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全球化时代,电影在无论是在内容还是表达方式上,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发展局面,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之间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逐步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类题材的电影不断涌现,同时进口电影也逐渐进入中国市场,赢得了部分中国观众的喜爱。据报道,2021年全年新引进的海外电影共62部,其票房累计73.31亿元。但是,与进口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成绩相比,中国电影的外海票房占比甚微。同年,于海外上映的中国电影共53部,票房总额仅3亿元。可以看出,国产电影海外市场的发展暂时相对滞后。助推我国电影产业在国际市场发展,电影字幕翻译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我国影视字幕英译汉翻译产业尚不完善,字幕翻译的相关理论体系也起步较迟,同时字幕翻译相较其他类型的翻译活动稍有不同,其对语言有着瞬时性与通俗性的要求,译者需要用清晰简洁的译语传达出源语含义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象,在这种较高要求的加持下,就使得字幕翻译出现了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
译介学所提出的“创造性叛逆”可为分析电影字幕及其翻译提供依据。据笔者调研,国产动画电影《天书奇谭》重映版官方字幕翻译现仅有英文版本,通过反复观看具体电影片段中的人物对白,体味文本内涵,对比其汉英字幕,笔者发现其字幕翻译简洁明了,生动有趣,能够使目的语观众快速获得清晰准确的信息,但在个别词汇的翻译上略有不足,因此,本文从译介学视角出发,对《天书奇谭》重映版的中英字幕翻译作以分析,以探讨电影字幕翻译的有效方法。
2. 电影字幕翻译特点
字幕可分为两种:语内字幕和语际字幕。语内字幕是指由声音台词向文字字幕的转写。语际字幕即常见的字幕翻译,“语际字幕也就是在保留影视原生的情况下将源语译为目的语叠印在屏幕下方的文字,即通常所说的字幕翻译” [1] 。有时这类字幕翻译也被称为“对角字幕翻译”。字幕并非一个独立存在的客体,而需要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将画面声效等与字幕相结合,构成了理解电影的过程。字幕翻译受两方面制约,其一是时空限制,电影字幕常常一瞬而过,没有时间留给观众反复思索,其二是画面限制,通常在有限的视觉画面中,字幕最多不超过两行。钱绍昌教授总结出了出影视语言的五条特征,即“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和无注性” [2] 。而这对后来字幕译者的翻译质量提出了更高标准。
字幕翻译具有三层含义:语际信息传递,语篇的简化或浓缩,以及口语转换为书面语 [3] 。这三层含义可在理论上分开,但实际上是紧密相连的。上述后两个层面将字幕翻译与其他类型翻译区分开来。尽管在其他类型的翻译活动中也存在对原文的删节,但是没有一种方式能够像字幕翻译那样广泛而深入地进行删减。因此,应根据上述特点,灵活地选择与运用翻译方法与翻译策略,以确保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字幕翻译。
3. 译介学简介及其对于字幕翻译的指导作用
译介学理论中“创造性叛逆”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个性化翻译。字幕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译者主体性及译者对异文化的差异性认识,都表明了将译介学相关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能够对字幕翻译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3.1. 译介学简介
译介学(Medio-Translatology)是从比较文学视域对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碰撞后产生的新兴研究。该理论的系统构建者谢天振教授认为:“所谓译介学,既有对‘译’即‘翻译’的研究,更有对‘介’即文学文化的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的传播和接受等问题的研究。” [4] 由此,译介学是以跨文化活动为切入点的研究,与更加重视语言转换的传统翻译研究相比,译介学的相关跨文化研究是具有颠覆性的,对翻译界具有宝贵价值和重要意义。
法国著名学者埃斯皮卡(Robert Escarplt)首先提出了“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这一术语,是支撑译介学立足的一种全新翻译观。谢天振教授在其1999年出版的论著《译介学》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他强调在翻译过程中,目标与实际达到的效果是存在差异的。谢教授认为“创造性叛逆”的主体可分为译者–媒介者、读者–接受者和接受环境这三个方面。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最受文学翻译关注,其多种表现可概括为两种类型: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其具体可细化为四种表现形式,分别为:“个性化翻译”,“误译与漏译”,“节译与编译”,“转译与改编”。
上述“个性化翻译”属于有意识型“创造性叛逆”,“个性化翻译”是指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时积极调动其主体性,拥有自己信奉的翻译原则与追求目标。绝大多数的“误译与漏译”属于无意识型“创造性叛逆”。误译会造成信息的误导,但是误译会不可避免的存在,特别存在于诗歌或长篇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其中,属有意识型的“个性化翻译”具有显著的特征,即在翻译过程中常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用极其自然流畅的译语表达源语信息。另外,在译语与源语文化背景相互碰撞的过程中,要使译语受众感受到原作同等的艺术效果,就需要在译语环境中寻找代替性的语言进行翻译活动,而非单纯地从语言层面进行文字转换,以提供最佳的语境效果。
