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阮籍借《咏怀》诗酣畅淋漓地将自己难言之隐一一诉说,但由于“文多隐避” [1] ,所以对《咏怀》诗展开研究分析是极繁杂的过程。以往研究多从《咏怀》诗整体意象和写作手法入手,而本文主要围绕鸟类意象,将《咏怀》诗中鸟类意象进行分类,不仅阐释鸟类意象的象征意蕴,同时也将讨论鸟类意象在当今语文教育中的教学价值。
2. 《咏怀》诗鸟意象的选用
阮籍“常虑祸患,故发此咏”( [2] p. 16)以得《咏怀》,诗歌所涉意象含义深邃且曲折,复杂难解,极能体现阮籍“词旨渊永,寄托遥深”的艺术特色。在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所涉及的意象纷繁,而其中尤引人注意的意象则是“鸟”。鸟类意象的使用可追溯至先秦时期,阮籍则在继承前人传统之余,自成一脉。
2.1. 鸟意象溯源
关于鸟的文学创作,在先秦时期已然存在,文学作品中鸟类意象的频繁出现,与我国远古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很大关系。远古先民常常认为鸟类有超出自然的神秘力量,故此产生了许多与鸟有关的神话。在《山海经》中,关于鸟的描写也随处可见,如“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3] 等,鸟类的描写不仅涉及形态外貌,更加以象征意蕴的表述。除《山海经》之外,《诗经》、庄、骚中鸟类意象更是俯拾皆是。在《诗经》中意象使用极其广泛普遍,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面说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4] 可见《诗经》中动植物意象之多。而在种类繁多的动植物意象之中,鸟类毫无疑问是规模和数量都十分令人注目的一类。历代学者对《诗经》中鸟类的统计有些许出入,如三国吴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鱼虫疏》里面记载鸟类有二十三种,胡朴安在《诗经学》里面统计鸟类则是三十九种。但这并不影响鸟类意象在《诗经》中所占地位以及其后世余响。《诗经》多用黄鸟、燕、雁、鹑、鹊、凤凰等鸟类比兴,或美刺,或象征,每个意象背后都有其深刻文化含义。如《小雅·鸿雁》触“鸿雁”以起情,不仅将“鸿雁”与劳动人民苦难联系在一起,而且借鸿雁的声声哀鸣奠定了诗歌哀伤、凄凉的基调。阮籍则是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更是借“黄鸟”等鸟类意象浇自己之块垒。与《诗经》中鸟类意象所关照的有所不同,在《庄子》中大鹏、鷽鸠等鸟类意象,则将庄子的逍遥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大鹏扶摇直上,不仅寄托了庄子的毕生所愿,阮籍更是借鷽鸠之渺小侧面展现自己的高洁之志,以及对逍遥的向往。除此之外,《楚辞》中所涉及鸟类意象也多达四十几种,阮籍《咏怀》诗中许多鸟意象更是与楚灵均一脉相承。两汉乐府诗中也偶有鸟类意象出现,如《艳歌何尝行》、《孔雀东南飞》等诗篇。总而言之,《诗经》、庄、骚的鸟类意象各有其侧重,阮籍则对各家均有承继和发展,巧妙地使用各种鸟类意象,隐晦地体现其矛盾复杂的曲折心路,也表达了阮籍超世高逸的情感态度。
2.2. 阮籍《咏怀》诗鸟意象的分类和特点
鸟类意象在被评为“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5] 的《咏怀》诗中所占甚广,阮籍《咏怀》诗共八十二首,其中共有二十九首诗歌出现了鸟类意象,共计四十三次。现将这四十三次鸟类意象据其特点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泛指的鸟类,常在名词“鸟”前面加上修饰语或限定词,出现在十五首诗中,多用以比兴,其中也不乏借用典来表白心迹的。第二类是具体的鸟的种类,分两种,一种是具有褒义象征的鸟类。这种鸟出现在十四首诗中,诗人多将此类鸟比作自己的化身,倾诉自己的人生志趣。另一种是具有贬义象征的鸟类意象。这种鸟类出现在十一首诗中,多用来隐喻奸臣小人,对其进行讥讽与批判,也侧面表现诗人不与其同流合污的高洁,这些鸟类与楚辞中鸷鸟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鸟类意象列表如表1。

