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孤独感(Loneliness)是衡量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彭海云,盛靓,王金睿,周姿言,辛素飞,2023),它是指个体在人际关系上达不到期望水平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性情绪感受,常伴有空虚、无聊、无助、苦闷等消极心理体验(张亚利,李森,俞国良,2020)。孤独感对个体的重要影响已经得到大量研究证实。在行为上,孤独感不仅会导致网络成瘾问题(王亚可,卢瑶,陈建文,2023),还会阻碍亲社会行为的发生(陈光辉,邓会成,于君剑,丁雯,朱露,2023);在身体健康上,孤独感对个体的睡眠质量有消极影响(李丽,梅松丽,牛志民,宋玉婷,2016),并可能增加精神病性体验(李丽等,2016),还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Piejka, Wiśniewska, Thayer, & Okruszek, 2021)。在心理层面上,孤独感与大学生抑郁(马鹏,黄明明,何必凯,潘文浩,赵守盈,2021)、自杀意念等(赵丹,白苏妤,杨丽,韩雨森,2023)显著相关。基于此,有必要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以培养身心健康的新时代大学生。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认同(School Identification)是指学校成员对其所就读学校群体的一种归属感,以及作为其中一员所体验到的价值感(Middlebrook, 2010;黄四林,韩明跃,宁彩芳,林崇德,2016)。大学生学校认同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在大学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忠诚度的综合评价。研究发现,当个体被告知他们与其他人的看法相同时,归属感和认同感被激发,其孤独感会降低(Baumeister & Leary, 1995)。还有研究发现,学生的学校认同水平越高其学校参与度也越高,尤其是情感的参与度(Fatou & Kubiszewski, 2018),学生通过学校活动与老师和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有利于降低孤独感(谢其利等,2020)。此外,个体的组织认同水平能够正向预测其情感承诺水平(李永鑫,杨文君,申继亮,2011),而情感承诺与人际关系显著正相关(魏峰,张健,2020),较强的人际关系能力则能够降低后期的孤独感(任丽杰,莫碧波,李丹,刘俊升,2020)。因此,本研究假设学校认同负向预测大学生孤独感。
核心自我评价(core self-evaluations, CSE)是一种整合的人格特质,包括自尊、控制点、神经质和自我效能感四个维度,是指个体对其自身能力与价值的基本评价和估计(Judge, 1997)。一方面,学校认同对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有显著影响。有研究发现,学校认同对核心自我评价的核心成分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有显著的预测力(杨睿,刘芹瑕,王晓刚,蔡雪丽,2020;毛晋平,倪鑫庭,孙姣,2021)。另一方面,核心自我评价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向燕辉,袁蓉,赵佳旭,2021)。有研究发现,核心自我评价较低的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受欢迎的程度也较低(Scott & Judge, 2009),可能导致人际关系较差,而人际关系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任丽杰等,2020),还有研究发现,高自尊、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认同的人更少感到孤独(Hawkley & Cacioppo, 2010)。此外,纵向研究表明,核心自我评价中的核心成分神经质和自尊对大学生对孤独感的增长速度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程利娜,杨洋,2021)。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假设核心自我评价在学校认同与大学生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法和整群抽样的方法,研究者借助大一新生心理普测平台,施测前获得学生知情同意,以心理学专业教师为主试,以班级为单位在学校机房的电脑上完成测试,全部测试大约耗时20分钟。共有1700名同学完成了测试,剔除规律作答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622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5.4%,其中男生535人,占总数33%,女生1087人,占总数67%,平均年龄为18.28岁,标准差为0.818。
2.2. 研究工具
2.2.1. 学校认同量表
采用丁甜(2012)修订的学校认同量表,该量表共20个条目,包括群体认知、情感联系、积极评价、自主行为四个维度,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7”表示“完全同意”,“1”表示“完全不同意”,得分越高表示学校认同水平越高。本研究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8。
2.2.2. 孤独感量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Loneliness Scale, UCLA-LS)
采用Russell编制的孤独量表中文简版(ULS-8) (周亮,黎芝,胡宓,肖水源,2012),该量表共8个条目,采用李克特4点计分,1表示“从不”,4表示“一直”,其中2个条目为反向计分,对反向计分条目的得分进行转换后,将8个条目的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表明孤独感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05。
2.2.3. 核心自我评价量表(Core Self-evaluations Scale, CSES)
采用由Judge编制,杜建政等人(2012)修订的中文版核心自我评价量表,该量表共12个条目,其中6个条目为反向计分题,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将反向计分题转换后计算总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的核心自我评价越积极。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54。
2.3. 数据处理
使用SPSS20.0和AMO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使用SPSS20.0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等,然后使用AMOS 22.0进行中介效应检验。采用偏差校正非参数百分位数Bootstrap法对中介效应的显著性水平进行检验,重复抽取样本5000,选取95%CI。