3.2. 译介学理论对于字幕翻译研究的指导作用
本质上,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并不仅仅是从语言符号层面的转换,它还涉及到不同文化间的传递与互动的过程。郭建中教授认为:“没有语言,文化就不可能存在;语言也只有能反映文化才有意义。因为翻译首先涉及到的是意义,而词只有与文化相关联才有意义,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语言操作的时候,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5]
相较于其它文化艺术的传播方式,电影的视听语言更具吸引力,也更易冲破不同文化、不同国度间的隔阂。观众通过熟悉了解电影剧情呈现的异国文化、语言、审美、信仰等信息,从而实现电影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字幕翻译质量就成为了影响跨文化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在理解异文化的过程中,字幕译者将表现出主体性,而译介学核心概念“创造性叛逆”则是对译者主体性及个性化翻译强有力的诠释。
译介学理论所提出的“创造性叛逆”可分为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对分析电影字幕翻译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对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具体实例展开分析,可应用译介学理论于实际,以更好地指导字幕翻译实践,而字幕翻译也为译介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撑。
4. 《天书奇谭》字幕英译案例分析
电影《天书奇谭》改编自明代小说《三遂平妖传》,片中不乏“神仙”、“狐狸精”等赋有神话色彩的角色,人物对白简洁通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将电影中的文化意象所表达的意义准确地用译语传递给目的语观众,是本片字幕译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有意识型“创造性叛逆”
影片中部分人物台词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字幕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积极发挥了译者主体性,结合目的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特征,选择自然、流畅的译语进行翻译,属于有意识的“创造性叛逆”,个性化翻译就是其显著特征。因此,应避免逐字逐句地生硬翻译,并且考虑到目的语观众特有的语言文化背景,准确地将原句中文化意象的含义传达给目的语观众。
例1:
原文:升堂。
译文:Everybody rise.
分析:“升堂”旧谓官吏公堂审讯案件,又称“昇堂”,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信息。译者为了保持格式上的一致性,达到尊重原文内涵的目的,从而将“升堂”翻译为动作指令“Everybody rise”,意为命令堂下人立刻起立,以示公堂之庄重威严。为了让目的语观众即刻明白该口令的意义,因此对其引申解释为升堂时堂下众人需要全体起立这一动作,简洁直白,易于理解。该实例的翻译采用了个性化处理方式,不仅诠释了“升堂”的意义,又使译语观众能够理解原句所传达的内涵。
例2:
原文:真怪,还看书呢!
译文:So cute! A little brat that can read!
分析:本句发生在三个狐狸精在偷看蛋生为村里百姓治蝗灾,发现蛋生从怀里掏出一本书开始研读法术时,男狐狸精目睹以上情景如此感叹道。主创团队基于本片儿童动画电影的定位,将原著《三遂平妖传》中的蛋子和尚的形象与中国传统年画娃娃相融合,由此产生了本片中蛋生的男孩形象。另外,中文句子常出现主语缺失的情况,本句“看书”的主语是“蛋生”,为了让目的语观众更了解影片的感情色彩,字幕译者不仅发挥其主体性,增添主语“brat”,同时采用归化译法,“brat”在英语中指的是“乳臭未干的小孩,顽童”,具有贬义色彩,既能表示蛋生与狐狸精势不两立的敌对关系,又能让目的语观众明白原句主语所指。
例3:
原文: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
译文:One two three four five, all the elements come alive.
分析:本句台词出现在狐狸精作变幻法术为县太爷治病的情景,狐狸精从“天书”中偷偷习得数种变幻之术,被抓到县衙后其为求保命,便谎称擅长医术,可为县太爷治病。狐狸精为县太爷把脉时,为故弄玄虚,便念起该句咒语。我国古代思想家将“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衍化而来的意象称为五行。《尚书·洪范》中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其中蕴含了中国古人对世界万物形成的思考与深刻理解。但西方文化缺乏与五行相呼应的文化意象,字幕译者充分考虑受众的观影体验,故采用“all the elements”来表示原句含义。另外,原文上半句“五”字与下半句“土”字韵脚一致,译者仿照原句,在译文中同样采用了押韵的手法,“five”与“alive”的相同韵脚使得该句译文有一种循环往复的节奏感,更像咒语,也更加贴合电影剧情。
例4:
原文:阿弥陀佛。
译文:God bless you.
分析:佛寺长老误信狐狸精的谎言,因蛋生是一颗会带来祸事的不祥之蛋而恐惧时,老狐狸精佯装将蛋生埋进土里,营造出她为寺庙免除了一场灾祸的假象,随后,长老对她说“阿弥陀佛”以示感谢。译者在影片中将“阿弥陀佛”译为“God bless you”。“阿弥陀佛”一词属于佛教术语,其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佛教广泛传播于亚洲,对中国、日本等国家的社会、政治、文化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佛教传入欧洲国家及北美地区,而基督教在欧美各国的影响力与佛教对亚洲地区的影响不相上下,因此,字幕译者创造性地将原句译为基督教术语“God bless you”,其意为“上帝保佑你”,同样都蕴含着感谢的含义,但更加口语化,也更贴近目的语受众的日常生活。这样的创造性处理方式,既能让目的语观众明白长老对老狐狸精的祝福之意,又提升了电影的感染力与亲切感。
例5:
原文:你看什么时候过门啊?
