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城市特色街区是能够体现城市的文化特点、提高城市形象的开放式街区,它是以城市的道路为主要骨架并具有一定规模并能够产生集聚效应的空间环境 [1] 。近年来,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城市更新的研究越来越多,而特色街区作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城市,同时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城市内的特色街区多为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主要地域文化的载体,因此对呼和浩特城市内的特色街区进行研究,无论是彰显地域文化特色,还是促进城市城市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相关学者对于街区的更新改造进行了相关研究。Walmsley认为,在进行城市历史街区更新研究时,应引入绿廊,构建与自然环境以及城市的景观风貌相结合的街区框架 [2] 。Frochot和Hughes通过对城市特色街区服务质量管理的角度,建立了街区文化旅游开发模型 [3] 。Dutta等人从旅游经济学角度出发,对发展中国家在进行街区更新改造时如何协调街区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进行了研究 [4] 。Burtenshaw指出,在对城市特色街区研究时,在注意建筑的保存状况以及历史发展状况等因素外,还应着重考虑街区的功能特征 [5] 。
我国学者主要通过对不同的城市街区进行研究,对现有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关改造建议和策略方法。叶鹏和徐晓燕以北京垂杨柳中南街为例,指出街区存在交通拥挤、卫生环境较差、缺少环境意识等问题 [6] 。曹苇指出,西安鼓楼街区由于保护意识不足等原因,导致许多年代久远的建筑逐渐减少 [7] 。冷嘉伟和余爽通过对街区现状的分析,总结了我国街区在进行更新时存在的问题,并以歙县人民路中段街区为例探讨了街区在进行更新过程中的手段方法 [8] 。周玮等学者选取南京夫子庙街区为案例展开研究,为促进江南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参考性建议 [9] 。王承华等学者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提出了街区进行微更新的方法策略 [10] 。
对于呼和浩特市内的街区,赵赫、赵宇翔、孙宇、谷艳利、王旭等学者对塞上老街进行分析,并指出该街区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整体形象欠佳、舒适度欠佳、无法充分发挥其在城市中的作用、缺少缓冲空间等问题 [11] [12] [13] [14] [15] 。张正明学者指出,大召寺街区存在原有街道和建筑破坏严重、街道宽度较小等问题 [16] 。申婷芳和郝占国、刘辛辛学者就“大盛魁”街区在文化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研究其现存在的问题 [17] [18] 。希木力格和郝占国学者针对席力图召五塔寺街区现状存在的沿街建筑风格不一以及缺少公共空间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更新改造策略 [19] 。
本文在参照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以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席力图召–大盛魁街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2. 塞上老街现状分析
2.1. 塞上老街概况
塞上老街始建于明清时期,兴盛于民国时期,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昭寺附近,全长380米,是呼和浩特市一条拥有上百年发展历史的街区,于2021年11月5日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旅游和文化消费的聚集街区,是呼和浩特市内唯一一条体现了归绥旧貌的老街道(见图1)。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Figure 1. Location map of the Saishang Old Street
图1. 塞上老街区位图
塞上老街整街建筑风格以明清式建筑为主,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塞上老街由于年久失修以及人为破坏等原因,造成街区内建筑等要素遭到较大的破坏,因此在2013年,呼和浩特市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建筑、提升整体风貌,对塞上老街内的道路进行铺设,对建筑进行保护式修缮。
2.2. 塞上老街现状问题分析
2.2.1. 建筑风貌不协调
在以往的改造修缮过程中,大量的明清风格的四合院建筑被拆除,一些老建筑的风貌受到严重破坏,取而代之的是现代风格的建筑。再加上街区内的路灯、标识等装饰物与周围环境不够协调,另外街区内的道路存在破损现象。导致塞上老街街区的整体环境欠佳,不能够很好地体现传统商业文化街区的特征风貌。
2.2.2. 缺少公共空间
