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教材作为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是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国家教材委员会主任刘延东曾强调,教材建设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教材体现国家意志 [1] 。教学改革的推行涉及教师、教材、教法等多个方面,但从研究侧重点来看,学界对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教师及学习者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教材的关注 [2] 。问题是在当前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教材仍然是学校教学与测试的核心内容。自2001年新课程改革以来,不同版本的中学英语教材大量涌入市场,新材料下的英语教学模式与方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教材研究因而更为重要。
国外的英语教材研究,源于上世纪60年代对专门用途英语(ESP)教材的关注 [3] ,发展至今已颇具规模。在教材评估方面,Hutchison & Waters、Cunningsworth、Grant、McDonough & Shaw、Tomlinson等学者的理论更是影响深远。国内此项研究始于90年末,起步较晚 [4] 。经多年探索,我国学者对教材研究的理论框架进行了建构与丰富,基于不同研究视角的实证分析也不断涌现,语言学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现代科学技术等被广泛应用到英语教材研究中。
回望英语教材研究的发展历程,对其进行梳理评论、探讨研究现状与趋势,是发现新问题、展开新研究的基础。国内不乏关于英语教材研究的述评,梁志喜和康叶钦从教材评价标准、依据、方法、内容及维度几个层面对国内外英语教材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相关建议 [5] ;柳华妮针对大学英语教材的研究进行综述,发现已有研究偏向主观,缺乏实证研究 [6] ;惠瑜借鉴元分析法对国内外的英语教材研究展开对比研究,发现前者在研究对象、视角、内容、方法及教材内容上均与后者存在一定差距 [7] 。然最近十年有关英语教材研究的梳理评论较少,且过往研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大多侧重于大学英语教材而忽视涉及面更广的中小学英语教材;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选用质性分析,量化及可视化程度不高。
本文在广泛占有学术文献的基础上,聚焦研究热点与方法,采用定量和质性分析结合的方法,提出三个研究问题:(1) 国内中学英语教材分析的热点和研究趋势是什么?(2) 国内中学英语教材分析的不足之处是什么?(3) 上述不足之处带给未来研究的启示是什么?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笔者综合分析了国内现有英语教材研究述评所采用的分析方法 [5] [6] [7] ,结合本研究的实际情况,最终决定采用元分析作为分析方法。元分析包含以下4大核心步骤:(1) 定义研究领域;(2) 制定编码方案;(3) 分析数据;(4) 诠释结果 [8] 。
2.2. 文献来源
本研究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库上以“教材或教科书或课本”合并“中学英语或初中英语或高中英语”为检索词,时间设置为200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文献来源限定为CSSCI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经自动检索、筛选和人工甄别,最终得到有效文献43篇。期刊来源及发文量情况详见附录表1,年发文量趋势如图1所示。检索发现,尽管将国内中学英语教材研究的时间跨度设定为二十年(2001~2021),被CSSCI及北大核心期刊收录的论文总量也仅有43篇,年度最高发文量4篇,可见总体发文量不高。

Figure 1. The annual trend of the domestic study o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 from 2001 to 2021
图1. 2001~2021年国内中学英语教材研究发文年度趋势
2.3. 研究框架
笔者综合分析了国内现有英语教材研究述评所采用的分析方法 [5] [6] [7] ,结合本研究的实际情况,最终决定采用元分析作为分析方法。元分析包含以下4大核心步骤:(1) 定义研究领域;(2) 制定编码方案;(3) 分析数据;(4) 诠释结果 [8] 。经过对全部有效文献的逐一且多次通读,笔者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如下编码方案(见表1),并以此为标准对43篇文章进行编码和分析。
2.4. 研究过程
首先,本研究根据表1对检索到的43篇文献进行编码。然后,本研究根据编码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外语课程理论对教材的分析一般遵循“理念–设计–步骤”的三层分析原则 [6] 。具体来看,理念是指教师或教材编写者对语言本质、语言学习本质的认识;设计包含两层含义:教学设计和教材中具体活动和练习的设计;步骤则指向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技巧和方法 [7] 。基于该原则,笔者从以下四个维度对检索到的43篇学术期刊展开内容分析。
3.1. 研究对象
国内中学英语教材的研究对象主要包含两方面,教材和教材使用者。根据表1中研究对象的分析维度对43篇文献进行分析,得到如表2所示的结果。

