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与价值原则融入立德树人目标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进路
The Value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Approach of Integrating Truth and Value Principles into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Virtue and Cultivating People
摘要: 真理与价值原则融入立德树人的实践目标,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最新会议精神、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的政治要求和现实需要,也是新时代如何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育人功能、检验立德树人的真理性与价值性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新时代立德树人目标有着深刻的价值意蕴,有助于贯彻落实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把握正确的意识形态方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要使该原则系统深入德育教学体系,发挥其应有价值,仍需探索将理论武装头脑的各方面进路,以期提高立德树人实效。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truth and value principles into the practical goal of cultivating virtue is not only a political requirement and practical need for implementing the spirit of the latest meeting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and building a modern education power, but also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and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educating people and testing the truth and value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virtue in the new era.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virtue in the new era has profound value implications, and under the clear truth and value principle, it is conducive to implementing the party’s lates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grasping the correct ideological direction, and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However, in order to make this principle systematically penetrate into the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 and give play to its due value,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explore ways to arm the mind with theor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s, and build an all-round ecological approach to educating people,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文章引用:尹潇. 真理与价值原则融入立德树人目标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进路[J]. 教育进展, 2023, 13(6): 3947-395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6628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1] 强化教育内涵,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立德树人目标从科学原理出发,又结合我国新时代发展实际,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时代结晶;真理与价值原则的融入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全方位发展,是新的历史方位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遵循,既有哲学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指导意义。

2. 真理与价值原则的科学内涵

新时代在追求立德树人的目标、完善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不仅要坚持真理性原则,满足社会育人需要;也要根据实践需要去创造和实现价值,遵守价值原则。真理与价值原则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帮助社会进步的根本遵循。

2.1.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规律保持正确认识的根本遵循 [2] 。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追求与坚持真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需要坚持的重要原则,这是由真理内在特征所决定的:其一,客观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它意味着真理的内容有其自身的本质属性,不随外部的条件转移而转移;真理的客观性是客观事物上升到思想精神认识路线上的贯彻和遵循,即这些揭示本性和规律的认识、知识要当作自己思想和行动中必须秉承的原则。其二,绝对性。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正确的反映,而非主观臆造、片面虚假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其三,相对性。真理总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受时间或空间的限制;就横向而言,人们没用穷尽对客观事实各方面的认识;就纵向而言,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也没有达到一定深度。总之,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真理的特性要求我们的思想行动必须契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即按照客观事物本身的特性制定规则、做出行动,由此可见,只有遵循真理原则,才能获得真理,把握真理。

价值原则是人类追求价值过程中充分满足主体需要的原则 [2] 。这一范畴表现了客体的特定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其基本属性包括主体性、相对性和社会历史性。价值作为人类活动特有的现象直接与主体有关,主体性是价值的特质;而我们不能绝对意义上赋予客观对象以价值性,只有在满足客体需要的条件下才具有价值性,价值的产生虽然与主体需要有关,但必须以客体及其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因此,当人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发生变化,客观对象所具有的属性不再满足主体需要,便也不再具有价值性,价值的客观性和主体性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是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并使客体趋向主体的根本动力。之所以要遵循价值原则,是因为它是人类活动的目的性原则,追求真理的目的即创造价值,离开了价值原则,任何追求真理的实践活动都是无意义的。

2.2.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辩证统一的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对立性体现在:其一,真理原则倾向客体性,而价值原则倾向主体性;真理原则要求人们根据物的尺度,按客体规律进行主体有规律的活动 [2] 。而价值原则强调根据主体需要、按照符合自身利益与目的来进行客体满足主体活动。其二,真理原则是人类活动的条件性原则 [2] 。表明人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具有主体趋向客体的特点,实践活动中,只有在遵循事物内在规律和客观规定的基础上,主体的认识活动才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创造价值;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目的性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直接意图;具有客体趋向主体的特点,在实践活动中,主体的行为总会契合自身利益价值的导向。第三,真理性原则是人类活动的统一性原则 [2] ,必须要遵从;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多样化原则,不同主体有着不同的遵循。这是由于一方面在复杂变化的社会关系中,真理规定主体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服从于统一的规律,而不能随意的进行修改;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主体的属性、需要、利益也产生相应的迁移,产生多样化的特征,因此主体的价值需求也具有不确定性。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之间的对立形成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的矛盾,不过随着矛盾的解决又推动着人们改造世界能力的提升 [2] 。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在根本上又是统一的 [2] 。其一,二者互为前提。若真理原则不以价值原则为基础,那么这一论点便不再满足主体需要,由此也无法对主体发挥价值效益,得到长远发展;反之,脱离了真理的价值原则是站不住脚的,更无法具备与客观事物内在属性相契合的特性。其二,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引导。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新的认识就会提出新的价值目标,反之,正是由于人们对价值的不断追求,才必然会引起对制约效益的客观规律的探索,发现真理。其三,真理和价值原则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内核,实践不仅是检验二者的标准,更是真理和价值相统一的标准。总而言之,真理与价值原则不是对立、相排斥的,二者皆统一于社会实践之中。

