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时代变革和社会转型,企业员工的压力日益凸显。全球的实体经济都受到了或大或小的影响,许多经济实体纷纷倒下,很多企业更是通过裁员来减少成本,这使得员工的雇佣环境更加不确定,也使得工作不安全感成为如今日益普遍的现象。工作不安全感是指员工对工作及其认为重要的工作特征能否存继的不确定性的主观感知(邱婧,2009)。这一定义既包含员工对雇佣关系持续性的感知,也包含对雇佣质量持续性的感知。员工的工作不安全感会对组织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所以工作不安全感渐渐的成为了热议的话题,也是现在研究的热门词。为了研究工作不安全感的研究趋势,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这些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热点,并为总结前期研究成果、发现研究的未来趋势提供帮助。
2. 研究方法及数据采集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了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CiteSpace是CitationSpace的简称(陈悦,2015)。CiteSpace是一款和Java相关的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通过CiteSpace的分析,我们可以探究一个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动向,这些可视化分析可以揭示某个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孟庆黎,2019)。
2.2. 数据采集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信息的来源。在数据库检索中,采用高级检索方式,把“工作不安全感”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献类型为不限,设定年限不限,通过检索并挑选,获得有效文献504篇。
3. 工作不安全感研究的结果和分析
3.1. 年度发文量分析
根据发文量的统计,可制作出工作不安全感研究的年度发文量统计图(参见图1)。根据图中展示的发文量情况,可以把工作不安全感研究大概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98年到2005年,是一个“初步开始阶段”。这一阶段发文量较少,甚至有些年一篇相关文章都没有发,发文年份有中断。这种发文量说明了当时的中国并不关心员工的工作不安全感。这可以对应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当时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工作岗位非常多,工作机会也比较普遍。人们并不担心会有工作待遇下降或者长期找不到工作的风险,所以相应的,这一时期的发文量也比较少。

Figure 1. Annual publication statistics chart for the Job Insecurity Study
图1. 工作不安全感研究的年度发文量统计图
第二个阶段2005年到2010年,是一个“快速发展期”,在这一阶段,可以看到,每一年都存在的发文,而且发文量也在逐渐的递增。这种发文量同样也可以对应于的中国的现实。当时的中国的增长率从2005年到2008年分别是11.4、12.7、14.2、9.7 (曹培培,2019)。可以看到从2005到2007年,中国的GDP还在不断的高速增长,特别是2007年的GDP增长程度最大,对应着工作不安全感的发文量,2007年的发文量也比2005年和2006年要少。直到2008年,当时正是金融危机,中国的GDP增长一下子突然下降,在经济学中,一个国家的GDP是与失业率严格挂钩的。所以可以从发文量看出,当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人们会有更多的工作不安全感,对应着发文量的突然增长。
第三个阶段2008年到2018年,这十年是一个“多面探索阶段”,在这十年,工作不安全感的发文量在起伏波动,研究的内容也比较的多维和分散,从一开始的关注于研究工作不安全感可能导致的后果,在到研究工作不安全感的产生原因和怎么降低员工的工作不安全感。这一阶段,人们对工作不安全感的研究更加全面,关注的角度更加的多维化。
第四个阶段2019年到2023年,是四年可以看作是一个“高速发展期”,从发文量来看,是在不断的上涨。对应着现实社会,当时正是疫情的发生期,经济受到疫情的冲击,导致了大量的失业以及濒临失业,人们生活在一种恐慌之中,自然人们的工作不安全感就会上升。其次在加上各种原因,导致的经济疲软,这也导致了人们在后续的时期,也承受着越来越多降薪,失业等风险,未来工作不安全感会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3.2. 高被引文献分析
被引文献是指发文后被其他文章直接或间接引用的文献,被引用频次的数量也说明该文章的影响力和价值。在这次的研究中,我们对被引用了20次以上的文献进行分析。
从主题来看,主要聚焦于离职行为和工作投入,这表明离职行为与工作投入是研究的关键内容。从期刊来看,主要集中于核心期刊,《工作不安全感与幸福感、绩效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期刊出现的次数最多;从出现时间来看,这些文献普遍出现于2006年到2012年之间,其中2010年发表的文献比较多;从发表单位来看,主要集中于高校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3.3. 核心作者分析
核心作者的研究可以大大的推动该领域的发展。根据学者普赖斯(Price)所提出的计算公式
,M代表着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N代表发文最多的作者的发文量(赵蓉英,2010)。发文最多的作者是16篇的发文量(即N = 16),将其代入公式,得出M值约为2.9。对结果进行取整,我们可以将3篇发文量作为选定核心作者的标准。经分析,发文量为3篇及以上的有24人,其中发文量最多的为华侨大学的胡三嫚,发文量16篇,发文量第二的是北京大学的陈昌勤,发文量为11篇。可见,对于工作不安全感,核心作者发文量较多,有着一定的基础性研究。但是大部分学者还是在独立的发表文章,并没有很多的交流合作。
3.4. 工作不安全感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共现分析,通过共现分析可以来了解工作不安全感的研究内容及热点主题,并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共有270节点,355条连线,网格密度为0.0095,圆圈可以代表节点,圆圈反应着关键词出现的次数,圆圈越大,说明关键词出现的越多。可以看到图谱中的节点较多且分布相对集中,关键词间的关联度适中。

