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一直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始终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重要政治主题。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新时代依旧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因此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探寻其时代含义、时代任务、实现路径等研究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6.1.R2),通过可视化分析手段对国内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主题研究成果进行分析,通过生成的知识图谱,揭示从1996年~2022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期刊论文的研究热点、研究视角以及发展态势,以期为相关学者提供参照和思考 [2] 。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期刊文献可视化研究方案
2.1. 研究样本
文章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中国知网)作为论文检索来源期刊,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为检索主题,时间设置范围是从1996年1月1日开始至2022年12月31日,经检索以及笔者手动筛选,最终选用237篇有效期刊论文作为研究样本。
2.2. 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对筛选的有效文件进行可视化计量研究。使用的CiteSpace版本是6.1.R2,文献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中国知网),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入CiteSpace。时间段(Time Slice)选取的范围是从1996~2022年,最小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e)设置为1年,节点类型(Node Type)选择Keyword,不进行网络裁剪(Pruning),其他模块选择系统的默认设置 [3] 。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期刊文献研究结果分析
3.1. 对发文机构和发文作者的合作图谱分析

Figure 1. Co-occurrence network map of the publishing institution
图1. 发文机构共现网络图谱

Figure 2. The collinear network map of the author of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图2.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发文作者共线网络图谱
一个研究领域的发文作者和发文机构是构成该领域研究力量的两个重要方面。借助CiteSpace软件进一步对发文机构间的合作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见图1)。从图谱显示结果可知,1996~2022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领域发文机构共现网络图谱中仅生成31条连线,且连线较细,网络密度Density为0.0017,网络结构疏松,说明该研究领域研究机构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研究机构之间深度的交流合作还比较少,暂未形成稳定的跨校、跨区域学术合作关系网络。
进一步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间的合作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图2中可以看到,以胡艺华、胡为雄、张华、徐素华等著名学者为代表的独立学者,显得更加突出。因为他们的发文数量比较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领域期刊文章的作者图中排序比较靠前,所以在图中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从图2可知,1996~2022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领域发文作者间形成的合作网络有48条连线,网络密度Density为0.0019,网络节点联系稀疏,表明该领域还未形成联系紧密的学术合作群,大部分的科研人员尚处在各自为营的独立研究状态之中,仅有个别学者之间形成了2~3人间的较弱的小范围合作关系。
3.2.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期刊文献研究热点
期刊论文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凝练,通过研读刊物中的关键词可以初步判断某领域的科研热点。若某一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较高,则表示其是研究热点话题。同样,利用关键词也便于考察未来可能的科研形势和方向。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主题进行聚类分析,绘制出关键词图谱。

Figure 3. The key words Cluster graph of periodical literature of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图3.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期刊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图
从图3中可知,共有242个网络节点和366条连线(Network: N = 242, E = 366),节点和连线数量都很大,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期刊文献相互之间联系非常密切。同时,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出由“#”标注出来的研究热点共7个,这种聚类标签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期刊文献的集群,7个集群分别为:#0大众化、#1艾思奇、#2哲学、#3中国化、#4路径选择、#5高语罕、#6中国。聚类标签可以分为四类:1) 聚类标签为#0、#3、#6的3个属于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属性及特点进行探析的集群;2) 聚类标签为#1、#5的2个是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实践领域中做的较为出色的知名代表人物为研究切入点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研究集群;3) 聚类标签为#2的是围绕哲学文本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内涵等视角展开的研究;4) 聚类标签为#4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为关注点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行联系与交叉的集群。图中最为突出的圆圈分别为“大众化”、“艾思奇”,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期刊文献中出现最多的2个关键词。
此外,中介中心性是测量节点在网络中重要性的一个指标,中介中心性愈大,代表这个关键词愈重要,其对共现网络的影响越大。当某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0.1时,表明该关键词在一段时间内受到了多数研究者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使用CiteSpace的Compute Node Centrality功能分析得到中介中心性≥0.1的关键词有大众化(0.83)、艾思奇(0.21)、大众哲学(0.1)。

