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群体是个体的基本归属角度的切入。群际威胁是指当一个群体及其成员的存在、发展或目标追求受到了另一个群体存在的威胁;这种威胁既可以是现实存在的具体威胁,也可以是感知到的主观威胁(Riek, 2010)。根据整合群际威胁理论(Integrated Threat Theory),群际威胁包括四类:现实威胁(Realistic Threat)、象征威胁(Symbolic Threat)、消极刻板印象(Negative Stereotype)和群际焦虑(Intergroup Anxiety) (Stephan & Stephan, 2000)。现实威胁是指外群体对内群体权力、资源和大众福利的威胁;象征威胁涉及的方面包括宗教、价值观、信仰体系、意识形态、哲学、道德和世界观(Stephan et al., 2009)。
研究者围绕群际威胁的概念、理论模型、影响因素以及预测因素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影响和预测因素既包括个体差异变量和社会情境变量两类,个体变量既包括个体的人格特质如自尊(个体和集体)水平,也包括个体的人口学特质如个体所属的社会阶层(赵玉芳,2017);意识形态结构方面的变量如社会支配倾向(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Rios, 2013)、右翼权威主义(Right-wing authoritarianism) (Mathias et al., 2013)以及政治保守主义(Political conservatism) (Simpson et al., 2017)等也会影响群际威胁的感知。社会情境变量包括内群体地位(Schmuck & Matthes, 2015),群际互动发生的背景与互动的结构,影响群际关系的社会规范,内外群体的规模,群体互动的目标,群体的相对力量,相关权威人物对于互动的支持程度,以及互动的竞争性质(Pettigrew, 1998)。
个体和群体互动等微观变量影响群际威胁感知与应对行为,同时与社会文化相关的变量也对群际威胁有影响或者预测作用。研究发现,社会经济恶化(Diaz et al., 2011)会增强群际威胁感知;传统内群体社会价值观衰退,其他价值观崛起(Brambilla & Butz, 2013)等会社会价值因素,多元文化主义(Osborn et al., 2020)、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Liu et al., 2020)、文化的松紧性(Cultural Dightness versus looseness) (Triandis, 1989)、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 (Hofstede, 2001),规避不确定性(Uncertainty Avoidance) (Gudykunst, 1995),高低语境交流风格(low versus High Context Communication Style) (Hall, 1955)等文化因素,也可以预测群际威胁水平或者影响群际威胁感知。
以往对群际威胁的研究大多数关注具体变量之间的关系,而无法概览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全貌。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式,对已经发表并且收集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外文文献以及中国知网的中文文献进行分析,呈现群际威胁研究的全貌。文献计量分析采用数学、统计以及其他测量方法来描述文献的数量变化、变化规律、分布结构等(Guler et al., 2016)。CiteSpace软件是最流行的可视化软件,可以将文献计量分析的结果通过知识图谱的方式呈现(李杰,陈超美,2016),有助于读者更直观地了解群际威胁领域研究的现状。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采集数据源自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Core Collection)以及中国知网。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检索中,将检索主题设置为“intergroup threat”,时间跨度自定义为“所有年份”(检索和数据下载时间均为2022年3月27日,数据库最新更新日期为2022年3月26日)。将文献类型设定为“article”和“review”,语种设置为“English”,最终获得1821篇与群际威胁相关的英文参考文献。将这1821篇有效数据导出并储存为TXT格式,作为本研究分析的英文数据样本。
在中国知网的数据检索中,同样将检索主题设置为“群际威胁”,文献语言设置为“中文”,时间跨度定义为“所有年份”(检索和数据下载时间均为2022年3月27日);文献类型设置为“学术期刊”和“硕博论文”,最终得到64篇有效文献。将检索到的中文文献导出且保存为TXT格式,作为本研究分析的中文数据样本。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工具
文献分析工具为Cite space 5.8.R3。Cite space是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能对特定领域文献合集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呈现,来探测该领域研究方向演化和发展的趋势(陈悦等,2015),便于该领域的学者了解和掌握研究动态。
CiteSpace的可视化图谱主要由节点和连线组成,其中节点代表分析的元素,如作者、机构、国家等;两个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合作、共现或者共被引关系;节点和线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年份,节点的大小表示发生或引用的频率(Kou et al., 2021)。
采用CiteSpace软件对下载的文献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并辅助Web of Science以及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分析来形成该研究的分析结果。文中的所有表格采用Office软件中的Word制作而成。
2.2.2. 参数设置及界面调整
在进行国家、作者、关键词、引用文献可视化分析时,将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每个时间切片选择Top50进行分析。文中聚类采取关键词聚类名词性术语以及LLR算法的方式,并采用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 + Pruning the sliced networks进行网络裁剪(李文惠,柳国斌,2021),并且将可视化图形显示设置为“Cluster view-static, show merged network”(Kou et al., 2021)。
3. 数据分析
3.1. 发文量
分析发现,1991~2022年间,群际威胁的英文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见图1)。可以从发文量上将其区分为三个时间段,第一阶段为缓慢增长阶段,时间跨度是1991~2006年,平均年发文量为11篇且最高不超过28篇;第二阶段为阶梯式稳步增长阶段,时间为2007~2014年,平均年发文量约为67篇,最低年发文量为39篇;最后一个阶段为快速增长时期,时间为2015~2021年,年均发文量超过了100篇。从发展趋势看,群际威胁领域的研究发文数量尚未达到最高峰,说明以群际威胁为主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该研究领域的热度依然很高。