Figure 2. Keyword collinear mapping of the work insecurity research literature
图2. 工作不安全感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线图谱
在共现图谱的基础上,统计一些关键词的中心性和频次,绘制工作不安全感文献的关键词中心性及频次统计表(参见表1)。从表中可见,“工作投入”“离职倾向”“工作绩效”等是出现次数较高的关键词,说明学术界都非常重视这些因素,把它们当成了热点领域。这些都是工作不安全感可能导致的结果(徐兴强,2022),也说明了现在研究领域比较关注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工作成果的影响。此外,“组织承诺”“创新行为”“情绪耗竭”等关键词出现的频次适中,这些词都与工作不安全感的起因有关,说明现在学术界也正在关注于什么引起了工作不安全感,并不断的从源头来解决工作不安全感。而“心理资本”,“安全感”等词语研究比较少,这些词与个人的内在因素有关,这说明学术界已经开始察觉到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的影响与员工个人的内在特征有关,但是目前这方面内容还确实比较少。

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f keyword centrality and frequency i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job insecurity
表1. 工作不安全感研究文献的关键词中心性及频次统计表
4. 研究讨论
研究热点可以反映某一个领域在某一个时间内被大家关注的程度。本研究在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工作不安全感进行分析,对一些关键领域进行整理,主要从工作不安全感的结果,诱因和个人影响因素进行讨论。
4.1. 关于工作不安全感的结果的研究
对于工作不安全感结果的研究一直是这个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从频次来说“工作投入”、“离职倾向”、“工作绩效”等一直是热点。工作投入(郑晓萌,2021)存在三个维度,分别为活力、奉献、专注。活力是指员工工作上精神饱满,心情欢愉,不惧困难的表现。奉献反映员工认为该工作非常有意义感和挑战感,热爱工作并为拥有这份工作而自豪。专注反映员工沉迷于工作,高度专注于工作内容,且不愿意脱离工作。工作投入对员工的工作表现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学界一直对其特别关注。离职倾向是指是个体对当前工作不满意、产生离职念头、寻找其他工作以及找到其他工作可能性的综合表现,离职倾向是离职过程的综合表现[7]。离职倾向反应了员工工作的稳定度,这对一个企业的正常工作来说非常的重要。
4.2. 关于工作不安全感的诱因的研究
可以看到,学术上对引起工作不安全感的原因也特别关注。比如“组织承诺”、“情绪耗竭”等,这是一个热点话题,组织承诺是个人对所属组织的目标和价值观的认同和信任,以及由此带来的积极情感体验。当个体的组织承诺被打破之后,员工会感到不公平,个体就会产生焦虑,产生工作不安全感。情感耗竭一种情感和精力耗尽的感觉,同时也会使人感到才能耗尽、精力透支、工作无助和情感倦怠的心理状态。当个体长期处于情感耗竭状态,更容易形成工作不安全感,员工的工作表现也更差。
4.3. 关于工作不安全感的个人因素的研究
学术界也对工作不安全感的个人因素有着研究,比如“心理资本”等。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它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员工的工作表现(卢翔宇,2021)。心理资本对于工作不安全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资本较高,那么面对工作不安全感,个体就可能积极的面对这种工作不安全感,工作效率也许不会下降(符婧珂,2022)。反之,如果一个人心理资本比较低,那么面对工作不安全感,就会对生活,工作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4.4. 关于工作不安全感的对象研究
可以看到,“护士”是一个高频话题,这也说明了护士的工作不安全感是非常高的(张纪豪,2017)。这也许与护士这个职业本身的属性有关。护士在社会上被认为是吃“青春饭”,而且离职概率比较高,同时竞争非常激烈(周丹,2023),这些因素也导致了护士的工作不安全感非常高。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选取以“工作不安全感”为主题的中国知网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展望。
5.1. 工作不安全感研究热度不断上涨,发文量不断增加
根据年度发文量可以看出,工作不安全感的发文量不断增长,而且研究热度不断的上涨。在未来可以看到,随着经济增长的不断放缓,人们现实中的工作不安全感会越来越大,越发的感觉到失业,降薪的风险,从而影响到工作效率。相信这个概念在未来会是一个重要概念,学术界和每个工作单位都会非常重视。
5.2. 工作不安全感研究领域不断深化,研究不断的向纵深发展
研究的领域也不断深入,从以前的关注于结果的研究(工作投入、离职倾向、工作绩效),在到关注于诱因的研究(“情绪耗竭”、“组织承诺”),之后就是关注与个人相关的因素的研究(“心理资本”)。可以看到,对工作不安全感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深。我认为在未来工作不安全感的领域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可能,不仅要研究个人因素,也要研究组织因素,还要研究大环境因素。这些因素都对工作不安全感产生影响,应该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来更好的解决工作不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