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20世纪初以来,马赫主义即经验批判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流派在世界各国流行着,特别是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与此同时,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经验批判主义者的谬论进行了批判反驳。值得反思的一面是经验批判主义的学说不仅对自然科学理论常有干预,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马赫主义部分观念对于妇女解放事业存有潜在妨碍,且对资本主义的统治逻辑存有维护之可能。
2. 马赫主义认识论的主要观点回顾
2.1. 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的经验一元论
马赫主义宣称认识的源头应当是主观经验本身,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马赫主义者在一种安逸的理论空间想象中发现了“世界的要素”,在谈论颜色与温度时,他们表示红色或高温等具体认识只是心理对象的产出与感觉上依存性。马赫主义者所谓的发现在于:一方面,把感觉叫作要素,另一方面又宣称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感觉 [1] 。经验批判主义的理论在感觉的自我循环或者说同义反复中确证着一种从感觉经验到感觉经验自身的独断认识,并把这种独断唯一的认识片面地指为“同一性”,以“世界是感觉的复合”自居,是对贝克莱主义之“存在既被感知”的虚假同一性认识的回归。
2.2. 从感觉中心论出发的相对主义
马赫主义认识论所表达出的以感觉经验为中心的观点,使其导向相对主义诡辩论。经验批判主义者波格丹诺夫明确地指出:“别尔托夫所理解的客观真理的标准是没有的;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 [2] 关于真理的客观性问题,经验批判主义坚决导向真理主观论,认为真理及真理性认识随人类经验的运动变化而具有不确定性或者说相对性,波格丹诺夫继续强调:“我们在自己的经验中所遇见的那些物理物体的客观性,归根到底是确立在不同人的意见的相互检证和一致的基础上的。总之,物理世界是社会地一致起来的、社会地协调起来的经验,一句话,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 [3] 马赫主义者的回答充斥着对客观性的否定,且间接隐喻着绝对真理是不可知的,但波格丹诺夫同时又表示过这样的观点:“感觉……在意识中的产生,是通过外部感觉器官传来的外部环境的某种刺激的结果。感觉是意识生活的基础,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在感觉过程中的每一步上,都发生着外部刺激力向意识事实的转化。” [4] 马赫主义者就是如此来实现自己的相对主义与投机心理的,在主观唯心论中掺杂些唯物论的观点,在绝对真理与客观真理以及可知论与不可知论间摇摆不定。
马赫主义式的相对主义怀疑论中谬误占主要地位,其做出过少许合理的怀疑体现于其对自然科学的机械唯物论与实在论的批评。例如,在量子力学的初创期,沃纳·海森伯的怀疑论的经验论倾向对他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反对19世纪支配物理学界的机械唯物论观点起到了积极作用,他反对把原子和亚原子客体看成是僵硬不变的、惰性的微小粒子,而是具有波粒二象性那样的东西 [5] 。马赫主义的怀疑论仍然是强调感觉中心论与经验符号论的,对于自然科学的些许贡献并非其学理上自觉自为的计划,更多呈现出的是先验论在科学实验证明中本身的失败与非必要性。
2.3. 马赫主义主张折衷主义的形而上学方法论
马赫主义者以折衷主义的形而上学方法论来反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分析法。波格丹诺夫不仅表示“否定任何真理的绝对客观性” [6] ,还把恩格斯的理论列为不彻底的真理观,并且将恩格斯反对杜林先验论时所表达的唯物论解释为折衷主义1,波格丹诺夫片面地把真理认识的相对性与相对主义以及折衷主义混为一谈,在认识论层面的含混性倒错使得其在方法论上不能够实事求是地坚持客观实在分析,而是回到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即用静止的或孤立的眼光看待事物。“当马赫说物体是感觉的复合的时候,他是贝克莱主义者。当马赫‘修正’说,‘要素’(感觉)在一种联系上可以是物理要素,在另一种联系上又可以是心理要素的时候,他是不可知论者、休谟主义者。” [7] 马赫主义就是此般自相矛盾地消解着自身理论的原理与逻辑,以折衷主义空洞贫乏的说辞与屈从妥协的姿态映射着自身理论在实践层面的立场。
3. 马赫主义认识论对妇女解放运动的阻碍
3.1. 马赫主义认识论中对于妇女问题的潜在忽略
