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21年乳腺癌世界发病率为0.03%,已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第一大杀手,其治疗常常需要手术、化疗、放疗等相结合,以此增强疗效。在众多治疗方法中,化疗最为常见,患者以往常常使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进行化疗,该术式导管外露于上臂,具有携带、护理不方便、易感染等特点。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PA),是医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是能够完全植入体内的静脉输液装置,利用手术的方法将导管经皮下穿刺置于人体上腔静脉中,剩余导管及输液港座埋藏在皮下组织,在病人体表可触摸到一圆形凸起,治疗时从此处定位,将无损伤针经皮垂直穿刺到注射座的储存液槽,即可用于输注化疗药物。相较于PICC而言,携带IVPA的患者避免了每周往返医院进行冲管,港座植入皮下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穿衣及上臂活动也更加方便,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经济及心理负担,因此得到大量应用 [1] 。
静脉输液港的植入途径可以划分为两类,它们是胸壁式与上臂式;而前者是由颈内静脉穿刺,导管由颈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港座置于胸壁(锁骨外下方),而上臂式静脉输液港由贵要静脉穿刺,导管由贵要静脉置入中心静脉,港座置于上臂;虽然以上两种方式都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但是各自均有自己的优缺点,本文采用组间对比的方式,分析两种不同术式的临床效果,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76名需要植入和使用静脉输液港进行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2. 一般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收集2021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76名需要植入静脉输液港化疗的乳腺癌患者资料,筛选出其中符合条件者共7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干预,由此划分为胸壁港组(对照组)以及上臂港组(观察组),两组人数分别为40例、36例;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疼痛评分、植入导管长度、术后并发症、舒适度评分,进行评估;在正式展开研究前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其本研究的意义,获得病人的知情同意。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观察组;年龄范围37~68岁,平均年龄(45.25 ± 1.78)岁。对照组:年龄36~67岁,平均(45.38 ± 1.26)岁。以上基础数据差异较小,经初步检验(P >0.05),可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2.2. 方法
观察组:上臂式静脉输液港植入,实施步骤为:医护人员引导患者取仰卧位,之后启动心电监护仪,上肢外旋外展位,彩超定位贵要静脉穿刺点及囊袋植入位置,术区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术区;彩超辅助的情况下以准备好的20~21G穿刺针穿刺贵要静脉,完成后即刻引入导丝、尖刀片扩大穿刺点,然后缓慢置入穿刺鞘,接着缓慢拔出导丝后置入导管,连接EKG定位装置,确定导管最佳置入长度(P波上升为QRS波1/2处即为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以上步骤结束后,继续于距穿刺点约2 cm远心端处作一长约2 cm横切口,分离皮下组织,沿深筋膜层分离制作皮下囊袋;隧道针自皮下连接穿刺点与囊袋,将导管自穿刺点引入囊袋内,连接导管与港座,将港坐置入囊袋内,推注及回抽通畅后固定港坐、彻底止血,逐层缝合切口,包扎固定。
对照组:胸壁式静脉输液港植入,实施步骤为:医护人员引导患者取仰卧位,暴露颈内静脉,彩超定位颈内静脉中下1/3为穿刺点,设计囊袋植入位置(锁骨下1横指中外1/3处),术区消毒铺巾,利多卡因麻醉,在彩超辅助下以无菌的20~21G穿刺针穿刺颈内静脉,操作完成后送入导丝,然后于穿刺点周围划长约1 cm横切口;接着缓慢植入导管鞘,连接EKG定位装置,确定导管最佳置入长度;锁骨下方囊袋定位开一个2 cm长的横切口;隧道针自深筋膜层连接穿刺点与囊袋,将导管自穿刺点引入囊袋内,连接导管与港座,将港座置入囊袋内,推注及回抽通畅后固定港坐、彻底止血,逐层缝合切口,包扎固定。
2.3. 观察指标
观察及评估两组植入导管总长度、并发症发生率(感染、血栓形成、血肿、瘀斑)、手术时间、疼痛评分等。本次研究中,主要是以vas疼痛评分量表来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分值越低越好。同时以GCQ量表评估舒适度,分值越高越好。
2.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收集了大量的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二者均输入SPSS 22.00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
)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计;最后经验出P的值,以0.05为检验水准,小于该值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植入导管及血管内导管长度
上臂式静脉输液港及胸壁式静脉输液港植入导管长度及血管内导管长度比较(见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length of catheters implanted by two methods
表1. 两种方式植入导管长度比较
表1上臂港组置入导管及血管内导管长度均较胸壁港组长分别为(37.42 ± 2.17) VS (24.37 ± 2.96)与(34.67 ± 2.93) VS (13.6 ± 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3.2. 并发症发生率
上臂式静脉输液港及胸壁式静脉输液港术后总并发症、感染、血栓形成、血肿及术后瘀斑情况(见表2)。