Table 1.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eme related papers keywords frequency
表1.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主题相关论文关键词频率
结合图3和表1可以看出,“大众化”、“艾思奇”、“大众哲学”这三个关键词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期刊论文的研讨热点。
3.3. 关键词时区图谱分析
所谓共现时区(Timezone)视图是指在二维坐标系中分析某一研究领域的关键词的节点,表达在不同时区中不同时间段出现的节点,其所放置的高度将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增加,由此得到知识演进图 [4] 。通过对关键词时区图(Timezone)的分析掌握,有助于科研人员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领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演变特征。
图4展示了从1996~2022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相关主题研究的共现时区图,横坐标为年份,间隔单位为一年。从图中可以看出,哲学大众化的提法在1996年已经存在,从这一年开始,以哲学大众化为中心,随着时间不断发散,不断与其他研究思路和研究路径相结合。从图5可知,哲学大众化的研究在1996~2006年这段时间,学界关注的较少。2007~2017年处于研究的高峰期,2017年以后,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研究热度有所回落。

Figure 5. Year distribution map of literature related to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from 1996 to 2022
图5. 1996~2022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相关文献年份分布图
图5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相关文献从1996年到2022年的成果数量分布图。结合图4、图5,可以叠加分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期刊文献的研究趋势总体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3.3.1. 初步发展阶段(1996~2006年)
1996~2006年,大众哲学、艾思奇、哲学家、哲学思想、大众化、中国化等热点关键词出现在时区图谱中。这一阶段,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为主题在知网进行检索,共出现12篇期刊文献。这些文献多围绕“纪念艾思奇”以及“《大众哲学》与哲学大众化”的主题进行研究,共计10篇。柴毅龙等学者发文缅怀艾思奇,研究了艾思奇的哲学贡献以及其做人高尚的品格和精神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带来的重要意义 [5] 。这一时间段内,关于研究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文本,以及将《大众哲学》文本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相结合的研究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6] 。其他两篇文献,一篇是发表于2002年,学者周建民根据高校“两课”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有所侧重和创新,其中特别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和教学中应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化、通俗化和中国化坚持和倡导大众化这一方向 [7] 。2004年,李海星、李立军首次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这一主题发表相关文献,这是学界第一次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为中心展开的研究。作者认为在新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要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迫切性、必要性、可能性、具体途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这几个方面展开叙述 [8] 。
综上可知,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研究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但总的来说,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研究,虽然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但是重视程度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3.3.2. 快速发展阶段(2007~2017年)
这一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出现词频较高的关键词有李达、高语罕、胡绳、艾思奇、时代化、推进路径、路径选择、通俗化、哲学观等。2007年,十七大的召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热潮的形成。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9]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发表的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讲话推动了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热潮的形成。伴随该领域的迅速升温,发文量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在CNKI平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结果显示,2007年至2017年该领域发表的期刊论文共计181篇,较初步发展阶段的年均发文量环比增长了1407.79%。其中,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现状综述、推进路径及在不同学科实践探索的学术成果大量涌现,研究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实现路径研究、历史渊源、紧迫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大众化与中国化关系问题的分析等诸多微观层面。
3.3.3. 回落期(2018年~至今)
从图5 1996~2022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相关文献成果数量分布图可知,2018年至今,学者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领域的研究热情有所下降。2018年以来,学者们开始突破传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视角的桎梏,立足社会科技发展的新情况,将研究视角扩展到融媒体、新媒体、互联网等领域,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策略相结合进行综合性研究,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国情的研究 [10] 。但从研究成果的数量上看,这段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呈现出回落态势。
学界在过去二十多年中,不同时期的研究侧重点和研究成果明显不同。初期阶段(1996~2006年),学界主要以研究代表性人物及其文本作品为侧重点,期刊文献主要以纪念性文章为主。2007~2017年是该领域的高速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研究成果得到飞速发展,从初期阶段的12篇,发展到这一时期的193篇。2018年以来,该领域学者的研究热情有所下降,研究成果明显减少。
4. 研究结论和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从研究力量的合作分析来看,无论是机构之间还是学者们之间,其合作的协同力量都不够充分。当前该领域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较少,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从研究热点和历史演进分析来看,该领域的研究仍较多集中在传统的研究视域内,研究成果呈现同质化的现象,研究侧重点较为集中,总体而言没有完全突破传统的研究视野;从研究形势上看,近些年学者们对该领域的研究热情有所回落,研究成果呈波动性下降的趋势。可喜的是,有个别学者近年来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研究,试图跳出传统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文本、人物、路径选择等微观层面的研究,创新性的用新的研究视角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将融媒体、新媒体、互联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策略相结合,极富时代特色。鉴于以上研究现状,建议科研人员未来可以重点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4.1. 积极构建学术共同体,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力量的协同性