经验批判主义哲学论调忽略社会关系的实际,从实践论复归到认识论领域追究经验一元论对家庭伦理平等的否定性。我们从前文对马赫主义的观点总结中不难发现,马赫主义宣称感觉经验是世界的要素,而要素间的复合即感觉之间的复合才构成与产出物质性的现象,那么依理可得:在某家庭中,夫妻关系的矛盾产生于经验要素的复合及其双方感觉之间的内在冲突,从而夫妻双方围绕经济财产与生活习惯等方面发生的争执现象就成为双方感觉经验冲突的后果,可是与此同时暴露两个问题:1) 感觉经验复合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是否能够依靠感觉经验自身来解决?2) 此刻感觉经验复合过程中的矛盾冲突若依然来源于另些以往的感觉经验,就必然追溯至家庭内部活动原初的开始,即以家庭居所为冲突事件常设场域且家庭事务为一般活动的矛盾激化点,而一般情况下妇女一方承担着家庭内部的主要劳务与子女照料事务,妇女通常为家庭劳动的主体,那么妇女势必要成为矛盾的激化者吗?2马赫主义哲学家们往往回避这些现实生活的话题,正如他们自己的呓语:“这样说来,在研究世界的观念性或实在性的问题时要讨论饮食问题吗?多么卑下!” [8] 一方面,经验批判主义宣扬自身的理论批判地解释一切,另一方面又在人的基本现实生活问题中默不作声。
现在来说明马赫主义认识论对于家庭及妇女问题的另一个忽略,即对妇女孕产及照料子女现象潜在的否定性看法。我们在此将分析方向指向三处:1) 当自己的配偶处于怀孕时刻,男方以马赫主义的认识论观点立场应该如何看待呢?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以自我的感觉经验独断,并宣称一切只是感觉的存在,这种心理作用难以支撑起作为丈夫的伦理责任。2) 马赫认为,“实践是一回事,而认识论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人们可以把它们并列在一起,不用前者来制约后者。” [9] 如果按照马赫先生的要求,那么就要在实践活动中停止思考与认识,可是如果没有主体的认识与观念,实践的推动力由依靠谁呢?这显然是荒谬的说法,这般形而上学的独断论为贬低与指责妇女日常对家庭事务的操劳难度,提供了虚假的论证逻辑。3) 当男方面对妇女的分娩产程,在马赫主义的男性凝视下,人命之诞生对于经验批判派意味着什么呢?我们透过马赫主义者维利与巴札罗夫的“真理”便可得出答案,维利表示:“人以外的物只是一些表象,只是人们依靠我们在周围所见到的一些断片而描绘出来的一点幻想。” [10] 我们暂且认为维利先生是承认已经诞生的婴儿与其同等为人的,但是妇女在分娩时所进行的活动是什么呢?妇女表现的痛苦与危及生命之冒险是什么?胎儿在母体中又是什么物呢?难道是维利先生所述的无关紧要的表象与残断的主观幻想吗?这显然和“将婴儿视为与己相平等的人”的观点自相矛盾。巴札罗夫表示:“感性表象也就是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 [11] 巴札罗夫先生的独断式:现实 = 感性表象,问题在于例如妇女分娩此类事件的现实发生只是感性表象吗?如果马赫主义者把现实活动归为主观的感性表象,那就否定了妇女客观实在性的付出以及分娩产子的生物学事实,以此间接否定的是男性作为配偶承担的伦理责任。
3.2. 马赫主义意识形态对父权制资本主义的维护
马赫主义意识形态对父权制资本主义的潜在辩护体现于其保守的独断论与折衷主义。其关于感觉经验的学说强调理论的批判性,而批判的形式却总是独断论的,如马赫的在其著作《力学》中说:“我们的饥饿感觉同硫酸对锌的亲和力本质上没有差别,我们的意志同石头对它的垫基的压力也没有多大差别。” [12] 这种感觉经验的自我判断导向一种自然环境的天然实在性,而现实社会关系影响力在马赫的独断中消失了,回到其叙述的内容,我们如果取消人与自然界间对立性统一,把空洞的普遍必然性注入到一切感觉经验中,那么当重新面对社会环境时,天然实在就转化成被动的应然存在,饥饿产生与意志抉择的社会原因被掩盖和堵塞了,无产者的苦难在此不具备溯源与反思的必要性,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物竞天择说法萌发着。当以经验批判主义的怀疑姿态追问父权制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与合法性时,从妇女视角能获取怎样的处事态度呢?在此小结为两个方面:1) 继续以消极保守的独断论自居,屈服妥协于既在的刻板分工传统,承认男性社会劳动的优先性以及资本主义的逻辑范式。2) 以感觉经验为中心出发,任凭主观感觉的偶然随意判断,用不可知论的说辞遮掩阶级社会主要矛盾,以折衷主义的方式承认保守性传统与剥削压迫等“异化”现象合理性,或是把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摆在同等行列中静止地比较各自优劣点,折中调和父权制资本主义中的性别矛盾与阶级矛盾,最终以微观经济学的改良派自居。
马赫主义者所提出的“思维经济原则”,是市场经济现实规律中自发逐利特性在认识论层面的复现。“思维经济原则”又称“费力最小原则”,是指思维活动中“要运用一个最经济、费力最小而又能说明一切问题的原则。而把世界设想为只有我和我的感觉存在,其他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这是最经济、最省力的。” [13] 从马赫主义这种带有主观的先验唯心方法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分析,也非思维费力的因果律,而是一种从自我出发适应利益竞争最大化的无原则性前提预设,这不是思维的基本逻辑,而是趋向商品交换与资本增殖的逻辑。
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马赫主义的回击
4.1. 马克思主义对其认识论出发点的基本批判