Table 1. The bird image in Ruan Ji’s Poems on the Heart
表1. 阮籍《咏怀》诗中鸟意象
由于所使用的鸟类意象背后的文化蕴含与象征不同,加之诗歌非一时一地所作,其间所涉心境心态、情感与寄托定然囧乎异常,导致了每首诗所表达的蕴含有所差别。恰如黄侃先生所言:“阮公深通玄理,妙达物情。《咏怀》诗之作,固将包罗万态,岂仅仅搓心曹马兴衰之际乎?迹其痛哭穷路,沉醉连旬,盖已等南郭之仰天、类子与之鉴井,大衮在怀,非恒言所能尽,故一发之诗歌。” [6] 虽然阮籍《咏怀》诗中鸟类意象的背后蕴含有所不同,但是就总体而言,鸟类意象的使用有以下两个共同特点。
首先便是鸟类意象的使用多成对出现。阮籍在鸟类意象的选择和使用上,常常对举、成对出现,如“高鸟翔山冈,燕雀栖下林。”1 [7] (第四十七首),“鷽鸠飞桑榆,海鸟运天池。”(第四十八首)以燕雀与高鸟、鷽鸠与海鸟对举,“用鸟类的对立构成双向比喻,所形成的对比关系,更鲜明体现他的高尚情操” [8] 都借对举以更加突出“高鸟”、“海鸟”的志向之远大,也是借此表现阮籍本人不为燕雀所知的鸿鹄之志。除以上两例是对举之外,还有“玄鹤”与“鹑鷃”、“鸣雁”与“鹈鴂”等也是成对出现。鸟类意象对举的使用,不仅使得诗歌更富层次感,同时也将阮籍内心深处不断撕扯的矛盾选择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就是鸟类大多发哀音、处非位,背后体现令人无奈的悲哀凄凉之感。阮籍在鸟类意象的使用和处理上,一个明显的共同特点是鸟类意象多发哀音。如“云间有玄鹤,抗志发哀音。”(第二十一首),又如“鸣雁飞南征,鹈鴂发哀音。”(第九首)无论是玄鹤还是鹈鴂都出口成悲,即使身怀高志,仍然难逃悲惨命运。正如“志尚好读书”(第十五首)的阮籍本人,高才绝伦,从小才艳翩翩。八岁已然能做文。不仅擅文,兼有武艺傍身,自幼志向高远,然而曾感慨“英雄截云霓,超世发奇声”(第六十一首)阮籍却始终难以大展拳脚,施展抱负。曾国藩说:“少年欲从军立功而晚节悔恨者,念仇敌不在吴蜀而在堂廉之间也。”( [6] p. 367)曾经“登武牢,望京邑而叹,登广武,笑竖子成名”( [6] p. 410)的阮籍,气壮山河睥睨天下,尽显英雄本色。只恨为政治命运所困,终日为个人际遇哀叹。渴望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灰飞烟灭,遁世远祸成为不二法门。可这毕竟不同于“性本爱丘山” [9] 的陶渊明,同为酒的狂热爱好者,陶渊明是品酒,是与酒为伴,是主动选择了酒。而阮籍是醉酒,是借酒远祸,是想清醒而不得,无奈被迫选择了酒。故此阮籍的诗歌总是透露出深深地无奈绝望之感。即使是“奇鸟”如“凤凰”,在阮籍笔下,也只能眼望“昆仑西”,“怆恨”身处非位。多忧生之嗟的阮籍,诗歌中总是充满令人心悸的悲哀色调。
3. 《咏怀》诗鸟意象的象征意蕴
“鸟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阮籍就在孤寂、复杂、惊惧的鸟世界中飞翔,喻己,喻人,喻友,喻礼法之士,喻各色人等。” [10] 借鸟类意象托一己之思的阮籍,深受波云诡谲的魏晋禅代时期政治、社会的影响,时刻保持清醒,且拥有体察万物微小之心的阮籍,既做不到荒唐糊涂了此余生,又无力改变现实。这种小心谨慎与无法诉说的情思难以直白倾露,故此阮籍常常借助用典、比兴等手法将难以言表的情思一吐为快,以高洁之志、孤独之绪、远祸之心三种思绪最为突出。
3.1. 以高鸟倾诉高洁之情
