幼儿的生活中去。以往研究不仅探讨了父亲参与教养对于家庭健康和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影响父亲参与教养的因素以及提升父亲参与教养的策略,大多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体因素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研究欲从依恋视角探讨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在了解影响父亲参与教养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为今后有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干预研究提供思路。依恋理论是在客体关系基础上,由英国学者John Bowlby于1969提出,描述婴儿与主要养育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情感关系(Main, 1996)。父亲在参与养育幼儿的过程中,如果自身是安全型依恋模式,具有较高的心智化水平,则能很好地与幼儿进行情感互动,在高质量的互动基础上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以此促进幼儿安全依恋,心智化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2. 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依恋理论的出现将父亲角色的地位从一个支持者转变为主要的依恋对象。婴幼儿不仅可以与母亲建立依恋关系,也可以和父亲建立依恋关系,此时父亲成为婴幼儿生命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客体。安全的父子依恋关系可以促进幼儿依恋、心智化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1. 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近几十年,社会对父亲角色的期望正在发生转变,从传统为了生计的角色到期待父亲能更多参与到儿童的养育过程中来,与儿童之间有更多的情感互动。同时,父亲对育儿和参与儿童教育的兴趣也在不断增加,表现为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儿童的教养过程中(Sanderson & Thompson, 2002)。婴幼儿与不同的依恋对象可以形成不同的依恋模式,在此基础之上会发展出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父亲在与幼儿情感互动时,作为主要的依恋对象,如果具有安全的依恋模式,通常可以敏感觉察幼儿的需求并及时回应,有利于形成民主型的亲子关系。当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或者与母亲的依恋关系是不安全依恋风格而感到痛苦时,可以及时寻求父亲的安慰和保护,然后重新探索客观世界。一项通过对218名3~5岁幼儿母亲的研究发现,父亲参与教养可以有效减少母亲的养育压力,对于亲子关系的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Kim & Moon, 2022)。因此,父亲参与教养不仅可以与幼儿之间形成良好的父子关系,也可以减轻母亲的养育压力,促进母子关系的发展,从而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2.2. 促进同伴关系的发展
父亲参与教养可以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一种安全感,有利于幼儿与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幼儿与父母之间形成的依恋关系为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父子依恋关系的发展不同于母子依恋关系。与母亲相比,父亲可能在与游戏相关的活动中更为积极,但在照顾孩子方面略为被动。此外,幼儿和父亲一起玩的游戏可能涉及更多的是体育活动。父亲在情感上鼓励幼儿玩游戏,从而帮助幼儿发展自信,信任他人以及探索外部世界。父亲参与教养可以有效提升幼儿的人际智力,促进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Verani, Somad, & Warmansyah, 2022)。通过对土耳其105名5~6岁幼儿的研究发现,父子关系与幼儿的亲社会性、攻击性、同伴伤害行为显著相关。由此可见,父子关系可以显著预测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Ogelman & Ahmet, 2020)。另外一项对中国297名幼儿及其父亲的调查研究得出同样的结论,父亲参与教养有利于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王跃,2015)。
2.3. 促进性别角色的发展