3. 真理与价值原则融入立德树人目标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3] 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首要举措,立德树人目标是铸魂育人的重要指示,关乎能否坚持正确路线来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坚持“立德”的真理性前提下实现“育人”的价值性,不仅能够将党的最新政治要求传播开来,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方向,巩固教育理念;同时还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不同主体的价值需求,提高育人实效,对我国建设教育强国产生基础性、深远性影响。

3.1. 真理与价值原则融入立德树人目标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政治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进入新时代,各种社会状况发生了新的转变,教育的内涵也得到了丰富,但始终坚持的是教育优先发展理念,“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 。党的二十大关于我们党勇于理论探索和创新,深刻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成果给予的充分肯定,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价值性的充分肯定。

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这一目标更要夯实教育体系,响应时代号召,让新时代青年担当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担当。将真理与价值原则融入立德树人目标,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坚定建设教育强国的价值理念,这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有关精神的政治要求。“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教育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与时俱进的产物。立德树人目标,前者强调品德的形成,后者强调品德的践行。人无德不立,没有良好的德行,无法成为可用的全面发展人才。由此可见,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目的都在于践行马克思主义真理,实现人生价值;通过教化与引导,将品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整体中把握育人本质,进而明晰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教育建设成果中的集中体现,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观的真理性对我国育人价值实现的稳固作用。

3.2. 真理与价值原则融入立德树人目标是把握意识形态方向的客观需要

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下具有政治方向性,加强道德和精神建设,便是意识形态方向把控的重要内容。

新时代立德树人,就是把握意识形态方向的客观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向,必须贯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真理原则和建设教育强国的价值原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贯彻立德树人目标的政治保证,而坚持这一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也正是把握这一方向的客观需要。在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发展架构中,意识形态建设处于立德树人目标的最顶层,具有核心性和导向性。这种价值取向在立德树人目标实现过程中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其内在含义和发展动向则是意识形态方向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此,立德树人中的“德”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方向真理性为指导、以建设时代新人价值性为引领,把握意识形态方向,瞄准立德树人目标,防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外的不良思潮渗透。人是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融入立德树人目标的统一体,新时代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坚持立社会主义真理性之德,树有实现教育价值的时代新人;意识形态方向是立德树人目标最本质的存在,只有坚持这个价值需求,才能使立德树人目标贯彻教育发展全局,完成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任务和使命。

3.3. 真理与价值原则融入立德树人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依托

立德树人目标从根本上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三个问题与人才建设息息相关,也是当下教育任务完成必须面对的问题。

随着国际国内双循环经济新发展格局的深入,市场经济所具备的竞争、开放的特质逐渐对教育层面产生影响,突出表现为教育上的急功近利化倾向,对“立竿见影”式反馈的教育目的追求日趋明显,唯分数论更是弱化了对人本身品德和行为塑造的追求。立德树人目标的夯实,紧紧回答了这一现实性的问题,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目标,不片面追求“数字反映素质”的功利方向,以及追求“高数字化”的价值倾向,协调好立德树人的真理性和追求人的发展的价值性。唯有如此,正视德育的地位和培养路径,才是对教育本质的理性回归,对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的道路坚持。若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而忽略了立德树人的本真,那么这样的效益是无法立足的,违背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相统一的特性更无法契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立德树人目标也指出了培养人的方法,即“立”与“树”便是坚持了育人的正确路径,用思想规范为教育行为提供先导,提供时代指引 [4] 。教育者若不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之本,即使学生掌握满足生活需要的价值要领,也难以获得长远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献力。因此,只有把握立德树人的真理性与价值性,才能为正确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道路。

4. 新时代把真理与价值原则融入立德树人目标的实践进路

立德树人目标的确立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的全面发展学说真理性原则,又坚持了随社会条件的变化加以丰富和发展的价值性原则,是发展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同时又应加以贯彻,探索新时代的培养路径。