Table 2. Research object of the domestic study o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 from 2001 to 2021
表2. 2001~2021年国内中学英语教材研究的对象
由表2可知,2001~2021年国内中学英语教材研究针对教材本身的研究(81%)远多于针对教材使用者的研究(19%)。就前者而言,研究的关注点基本集中在传统意义的教材上,即由各出版社出版的纸质课本,而对于电子教材、校本教材等由学校、教师自编的辅助性教材关注度不够,与教学材料多元化的理念相悖。就后者来说,国内对中学英语教材使用者的研究全部指向教师群体,缺乏指向学生的研究,而掌握合理使用教材的策略并不仅仅是教师群体的诉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需求不容忽视。
综合来看,针对教材本身的研究大多理论性高于实践性,而针对教材使用者的研究可操作性相对更强。当然,保证教材本身的质量,包括理念的先进性、内容的合理性、设计的美观性等理应是教材研究的基石,没有好的教材更遑论其实际使用效果。只是教材研究的目标应该是服务于教学实际,其最终效果的好坏也应落到教材使用者身上,那么教材使用者的核心地位也不容轻视,尤其是易被忽略的学生群体。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研究对象也不应局限于传统类型的教材,立体教材、有声教材等新类型的教材也应纳入考量,以达到深度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目的。
3.2. 研究视角
经过文献分析,本文将国内中学英语教材的研究视角分为以下5类:教材分析、教材使用、教材评估、教材编写、教材理念(具体分类依据见表3)。根据该分析维度对43篇文献进行分析,得到如表4所示的结果。

Table 3. 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the classification
表3. 分类的具体内容

Table 4.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the domestic study o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 from 2001 to 2021
表4. 2001~2021年国内中学英语教材研究的视角
由表4可见,涉及教材分析的文章篇数最多,有19篇,占比达44%。围绕教材使用和教材评估的文章各有8篇,分别占19%。其余有关于教材编写及教材理念的文章各有4篇,分别占比9%。
教材分析类文章的研究理论、视角和框架涉及维度较广,具体详见下文研究内容部分,此处不赘述。
有关教材使用的文章与以教师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有较高的重合性,关注教师在认识和使用教材时所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例如:文俊通过分析初中英语教材口语教学板块中存在的问题,从教材重构的维度,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阐述了教师优化日常口语教学的策略 [9] ;尹荣和高旭阳基于有效教学视角,为教师应如何解读初中英语教材文本提出五点建议 [10] ;国红延和王蔷运用问卷调查法,探究了高中英语教师是如何认识和使用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的 [11] 。这些认识和策略大致可归结为教材重构 [9] 、教材二次开发 [12] [13] 、教材活化 [14] 等,均注重发挥教师在使用教材时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从侧面反应出教材存在的类似各板块衔接不畅、任务设置过易等问题。当然,也有学者从教材本身的逻辑性结构和知识性结构入手,探讨如何在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综合运用教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15] 。总体来说,以教材使用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大多运用了调查法,研究数据和研究结果也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但有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材使用情况、其背后的原因及师生的反馈的实证研究仍比较欠缺,或可成为未来研究方向。
有关教材评估的论文主要以教材现有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措施为逻辑顺序展开研究,具体包括对语用、词汇等方面的评介。然而,伴随英语学科本质观、英语学科育人价值、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等概念的提出和深化,教材评估也不应局限于对语言工具性作用的考量,更应扩展到语言的人文性上来,关注教材的育人功能及思想导向。
有关教材理念和教材编写的文章则倾向于从理念入手,或基于研究者对教材的内容及编排方式的认识,提出一套宏观的教材编写原则或对教材进行主观褒奖。此类研究以介绍为主,尚没有紧密联系课堂实践或聚焦教材编写的具体过程与使用效果。
3.3. 研究内容
教材内容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主要是指选材(包括录音或者录像材料),以及为这些内容所设计的教学任务、教学活动和练习。依据检索到的文献,国内中学英语教材的研究内容可分为4类:(1) 总体研究:对教材的整体内容进行研究。(2) 内容研究:涵盖教材的文化、跨文化交际、人文素养、词汇、语用、德育等10个方面的内容。(3) 活动研究:对为教材选文所设计的教学任务、教学活动和练习的研究。(4) 难度研究:对教材难易度的评估。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Table 5. Research contents of the domestic study o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 from 2001 to 2021
表5. 2001~2022年国内中学英语教材研究的内容
由表5可知,2001~2022年国内中学英语教材内容的研究最多,占49%,教材总体次之,占40%,教材活动再次之,占9%,教材难度最低,占2%。可见,国内学者倾向于从总体及内容上对中学英语教材展开研究,而针对教材活动设计及教材难度评估的研究关注度相对较低。
3.3.1. 内容研究
如表6所示,国内中学英语教材的内容研究中,文化占比最高,占28.6%。同时,与文化联系密切的跨文化交际占到了14.3%。人文素养、词汇和语用均占比9.5%。而针对德育、价值观、跨学科、隐性知识、语法及文本的产文均仅有1篇。若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两个大类划分,可将文化、跨文化交际、人文素养、德育、价值观归类为隐性知识,将词汇、语用、跨学科、语法归类为显性知识。本文将对隐性知识的研究展开详述。