3. 研究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仅采用自陈量表收集数据,可能会出现共同方法偏差问题。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的严谨性,采用Harman单因素法检验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有8个,其中第一个因子解释变异量为27.67%,小于40%的临界值,因此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对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孤独感与学校认同、核心自我评价均呈显著负相关,学校认同与核心自我评价呈显著正相关。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each variable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variables (N = 1622)
表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和变量间的相关(N = 1622)
注:**p < 0.01, ***p < 0.001,下同。
3.3. 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
为了有效控制测量误差,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首先检验学校认同对孤独感的总效应,发现路径系数显著(p < 0.001),即学校认同程度越高,学生的孤独感越低。其次,在模型中加入中介变量核心自我评价,得到图1所示的路径模型。结果显示,所有路径系数均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水平(p < 0.001),且模型拟合良好:CMIN/DF = 5.405,GFI = 0.978,AGFI = 0.962,IFI = 0.981,TLI = 0.974,NFI = 0.977,CFI = 0.981,TLI = 0.974,RMSEA = 0.052,SRMR = 0.0345。从该模型不仅可以看出学校认同对孤独感存在直接作用效应,且核心自我评价在学校认同和孤独感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最后,采用偏差矫正非参数百分Bootstrap检验,重复取样5000次,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及置信区间的估计,若95%的置信区间不包括0,则表明间接效应显著。结果表明,核心自我评价(95% CI: −0.343, −0.255)在学校认同与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且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70.73%。

Figure 1.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re self-evaluation
图1. 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
4. 讨论
4.1. 学校认同与孤独感的关系
结果表明,学校认同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孤独感,即大学生的学校认同程度越高,其孤独感水平越低。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学校认同感的缺乏会使大学生感到孤独(Zhang & Wu, 2019)。这是因为,学校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社交圈,缺乏对学校的认同会使大学生缺乏与社会、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加重孤独感。有研究者发现,学校认同对个体在集体中的参与度有重要影响(Fatou & Kubiszewski, 2018),表现在学校认同感较低的个体在与其他成员的人际交往网络中的参与度也较低。个体的社会支持与人际关系网络得不到完善,从而体验到更高的孤独感(任丽杰等,2020)。根据从众理论和交互的人际吸引理论(Aronson & Worchel, 1966; Freedman, Carlsmith, & Sears, 1974),当个体重视自己所属的团体时,将倾向于与团体成员的观点保持一致,从而维持与团体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避免孤独感。因此,可以从建设学校文化,提高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程度方面,来缓解大学的孤独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2. 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
结果表明,核心自我评价在学校认同和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即学校认同程度越高的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越高,并进一步降低大学生孤独感水平。研究表明,核心自我评价与孤独感呈现出反向关系,即核心自我评价较高的人通常感到更少的孤独感。根据社会角色理论(Myers, 2016),当个体对组织持有欣赏态度并在其中有一定角色地位时,个体会表现出角色期望。当大学生对自己的学校持有欣赏的态度时,会更加积极的参与社会的活动,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明确的期望。由此可以解释,学校认同水平高的个体通过角色期望的实现提升自我效能感,从而提升核心自我评价。核心自我评价较高的个体,在社交活动中会更加积极,这有利于大学生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从而降低孤独感。相反,若个体持续处于自我挫败的社会思维中,则会对社交活动表现出回避的行为(Scott & Judge, 2009),从而可能体验到更高水平的孤独感。实证研究也表明,核心自我评价与孤独感呈显著的负相关(向燕辉等,2021)。这表明,孤独感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缺陷状态,个体的核心自我评价越低,在人际关系中也会面临更大的困扰(雷希,王敬群,张苑,叶宝娟,刘翠翠,2018),从而更有可能体验到孤独感。
5. 结论
1) 学校认同和大学生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关系;2) 核心自我评价在学校认同和大学生孤独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基金项目
本文受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网络时代大学生孤独感的成因及其干预研究(项目编号:19C0972)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