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具体情况不断地联系起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1]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理论层面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得到了新的发展。一定意义上说,百年辉煌党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从百年奋斗历程中总结出的重要经验,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科学研判,为新时代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指明了前进方向。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内在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引入中国,之后便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枝繁叶茂。在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破土于西方土壤的“舶来品”,这样一种“西方的”“外来的”文明理论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发芽,指导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不断取得胜利,究其原因,就在于它的科学性,在于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能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此外,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就十分注重与本民族文化的交流互动。尽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是一个新的时代课题,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文明基因相结合的实践却由来已久。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不断发扬壮大,成为一种“中国化的”“本土化的”理论形态,就是因为它发现了中华优秀的民族文化,并且能够及时地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行得通,之所以能正确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指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其历经时代和实践变迁而真理性光辉依然。在人类社会思想史上,还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与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相提并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毫无疑问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工作座谈会上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2] 马克思吸收了18世纪和19世纪欧洲哲学社会科学的精髓,对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和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及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进行了批判的继承,在吸收前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类社会普遍规律,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当之无愧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
此外,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以实践为基础,来源于实践,并紧密结合实际指导着新的实践,从根本上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实现自由和解放的正确道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无数仁人志士开启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维新变法,提倡改革,效仿西方的政治体制,推行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改革派发动辛亥革命,虽把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推翻了,但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把马克思主义带到了中国,五四运动进一步加深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虽然也不断遭受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的反对和攻击,但最终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适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就此诞生,中国革命从此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在百年来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引,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一再证明,马克思主义具有巨大真理威力,是必须一以贯之的科学理论。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土性、包容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文化渊源和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和魂。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土性,也即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光辉历程中形成的不同于其他文明形态的民族风格。这种民族特性的存在,正是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原因所在。作为“舶来品”的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能够生根发芽,取得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支持的关键,也是找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种本土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具有“本土性”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方面方便了广大无产阶级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加广泛和深远的传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这是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断过流的文明体系的原因之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传统文化中包容特质的真实写照。具体来看,这种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国家民族内部文化交流的包容性和在国际文明交流过程中的包容性。一方面,56个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文化包容性使得中华民族内部承认个体文化差异,尊重各民族文化特色,这意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多的文化源头和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在国际文明交流过程中的包容性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吸纳世界上其他一切文明的优点长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早期就对其他民族文化就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比如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传入中国,在与中华文明碰撞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堪称黑格尔意义上“文化结合”的典范,既广泛地学习外来文化,又深入地适应中国传统,在儒家心性论和佛教宇宙论融合的基础上产生了禅宗。 [4]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被引入到中国,遇到极具包容性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碰撞与融合就有了可能,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现实必要性
(一)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本质要求
恩格斯曾经说过,“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多年文明积淀形成并保留下来的文明基因,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实现现代化发展,才能完成文明的新陈代谢,从而更加适应我们当今时代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治国之道、为政之道,但即使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也是传统社会思想文明的体现和积淀,由于时代的变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性,以及在传承和表达方式上的局限性。此外,因为表达方式的陈旧和繁琐,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于仍然存在个别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言论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能够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前进发展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多次强调要创造性地转化和创新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6] 坚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视角、方法,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智慧,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完善;有利于我们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改变传统文化陈旧的表达形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活力,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谈到,是中华五千年文明让中华民族有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民族特色,又是中国特色造就了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成功传播并不断本土化的历史,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初期,遭遇到了来自国内外的阻力和非议,但最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思想指导,不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真理性光辉,还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文化资源。换句话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土基础。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让人民群众从心理上更容易地接受和认同它,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这个“外来”的意识形态在中国扎根,才能真正使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并实现中国化。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都高度重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毛泽东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7] 习近平强调,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长的文化土壤。在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应继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化滋养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适应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三) 推进理论创新的时代需要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8] 理论创新没有止境,作为行动指南的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实现自身的理论更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专门把坚持理论创新作为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之一来看待,足以可见理论创新在我们党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过程中,理论创新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方案新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真实写照,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发展。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能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过程中诞生的重要理论成果。这一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其科学性、人民性、时代性已得到充分彰显,未来也必将继续指导着中国的新实践、新发展。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人紧追时代,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作出科学预判,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创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需求,反映着理论创新的价值取向,必将会引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