Table 6. Content study o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 at home
表6. 国内针对中学英语教材的内容研究
外语教材由于语言教学的特殊性,一般来说有两种功能:既是课程的教学工具,又是文化和思想意识的载体 [16] 。教材内容通过对“代表性”、“身份”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究,为学生构建起一个目标语世界 [17] ,而教材内容分析的目的就是重新揭示教材背后所建构的不同目标语世界。
(1) 文化
涉及文化的教材内容研究大多采用对其文化内容进行量化分类的立足视角,包括本族语、目的语和世界文化,内圈、外圈和扩展圈文化或大C文化和小C文化等,如:吴晓威和陈旭远参照已有学者对文化的“三分框架”,从文化结构和文化地域两个维度对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进行量化分析 [18] ,然其虽明确了文化的分类标准,却没有对文化内容的现状做综合的批判分析。近年来,也有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各要素来揭示英语教材中文化融入的现状,例如:何丽芬通过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要素的分析,发现高中英语教材的中国文化融入重探索文化轻规范与造型文化,重目的语文化轻中国文化,重文化输入轻文化输出,同时缺少文化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19] 。除上述研究视角外,也有学者关注教材中文化内容的意义,尤其是课程思政价值,主要是通过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材语料、板块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体现方式,探讨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20]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力倡导培养文化意识、树立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研究也将持续火热。然而,由于文化的定义和分类尚无统一的标准,研究者近来又越来越倾向于从多维度的视角作相关分析,在更“面面俱到”地阐述文化内容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使研究浮于表面,难以深入;亦或是研究概念虽十分理想,但尚未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手段,也尚没有与教学实践密切结合,其真实的效果难以看到。那么,如何将文化这样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更好地落实到教材编写和使用当中,未来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2) 跨文化交际
以跨文化交际为视角的内容研究与涉及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的是跨文化交际研究更倾向于探讨教材中的信息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影响。然文章大多从分析教材现有问题入手,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其维度划分均以教材内容为主体,包括教材内容中有关跨文化交际的主题、主题意义、分布情况、信息来源等,尚未明确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具体内涵和类目。因此,未来研究可考虑直接从何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入手,对其具体分类展开讨论,以培养学生相应的意识和能力为目标导向,使建议更具可行性。
(3) 人文素养及跨学科素养
英语课程理应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素养本位观近年来也备受推崇。人文学科培养人文素养本是学科特性,然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复合型人才缺口增大,学科间的界限不再明晰。近期,《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提出,基础英语课程内容的选取应遵循培根铸魂、启示智慧的原则,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特征,反映社会新发展、科技新成果,聚焦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范畴 [21] 。因此,国内中学英语教材研究能够关注人文素养值得肯定,在此基础上也应打破学科界限,更多涉及理科思维、科学素养等内容。
综合来看,现有中学英语教材内容研究在理念上总体较为先进。然而,随着《义教新课标》的版本,英语课程在新时代的育人使命有了新的方向和要求。在此指导下,中学英语教材内容研究理应有新的发展。
3.3.2. 活动研究
活动、任务与练习(activities, tasks and exercises)是教材编写的最基本单元,它们是教材的“细胞”,它们的设计方法、比例、顺序关系决定了一套教材的基本形态 [17] 。由于“活动”的含义较泛,本文将上述三个术语统称为活动。表7显示了关于国内中学英语教材的活动研究在四种不同类别的语言技能方面的比重。英语教材的活动研究总体发文量较少,涉及的语言技能也仅包括阅读、口语、词汇和写作。