Table 2.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cases (%)
表2. 术后并发症/例(%)
表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显著。
3.3. 手术时间
上臂式静脉输液港及胸壁式静脉输液港手术时间比较(见表3)。

Table 3. Intraoperative operation time
表3. 术中操作时间
表3上臂港组操作时间(59.26 ± 8.56)和胸壁港组操作时间(45.34 ± 7.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3.4. 疼痛评分
上臂式静脉输液港及胸壁式静脉输液港术后一天疼痛评分情况(见表4)。

Table 4. Pain score 1 day after surgery
表4. 术后1天疼痛评分
表4术后第一天疼痛评分上臂港组(4.30 ± 0.13)和胸壁港组(4.77 ± 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3.5. 舒适度评分
上臂式静脉输液港及胸壁式静脉输液港术后1天及术后1周舒适度评分情况(见表5)。

Table 5. Comfort score 1 day and 1 week after surgery (score)
表5. 术后1天及1周舒适度评分(分)
表5经对比分析得出,两组中,观察组术后舒适度评分更高,术后1天两组数据差异较小,术后1周差异较大。
4. 讨论
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早期即可能发生远处转移,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目前乳腺癌的治疗观念是全身性的综合治疗,新辅助化疗课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每一种疗法均有其优缺点。而化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应用较广泛。术前化疗可以杀死肿瘤细胞、缩小瘤体,以便于后期进行手术干预,此外其还可评估化疗药物敏感性 [2] ,总体来看,术后化疗目的是防止肿瘤转移,使疾病得到更有效的控制。但是,乳腺癌患者化疗周期长,在干预过程中,反复血管穿刺容易形成血栓以及相关炎症,另外,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化疗药物多为发泡剂,浓度高、副作用较大,长期使用的情况下容易损伤血管内膜,进而诱发平滑肌痉挛、静脉炎,在特殊情况下还可能引起局部的组织坏死,不利于疾病的治疗,降低预后效果,故而临床上使用的化疗药物常从中心静脉输入 [3] 。相对于一般的血管来说,人体中心静脉血流量大、流速快,这就意味着,其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稀释及带走各种高浓度药物,从而降低化疗药物输注诱发的并发症 [4] [5] [6] [7] ,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具有携带、护理方便等特点而成为乳腺癌化疗患者的不二之选。
现阶段,临床上输液港植入分为两种,即上文介绍的胸壁式与上臂式输液港,两种方式均可使治疗药物达到中心静脉,但各自均有自己的局限性,胸壁港不适用于有颈部疾病和体形偏瘦的患者 [8] ,体型偏瘦患者皮下脂肪较少,皮下隧道建立困难,其次胸壁港皮下隧道较长,皮下导管长期刺激会降低患者术后的舒适感,如表5所示胸壁港组术后1周舒适感明显低于上臂港组(94.75 ± 4.26 VS 105.25 ± 6.58),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因其手术范围较大,创伤较大,其术后1天疼痛较上臂港组更明显(4.77 ± 0.11 VS 4.30 ± 0.13),P < 0.01差异显著。对比分析可知,在两种植入方式中,上臂式主要是将港体埋植于上臂,其优点表现在不受局部条件限制,且不会对外观造成严重影响 [9] [10] ,能够较好的满足女性美容需求,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患者舒适度。然而既往的一些研究发现,采用此方法时,导管在血管内行走距离越长,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越高 [11] [12] ,本研究也证实了这点,两组中,上臂港组置入导管、血管内导管长度均更长,两组分别为(37.42 ± 2.17) VS (24.37 ± 2.96)与(34.67 ± 2.93) VS (13.6 ± 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无论是置入导管总长度还是血管内导管长度,上臂港组均长于胸壁港组,术后上臂港组总并发症、术后感染、术后血栓的发生率均高于胸壁港组(表2)。操作时间而言,胡燕华等指出上臂港与胸壁港操作时间无统计学差异 [13] [14] ,但该研究表明上臂港组操作时间明显长于胸壁港组(59.26 ± 8.56 VS 45.34 ± 7.85),P <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这可能和贵要静脉直径较细,离上腔静脉更远,分叉更多以及操作者熟练程度有关系。
综上,我中心初步探索结果认为两种输液港置入均为有效的静脉输液方式,胸壁式输液港术中操作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但术后患者疼痛更明显,具体选择何种术士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及操作医生的熟练程度而定。由于我中心研究病例较少,具体情况需要大数据分析后做更好的结论。
致谢
感谢广安市人民医院甲乳外科各位老师的帮助及科室主任的大力支持及指导,使得该项技术能顺利开展。
基金项目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021年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1PJ191)。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