4.1.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

在教育体系建设中,各部门领导者要本着这一目标任务,着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最新报告,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贯彻解读,引导教育主体将社会主义真理性原则运用于实践活动之中。

在践行立德树人目标的同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激励教育客体用实际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将基本原理作为贯穿育才育人的重要内容。首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秉持党的二十大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深刻明晰“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科学内涵,从整体入手制定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计划的方案:坚持“智体美劳”四个方面对被教育者行为的塑造,坚持知识性和价值建构相统一,摒弃“重分数、轻能力”的错误化倾向。其次,在传授知识时要坚持思想统领行为的真理性原则,发挥德育的先验性功能。基此,更要坚持把德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融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注重德育价值引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等方式来健全人才培养计划。最后,要注重实践落实,努力将二十大精神思想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引导被教育者明事理,在实践中作行动出真知 [5] ,利用表彰先进模范典型、文化宣传仪式等契机,为最新思想入脑入心开展形式丰富的活动,起到宁心静气、思想感召的教育作用,使立德树人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4.2. 把握立德树人主渠道,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立德树人首要任务就在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实现对被教育者的价值引领,来实现智力支撑的人才价值。

首先,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资源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6] 。依据总书记理论精神,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基础上进行联系实际的完善,不断吸收理论研究和会议精神的最新成果,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创新成果,以此般优质理论供给来完善教材内容,并将当今社会与现实问题联系密切的内容同课程理论相联系,把最新研究成果和实际发展状况及时综合到教材建设之中。其次,以提升学生理论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为理论课建设重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立足于提升价值判断力能够使学生深刻感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光辉,把对国家制度与课程文化的自信建立在科学的价值选择之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不能脱离原理的真理性,但也不能为了强化吸引力而放弃目标价值,藉此,便要引导环境氛围,注重宣传教育,使学生提高政治认同,增强“四个自信”,形成正面导向的育人氛围,来培养德育教育的理论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最后,通过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技巧与方法,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效。思想政治教育框架要突出问题意识,明确问题导向,避免将科学理论直接面向受众。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争取把高度凝练的政治话语转化为精辟解析的教学话语,围绕思想政治理念的观点为基本遵循,尽可能吸纳日常生活交流元素,来优化教学语言,提升教学技巧。并合理安排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框架的经典案例,有效结合社会热点信息,充分反映德育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倾听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真实思想,以便学生可以领会理论,内化精神。

4.3. 坚持改革创新,构建全面协同育人体系

在当前育人实践中,党和政府要坚持采纳育人对象的建议,锐意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和感染力,在协调沟通中逐步提升政策方法接受度,从而实现高效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质。

新时代提升立德树人的育人实效,构建全面协同育人体系,首先,需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教育闭环 [7] 。家庭是受到德育教化的第一课堂,对人们价值观养成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社会环境的好坏也对人们思想走向产生外在影响,因此要求学校整合社会资源,通过社会实验展示基地、组织文化志愿活动等行为,让各方力量都参与到育人实践活动之中,努力打造家庭熏陶、学校教化、社会感化的德育共同体,形成育德、育才、育人的教育活循环之路。其次,要构建教学与管理的协同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立德树人任务做了更严密的顶层设计部署,要求把德育落实在学与管的各个环节,形成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岗位、服务岗位的每一个管理者都要提高政治站位,树立育人意识,筑牢“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通过良好的自身品质和行为传递,履行各自的育人职责,在实践工作中具备大局意识,注重不同主体对立德树人目标的价值关联性,构建全员育人机制。最后,打造“线上+线下”的联动机制。新媒体技术的革新为立德树人工作提供了新方法,由此,要及时提高立德树人队伍使用新媒体技术的意愿和能力,积极占领意识形态斗争新阵地,创新立德树人教育办法,建设并完善专门的德育网络空间,形成“线上”覆盖和“线下”进行的覆盖面,共同推动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5. 结语

真理与价值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方法为指导,为立德树人研究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越来越证明,立德树人是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造就一代新人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真理与价值原则来自人们的社会实践,又反过来促进人的社会实践,唯有坚持真理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不断将其理论用来指导、发展、丰富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全人类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001).
[2] 张耀灿, 张雷生, 主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 87-89.
[3]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01).
[4] 李维军, 杨丽.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三重逻辑析论[J]. 现代教育管理, 2020(5): 7-14.
[5] 袁子桐. 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与培养路径[J]. 人民论坛, 2021(28): 107-109.
[6] 习近平.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05-05(002).
[7] 蓝波涛, 覃杨杨. 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 价值、问题与对策[J]. 教学与研究, 2022(2): 9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