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级德语”课程的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
Integra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Advanced German” Cours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ic Approaches
DOI: 10.12677/CES.2023.11413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俞佳盈: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学院,浙江 绍兴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级德语教学策略研究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dvanced German” Course Research on Teaching Strategies
摘要: 本研究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内涵与“高级德语”课程的人文属性,以本校“高级德语”课程为例,通过问卷、访谈和文本分析等方法全面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从教师素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五个维度提出改革建议,润物无声地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多样化的德语教学实践之中,旨在同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Abstract: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educational aspec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humanistic values of the “Advanced German” course. Using the “Advanced German” course at our university as a case study, we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gra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course using methods such as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and text analysis. Based on our findings, we proposed specific strategies at five different levels: teacher quality,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We creatively integrate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various Germa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s to enhanc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nd humanistic literacy, as well as cultivate their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onfidence.
文章引用:俞佳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级德语”课程的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4): 895-900.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4138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1] 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2] 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外语课程拥有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在新形势和新要求下,我们迫切需要把传统文化教育有效地融入外语教学中。然而外语专业学生长期浸渍于目标语言文化中,对本土文化知识失语、表达失准、自信失位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入高校外语专业课程,对于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以及把握国际话语权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本研究基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的“高级德语”课程,通过问卷、访谈、观察和文本分析法全面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的现状并进行分析,针对现存问题从相应层面提出相应对策,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成效,试图初步建构一套对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级德语”课程的策略体系。

2. 文献综述

近年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语教学已成为德语学界热门的研究方向。学者们从多重角度诠释了将中华文化融入德语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对传统文化融入德语专业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骆超群(2021)指出德语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刻的理解且存在表达障碍,以及教材中中国文化与德语教学无法有机融合的现象 [3] 。此外,一些学者结合具体课程或教材,对中国文化融入德语教学的现状与改革进行探索。俞洁琼(2021)与陆飞凤(2020)以公共课“大学德语”为例,阐述了目前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角度提出了改革建议 [4] [5] 。葛囡囡(2021)则聚焦于“基础德语”课程广泛使用的教材《当代大学德语》中的文化呈现,研究发现该教材中中华文化相较于德语国家文化所占篇幅小且呈现方式单一 [6] 。范黎坤(2021)以“基础德语”为例,提出了重塑教材,删除交际性、人文性不强的语篇和单元,并补充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篇章等措施 [7] 。

综上所述,当前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1) 现状调查分析未提供具体的研究方法,多为主观描述,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2) 当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语教学的路径探析大多局限于教材和教法,未形成全面的策略体系;3) 尽管目前已有基于具体德语课程的研究,但基于“高级德语”的传统文化融入研究寥寥,而该课程因其教学阶段、目标和内容的特殊性,应成为弘扬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

据此,本研究植根于本校“高级德语”课程教学实践,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级德语”课程的现状开展调查,并基于调查分析结果,从多个角度提出融入路径,统筹规划较为全面的策略体系,为后续教学实践与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以本校德语专业本科三、四年级学生的“高级德语”课程为对象,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1) 学生和教师分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级德语”的现状有何看法?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级德语”课程面临何种问题和困难?

3) 如何构建较全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级德语”课程的策略体系?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调查与探究。第一阶段旨在解决问题1)和2),数据收集方法如下:对本校德语专业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约150人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高级德语”专任教师6名采用访谈法,对现有教材、教学大纲和考试评价采用文本分析法。基于收集的数据与资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级德语”课程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第二阶段则根据上述分析结果,从相应的层面制定对策,并根据凯米斯行动研究法,按照“计划–实施–考察–反思”四个环节对相应策略进行初步实践与检验,试图解决问题3) [8] 。