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阶段,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阶段和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父亲参与教养对于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关于父母对子女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主要的心理学理论之间缺乏共识。从传统的精神分析角度来看,在儿童早期对同性父母的认同是性别角色发展的核心;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与对男孩和女孩的差异强化以及儿童对同性父母的观察模仿学习有关;认知理论认为,儿童通过处理各种与性别相关的信息,将自己以男性或女性的身份社会化,而父母只是一个来源。研究发现父亲缺位家庭中的男孩相对核心家庭中的男孩来说缺少男子气质,对于女孩来说则难以与异性相处(Bennett & Leventhal, 1983)。因此,父亲参与教养对于男性幼儿和女性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对于男性幼儿来说,父亲参与教养可以帮助其认同父亲角色,形成果断、坚强、勇敢等方面的特质;对于女性幼儿来说,父亲参与教养可以帮助其形成对男性角色的认知,影响今后与异性的交往。
2.4. 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幼儿期是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亲社会行为通常被定义为旨在有利于他人的自愿行为,包括合作、分享、助人、安慰和公德心等方面(Hay, Payne, & Chadwick, 2004)。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与母亲的关系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而忽略了父亲的角色。母亲和父亲参与孩子活动的数量和质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在陪伴幼儿的时间,参与活动的类型以及互动方式等方面。一项通过对168名3~6岁幼儿的调查研究发现,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亲社会行为之间呈现显著相关关系,这可能跟父亲高水平参与家庭日常生活以及倾向于与幼儿从事游戏活动有关(Ferreira et al., 2016)。而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可能是通过父子依恋关系起作用(黎志华等,2012)。较高程度的父亲参与教养有利于形成安全型的父子依恋关系,进而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更多地在于规则的建立,这与母亲参与教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
2.5. 减少攻击性行为
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另外一方面是反社会行为的发展,而反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工具性攻击。研究发现安全的依恋关系跟较少的攻击性行为有关(Michiels et al., 2008)。父母与幼儿之间进行高质量的情感互动有助于幼儿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发展出一种稳定的内部工作模式,即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可爱的、被人喜欢的以及他人是值得信任和可靠的。这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可以促进幼儿情绪调控能力的发展。当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能够主动调控自身的情绪,积极寻求成人的帮助,减少攻击性行为。通过对118名3~6岁幼儿及其父亲的调查研究发现,父亲的情绪调节能力与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且父亲参与教养影响双方情绪调节能力之间的关系质量(Aninditha & Boediman, 2021)。关于青少年的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父亲缺位是预测青少年暴力行为和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也会影响青少年情绪调节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Kabi & Pereira, 2017)。由此可见,父亲参与教养有助于形成安全的父子依恋关系,帮助幼儿建立社会规范,促进幼儿情绪调控能力的发展,减少攻击性行为。
3. 影响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因素
在有关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影响因素研究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为父亲的个体差异、幼儿自身特点、家庭结构和成员支持以及传统观念与社会风气(徐东,李璐,2019)。本研究欲从父亲的依恋模式角度探讨对参与幼儿教养的影响。
父亲安全的依恋模式与积极的养育方式有关。有关父母养育态度和养育行为的代际传递研究发现,父母如果是安全的依恋模式,通常也会养育出安全依恋风格的孩子并且会将他们的养育行为传递给孩子(Van Ijzendoorn, 1995)。父亲在早年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父母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回应性,父亲一般会发展为安全型依恋并将这种内化的良好养育方式参与到幼儿的教养过程中。在参与幼儿教养的过程中会表现为更少的养育压力和更高效的养育行为。而如果父亲有较多不安全依恋经历,通常在养育幼儿的过程中会表现出更少的敏感性,支持性和回应性。