马克思主义者从本体论分歧中指明马赫主义的唯心论谬误。经验一元论者认可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说法:“你所以认为物是现实的,是存在于你之外的,只是因为你看到它们、听到它们、触到它们。但是视、触、听都只是感觉……你感觉的不是物体,而只是你自己的感觉。” [14] 经验批判主义者在此所谓的批判性论点仅在于:如果人没有感觉经验,则失去了关于世界的任何知识,那么人对自身的任何言说表达就不能成立,所以感觉论是唯一正确的认识论。这里含混着一个概念分析,即认识的感觉论是否只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专属,把主观唯心主义和感觉论画上等号这仍然是独断的,“感觉论是把认识归于感觉,感觉论分为主观的感觉论(怀疑论和贝克莱主义)、道德的感觉论(伊壁鸠鲁主义)和客观的感觉论。客观的感觉论是唯物主义,因为在唯物主义者看来,物质或物体是能够作用于我们感官(atteindrenossens)的唯一客体。” [6] 经验批判主义者以否认客体物质性的方式树立主体的绝对性,结果只能是在一个感觉经验结果否定另一个感觉经验结果的过程中自相矛盾,从而进行去主体化的倒错并陷入不可知论,唯物主义的基本反驳是:“感觉的确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外部刺激力向意识事实的转化,这种转化每个人都能看到千百万次,而且的确到处都可以看得到。唯心主义哲学的诡辩在于:它把感觉不是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的联系,而是看作隔离意识和外部世界的屏障、墙壁;不是看作同感觉相符合的外部现象的映象,而是‘看作’唯一的存在。” [15] 从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与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来看,唯心主义的感觉隔离说是无法自圆其说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不会因为某些人的感觉经验而被停滞或消失,这是唯心史观的破产。
以唯物辩证法来揭穿折衷主义与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谬误,指明感觉经验的客观物质性与能动性。我们以前文关于家庭矛盾的问题为例,1) 感觉经验复合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是否能够依靠感觉经验自身来解决?答案是否定的,感觉经验不能自我再生产,而且感觉经验也无法直接回答自身的起源问题,我们只有面对具体的客体对象时才会形成相应的主观认知,而客体对象就是物质世界本身为我们提供的认识条件,所以家庭矛盾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找到与家庭矛盾相应的社会性矛盾。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当言明“真理没有客观性”时,相对主义者们以及把这句话作为了客观性的“真理”到处占领道德制高点。把真理的条件性与必然相对性混为一谈,把真理的客观性与必然绝对性混为一谈。2) 妇女势必要成为矛盾的激化者吗?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家庭矛盾的发生是客观的且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牵动,“一个巴掌拍不响”的庸俗折中说不可取,遇到问题应然对事不对人,只从人与人的主观感觉经验出发去指责或压迫对方,这是激化矛盾的且逻辑不自洽的强词夺理与诡辩推责。
4.2. 从唯物史观角度对其根本阶级立场的批判
在阶级社会中,马赫主义暴露了部分小资产阶级自我矛盾的两面性,即保守性与激进性的对立统一。经验一元论的反复说教被马赫主义者到处利用的同时,马赫主义者本身却不稳定地站在任何立场上,总是以相对主义和折衷主义诡辩自保,正如列宁所说:“阿芬那留斯之流用来为其往返于唯心主义立场和唯物主义立场之间的折衷主义服务。” [16] 这种世界观与方法论上的摇摆与不坚定,在社会变革方面的冲突就会表现出来,具体例如关于“妇女该不该从家庭劳务中解放?”、“如何看待父权制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对“妇女是否可能与男子在社会分工和工资问题上被平等对待?”等方面的讨论,马赫主义的意识形态逻辑失去了历史事实的支持,转向自身感觉经验指明的本阶级利益。马赫主义理论家们从根本的政治哲学立场上否定无产者妇女的阶级先进性,进而不会真正去关心社会问题所牵动的唯物辩证法与妇女群众实际利益,不会以社会客观存在的事实与条件出发来分析事物的矛盾关系,而是从与自身经济–政治利益联结着的感觉经验出发去探究讨论以及实践伦理,如果碰撞危害到了自身的感觉要素,那么就转为对现行传统权威的保守,如果支持社会变革可以获取一定的既得利益与话语权,使得感觉经验获得丰富刺激,那么马赫主义理论家先生们就会以改良派自居并支持(或不反对)激进性的社会变革,这种态度转向是由小资产阶级的马赫主义者社会关系牵动的,进一步说,其政治立场所存在的不稳定性根植于经济生活,马赫主义意识形态浓度的强弱是由他们的所参与的生产生活中受到的剥削与压迫程度以及生产资料占有量状况决定的,马赫主义的小资产阶级受剥削与压迫程度与其政治激进性基本呈现正相关关系,同理,马赫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占有量与其政治保守性基本呈现正相关关系。
NOTES
1见于恩格斯《反杜林论》论“永恒真理”这一章中所举出的“拿破仑死于1821年5月5日”例子。
2在正文“马克思主义对其认识论出发点的基本批判”这一部分对这两个问题展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