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古诗词在基础教育语文教材里的比重越来越大,愈发受到人们重视。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师生们往往会碰到一起押韵的韵母不是同一个,而是分别为ou、iu、u。为何此三个韵母经常通押呢?本文以中学语文为例进行讨论,尝试回答“ou、iu、u韵母通押”问题。本文所探讨的古诗词均摘自中学语文教科书。
在现代普通话里,能押韵的两个字,一般要求其韵母完全相同,或韵腹与韵尾相同,韵头不同,如an、ian韵母,ang、iang韵母,ian、uan韵母可以通押。两字能通押,只要求韵母相近即可,不像古代那样押韵对声调也就有要求的(要求平声韵与平声韵押,入声韵与入声韵押。平声韵一般不与仄声韵押。律诗一般押平声韵)。不过,现代普通话里的ou、iu韵母虽然都含u,但ou、iu、u韵母的实际发音其实差异较大。
中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多创作于唐宋时期,在汉语语音史上属于中古音范畴。即使是于近代所创作之诗词所依据的韵也多为平水韵,也源于中古音的分化或合并。故为便于讨论,本文主要依据中古音。下文可能会涉及韵摄的概念。“韵摄”的“摄”是“统摄、统领”的意思,是一个比韵的范围更广单位。每个摄里包含数目不等的韵。如:流摄,包括“尤、侯、幽”系列韵部。“尤、侯、幽”系列韵是以平声韵代表上、去声韵,如:“尤”代表的是“尤(平声)、有(上声)、宥(去声)”3个韵,俗称“以平赅上去”。接下来,我们先看:
峨眉山月歌 [1]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上诗的韵脚是“秋、流、州”。“秋、流”能放在一起押韵,学生对此容易理解,因为在普通话里“秋”读qiū,“流”读liú,两者韵母相同,然而“州”读zhōu,韵母与“秋、流”两字并不相同,为何能押韵?其实,“秋、流、州”三字在中古音里都属于流摄尤韵平声。此三个字同韵,当然可相互押韵。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语音发生了演变。“秋、流”走了同一个演变方向,而“州”走了另一个方向,但古人在创作诗词时,三者读音是相同或相近的,所以要切换成作者创作当时的语音才能更好地理解。
再如:
咸阳城东楼 [2]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在上诗中,韵脚为“愁、洲、楼、秋、流”。在普通话里“楼”读lóu,“秋”读qiū,“流”读liú,“愁”读chóu,“洲”读zhōu。在中古时期,“楼”字属于流摄侯韵,“秋”字属于流摄尤韵,“愁”字属于流摄尤韵,“洲”字也属于流摄尤韵。尤韵与侯韵均为平声相邻的韵部,可以通押。在中古,尤韵常被用来表达忧愁、对物是人非、人生际遇的感慨等冷色调的意境,如:朱敦儒《相见欢》、许浑《咸阳城东楼》均押尤韵字。
类似的还有:
登岳阳楼 [3]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在上诗里,韵脚为“楼、浮、舟、流”。普通话里的“楼”念lóu,“浮”念fú,“舟”念zhōu,“流”念liú,韵母为分别ou、u、ou、iu。正如上述提到的“楼、流”属于流摄字,而“浮、舟”亦属于流摄尤韵,故“楼、流、浮、舟”可以通押。
以上是流摄字一韵到底的押韵状况。其实,在一些诗作里,流摄韵也可是换韵其中的一种。如:
李凭箜篌引 [4]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在上诗中,开始部分的韵脚“秋、流、愁、篌”属于流摄韵。“篌”在古中属于流摄侯韵,侯韵与尤韵为相邻的韵,同属于流摄,此两韵里的字可通押。而另外的韵脚“光”属于宕摄平声唐韵,其反切为古黄切。此字在中古有两个来源,另一个来源是宕摄去声宕韵,反切为古旷切。在本诗里,“光”的音韵地位应为前者。“皇”在中古属于宕摄唐韵。在此,已换韵,换成了唐韵。“处”属于遇摄御韵,“雨”属于遇摄遇韵,“御韵”与“遇韵”同为去声,为相邻韵部。“妪舞树兔”亦类似。此外,王维《山居秋暝》的押韵亦与此相似。
类似现象亦见于词,比如:
相见欢 [5]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上词的韵脚为“楼、秋、流、收、州”。在普通话里,“楼”读lóu,“秋”读qiū,“流”读liú,“收”读shōu,“州”读zhōu。“秋、流”押韵容易理解,因为两者韵母相同。然而,“秋、流”如何与“楼、收、州”押韵呢?在中古,“楼”属于流摄侯韵;“秋”属于流摄尤韵;“流”属于流摄尤韵;“收”在中古的音韵地位有二:一是“式州切、流摄尤韵”,另一是“舒救切、流摄宥韵”,在本词中,应为前者。