“情高而鹤立仑峰,性静而松标云岭”( [6] p. 427)的阮籍,常将自己的青云之志寄托于高鸟之上。在《咏怀》诗中,例如“鷽鸠飞桑榆,海鸟运天池。”(第四十六首)中的海鸟,又如“鸣鸠嬉庭树,焦明游浮云”(第四十八首)焦明,再如志高性洁的“玄鹤”、“鸿鹄”等,在阮籍笔下都是高洁绝伦的化身,是阮籍本人志趣的象征。以“鹄”为例,鹄,从鸟,告声,本义鸟名。在五言《咏怀》诗中共出现三次,分别是“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第八首),“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第四十三首)与“黄鹄呼子安,千秋未可期。”(第五十五首)。在这三首诗中,鹄无一例外皆是高洁志向的象征。这种高洁的体现不仅仅是这些俊鸟本身的文化蕴含,更多的是诗人赋予给这些俊鸟的,其目的则是借用这些俊鸟来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与高超情志。除此之外,再如“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第七十九首)中的凤凰,又如“云间有玄鹤,抗志扬哀声。”(第二十九首)中的“玄鹤”也都是高蹈出尘的阮籍本人的化身。凤凰,礼记四灵之一,历来便是祥瑞神圣的象征。《庄子·秋水》云:“南方有鸟,其名鹓雏,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1] 可见凤凰性本孤洁,曾国藩曾说:“凤皇,本阮公自况也。”( [6] p. 96)可见阮籍是在借凤凰的脱俗的习性来标榜自己脱俗的性情,以展现阮籍本人的孤特独立。“玄虚恬淡,混齐荣辱”( [6] p. 426)的阮籍,如正绽放的寒梅一般,美艳异常却生存艰难。政治社会不允许阮籍信口开言,故冰壑玉壶如阮籍,自然而然地通过诗歌委婉表达自己的清高耿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鹤毫无疑问是除了凤凰之外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鸟类。鹤本为高飞之鸟,常用来形容人品行高洁,如鸿俦鹤侣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12] 这些都可见鹤背后体现的文化意蕴。阮籍则是将自己的高洁之志灌注于“玄鹤”之上,借以倾诉表达自己昂昂之鹤般的品性。而这种孤高的品性常常使得阮籍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比如他不顾礼教世俗,为嫂子践行,又或者给未嫁之女吊唁,甚至大哭一场。阮籍其人的狷狂与放浪形骸可见一斑,然“流俗不能染其真,越礼无所拘其节”( [6] p. 409),裴楷曾说,“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 [13] 在阮籍的放浪形骸之外,所展示的是他的举世皆浊、唯我独醉的悲凉与无可奈何之感。恰如《阮嗣宗文集序》中所说:“唯是灵均愤世之皆醉己独醒,先生愤世之不醒己独醉。”( [6] p. 413)整日饮酒独醉的阮籍,非但不是不清醒,而是太清醒,他清楚自己的无能为力,却又做不到放任自流,与世俗苟合。正因阮籍怀高洁之志,高蹈独立,《咏怀》诗中便不由得透露出一种孤独落寞之感。
3.2. 以孤鸟吐露孤独之绪
鸟类多为群居动物,而阮籍笔下的鸟却多是形单影只的。这正是作品深深打上阮籍烙印的证明。阮籍诗歌中的鸟类意象与陶渊明诗歌中的鸟类意象相距甚远,陶渊明诗歌中的鸟类意象与陶渊明的恬适淡然的诗歌风格相适应,鸟类意象更是如此,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9] p. 89)中恬淡随性的“飞鸟”,端的是一片安然闲适氛围。而阮籍诗歌中的鸟类意象却往往透出一种孤寂之感。如“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第十七首)中的“孤鸟”,“焉见孤翔鸟,翩翩无匹群”(第四十八首)中的“孤翔鸟”都有一股孤僻抑郁之感扑面而来,这与其政治命运不无关系。