Table 7. Activity study o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 at home
表7. 国内中学英语教材的活动研究
陈则航等人从思辨能力这一视角出发,以阅读活动和问题设计为切入点,将中德两套初中英语教材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在对各分项技能的关注程度和发展方式上存在差异,故进一步对教材编写提出建议,如关注阅读活动中分析类、推理类和评价类任务的分布和类型等 [22] 。文俊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在口语教学活动中在教材的基础上为学生重置口语话题、重构交际语境、重搭语言支架 [8] 。王昊和刘永兵通过对教材词汇教学活动的标注和量化统计,发现中学英语教材未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词汇知识 [23] 。顾琴就写作校本课程中活动的开发方式和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24] 。
经上述分析可见,现有研究对中学英语教材中活动的关注较为匮乏,大多围绕活动的设计能否达到培养学生某种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研究目的。当前的英语教学倡导英语学习活动观,将活动分为学习理解类、应用实践类、迁移创新类三个层次,鼓励通过参与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活动达到教学目标。教材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参照物,其针对教学材料所设计的活动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而事实上这些活动设计仍然存在问题浅显、形式单一、真实性弱等问题,后续研究或可弥补此空缺。
3.3.3. 难度研究
教材难度分析是教材评价的重要手段,排除由教师和学生本身造成的主观因素,影响中学英语教材难易度的客观因素值得研究。这些客观因素主要包括词汇要素、语法要素、可读性因素、练习活动难度、课时等 [17] 。有学者通过修正运用课程难度定量分析模型,从综合目标要求角度,对三个版本的高中英语教材中同一主题课文的目标难度进行分析,同时对主题文本的语料难度进行分析,发现各版教材差异明显 [25] 。
现有中学英语教材难度研究不多。随着新课标的颁布,教材难度在课程目标的改变下会相应的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教材的词汇学习难度、文本阅读难度、语法学习难度和教学活动难度仍将是研究重点,而教材难度研究的难点则是在于开发评估工具。
3.4. 研究方法
3.4.1. 方法类别
根据研究方法的类别,将文献分类为实证、非实证及质性、量化、质量结合(质性与量化结合)的研究,结果见表8。首先,国内中学英语教材分析以非实证研究为主,占比达86%,而实证研究仅有14%。其次,从质性和量化的角度,对研究进行分类发现,质性研究占65%,质量结合的研究占30%,量化研究占5%。总而言之,国内缺乏针对教材的实证性研究成果,且量化研究数量更少。