父亲依恋模式对参与幼儿教养的影响可能是通过父亲角色身份发挥作用(Youn & Kim, 2018)。根据依恋理论,父母自身的依恋体验和表征会影响照顾他人的质量。父亲在童年时从父母那里得到敏感性和回应性的照顾,更有可能形成关于自己是有价值的和值得被照顾的内在表征,并通过父亲角色身份影响养育过程。父亲参与幼儿教养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对父亲角色身份的认知影响,具有高度自信的父亲在养育子女方面有更多的责任,并积极主动参与到子女的游戏中去,但在养育子女方面有高度困惑的父亲可能对照顾孩子的责任和兴趣较少(Mcbride et al., 2005)。因此,早期与父母有安全依恋经历的父亲可能具有较高程度的角色信心和更低的角色混淆,更有可能花更多的时间,积极主动地与自己的子女互动。如果父亲希望自己的子女有一个安全的依恋体验,并在未来参与养育子女,那么自己则必须积极地参与到养育过程中来。
4. 父亲参与教养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4.1. 敏感觉察幼儿的内在状态并及时回应
依恋理论认为,养育质量是依恋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父母的敏感性被认为是依恋安全的主要来源。当父母提供温暖的、有反应的、适合孩子需要的照顾时,孩子就会对照顾者产生信任感。这种信任感表现在探索、寻求接近和安全基础等方面。敏感性一般是指父母对孩子的内在状态能够做出热情和一致反应的能力。父亲参与教养的敏感性决定养育的质量,进而影响父子依恋关系发展,而父子依恋关系又会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研究发现,父亲参与教养中具有较高水平的敏感性预示着幼儿在青少年和成年阶段具有较好的认知和社会情感能力(Fagan & Iglesias, 1999)。父亲参与教养中的敏感性跟自身依恋模式有关。当父亲是安全型依恋时,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可以敏感觉察幼儿的内在状态并及时回应幼儿的需求,这种从父母身上内化的养育能力会自动化地表现出来,以此促进父子依恋关系和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下面通过一个所观察到的父子互动片段来分析父亲在养育幼儿过程中的敏感性以及该如何敏感性地对幼儿内在状态进行觉察和回应。
A,男,4岁。父亲带着A来到小区楼下,A想要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滑滑梯,但有些怯生,不敢过去,一直围绕在父亲身边并想要拉着父亲过去玩耍。父亲一直在玩手机,有些不耐烦,于是对A吼道:“你不可以自己去玩吗?为什么要一直缠着我?别的小朋友都可以自己玩,你为什么不行?”。随后A哭了起来。
在这个父子互动片段中,可以看出A可能是矛盾型依恋,内心有些焦虑和害怕,始终担心主要养育者的可获得性。而父亲可能是回避型依恋,没有敏感觉察到A的内在状态且以拒绝和指责的方式进行回应。在这种父子依恋关系中,A可能会发展出糟糕的、没有价值、不被喜欢的和不可爱的自体表征,难以建立同伴关系。长期如此,在A的潜意识中,也许会觉得别的小朋友不喜欢自己,也不愿意跟自己玩。在现实生活中则表现为更多地对关系的焦虑和害怕。如果是一个安全型依恋风格的父亲,也许当看到A想要去玩但又有些害怕的时候会蹲下来跟A说:“A,爸爸看到你想要去玩滑滑梯但又不敢去,是不是感到有些紧张和害怕,不知道该如何加入他们?需要爸爸陪你一起吗?”。在这样敏感性的回应中,父亲描述了A的外在行为,对A的内在状态进行镜映并提供可以帮助的资源。对于A来说,会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值得被帮助的,父亲是可以依靠和信赖的,能够有勇气去探索外在世界,与他人建立关系。其实对于幼儿来说,内在是缺乏资源去处理各种情绪和关系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起源于亲子交往,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幼儿会无形内化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学会人际交往的技能并且以这种方式与同伴交往。如果A能在养育的过程中被敏感的回应,也许内心是自信的,有力量的并伴有一定的社交技能,可以勇敢地走向前去对小朋友们说:“看起来很好玩,我们可以一起玩吗?”。
4.2. 构建良好的夫妻关系
从家庭系统的角度来看,母子关系,父子关系以及夫妻双方的关系都会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传统的双亲家庭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和健康的环境。对于父亲来说,一方面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到幼儿的养育过程中,在与幼儿互动时需要敏感觉察幼儿的内在状态并及时作出回应;另外一方面还要构建良好的夫妻关系,减少夫妻冲突。研究发现父母之间高度的、未解决的冲突与严厉或不一致的养育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Harold & Sellers, 2018)。夫妻冲突可能会引起依恋和其他焦虑,损害父母与子女建立敏感性,回应性和积极关系的能力。一种可能性是当夫妻冲突较多时,它可能会影响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亲密关系工作模式,进而影响他们在养育过程中的行为和反应。在冲突程度较高的夫妻中,其中一方或双方更有可能是不安全依恋类型且夫妻之间的依恋关系也是不安全的,这会影响养育质量,进而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夫妻自身的不安全依恋模式会导致更多的夫妻冲突,而夫妻冲突又会影响夫妻之间的依恋关系。