“时世如此,心情又无处可诉,连诗句都要含蓄蕴藉地揣摩推敲,这种孤苦无依,何逊于孤鸟离兽?” [14] 魏晋禅代时期,政治纷争四起,阮籍在曹魏与司马氏两个政权之间游走不定,却从未真正融入或属于某一集团过,他同情曹魏却敬而远之,在司马氏为官,却又对司马氏许多做法持否定态度,这种矛盾复杂的心态,加上阮籍其人本身自诩言芳行洁,矛盾心态加济世情怀使得阮籍做不到真正的不理政治,不关注社会心系百姓,但阮籍又无法彻底追随某一政治集团,壮志未酬的悲痛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慨叹,这让阮籍的诗歌总是透露出一股子伶仃悲凉之感。所以在五言《咏怀》诗中,鸟类形象多是孑立不得志的。以八十二篇之首“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第一首)最为突出,阮籍借“鸿”来表达自己卓尔不群与鸿鹄之志的同时,又一翻转,用“孤”来修饰,鸿,特指沿着五湖一线来回迁徙的大雁,总所周知,大雁迁徙总是排成一字或之字群飞,而阮籍的大雁,却是孤零零的,这只孤飞的雁就是阮籍本人的化身,正如吕向所言:“孤鸿,喻贤臣孤独在外;翔鸟鸷鸟,以比权臣在近。”( [6] p. 210)阮籍无需更不屑依靠群飞以减少阻力,宁肯费力孤飞,也不去攀附权贵,同流合污,群飞轻易但迷失,孤飞虽难但求心安。这首诗不仅将阮籍知己难寻的愤慨展现,更是吐露出阮籍政治上的悲哀,不肯与世俗同流,宁愿不为世俗所解,也不肯赴身入泥潭。刘礼曰:“况贤者在外,如孤鸿之哀号于野;而群邪之阿附权臣,亦犹众鸟回翔而鸣于阴背之林焉。是时魏室既衰、司马氏专政,故有是喻。”( [6] p. 210)这种孤独落寞感与阮籍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是相承继的,阮籍始终秉承着自己的清高与坚守,他对政治权利的追求更是建立在道德底线之上的,即使为司马氏之官也带有被强迫之感,故此才时时身陷孤独之境,是因性本高洁,故身处乱世之中,慨无人可诉,叹他人不解。孤独感便油然而生且难以自赎。不独阮籍,在这样一个朝迁市变、风雨飘摇的时期,这种孤独感是普遍且泛滥的。因为政治、社会、疾病、战乱等因素的影响,加上诗人本身的十分细腻的敏感程度,在诗歌中展现出孤独之感并不少见。如嵇康的诗歌“思我良朋,如渴如饥。愿言不获,怆矣其悲” [15] 不仅同时期如此,后世感叹孤独寂寞的诗歌也俯仰皆是,这与诗人自诩高洁是分不开的,正因性傲才难得知己,故此常感孤独寂寞。这其中所涉及的情思历来是相通的,但是却少有诗人能自解与排遣。
3.3. 以害鸟隐喻远祸之心
在《咏怀》诗所选用的鸟类意象中,不仅有高洁之鸟作为阮籍的化身,更有苟安之鸟成为诗人的后路。这与时代政治脱不开关系,阮籍在司马氏与曹魏的波云诡谲的政治斗争之间游走,无所适从,更无法改变,其思想矛盾复杂,时而孤高自持,时而宁随波逐流。外部因素影响加上诗人人生经历和阅历的增长,阮籍的思想也不断在更新变化,从孤芳自持到自暴自弃的矛盾心态在诗中体现鲜明。如“随波纷纷客,汎汎若凫鷖”(第四十六首)中的“凫鷖”,又如“岂与鹑鷃游,连翩戏中庭。”(第二十一)中的“鹑鷃”,都借以喻小人奸臣,与《离骚》中“鸷鸟”等的使用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明自己对奸臣小人的痛斥之心。尤其以“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第八首)一诗使得阮籍的自暴自弃心态与为“黄鹄”前途未来的担忧跃然纸上。从一开始的济世之志,到后来的发言玄远以图明哲保身,阮籍的思想变化历程清晰可见。在正始时期,曹魏政权的腐败与堕落暴露殆尽,已然是将倾之厦。摇摇欲坠。司马氏暗处蛰伏,如猛兽捕食,只待时机,以伺取而代之。就其根本是代表阶级的对垒,两方实则是庶族地主阶级与士族地主阶级之间的政治利益斗争。而颖悟绝伦如阮籍,自是看透了双方政权的实质,无非权与钱二字,而斗争最后遭受灭顶之灾的只有贫民百姓。故此阮籍抱着敬而远之的心态,前期兼济天下试图一展抱负的功名之心消散殆尽,取而代之的是隐逸远祸之心。“鸿鹄相随飞”一诗更是被评为有“远游遗世之念”( [2] p. 25)。