英国哲学家布朗依在《科学的自治》中第一次提到了学术共同体概念。学术共同体是指具有相同或相似科研兴趣的研究者、研究机构自愿组建的合作群体,群体成员通过围绕某一主题开展合作研究实现共同的价值愿景 [11] 。处于学术共同体中的学者,是来自各个学科研究群体的专业人才,各自持有不同于其他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可以广泛借鉴相近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建立彼此联系的网络,树立集体共享的观念,丰富自己的理论基础,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科学技术的发展助推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形势下,大数据可以将学术资源实现高效整合,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将学术信息获取、加工以及存储等进行集约化处理,充分实现学术共同体的共建共享。
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共同体有利于推动国内不同科研主体间开展多元合作,共同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路径。因此,为了突破当前研究力量协同性不足、缺乏合力的问题,研究人员需要积极寻求与各大科研平台的合作,将科研主体从松散的研究单元升级为紧密的合作组织,促进不同学科研究人员间思碰撞、交流互鉴,实现对该领域问题的整合性、协同性研究,组建跨区域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学术共同体。
4.2. 立足时代发展新要求,拓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多层次研究视角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研究人员要与时俱进拓宽研究视域、丰富研究内容,进而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理论体系。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成果,其研究焦点大多集中在内涵、实现路径、取得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等问题上,或者是以马哲大众化的宣传文本、实践过程中党内的核心人物、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具体工作等方面为切入点展开的研究,研究视角陈旧,缺乏生机与活力。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第二部分专门论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在全面系统总结我们党百年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理论创新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根据和实践要求,揭示了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应基于新时代、新使命的要求,继续拓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多层次研究视角。
从宏观层面,科研人员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成果落地。中观层面,科研人员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共同体的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研究者关于内涵、实现路径、现存的问题、传播人物、文本以及具体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情况的研究等。未来如何通过加深学者之间、研究机构和大学之间的协同合作进一步拓宽研究视角,通过哲学“化”大众和大众“化”哲学的双向良性互动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值得学者们深入探究。微观层面,科研人员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与新时期社会存在的具体的实际的问题相结合进行研究。例如,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人民群众听得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有机结合,更好引起群众的精神共鸣,激发群众自觉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热情,用隐性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化”大众工作、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知识解决社会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已有的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研究等方面的研究。
4.3.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方法多样性
研究方法是实现研究目标的重要手段,不同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理论依据,不同的研究方法也有各自的优缺点。当前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中,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研究多使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内史和外史相结合的方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等。鉴于目前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研究视野较为集中,使用的研究方法较为传统,基于突破现有研究视域的现实需求和创新需要,为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提供借鉴、指导,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发展与创新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
第一,注意重要人物之间的比较研究和重视对党外人士的研究。从图谱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以往学界的研究目光过多地集中在对艾思奇、李达、陈唯实、高语罕、胡绳等为倡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做出突出贡献的核心人物身上。这使得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不仅缺乏对于不同人物之间的比较研究,也不利于分析人物理论贡献和实践贡献的侧重点。此外,学界还忽视了对沈志远等党外人物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方面所做的贡献和努力。第二,注重对相关刊物及文章的整理研究工作。学界现有的研究中鲜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相关的刊物和文章进行整理和研究。温健公、王健、曹达、温锐、李石岑、秋平、胡愈之(伏生)、李正文、刘鸿钧、邱丘、庄实、实敏等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但是学界对其的研究几乎没有触及 [12] 。第三,注重全面系统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研究较为“孤立”“零散”,应努力做出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基本过程、代表人物、主要活动、效果和不足、经验启示等内容。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深入研究是新时代我们党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的时代要求和现实召唤。二十大的报告内容表明了国家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学者们的研究目光应重新聚焦在该领域,不断夯实和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本文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相关研究(1996~2022年发表的被CNKI收录的论文)的数据(237篇)进行分析,结合最后呈现的图谱,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期刊文献研究热点与趋势,以及现有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的建议。虽然当前该领域已取得数量颇丰的学术研究成果,但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研究力量间合作偏少、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视角狭隘、研究成果分布尚不均衡等不足。未来,科研人员可以在着力构建学术共同体、拓宽多层次研究视角、提升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等方面倾注更多精力,进而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