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许慎. 说文解字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
[2]
|
刘清国, 胡玲. 经络腧穴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M]. 第9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
[3]
|
于晓华, 吴富东. “面口合谷收”的机制研究概况[J]. 针刺研究, 2011, 36(5): 388-391.
|
[4]
|
杜思敬. 针经摘英集[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5.
|
[5]
|
耿樱, 王丽萍. 浅谈合谷的功效及其临床应用[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6, 7(9): 23-24.
|
[6]
|
罗思聪, 夏晓莉, 蔡鑫桂. 针刺曲池合谷穴治疗外感发热(风热证)的临床疗效[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 1(2): 52.
|
[7]
|
张林, 李世兵, 周晓英, 等. 针刺曲池、合谷治疗外感发热(风热证)的临床疗效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 2015, 31(1): 4-7.
|
[8]
|
金晓露, 沈梅红. 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数据挖掘及规律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7, 44(1): 145-148+223.
|
[9]
|
周亚军, 周鑫, 励洲楠, 金竹青.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应用特点分析[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37(3): 249-252.
|
[10]
|
王熙, 牛红月. 针刺四渎穴、合谷穴治疗中风后手指拘挛的疗效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 2016, 32(3): 26-28.
|
[11]
|
张俊杰, 刘悦, 张丽华, 谢水平. 电针在透刺法治疗中风后手指痉挛中临床作用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20(11): 111-114.
|
[12]
|
王军, 王铁刚, 王顺. 针刺合谷穴治疗中风手痉挛60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 12(5): 69-70.
|
[13]
|
洪东方. 针刺四关穴联合丹珍头痛胶囊治疗瘀血阻络型偏头痛49例[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32(4): 65-67.
|
[14]
|
李文龙. 远近配穴久留针法治疗癫痫40例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 2016, 24(6): 14-15.
|
[15]
|
张修红, 陈金雄, 傅开龙, 黄楦槟. 足三里及合谷穴位注射维生素B1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J]. 针刺研究, 2021, 46(12): 1043-1047.
|
[16]
|
周聪. 针刺耳穴贴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探讨[J]. 中医临床研究, 2020, 12(8): 51-52.
|
[17]
|
王蓉娣, 彭鹏鸣. 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J]. 中外医学研究, 2020, 18(6): 131-133.
|
[18]
|
覃颖, 郭孟玮, 蓝莹, 等. 电针不同穴位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道动力和敏感性的影响[J]. 针刺研究, 2020, 45(4): 293-298.
|
[19]
|
蓝莹, 高誉珊, 朱文莲, 等. 比较电针“合谷” “足三里”穴对IBS模型大鼠结肠动力及结肠M3受体表达的影响[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40(12): 1044-1049.
|
[20]
|
吴艳英, 任晓暄, 郭孟玮, 等. 电针足三里、合谷穴对IBS模型大鼠肠道痛敏及动力异常治疗效应的比较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40(6): 514-521.
|
[21]
|
阮华英. 内关合谷穴按摩在转换型癔症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 28(S3): 488-489.
|
[22]
|
刘华玲, 黄雪嘉, 赵惠芬, 等. 穴位按摩治疗高血压效果研究[J]. 光明中医, 2016, 31(22): 3313-3315.
|
[23]
|
郑丽维, 俞晓莲, 陈丰, 刘秀珠. 按摩四关穴对肝阳上亢证高血压患者的效果观察[J]. 中华护理杂志, 2015, 50(11): 1322-1326.
|
[24]
|
郑雯雯, 范军铭, 王百娟, 杨煜珂. 针刺治疗失眠症36例[J]. 中医研究, 2020, 33(1): 53-55.
|
[25]
|
黄春凤. 指压合谷穴位法对控制小儿高热惊厥抽搐的效果观察[J]. 当代医学, 2016, 22(34): 100-101.
|
[26]
|
吴灵芝, 胡怡超, 姜天鑫, 翟静静. 自拟健脾熄风汤配合针刺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疗效观察[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35(5): 827-832.
|
[27]
|
杨继洲. 针灸大成[M]. 第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0.
|
[28]
|
盛国滨, 王丹, 唐英.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J]. 中国民间疗法, 2021, 29(1): 122-124.
|
[29]
|
崔银璐, 王明月, 温如果. 针刺合谷穴联合牵正散加减对中枢性面瘫的意义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 14(24): 221-223.
|
[30]
|
吴立群, 旷徐, 许铛瀚, 等.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中合谷穴手法应用的文献综述[J]. 中医药导报, 2020, 26(3): 55-57+66.
|
[31]
|
张立志, 许能贵. 合谷穴的“倒马针法”机制浅析及临床应用举隅[J]. 中国针灸, 2017, 37(1): 51-53.
|
[32]
|
武彤阳, 衣华强.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研究进展[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7, 33(4): 459-460.
|
[33]
|
杨慎峭, 陈婷, 周奇志, 等. 电针合谷穴对正常人面口部痛阈影响的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4, 32(7): 1582-1584.
|
[34]
|
王琴, 楚佳梅, 余静. 针刺合谷穴结合理筋手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30例[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22, 30(11): 67-69.
|
[35]
|
周海燕, 刘旭光, 陈婷, 等. 合谷穴与面口部特异性联系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J]. 世界中医药, 2014, 9(12): 1568-1571.
|
[36]
|
赵敬军, 李少源, 李霞, 贲卉, 荣培晶. 从“面口合谷收”探讨经穴效应的特异性[J]. 中医杂志, 2014, 55(23): 1996-1999.
|
[37]
|
金子环, 霍桂霞, 杨建玲, 等. 艾灸三阴交、合谷穴对产程的影响[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5, 18(11): 1913-1915.
|
[38]
|
马树祥, 金子环, 霍桂霞, 等. 艾灸三阴交、合谷穴对宫缩痛的影响[J]. 中国性科学, 2016, 25(8): 142-144.
|
[39]
|
霍桂霞, 金子环, 李渤红, 马树祥. 三阴交-合谷穴艾灸对产程及产后出血量的影响[J]. 中国性科学, 2016, 25(7): 134-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