第八首的燕雀与黄鹄两种鸟类,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出人意料的是,阮籍选择了与燕雀为伍,但一个“宁”字也可体现出阮籍的选择带有些许不情愿与无奈,不是他不愿兼济天下,而是时事所迫,不得已而为之。正如刘履评:“为今之计,宁辞尊而屈卑,庶几韬晦以自全。”( [6] p. 238)阮籍就是如此,乱世之中求自保,诗歌中由荣进到任逸的态度的转变,正体现了阮籍的思想的转变,由儒家主导变为老庄支配。这种思想的转变,加上政治上的小心谨慎,尤其是经过高平陵之变后,阮籍更是达到“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6] p. 419)的地步,大不同于“刚常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 [14] p. 179)的嵇康,早年敢于青白眼的直白已经被圆滑处事、绕弯子所取代,这种因企图远离灾祸而不得不时时保持小心谨慎让阮籍对自由潇洒心向往之,也使得阮籍的诗歌透出对逍遥落拓的向往。正如《增定阮步兵集序》中说:“盖身不能维世,故逃为惊世。”( [6] p. 413)常言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鸟类意象自来便是这种自由无拘情感最好的寄托,如《诗经·沔水》“鴥彼飞隼,载飞载止。”( [12] p. 265)一首,隼尚可以自由的飞翔,无拘无束,而诗人却不得不处处提防,人的处境甚至不如鸟儿来的自由自在。阮籍也是同样,身处樊笼,心怀蔚蓝。如“寄言东飞鸟,可用慰我情。”(第三十六首)一诗,试图逍遥终身的阮籍,“自恐此身难于长保,所以寄言北鸟,私念所亲也。”( [6] p. 317)不得已将情感寄托于自由的鸟儿,欣羡鸟儿自由的同时,也感叹于自己的身不由己,言不由衷。
4. 鸟意象的教学价值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极为重要且复杂难解的便是古诗教学,不仅因为古诗蕴含的深沉,更是时代因素以及个人情感体验的不同,让学生彻底学懂学会古诗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反复思量琢磨的。阮籍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是阮籍“举声一号后的血与泪” [16] ,所涉情思甚深,复杂难解,正如沈德潜所说:“阮公《咏怀》诗,反复零乱,兴寄无端,和愉哀怨,杂集于中,令读者莫求归趣。” [17] 加上阮籍深谙典故,熟用于诗歌之中,个人情思的寄托、用典和鸟类意象的象征结合,使得《咏怀》诗在语文古诗教学中举步维艰。但毫无疑问,学习意象是古诗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4.1. 透过鸟意象,体味阮诗遥深特点
诗歌最要紧的不过是情、景两端,而表达情与再现景最得力的推手无疑就是意象。“意象是古诗传情达意的重要形式,是诗人主观情志和外在物象(物、景、境)的结合,或情之于文的赋形。” [18] 所谓意象,大体而言就是诗人将主观的“意”加诸于客观的“象”,使“象”在其本身意义之外附加一层诗人的主观情思,能更好地、也更隐晦地展现诗人的内心世界与情感态度。所以在古诗鉴赏课中,意象的分析与归纳当为重中之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选用鸟类作为意象的诗共有二十九首,占比之高可见一斑。鸟类意象在《咏怀》诗中被广泛使用,与鸟类自身特点关系密切,鸟身上习性繁多,因自由自在翱翔于天地之间,诗人高唱对自由的向往;又因常鸟常被囿于牢笼,使得诗人感同身受,叹自身不自得的艰难处境;倦鸟归巢与思乡思家相关。这些鸟的特点都可被心思细腻的诗人所感同身受,鸟类意象便十分频繁的出现在《咏怀》诗中。而一首诗歌的内在思想与诗歌意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鸟类意象作为诗歌意境的有机构成,便不得不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
