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弘扬、传播中华文化,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家国情怀,是当前高校秉承的课程建设宗旨。而课程思政建设也是当今高校专业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强调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之中。“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类主干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内容非常容易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如能再辅之以有效的教学设计,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 。
2. 从教学目标入手锁定思政教学内容
“中国文化概论”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提炼中国经典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顺应教学实施的规律和时代特征,由浅及深,层层递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科学审视,合理借鉴,达到“经典文化熏陶,智慧才能增长,人格情操培养”之目的 [2] 。在课程教学目标设定方面,我们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入手,具体表现为:
知识目标:能掌握文化的含义,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明确中国古代制度文化的基本特点,描述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基本内容,陈述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特质,并能概述文化现象形成的缘由。能力目标:能形成从文化学视角分析文化现象的意识,并能针对具体文化现象进行理性分析,进而实现概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和价值所在的能力。素质目标:1) 通过明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发展历程,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2) 通过讲解、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3) 通过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4) 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激扬学生家国情怀。
其中,素质目标对应为课程的思政目标,关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素质目标既涵盖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也包括文化自信的培养和思想品质的提升,与国家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属于教育的根本目标。
3.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思政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建设强调在课程的每一章节中都要全面融入思政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深挖课程思政元素。作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其思政元素非常多,具体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思政教学的安排如下表1。

Table 1. The exca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the schedu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表1. 政元素的挖掘与思政教学安排表
以上教学内容中,有三块内容最能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可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五千年文明史是文化创造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根基,也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其中有太多值得我们探究的话题。制度方面,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职官制度、宗法制度、婚姻制度、科举制度等;物质方面,有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交通文化、科技文化等;精神方面,有学术文化、宗教文化、文学艺术、节日文化等。每一种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成果,对我们当代人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第二,地方文化特色分明,可以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高校学生往往来自全国各地,教师在讲授传统文化时,应该将地域文化注入其中,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讲授服饰文化时,可以让学生调查家乡的传统服饰文化,使学生深刻体会地域文化特色;在讲授节日习俗时,可以既让学生分享各自家乡传统的节日习俗,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当地特有的节日活动,如江西龙泉火龙节、云南大理挡路节等;在讲授饮食文化时,可以让学生用拍短视频的形式和大家分享家乡的特色菜肴。传统与地域的结合能使学生对故乡产生自豪感,且对传统文化也更有亲切感。
第三,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可以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传统文化是一个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复杂的文化系统,因此,我们要通过继承、改造其合理内核,进行文化创新。这种创新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阐释和转化,使传统文化和中国当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和意义,且可以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例如,对待儒家文化,我们既要继承儒家文化中那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也要创新儒家文化中的人文思想,将其与现代社会强调的个性意识、个体价值相联系。又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物数字资源,通过数字教育,提高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有效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有助于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唤起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
在具体讲解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做到两个结合:一是传统文化与当下现实社会的结合。传统文化最具魅力的地方在于它承载着遥远而厚重的历史,却仍然切实深入地渗透到我们当下的生活中,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历久弥新。人文思想、会通精神、务实作风、自强不息的理想人格,每一样都是这个民族砥砺前行的内在动力。因此,课堂教学应密切联系现实社会,联系当下文化生态。例如,在讲解古代的服饰文化时,我们可以联系当下服饰的潮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又如,在介绍古代的酒文化时,我们应在批判的基础上联系现实社会的酒桌礼仪,加强学生的礼仪文明修养。二是传统文化与学生人生规划相结合。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富含哲理的人生感悟、思想精髓,对学生正确规划人生极富启发性,有助于学生升华人生境界 [3] 。例如,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特别适合大学生去应对来自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培养他们“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做一个对社会、对家庭都负责任的人。
4. “节日文化”思政教学案例展示
“节日文化”课程内容较为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首先我们设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描述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文化)的产生原因、具体风俗内容,形成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同感。技能目标:能针对具体的节日文化形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讲解,掌握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相关内容的讲授技能。思政目标:能说明节日文化的学习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个人审美情趣、增强爱国爱家情怀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基于在节日的名称、时间、各地风俗等方面,学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节日的起源、演变过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所以在课程设计时,一要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深入讲解,例如,在讲解节日文化时,不仅仅停留于对风俗的介绍,对其产生、在古文献中的体现等方面亦应进行讲解,使学生对节日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入;二要尽可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课前做一些相关调查,并在课上做出展示,培养其自主钻研的能力、课堂表达能力。三是思政环节的融入要做到自然,有水到渠成之感。
“节日文化”课程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讲授与主题研讨式教学法。具体策略体现为:1) 课前,通过阅读教材、教师推荐参考书目,以及线上资料等内容,做好笔记,小组内交流。2) 课中,采用教师讲授的教学方式,对节日的产生等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节日文化产生的因素;采用主题研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分组对节日的风俗进行讨论,明确其典型节庆风俗,以及其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的特点。3) 课后,以督促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完成相关作业的方式,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总结,并扩大学生研究性文献阅读量,加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产生、传统节庆风俗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解,节日文化课程使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教学效果显著,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5. 创新意识贯穿思政教学的各个环节
首先,在教学模式上,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等形式引入课程之中。面对面的线下教学与基于网络的线上教学在近几年的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应用得比较多,相对而言,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应用较少。我们既可以用翻转课堂模式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也可以用基于项目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甚至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其关键是以学生为导向,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输出者转变为导师或教练,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控制权。例如,在学习学术文化时,教师可以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人的思想通过网络在课前让学生在线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具体观点的碰撞、辩论,从而使学生掌握先秦诸子的核心思想。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将信息化教学、体验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引入课程之中。运用信息化载体,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物影像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能立体化感知传统文化。同时,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把课堂教学空间延伸至校外文化场所。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调查、采访、参观等多种课外学习形式,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带领学生在双休日去参观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在实物与图片中走近传统文化。以此为基础,在课堂上进一步展开研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分析、比较、总结;在课堂外,组织学生申报各类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题、项目,撰写相关论文、调研报告,并参加各种竞赛,这样才能真正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和修养,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再次,在教学评价上,增加实践作业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使学生的自主探索成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改变传统的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课程评价方式,以学生的探索能力、实践效果作为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在不同的考核形式中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全面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例如,平时成绩中可以增加一项课题申报分,只要撰写了有关传统文化课题申报书的,都可以计算一定的分数。又如,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调研与创新,并把它作为暑期社会实践的内容,可以作为一项平时成绩进行计分。同时,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考核之中,可以作为作业的一部分或书面考试的一部分内容加以体现。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概论”作为高校一门极易激发学生家国情怀课程,我们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在深度挖掘思政元素的基础上设计思政教学过程,以此使课程能真正担负起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