塞上老街整个街区缺少绿地、广场等用于游客进行休憩的公共场所,导入功能较差。导致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自觉地走到街巷的尽头,不能给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长此以往会导致街区发展活力降低,不利于街区的长久发展(见图2)。
2.2.3. 文化资源利用模式单一
街区现状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主要是以出售古玩字画以及蒙古族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和手工艺品为主。与周边的居住底蕴氛围缺乏紧密的联系,文化产品的开发模式较为单一,不能够体现塞上老街街区百年的文化底蕴。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Figure 2. Map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aishang Old Street
图2. 塞上老街现状图
2.3. 现状总结及整改建议
塞上老街现状主要的问题是没有充分挖掘文化历史资源,再者用于人们游憩休闲的公共空间较少,不能更好地起到引导人的效果,另外街区内部的基础设施仍需要不断完善。
该街区在保护与更新过程中应该进一步考虑并最大程度地利用街区现有的文化历史资源。如何既满足当地居民和游客的需求,又能够充分利用其资源,是该街区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该着重面对的关键性问题。在发展利用资源的同时,还应完善街区内的基础设施,适当增加公共空间。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对街区进行开发改造,加强街区与周边的联系,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3. 席力图召–大盛魁街区现状分析
3.1. 席力图召–大盛魁街区概况
街区主要由席力图召、大盛魁文化创业园、现代居民区以及晋商建筑中国烧麦美食街组成。街区位于大南街以东、石羊桥路以西、大东街以南、西五十家街、东五十家街和五塔寺前街以北区域,如图3所示。街区内主要以晋商文化为主,夹杂着蒙元文化,建筑以晋式建筑为主。其中,中国烧麦美食街东起五塔寺后街与石羊桥路交汇口,经小召头道巷,西至兴盛街与大南街交汇处,全长1100米,于2017年正式命名。
3.2. 席力图召–大盛魁街区现状问题分析
3.2.1. 交通设置不合理
街区内整体以商业为主,尤其是中国烧麦美食街和小召前街应该主要以步行为主,但是现由于道路宽度较大,导致现主要为车行道,与此同时,道路两侧停放大量的车辆,步行空间较小,存在安全隐患,不能给居民和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Figure 3. Location map of Xilituzhao-Dashengkui Block
图3. 席力图召–大盛魁街区区位图
3.2.2. 文化脉络断裂
街区的发展受到城市发展的影响,导致各个古迹之间被强制分离,各个景观片区被孤立,整体呈现出碎片化的效果。各片区之间的联系松散,凝聚力不足,不能较好地形成集聚效果,街区整体无论是景观,还是文化脉络均存在断裂的现象。
3.2.3. 环境混乱,景观较差
街区内部环境混乱,尤其是位于街区中央的小召综合批发市场,一方面其位于中央,将街区的景观轴线打断,造成街区景观不连续,视觉效果较差。另一方面,该市场内的环境卫生较差,对街区的整体景观造成严重的影响。街区建筑风格混乱,不能够很好地打造连续性的景观效果,另外道路两侧存在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街区整体混乱(见图4)。
3.3. 现状总结及整改建议
席力图召–大盛魁街区整体呈现出景观效果较差、文化脉络不能较好连接、体验感较差的效果。
对于该街区在发展过程中应在保证街区整体文化脉络完整的前提下,打造街区景观,形成景观轴线,合理设置街区内的交通组织,最大程度上做到人车分流,合理组织车辆停车,增强体验感。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Figure 4. Map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Xilituzhao-Dashengkui Block
图4. 席力图召–大盛魁街区现状图
4. 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对外展示的窗口之一,因其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以及地域文化特征,从而成为地区重要的且集聚代表性的街区。历史街区作为展现城市文化的载体,如何在保护其历史的情况下对其进项规划,成为一个重点、难点。
本文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内两个特色街区现场调研以及研究发现:塞上老街在风貌、公共空间组织以及文化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席力图召–大盛魁街区在文化脉络、交通组织以及环境景观等方面存在着较多问题,亟需对其进行更新改造,并且对其在今后的更新发展中的侧重点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再者,本文在现状基础上研究呼和浩特市内的特色街区,经研究,本文认为,呼和浩特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内现有的特色街区较少,在后续的发展中应合理挖掘城市文化历史,增加街区的数量,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