Figure 1. Annual trend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documents issued in the Wos core collection database from 1991 to 2022
图1. 1991年~2022年在Wos核心合集数据库的发文量年度趋势分布
中国学者对群际威胁的关注较晚,2009年才出现相关研究,2009~2021年间发文量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见图2),也可以区分为三个时间段:第一阶段为缓慢增长阶段,时间跨度是2009~2012年,平均每年发表3篇左右相关文章;第二阶段为波动增长阶段,时间为2013~2017年,平均年发文量约为11篇,而且每一年发表数量都超过7篇;第三个个阶段为平稳发展期,时间为2018~2021年,年均发文量4篇,最高为6篇。与英文文献的发表数量相比,中文文献在群际威胁领域发表的数量相对较少,且保持平稳,未曾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Figure 2. Annual trend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intergroup threats sent in the CNKI database from 2009 to 2022
图2. 2009年~2022年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群际威胁发文量年度趋势分布
3.2. 学科和期刊
3.2.1. 文献来源
以发文数量为标准看,排名前10的外文杂志如表1,期刊类型主要与社会心理学有关,平均影响因子为4.956。综合来看,有关群际威胁的文献质量较高,得到了优秀期刊的重视和关注。

Table 1. Foreign source publications on intergroup threat research
表1. 关于群际威胁研究外文来源出版物
发表以群际威胁相关文章的中文杂志排名如表2,期刊类型比较多样化,既有心理学相关期刊也有综合类期刊如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青年研究等。除此之外,与群际威胁相关的硕博论文一共32篇,主要是硕士论文,这说明有较多的研究生选择群际威胁作为自己毕业设计的主题。综合来看,表2呈现的各个期刊都发表过与群际威胁相关的文章2篇以上,表明与该领域相关的中文文献主要发表在以下期刊中。

Table 2. Chinese source publications on intergroup threat research
表2. 关于群际威胁研究中文来源出版物
3.2.2. 涉及学科和研究方向
网络中心度(Centrality)衡量节点在网络中所处位置的重要性。两种节点具有高中心度,一种是与其他节点高度连接的点,另一种是位于不同组别之间的节点(李杰,陈超美,2016)。网络中心度可以说明关注群际威胁的主要学科和研究方向(见表3)。表3分为两个子表(ab),分别列出排名前6的学科类别。a表是按照发文数量从多到少排列;b表两列是按照所属学科的中心度从高到低排序。从表3可以看出,以群际威胁为主题的研究涉及到了不同学科和研究方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政府法律、商业经济学、环境生态学等。无论是数量(一共1078篇)还是中心度高低(中心度为0.31)指标都表明,群际威胁的研究文献都以心理学为主,说明关于群际威胁的研究大多还是从心理学学科视角出发展开的。

