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双关是指一种语言形式内含多种会话含义,这种现象可能是由语言本身的结构或是其他非语言因素所决定的( [1] : p. 211)。在双关语的相关研究中,不同学者对其分类方式意见不一,主要侧重从不同的分析角度提出各自的观点。一部分依据双关语的语义特征,如Giorgadze [2] ;另有学者依据付出的认知努力与最终的话语效果之间的关系诠释双关语的形成过程,如Yus ( [3] : pp. 1295-1331)和Dynel ( [4] : pp. 105-124)。本文将采用Meri Giorgadze [2] 的分类方法将双关语分为词汇–语义型双关语、结构–句法型双关语和结构–语义型双关语三类。双关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即使应用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也能够分析出相似的结构特征和形成机制( [5] : pp. 89-110)。对于双关语的形成及阐释机制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对于语义学中两个重要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即形式与意义。为了解释双关语的内部机制及其可能产生的交际效果,学者们尝试过各种理论框架,例如:合作原则与不协调理论( [6] : pp. 1-18)以及关联理论( [4] : pp. 105-124)。关联理论主要针对交际过程中的推理方式,属于后格赖斯语用学( [3] : pp. 1295-1331)。该理论作为一种有效的双关语分析方法,主要涉及对话者之间的意图推理和交际过程中最优关联性的探索,因此本研究将采用该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除了语义学层面的意义,双关语研究在语用学研究中也颇有价值,主要是针对交际过程中双关语所产生的语用效果,如幽默。虽然之前已经有大量有关双关语幽默效果的研究,但在数据来源上仍存在研究空白。大多数研究中的数据来自广告( [7] : pp. 602-607)或谜语( [8] : pp. 95-125),以及网络语料库中的一句话笑话或日常对话 [2] 。对于一些新兴的言语幽默载体,涉及甚少,比如脱口秀。《吐槽大会》作为近年来在互联网上话题度甚高的综艺节目,以其新颖的节目形式以及幽默的节目风格在中国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第五季采用了竞赛方式增加了节目看点。因此,本文收集整理了第五季节目中前四名演员表演的一些片段作为案例分析的来源。除了数据来源之外,本文在研究内容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具体体现在,部分学者在之前的研究中针对中国脱口秀节目中双关语应用的研究仅停留在双关语的分类及其在某种文本中的具体形式,并没有过多地解释双关语的形成机制以及听话者理解双关语的认知过程,而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将运用定量及定性两种数据分析方式,基于关联理论阐释所收集的数据中涉及的不同类型双关语的形成——解释过程及其附加的幽默效果。由此衍生出三个研究问题:1) 数据中涉及哪些类型的双关语,其出现的频次(率)如何?2) 如何利用关联理论分析所出现的双关语?3) 理解双关语附加的幽默效果需要付出额外的认知努力,这是否违背了关联理论的基本原则?
2. 文献综述
2.1. 双关语
双关语(pun)又被称为“paronomasia”,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被从多角度定义。一部分学者关注双关语的具体语言形式,如同音字或一词多义现象,如Gan ( [1] : p. 211);还有学者侧重双关语的特点,即在一种语言形式或几个类似的语言形式中所内含的歧义,如Dynel ( [4] : pp. 105-124)。这些定义都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相似的语言结构或形式以及歧义现象。由此归纳出双关语的两个特征:1) 语言形式与认知理解之间的一对多关系;2) 双重语境,体现在表层含义与真实含义的差异( [7] : pp. 602-607)。本研究采用Giorgadze对双关语的定义:双关语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是基于同一或相似语言形式及其内含的歧义,目的在于同时引发多种认知解释,从而达到附加的语用效果。