Table 8.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domestic study o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 from 2001 to 2021
表8. 2001~2021年国内中学英语教材研究的方法
3.4.2. 语料收集
表9显示了国内中学英语教材研究的4种语料来源。教材是最主要的语料来源,占82.6%,这与研究大多以教材本身为研究对象有很大的关系。其余研究均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这类传统的语料收集方式。由此可见,国内中学英语教材研究的语料收集方式不够多样化。

Table 9. Corpus collection methods of the domestic study o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 from 2001 to 2021
表9. 2001~2021年国内中学英语教材研究的语料收集方法
4. 总结与展望
基于上述分析评述,针对国内中学英语教材的研究,至少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1) 扩展研究对象。现有中学英语教材研究大多针对教材本身,而欠缺对教材使用者的研究。而以教材本身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也倾向于从教材的文本信息入手,忽视了对教材视觉形象内容的关注。对从教材使用者展开的研究,从使用群体的角度来讲,不仅应关注教师群体,也应关注学生群体对教材的反馈;从研究设计的角度来讲,不仅应关注设计使用者对教材的态度或看法等较为主观的内容,而应紧密联系师生的课堂教学实践,深入教材的具体内容,运用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较为客观地了解教材的真实使用情况。
(2) 把握新理念、新材料。随着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理念与教材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教材在内容选取、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是否体现了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是否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都将关乎英语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终落实。因此,中学英语教材研究应把握新理念,将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等元素真正落实到课程实施中去,把握新材料,以为未来的教材编写及教材使用提供指导意义。
(3) 深入挖掘教材研究内容。已有研究对隐性教材内容的讨论多流于表面,不够深入。以文化为例,研究不仅应关注文化内容融入教材的情况,也应深入挖掘教材中文化内容的深层意义,如从文化对人的思想及行为的影响入手展开研究,这就包括对教材“代表性”“意识形态”“态度”和“身份”的探讨。同时,此类研究也应与课堂教学实践相联系,不该停留在理论层面。近年来针对显性教材内容的讨论趋少,在处理词汇、语法、语用等传统教材文本时,应从新的视角切入,更多关注其背后的意义和功能。
(4) 多维度展开教材活动及难度研究。如前所述,已有研究对教材活动的分类大多从其培养的语言技能方面入手,包括听、说、读、写等。然而,新课标规定英语学科应培养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在内的学科核心素养,这对教材活动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教材活动的研究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探讨不同类型的活动都致力于培养学生哪一方面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如思维品质。除此之外,围绕教材难度分析的研究数量较少,因而研究空间较大。
(5) 丰富教材研究方法。中学英语教材研究应更多地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最好能够采用量化与质性结合的方法,并且不断丰富研究的语料收集、数据处理及分析的方法。
本文借鉴元分析法,对过去20年国内中学教材研究进行了梳理。主要分析了国内中学英语教材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四个维度上的呈现出的特点,并尝试勾勒出现阶段中学英语教材研究的热点、趋势和不足。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仅针对国内核心期刊上的代表性文献进行了综述,且主要围绕研究内容。未来可尝试扩大样本量或细究研究视角等,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发现。
5. 结语
回顾国内中学英语教材研究的二十年,其研究视角日趋多元,研究内容涵盖层次较为丰富,研究方法也并不单一。然最近十年有关英语教材研究的梳理评论与日俱减,与教材出版的繁荣景象对比强烈。教材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关键,目前不管是教材本身还是有关教材研究的述评都存在欠缺。后续研究应扩展教材研究对象,把握新理念、新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深层功能和意义,多维度多层级开展教材活动及难度研究,并在丰富研究语料收集、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等方面作进一步展望。愿国内中学英语教材研究的下个二十年更加繁荣。
基金项目
本文为绍兴文理学院研究生校级科研课题“国内中学英语教材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编号Y20211301)的成果。
附录

Table A1. Journal title and publication
表A1. 期刊来源及发文量
注:表中期刊按照发文量为主、刊名首字母A~Z为辅的顺序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