Table 3. Main discipline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of English intergroup threat research
表3. 关于英文群际威胁研究的主要学科和研究方向
(a)
(b)
以同样的方法分析了群际威胁中文文献的网络中心度(见表4)。从结果可以看出,群际威胁领域的研究在中文文献的学科分布中主要为哲学与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两个大类,这种特征可能与中文的学科分类方式有关。

Table 4. Main disciplines of Chinese intergroup threat research
表4. 关于中文群际威胁研究的主要学科
3.3. 主要研究者、机构和国家
3.3.1. 主要研究者和机构
按照发文数量来看(见表5),群际威胁领域排名前5的国外研究者分别是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Hewstone,Miles,共发文34篇;耶鲁大学的Dovidio,John F,一共发表过20篇,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Verkuyten,Maykel,共发文20篇;加拿大布鲁克大学的Hodson,Gordon发文20篇;最后是来自英国杜伦大学的Crisp,Richard J一共发文19篇。

Table 5. Main researchers, affiliated institutions and countries
表5. 主要研究者和所属机构、国家
使用相同的方法分析中国对群际威胁研究的主要作者,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见表6),排名第一为西南大学的赵玉芳,一共发文10篇,中心度为0.05;然后是西南大学的陈玉洁,共发表过3篇相关文章,中心度为0.01;其他研究者都发表过2篇文章。

Table 6. Main researchers and affiliated institutions
表6. 主要研究者和所属机构
3.3.2. 主要研究国家
根据文章数量看(见表7),发文量排名前3的是美国、英国以及荷兰;按照中心度排名前3的则是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其中发文量最多且中心度最高的是美国,数量为650篇,中心度为0.54;其次是英国,发文230篇,中心度为0.47;然后是荷兰,发文161篇。说明在群际威胁的研究领域,美国是相关文献的主要产出国家,而且与其他国家的联系也更加密切。
3.3.3. 合作网络分析
使用合作网络关系图谱分析来呈现群际威胁研究者的合作关系(见图3~6)。连线代表了合作关系,连线越粗表明关系越密切。从图3~5可以看出,无论是作者合作,研究机构的合作还是国家之间的合作,在群际威胁领域,都是比较密切的。从图3作者的合作图谱可以看出,中心的合作关系是比较稳定的,但是也有自己独立做研究的团体和个体研究者。图6中国的合作关系图谱表明出,中心的合作团比较密切,且合作关系基本局限于学校内部,其余研究者都是独立做研究的,说明在中国关于群际威胁领域的研究,跨学校合作关系还比较松散。

Figure 4. Cooperation network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图4.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3.4. 研究热点和前沿分析
3.4.1. 研究热点——主题词
关键词共现的频率可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韦宏霞等,2020)。通过CiteSpace分析,得出群际威胁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从表8来看,国外群际威胁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聚焦于群际态度和关系的研究,排名前5位的关键词为:偏见(prejudice)、态度(attitude)、威胁(threat)、群际接触(intergroup contact)、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从表9可以看出,国内群际威胁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群际威胁的分类、它的影响因素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按照数量排名前5的关键词为:群际威胁、群体认同、现实威胁、社会认同和攻击;按照中心度排名前5的关键词为:群际威胁、群体认同、现实威胁、群际关系、执行功能。由此可以看出,国外研究者和国内研究者关于群际威胁的研究关注的视角有很大的区别。

Table 8.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top 20)
表8. 高频关键词(前20)

Table 9.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top 16)
表9. 高频关键词(前16)
关键词聚类以及在不同时段的展现如图7,1991~2022年发表的外文文章从关键词聚类结果如下:种族多样性(ethnic diversity)、归因歧义(attributional ambiguity)、内群体(in group)、竞争(competition)、内群体态度(ingroupatiitudes)、社会支配取向(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内群体焦虑(ingroup anxiety)、肯定(affirmation)、领导(leadership)、新冠病毒(covid-19)。其中种族多样性的研究最多;归因歧义、内群体、竞争、内群体态度、社会支配取向、新冠病毒的研究热度一直持续至今,说明群际威胁与这些因素的关系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从图8来看,2009~2020年间中文文献的关键词聚类一共有8个,即:“富二代”、群体认同、想象接触、自我评价、群际偏差、工作记忆、历史冲突、表达性。其中,对群际认同和群体偏差的研究关注持续至今。除此之外,在时序图谱中还可以看到不同的其他关键词。