4. 现状分析

要全面了解“高级德语”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现状,就需要开展全方位多维度的调查。首先,笔者从了解程度、表达能力、课堂输入、价值认同和兴趣需求五个维度设计问卷,共计五个问题,前四个采用李克特量表计分的五级评分制,最后一题为半开放式问题。在148份有效问卷中,52%表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程度较低,80%表示用德语谈论中国文化有困难,54%认为目前高级德语课程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不足。由此可见,从学生的本土文化素养,用德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语言能力以及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角度,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级德语”情形均不乐观,亟待改善。而在“你认为德语专业学生是否有必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此类价值认同的问题中,89%的学生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德语教学的必要性。为全面了解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需求,问卷的最后一题为多选题,学生也可自行补充。经统计,呼声较高的传统文化相关主题包括:文学作品、传统节日、历史故事、书法绘画、建筑工艺、诸子百家思想、中医、武术、音乐和传统服饰等。综上所述,问卷调查印证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外语教学中的存在,主要问题可概括为两点:其一,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基本的认识;其二,学生缺乏用德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语言能力。学生虽有学习中华文化的意愿,但碍于文化底蕴不够且外语能力匮乏,难以用德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在对教师的访谈中,6名专任教师均认为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储备不足,在“高级德语”课堂中开展本土文化教学实践存在困难。4名教师表示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仍以课文中的语言知识传授为主,较少关注对学生准确理解和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培养。

此外,本研究对“高级德语”课程的教材《文化视窗高级德语教程》(下简称《文化视窗》)进行文本分析。一方面,在课文数量占比上,笔者发现《文化视窗1》中32篇课文中仅有4篇是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分别涉及中国美食、茶文化、消费习惯和传统服饰,另外还有5篇课文略有提及中国文化,而以德国文化为主题的课文近20篇。整体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在“高级德语”教材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该教材融入中国文化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课文输入和配套练习,但课文多为引自源语言为德语的介绍中国文化的原文或节选,缺乏基于教学理论的必要改编,导致中国文化的融入流于形式,无法深层渗透,达到育人效果。而练习主要用于检验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缺乏引导学生思考对比文化异同以及培养学生批判性文化意识的练习,不利于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

本系在2020年重新修订了德语专业教学大纲,所有课程均新增了思政育人元素,多门课程借此强调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仅是在教学大纲中添加关键词,对中国文化的教学目标以及对其融入教学的方法缺乏系统性描述,大纲中的教学评价环节也未见检验中国文化教育效果的措施,难以从根本上推动德语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综上所述,本校德语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级德语”课程的现状和问题概括如下:

1) 教师的传统文化功底有待提升,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缺乏深度和广度;

2) 教师的教学理念尚待转变,重语言讲授、轻文化阐释的现象较为普遍;

3) 教材以介绍德语国家文化为主,忽视本土文化,且融入方式生硬单调;

4) 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与语言教学相对割裂,缺乏有效融合;

5) 教学大纲中对中华文化融入课程的方法缺乏明确的要求和指导;

6) 教学评价体系缺乏对中华文化的考查,无法检验传统文化育人目标。

5. 策略体系

中华文化在德语教学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高级德语”课程中融入中华文化迫在眉睫。基于前期调查与分析,笔者从教师素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五个维度提出对策,并在教学实践中对其成效进行观察、记录与检验,再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模式不断完善策略体系。

5.1. 教师素养层面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师厚植文化根基与提升文化教育能力,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的重要前提。

1) 建立“高级德语”教学团队。面对自身文化素养不足而无法开展教学实践的窘境,除了通过钻研文化典籍、参加文化讲座与专题培训等渠道提升自身文化涵养,更应该充分利用教师之间的合作与探究,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和公开观摩研讨,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赋能。

2) 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要摒弃将德语视为纯语言工具的观念,应重视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的重要作用,兼顾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主动承担弘扬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树立敏锐的文化育人意识。

5.2. 教学目标层面

从顶层设计出发,细化纲领性文件中的文化教育目标,是实现传统文化教学系统性、整体化的首要环节。

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 [9]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互动协同,为教学实践指明方向。

2) 重新修订教学大纲。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需求,挖掘课程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确立“高级德语”教学大纲中文化育人总目标,并细化各教学单元的具体目标,让教学实践有据可依。

5.3. 教学内容层面

面对学生的“中华文化失语”现象,德语教学亟待增加中国文化内容。深入挖掘、剖析、筛选、加工与整合相关教学资源,是落实德语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环节,亦是探析本土文化融入路径的突破口。