译文:When do you wish to marry her?
分析:这里涉及不同民族之间对“结婚”这个文化意象的理解。“过门”一词在汉语中单指女子出嫁到男方,指女方从娘家的“门”过到婆家的“门”,随着时间推移,“过门”这一具象的动作后用于代指“结婚”的宏观概念。中西方语境中存在的许多差异,势必会导致目的语观众无法理解电影中很多精心设计的语言符号背后的含义,由于目的语观众并非汉语文化圈的观众群,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也就会使其难以理解“过门”具体含义。于是译者为了避免文化意象误解、误译的问题,直接翻译为“marry her”,译者对原文的文化意象加以解释,不仅可以让目的语观众明白影片台词的内涵,也达到了语义对等的目的。
例6:
原文: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
译文:You should never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分析:谚语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比喻不能仅根据一个人的相貌、外表去判断、低估其实力,就如同海水是不可以用斗来度量一样。“人不可貌相”和“海水不可斗量”两句意义相近,同时由于字幕受电影画面限制,单句不宜过长,字幕译者调动其主体性,在翻译时将其意义只译一遍。该句译文大致意思为“人不应根据封面去判断一本书的内容”,译者用浅显的语言阐释了原句深层次含义,颇具创造性。
例7:
原文:我说,你该给点香火钱。
译文:I think you should make a small donation to the temple.
分析:香火钱又名“香油钱”或“香纸钱”,旧时人们在寺庙举行祭祀活动,常以香线、金纸、蜡烛等物品供奉,后少用物品而以金钱替代,称“香火钱”。人们到达寺庙还愿,通常会略施金钱用以修缮寺院及维持日常生活,字幕译者将“香火钱”解释为“a small donation to the temple”,即“给寺院的微薄捐助”,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目的语观众传达了“香火钱”意象的深层次含义。
从以上实例分析可以看出,在对于电影《天书奇谭》字幕中蕴含中华文化意象的词句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进行了有意识的“创造性叛逆”,通过个性化翻译、归化、增译等方式,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性。该电影英文字幕语言简洁,幽默风趣,译者通过有意识的“创造性叛逆”确保了英文字幕的整体质量。但是,该影片字幕唯一的不足之处在于其个别词汇存在误译的情况,即无意识型“创造性叛逆”现象。
4.2. 无意识型“创造性叛逆”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现象,除上述有意识型,还存在无意识型。绝大多数的误译都属于无意识型“创造性叛逆”。究其原因,当译者对源语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缺乏足够多的了解及研究时,就会不可避免地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误译情况。
例8:
原文:我乃蝗虫大仙是也,率领儿郎前来吃喝。
译文:I am the Locust God, leading my sons to a grand feast.
分析:粗看文本,译者似乎忠实地传达了原句的含义。但于细节处反映出字幕译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儿郎”的文化意象缺乏了解。这句台词发生在三只狐狸精假扮大仙,假意为村民们治理蝗灾,实则骗取钱财的片段。男狐狸精扮作蝗虫大仙试图搅局,用“法术”变出成千上万的蝗虫大军啃食庄稼。原句中“儿郎”指成群的蝗虫,但“儿郎”除了“儿子”的意思外,多指“青年男子”、“士兵”,其中用的最多的就是古人对士卒的称呼。比如,《刘知远诸宫调·第一二》:“东下幕下,遣儿郎惯甲披衣,南北槽头,催战马盘缰坠蹬”,以及《水浒传·第五五回》:“惯战儿郎,个个英雄如子路”等。 [6] 此外,本句语境中“儿郎”前动词“率领”的相关搭配,一般是“率领士兵”、“率领军队”等,且译为“士兵”更能体现出蝗虫群数量之庞大。因此,将“儿郎”译为“sons”属误译,将该词译为“army”更能体现出原句中强烈的文化意象,即“I am the Locust God, leading my army to a grand feast”。
总的来看,在电影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必要时需充分发挥有意识的“创造性叛逆”,提升电影字幕的翻译质量,使目的语观众收获相同的文化感受与艺术体验。同时要谨防“误译”现象,译者应提高自身文化敏锐度,突破不同国家、民族语言、文化习俗等之间的差异,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从而在翻译过程中,准确地向目的语观众传递文化内涵,使电影在译语受众圈获得认可,传播中国文化。
5. 总结
本文基于译介学的视角,通过实例分析了《天书奇谭》这部国产动画电影的字幕翻译方法,并分析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否传达出原句的文化意象。译介学是比较文学和翻译学碰撞产生出的新领域,它认为翻译是一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活动,因翻译行为不仅仅是在语言层面的转换,还应该在忠实的基础之上传达出源语的文化意象,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目标,能够使海外观众接纳国产电影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情趣、价值观体系等。
同时,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加密不可分,本影片中,译介学理论对分析字幕英译有指导意义,也为国产电影字幕外译提供了参考。因此,将目光聚焦于提高电影字幕翻译质量,可让我国国产电影的发展越来越好,吸引不同层次的海外观众,更好地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