Figure 7. High-frequency keyword clustering and sequence diagram
图7. 高频关键词聚类和时序图

Figure 8. High-frequency keyword clustering and sequence diagram
图8. 高频关键词聚类和时序图

Figure 9. Highlights of intergroup threat research
图9. 关于群际威胁研究的突现词
3.4.2. 研究前沿——突现词
突现词(Burstness)是指在某时间段之内研究中突然增加的关键词,突现强度越高越能代表该研究领域的前沿(韦宏霞等,2020)。从图9可以看出,1991~2022年间,英文相关文献中一共突现过42个关键词。根据突现强度排序,排名前5位的分别为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类别(categorization)、群际威胁(intergroup threat)、认同感(identification)、行为(behavior)。除此之外,其他词语虽然突现强度逐渐降低,但是至今仍然是研究的热点。中文文献的文本分析没有发现突现词,说明中国关于群际威胁的研究没有出现某一时段集中关注某个概念的情况。
3.5. 共被引文献分析——知识基础
共被引(Co-Citation)是指两篇文献共同引用一篇文献而形成的关系,通过对文献数据集进行共被引分析,可以了解到该领域研究的知识基础(Chen et al., 2012)。分析发现共有8篇文章共被引次数大于等于30次的文献(外文文献) (见表10)。在1991年至2020年发表的主题为群际威胁的文献中,共被引次数最高的几乎为2005~2014年发表的文章,这说明早期文章对于后续研究的重要性。另外,关于文章的分析方法方面,中介分析和调节分析,以及更复杂的基于中介的调节分析和基于调节的中介分析是研究的热门,这说明研究建模考虑了多个变量以及模型的稳健性。最后,跟前面的热点分析一致,在高被引的文献分析中也发现群际接触、偏见、歧视和群际威胁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文文章总体数量较少,所以共被引次数也较低,分析发现共被引次数大于等于4次的文献章共有6篇(见表11)。从中文群际威胁研究的引用可以看出,这几篇文章主要聚焦于群际威胁分类及其影响以及应对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国内的研究,还是国外的研究,调节和中介效应的分析都是该研究领域的热门方法,说明研究者在努力地探究群际威胁发生前后的复杂心理过程。
4. 结论
采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 space 5.8.R3对群际威胁领域英文文献在1991~2022年发表并且收集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文献,以及在2009~2022年发布在中国知网的中文文献进行分析,通过对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初步展示了群际威胁领域过去研究的发展现状,清晰地描绘出群际威胁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力量,并且展现了该领域中的研究前沿和热点,为国内研究群际威胁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主要结论有:1) 关于群际威胁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际学者们的关注;2) 对于群际威胁的研究主要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视角出发,文章也主要刊登在与社会心理学相关的期刊上;3) 主要研究学者国外为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Hewstone,Miles,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Dovidio,John F,来自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Verkuyten,Maykel等人;国内则主要为来自西南大学的赵玉芳和陈玉洁等人;4) 主要研究国家是英国、美国以及荷兰;5) 研究热点国外主要是关于种族多样性、归因歧义、内群体、竞争、内群体态度、社会支配取向、内群体焦虑、肯定、领导、新冠病毒;国内则是关于“富二代”、群体认同、想象接触、自我评价、群际偏差、工作记忆、历史冲突、表达性的研究;6) 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类别(categorization)、群际威胁(intergroup threat)、认同感(identification)、行为(behavior)是该领域的研究前沿;7) 中介分析和调节分析是该领域研究的热门分析方法。
致谢
本篇文章是在我的导师赵玉芳教授的精心指导和批改后完成的。导师的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治学的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一直深深影响着我。此外,还要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们的帮助和支持,正是因为她们的鼓励和打气才让我坚持学术初心。在此,我要对她们表示深深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