1) 深入挖掘现有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学团队梳理《文化视窗》教材中每个单元涉及的文化主题及可融入的中国文化元素,并在集体教研活动中探讨其关联性与融入路径。

2) 充分利用呈现中国文化的官方双语资源。为了在世界的舞台上传播中国声音,孔子学院、人民网与北京周报等机构建立了多语种版本的期刊与网站,其中不乏介绍中国文化的内容,兼顾语言质量与文化内涵,应作为重点教学资源引入教学中。

3) 结合本校的绍兴地方特色数据库,大力弘扬地方文化。《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文化教育资源” [2] 。绍兴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戏曲之乡、名士之乡的美称,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座文化宝库。

5.4. 教学活动层面

中华文化不应生硬地、碎片化地被植入“高级德语”课程,而应以高效合理的方式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力求达到“自然融合、内在联通、一体发展” [10] 。创新教学活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语专业课程策略体系的关键环节,是对教学内容层面策略的实际推进与落地。

1) 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活动。根据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中国文化故事编写德语版的情景剧、将传播中国文化的视频翻译成德语并配音、设计中国传统节日的海报等教学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2) 定期举办文化主题比赛。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演讲比赛、举办“是否应该提倡中医”主题辩论赛、组织唐诗宋词翻译大赛、推行中华文化知识“一站到底”有奖竞猜活动等举措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和思辨能力,以赛促学。

3) 教师团队按文化主题录制微课。录制介绍四大发明、茶文化、中华医学、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等主题微课,为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也促进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与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发展。

4)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将教学资源、学生作品与微课视频等资料按文化主题分类,上传至资源共享平台。线上平台打破时空限制,便于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提升学习兴趣与效率,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实现更全面更深层的渗透。

5.5. 教学评价层面

若只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活动,而不对其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就无法检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也无法推动教学方法持续完善的良性循环。因此,建立与文化输入同频共振的教学评价制度是策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笔者根据文秋芳的外语课程思政教育评价体系,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与评价主体三个维度提出具体策略 [11] :

1)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考核体系。自2013年以来大学英语四、六级中以汉译英题型为载体测试学生用英语阐述中国文化的能力,考察的主题涵盖美食、茶艺、建筑等,反向推动了大学英语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该举措值得德语教学领域学习借鉴。

2)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除了传统的考试,还应观察文化活动参与度、检查学习笔记、评估学生作品、统计学生线上资源库的点击量、学习时长和互动积极性,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步程度的评价。

3) 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的自评有利于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与自我反思能力,互评能够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见贤思齐的学习态度。因此,综合考虑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6. 结语

本研究以本校“高级德语”课程为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据此建立了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德语专业课程与本土文化教育融合的策略体系,促进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转变教学理念、挖掘育人素材、探索融入路径与创新评价体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语教学的融合与创新提供改革思路与借鉴经验。本研究提出的策略体系在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初见成效,对学生的观察与考核结果表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用德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已有显著提升。然而,本土文化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是一项长期、持续的系统性工程,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德语人才任重而道远,该策略体系需要在反复的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完善。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2年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科研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级德语”的策略研究(编号:N2022026)的相关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22-05/28/content_5692807.htm, 2022-05-08.
[2]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 中国教育报, 2014-04-02(003).
[3] 骆超群. “课程思政”框架下的德语课程与中国文化融合研究[J]. 科技资讯, 2021, 19(13): 170-173.
[4] 俞洁琼. 大学德语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探析[J]. 黑龙江教育, 2021(4): 83-85.
[5] 陆飞凤. 《大学德语》的课程思政改革[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13): 6-7.
[6] 葛囡囡. 中国德语教材文化呈现研究——以《当代大学德语》为例[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2, 5(4): 61-68+93.
[7] 范黎坤. 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实践探究——以基础德语为例[J]. 外语与翻译, 2021, 28(3): 71-76.
[8] 钱兵. 教育科学研究: 过程与方法[M].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17: 198.
[9]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906/t20190618_386287.html, 2019-06-11.
[10] 张敬源, 王娜.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原则与路径探析[J]. 中国外语, 2020, 17(5): 15-20+29.
[11] 文秋芳.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 中国外语, 2021, 18(2): 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