同样地,学者们基于不同标准提出了不同双关语的分类方式。Attardo ( [5] : pp. 89-110)基于两分法提出了几对双关语类型:完美与不完美双关语(perfect vs imperfect pun)、范式与组合双关语(paradigmatic vs syntagmatic pun)、同音异义与同形异义词(homophone vs homograph)、同音同形异义与多义词(homonym vs polysemy)、同首音异义与音素误用双关语(spoonerism vs malapropism)。与其他研究相比,Attardo的分类涉及到了除口头或书面双关语外的另一种形式:一些绘画中所涉及到的视觉双关语。然而,这些分类之间存在概念重叠,而且分类标准不一致。Yuan ( [9] : pp. 1-6)对双关语的分类也存在这个问题。具体而言,他提出的前两类双关语是词汇层面的:同音同形异义双关语(homonymic pun)和词汇意义双关语(lexical meaning pun)。而其他类型的双关语:理解双关语(understanding pun)、比喻双关语(figurative pun)和逻辑双关语(logic pun)则是依据语境划分的。还有学者基于统一标准对双关语进行分类,例如,就涉及的语言层面而言,Attardo ( [5] : pp. 89-110)将双关语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字符串的双关语(string-based pun),包括句法或形态句法上的歧义;另一种是头韵双关语(alliterative pun)。在一些俚语中,头韵双关语实际上是利用读音的相似性来替代原句中的某个词。同样,Yan ( [7] : pp. 602-607)提出了四种双关语类型,分别对应词汇层面的双关–同音异义双关(homophonic pun)和语义双关(semantic pun);句法层面的双关–语法双关(grammatical pun);音系层面的双关–俚语双关语(idiomatic pun),这种类似于Attardo ( [5] : pp. 89-110)分类中的头韵双关语。在词汇学范畴内,根据涉及相似性的因素不同可以分为:同音异义(homophones),同形异义(homograph),同音同形异义(homonymy)和近音异义(paronym) [2] 。此外,不同语言层面的组合也可以作为分类标准,例如,Aarons ( [10] : pp. 280-294)提出的三种双关语类型:音系–语义双关语、音系–形态–句法双关语和音系–语义–句法双关语。然而,上述学者只是从双关语中涉及到的歧义的解释机制出发,对双关语的分类进行探讨,并没有对认知解释过程中涉及的认知努力及其所产生的语用效果进行全面的分析。Dynel ( [4] : pp. 105-124)则在这一方面进行了补充,他基于听者所需付出的认知投入和回馈的不同形式提出了详细的分类:双保留双关语(double retention pun)、单保留双关语(single retention pun)和无意义双关语(zero meaning pun)。
2.2.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由Wilson和Sperber [11] 基于Grice的推理交际理论提出的,更侧重于强调说话人提供的明示依据,以及在交流过程中听者根据说话人所提供的线索所进行的各种推理以达到理解说话人意图的结果。有关关联理论的研究基本上会从以下角度展开:相关的概念、基于两个步骤的明示–推理交际过程以及关联原则等。在大多数情况下,关联理论可以作为理论基础来解读广告、谜语、叙事文等语篇中所产生的某种语境效果及其形成的认知机制。
就关联理论的核心概念,多数学者认同以下观点:交流是基于两个步骤的信息处理,具有明示性与推理性。Gan ( [1] : p. 211)认为,依据交际的关联性质,听话人对说话人所提供的含有明示线索的信息进行解读,这保障了听话人的理解与说话人的意图之间建立最佳关联关系。同样,依据Riemer ( [12] : pp. 124-128)的解释,以明示–推理框架为基础的交际是指:说话者提供了语境线索并明确表达了意图,以确保听话者能够解读出话语中的真实含义。此外,想要确保交际的有效性还需要满足一些条件。根据Gan ( [1] : p. 211)的论证,主要有两种条件:一是具备能够吸引听话者的语境效果;二是听者为理解话语具有的语用效果所需要付出的认知努力。具体来讲,为了解读出与说话者意图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话语含义,说话者必须建立有效的语境。除此之外,Yus ( [3] : pp. 1295-1331)更加全面地阐释了如何正确解读话语含义:1) 每段对话都包含多种解释并与某种语言形式所内含的信息相对应;2) 各种含义不需要同时被解读出来,听者可能需要付出额外努力,由此才能产生附加的语用效果;3) 评价每种含义与说话人意图之间的关联性的标准应统一;4) 对话双方可以根据最有效的标准排除所有其他可能的话语含义。就关联原则而言,它是指说话人会有意识地使他们的话语尽可能具有关联性( [13] : pp. 37-50)。在信息交换过程,这种有意识付出的认知努力可能会产生多种语境含义。之后,关联原则在听话人解读会话含义时通过两个步骤体现出来:1) 遵循“最少付出”原则以达到预期的认知效果,并检验在这种原则之上推理出的会话含义是否是说话人真实的意图,如:是否有隐含含义以及歧义是否被消除;2) 最佳关联原则一旦被满足,即完成了解读会话含义的过程( [14] : pp. 167-182)。此外,有时为了在多种解释中找出最具关联性的一种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总而言之,要区分开说话人的信息性意图和听话人为解读该意图所体现出的交际意图。其中明示–推理交流模式内含有关联原则的核心内容( [3] : pp. 1295-1331)。就会话隐含义与会话显义的区别而言,Pérez ( [13] : pp. 37-50)认为,说话者的话语内容具有明示性,而观众为了证实说话者的意图基于关联原则解读出了隐含的语境含义。