可见,其实“楼、秋、流、收、州”在中古,都属于尤韵字,同一个韵部的字,当然可以通押。再如: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6]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此作品的韵脚为“州、楼、悠、流、休、手、刘、谋”,其中“州、楼、流”已论述。在中古,“悠、休、刘、谋”属于流摄尤韵,“手”属于流摄有韵。而尤韵与有韵为同一韵系(即:尤、有、宥),能通押也属正常。此外,还有: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7]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该词的韵脚为“楼、愁、休、秋”,其道理与上述同,不赘。由上,可发现,从现代普通话来看ou、iu、u韵母通押类型,常用字多为:“楼、秋、愁、流、州”,可见其中并非杂乱无章,亦存在规律。那么,这些通押的ou、iu、u韵母是如何分化而来的?且看:
中古流摄至现代普通话韵母演变路径图

如上图所示,中古流摄字到了现代普通话中韵母已经分化为不同的3个,故创作于中古的诗词流传到了现代汉语,在普通话里会出现韵母不一致现象。
由上述诗词,亦可见,中古流摄字被用作韵脚时,常常与景物描写有关,往往是借景抒情或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表达作者某种情感,比如:李白《峨眉山月歌》流露了对家乡山水的依恋情思。许浑《咸阳城东楼》通过景物描画表达对衰败家国的深深感慨,杜甫《登岳阳楼》表达的则是作者睹景有感,对家国及人生际遇的感慨。李贺《李凭箜篌引》体现了作者对音乐的深刻理解,表现为对乐师李凭的技艺精湛的独特刻画。朱敦儒《相见欢》表达的是作者对收复失地的浓烈愿望及爱国之情。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达的是收复中原的强烈情感以及对当地偏安一方朝廷的失望之情。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与朱敦儒《相见欢》所表达的主旨相近,两词的韵脚字中,都用了“州、楼、流”。这与作品主旨的表达存在一定的联系。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则蕴含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究其缘由,因为流摄常被用来押韵的字,如:“楼、州、流、秋、愁”等,其常常能与一些景物意象融合起来。古人往往喜欢登楼远望,在此过程中,常常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成作品。这是其的重要根源。而在李贺《李凭箜篌引》里,流摄字的押韵只应用于开头的几句,到了中间和尾部,作者换了韵,故流摄字押韵效果对此作品主旨表达的效果有所减弱。
总而言之,语言学与语文教育结合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纯语言学研究的层面,应着眼于怎样与语文教育结合 [8] 。事实上,音韵学、诗词格律与中学语文古诗词有相当密切的联系。这里面还有不少值得探讨的空间。光是在古代能押韵,而在现代普通话里却不押韵的现象就存在多种类型。本文所讨论的仅为其中之一种类型。别的类型,有待另行撰文探讨。
项目资助
本文得到“岭南师范学院燕岭优青计划”(编号:YL20200101)资助,并为教育部项目(编号:18YJC740008)、广东省重点建设学科科研能力提升项目(编号:2022ZDJS074)、湛江市社科项目(批准号:ZJ22YB20)、广东教育学会项目(编号:GDES14076)、岭师校级项目(编号:ZW2021021)、岭师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中心项目(编号:20203L03)、省级教改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基于Access数据库的《东盟国家礼仪与民俗文化》课程改革与实践”、校级教改项目“基于Access数据库的《东盟国家礼仪与民俗文化》课程改革与实践”、岭师校级一流课程项目《东盟国家礼仪与民俗文化》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