当父母在彼此关系中经历较低水平的冲突和暴力时,他们对可能失去关系的焦虑就会减少,并更坚定地期望他们的伴侣在压力下会支持他们。这将使他们能够以支持和回应的方式关注他们的孩子。通过对239对低收入夫妻的调查研究发现,夫妻冲突与消极养育之间呈现显著相关(Cowan et al., 2019)。经过团体心理治疗之后,这些夫妻之间的依恋关系模式逐渐发生变化,夫妻冲突减少,养育质量提高。同时还发现对于父亲来说,抑郁和焦虑在夫妻冲突和养育之间起中介作用,但对于母亲来说却没有。意味着夫妻冲突的减少减轻了父亲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这使父亲能够在与孩子的关系中减少焦虑和苛刻,表现为更加温暖、敏感性、支持性和可接近性(Pruett et al., 2019)。因此,这有利于建立安全的父子依恋关系,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4.3. 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和高质量的陪伴
父亲在参与幼儿教养的过程中,需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且陪伴应是高质量的。幼儿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以及游戏中促进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对于父亲来说,需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比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教授幼儿社会交往的技能,促进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的发展;可以通过讲故事,促进幼儿移情能力的发展,学会分享、合作、安慰等,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可以通过冒险型游戏促进幼儿对父亲男性角色的认同,促进性别角色的发展;可以共同阅读绘本,帮助幼儿不断建立社会规范,减少攻击性行为等。高质量的陪伴是指父亲在参与幼儿教养的过程中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与幼儿保持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情感调谐的状态。当父亲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与幼儿的互动中,幼儿是可以感受到的且有利于发展安全的父子依恋关系(王振宏,段姗姗,2022)。下面通过一个日常父子互动片段来分析和解释如何进行高质量的陪伴。
B,男,3岁。父亲下班回到家,母亲正在做饭,母亲让父亲陪B玩一会。但父亲很累,躺在沙发上玩手机,B则独自坐在地上玩玩具。过了一会,B爬上沙发,坐在父亲的肚子上。这时父亲非常不耐烦,以训斥的口吻让B下来去自己玩。随后B回到地上,继续玩玩具。
在这个父子互动片段中,可以看出B是想要亲近父亲,期望父亲能够陪自己玩。但父亲的回应却是冷漠、拒绝和指责的,B感到很失落,独自一人玩耍。可以感受到此时此刻B在压抑自己的情绪,并没有表达出来。长此以往,也许在B的潜意识中会觉得表达是没有用的,不表达还可以维持这种冷漠的关系,表达出来可能不但不会得到温暖的回应且还会遭到父亲的训斥和厌烦。如果父亲总是以这样的方式对待B,B可能会发展出不好的,遭人嫌弃的和厌烦的自体表征,难以信任和依恋他人,也会拒绝他人依恋自己,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是一种病态的独立,是一种经历多次失望和绝望之后的自我依恋。如果是一个安全型依恋的父亲,也许即使自己很累,也会积极参与到B的游戏中去,双方在游戏中是有情感共鸣的且感到愉快。或者此时无法陪伴B,当B坐在自己肚子上的时候,父亲可以把手机放下,抱着B,对B说:“是不是想要跟爸爸玩?不过爸爸刚下班,感觉有些累,我想先休息一会再陪你玩,好吗?我知道,现在不能立马陪你玩,你可能会感到有些失望和难过。但爸爸答应你,等会儿爸爸休息好,一定陪你玩。”在这样的回应中,父亲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也能帮助B去识别和命名自身的感受。这样会促进父子安全依恋关系的发展,B也会无形内化这样的沟通方式,有利于B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高质量的陪伴并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和幼儿互动的时刻能够全身心投入。
5. 结论
随着越来越多的母亲参与到工作当中以及社会对父亲角色期望的改变,父亲参与幼儿教养成为一个趋势。在当代社会中,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时间和行为都有所增加,这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父亲能积极地参与到幼儿的养育中,不仅可以建立安全的父子依恋关系,也可以缓解母亲的养育压力,有利于促进夫妻关系的和谐发展和幼儿健康发展。父亲在参与幼儿教养的过程中需要敏感觉察和回应幼儿的需求,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和高质量的陪伴以及构建良好的夫妻关系,这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基金项目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AHSKY2020D97);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K2021A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