3. 基于关联理论对《吐槽大会》第五季中双关语的分析
《吐槽大会》作为为近年来中国最受欢迎的脱口秀节目之一,与前几季相比,第五季以其更加新颖的团队比赛形式而备受好评。节目组在每期节目(约150分钟,共10期)会邀请各界明星在5到10分钟的时间内互相吐槽。最终由观众投票评价选手的综合表现,并按照票数对选手进行排名。本文选取了前四名选手(大张伟、阎鹤祥、王建国、易立竞)在第五季中所讲的涉及双关语的段子作为研究数据。共收集83条段子,其中27条来自大张伟,15条来自阎鹤祥,23条来自王建国,20条来自易立竞。依据Giorgadze的分类标准,对所收集的选段进行分类统计,每种双关语应用的频次(率)如表1所示。

Table 1. The frequency of various puns and their proportion in the collected data
表1. 收集的数据中各种双关语出现频率及其所占比例
3.1. 词汇–语义型双关语
导致词汇层面的语义歧义有三种可能:写法和发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同音同形异义;写法和意义不同但发音相同的同音异形异义词;一词多义,与同音同形异义词相比,这种类型更侧重于具有相同词源的同一语言形式衍生出的多种语义。以下三个例子分别说明了这三种双关语类型。
1) 易立竞:(问马思纯)七月与安生,你现在过的安生吗?
在例1)中,“安生”出现了两次,这两个词写法和读音完全一致,但意义不同,即同音同形异义词。首次提到的“七月与安生”是由演员马思纯主演的一部电影,这里充当了双关关系中的连接词,即将说话人意图和听话人最易获得的含义联系起来的关键词。其中“七月”和“安生”都是电影中两个主角的名字,马思纯饰演“安生”。当观众听到第二个“安生”时,由于前面已经出现过同样的词,更倾向于最容易想到的含义,即马思纯所主演的角色名。但很明显,在后半句语境中那并不是最恰当或最具关联性的解读。第二个“安生”则作为双关关系中的析取词,即令听话人放弃先前已经解读出的含义的关键词。第二次出现的“安生”意思是没有任何的焦虑情绪。观众在理解第二个“安生”时需要在对第一个“安生”理解的基础上付出额外的认知努力,转换之前的认知结构,正确解读说话人意图。在这里需要观众具备的一些背景知识:作为同一部电影的两个女主角,马思纯相比于出演“七月”的另一位女演员,并没有收获同等的热度。因此,易立竞反问马思纯过得安生吗,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马思纯进行了挖苦和嘲讽,制造了幽默效果。
2) 大张伟:VAVA千万不要着急,因为你一着急,就会变成吉娃娃。
在这个例子中,“急VAVA”和“吉娃娃”有类似地发音,不同的写法,含义也不一样,可以视作同音异形异义词。第一个词表示着急的VAVA (国内一位女说唱歌手的名字),第二个词则是狗的一个品种。观众听到“吉娃娃”这个连接词时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一种狗,但鉴于之前大张伟提供了“VAVA着急”这样的暗示性语境,就提供了“吉娃娃”这个析取词,观众需要在之前的理解之外额外付出认知努力,转换认知结构,以正确解读说话人的意图。这里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即VAVA是一个人名,吉娃娃是狗的品种。大张伟利用这个“谐音梗”对于VAVA的名字进行了冒犯,制造了幽默效果。
3) 阎鹤祥:大司马,听说嘴非常的硬,打游戏不管什么失误,他都能给圆回来,说“不是问题,这波不亏”,不过他最近亏了,因为买基金了。
在例3)中“亏”这个词出现了两次,首先出现在大司马(网络游戏主播)在打游戏出现失误后经常说的话中“这波不亏”,在这里“亏”基于语境可以理解为“游戏中的重大失误”,充当双关中的连接词。第二个“亏”出现在“买基金”这个整体语境中,表示“亏钱”,并作为双关中的析取词。这两个“亏”同形同音异义,可以作为一个多义词来分析。当观众听到第二个“亏”的时候,下意识倾向于与第一次出现的“亏”一样的解释,但这并不是最恰当的解释。因此观众需要付出额外的认知努力,转换认知结构,正确解读第二个“亏”所侧重的含义。在这个段子中,观众需要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例如,大司马经常为自己游戏失败所找的借口“这波不亏”以及当时基金市场整体形势低迷的现实情况。阎鹤祥利用这个双关语,既讽刺大司马总是给自己差强人意的游戏水平找借口,同时也暗讽了当时的金融市场,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制造了幽默效果。
3.2. 结构–句法型双关
从句法层面上理解时,一些复杂的词组或句子常含有歧义,由此构成了句法–结构型双关语,即基于不同的句法结构可能形成不同的话语含义。
4) 易立竞:连张绍刚都放进来跟我炒,你们不怕油烟太大,呛死观众吗?