高中语文课本选录了《咏怀》诗其一,这首诗中有两个鸟类意象,都具有内在的象征意蕴。所以对于鸟意象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而要深入分析其言外之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剖析“孤鸿”和“翔鸟”的背后含义,并且举一反三,将《咏怀》诗中诸如“黄鸟”、“东飞鸟”等鸟意象的深意进行综合探究,借此将阮籍的“阮旨遥深”的艺术特点分析明了,让学生理解“阮旨遥深是说阮籍为了避祸,写诗多用象征手法来表现他对现实的不满。” [19] 使学生在深度掌握《咏怀》诗艺术特色的同时,更加切身体会到阮籍当时的孤苦与无奈之感。
4.2. 研讨鸟意象,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在古诗词鉴赏意象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在面对同一意象时,诗人的语言表达不同,诗歌传递的情感也就不同。” [20] 与阮籍诗歌中鸟类意象对比最鲜明的就是陶渊明的诗歌,同样出现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陶渊明由于其自然的语言风格,致使鸟类意象给人恬淡闲适的特征,阮籍的鸟类意象就给人孤寂之感。“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意象特征的信息。站在细读的角度,利用转换字,或者追溯词语根源的方式,分析古诗词意象。” [21] 鸟类意象的象征意蕴往往与鸟类背后的文化蕴含相关,在教学中,应注意溯源,让学生究其根本。比如一些鸟类意象,历来便是高洁之志的象征——鸿鹄。鸿鹄因擅高飞,被后人用来比喻人的高蹈志向,鸿鹄之志一词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一书中,后来《史记·陈涉世家》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则使鸿鹄的象征由此确定,往往有许多诗人借助鸿鹄一类鸟作为自己的化身,表达自己出尘与高洁。与之相对的便是燕雀的目光短浅与粗鄙。追根溯源有助于学生透彻掌握诗歌意象的选用,更易把握体悟诗歌思想情感。不仅要教师引导学生追溯意象根源,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必须带领学生由主动捕捉意象起步完成品析,学生才能逐渐摸索出诗词鉴赏的门径。” [22] 只有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才能增强其学习能力、鉴赏能力,也更易领悟诗歌艺术美。正因如此,在古诗词鉴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归纳总结鸟类意象的特点,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知识提炼能力,还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总结其他诗词意象的象征意蕴。
5. 总结
阮籍的《咏怀》诗中鸟意象的选用上承《诗经》、庄、骚,又受汉乐府影响,或隐晦寓意,或直抒心迹,每个鸟类意象的背后都有深刻的象征意蕴,以展现阮籍复杂矛盾的心路历程,无不给人以“陶性灵,发幽思”( [5] p. 44)的人生启悟。在当今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中其教学价值十分之高。
NOTES
1本文所引阮籍《咏怀》诗均出自黄节注,华忱之校订的《阮步兵咏怀诗校注》,此后不做重复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