在该例中,“炒”在两种不同的语法结构中可以有不同的会话含义。首先出现的“炒”的背景语境是“炒CP”(指两个人本不是情侣关系,但为了热度而炒作),可以理解为“制造”,此处可以作为双关语中的连接词。另一个“炒”没有直接出现而是通过“油烟太大”暗示了此时的语境是“炒菜”,意思是某种烹饪方式,充当了双关语中的析取词。当观众意识到第二个“炒”出现的语境时,下意识倾向于将其解读为之前出现过的“炒CP”,但很明显此时这并不是最具关联性的解释。因此观众需要付出额外的认知努力,转换认知结构,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但要想引发观众的笑点,需要观众其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即“炒CP”这一网络热词的含义。易立竞利用这个双关语,既抱怨了观众经常把她和张绍刚(节目主持人)组成荧幕情侣这件事,又通过后半句的“油烟太大”讽刺了张绍刚是个“油腻”的人(利用了炒菜如果太油会导致油烟太大这一常识),最终制造了幽默效果。
3.3. 结构–语义型双关
一些特定的表达出现语义层面的歧义是基于其某种普遍的非正式用法与其在特定语境下含义之间的差异性。大多数情况下,结构–语义型双关会出现在某些习惯用语中,此时其字面意义相比于常见的引申含义更符合语境。
5) 王建国:金莎姐在《演员》咔咔一顿演,演完就被章子怡骂了‘演员这个职业难道是最低级的了吗?所有人都要来着分一杯羹’。我们金莎已经快十年没接到戏了,章子怡我告诉你,我们金莎一杯都没分着,眼瞅着就要饿死了。
在例5)中“分一杯羹”作为汉语中常见的惯用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是在章子怡在综艺节目《演员的诞生》中对金莎演技的评价,充当了双关语中的连接词,此处可以理解为其常见的引申含义“分享某件事带来的名利”。之后又出现在王建国对章子怡说的话中,充当了双关语中的析取词。依据语境“眼瞅着就要饿死了”,此处的“分一杯羹”可以理解为其字面意思“分到一杯羹喝”。当观众听到第二次这个习语出现的语境时,下意识会代入其本身的引申含义。但在该语境中这不是最具有关联性的解释,因此观众需要付出额外的认知努力,转换之前的认知结构,将该习语理解为字面意思。在这个段子中,需要观众具备的背景知识是“分一杯羹”这个习语本身的字面意思以及常见的引申义。王建国利用这个双关语,既通过章子怡的评价讽刺了金莎在《演员》中稍显逊色的演技,又通过双关中的析取词进一步挖苦了金莎当前无戏可拍的尴尬处境。
4. 结论
本文基于关联理论,依据Giorgadze提出的三种双关语类型,分析了听话人解读说话人言语意图的认知过程。以《吐槽大会》第五季作为案例研究,从中收集了前四位选手83条涉及双关语的段子。通过对每种双关类型的统计、分析得出:三种双关语均在数据中有所涉及:词汇–语义型双关出现了46次(55.42%),主要包括10个同音同形异义词,26个同音异形异义词,以及10个多义词;结构–句法型双关出现了26次(31.33%);结构–语义型双关出现了11次(13.25%)。每种双关中均会涉及一个连接词和一个析取词,往往是不同语境下的同一个词(具有同样的语言形式)。观众首先解读出的是最容易想到的话语含义,之后根据说话人提供的线索否定之前的解释,并付出额外的认知努力,调整认知结构,推理出与说话人真实意图最具关联性的含义,由此产生附加的语用效果,即幽默效果。按照关联理论的基本原则,交际需要遵循“最少付出”的原则,但在双关中为了得到最具关联性的解释,需要听话人二次甚至多次对说话人的言语进行解读,看似违背了关联原则,但实际上这种额外的付出是有效交际的必要条件。但由于该分析仅局限于前四位选手所涉及的双关语文本语料,得出的结论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