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的“课程思政”工作,已在全国各高校的专业教学中全面推进 [1] [2] [3] [4] [5] 。如何发掘各学科、专业和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内涵,如何“如盐溶于水”般地融入实际教学,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3] [4] 。通信电子线路作为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主要基于无线信号的发射和接收的基本原理,讲述无线发射链路中本地振荡器、功率放大器、调幅/调频调制以及无线接收链路中小信号放大器、混频器、检波器、解调器等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与电路设计,是无线通识、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的先修课程,也是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5G新基建、智慧城市建设等国家重大领域应用的技术基础 [5] 。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高新的技术和人才保障,必须拥有高新的自主技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作为国家安全和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通信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通信电子线路,其教学内容的各个环节均具有较丰富和深刻的思政元素,其知识和技能体现了国家和地方工业发展、产业进步所需的重要技术,其工程应用与创新发展,是关系到国家和地方科技引领、产业高地建立的重要内容。
2.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思政内涵分析
现代通信技术是随着现代数学与数理统计理论、半导体物理与材料科学、计算机与网络科学、电子与信息科学等技术领域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上述与国防战备、航空航天、经济发展、国际合作等密切相关的先进技术,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应用中得到最广泛的应用。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以及相近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基本的通信电子线路理论知识,掌握通信系统中各种功能单元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具有进行单元电路分析、设计、开发、管理和维护的基本能力,以及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课程能够实现的政治思想素质目标如下。
通过对中国无线电(无线通信)发展历史的讲解和有关理论及技术建立过程,了解前辈们在建国初期立志报国,发展中国无线通信事业发展过程中如何自主创新,砥砺前行,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报国的初心,和复兴民族大业、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从通信学科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作用的角度出发,以杰出贡献者研究工作为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全过程各环节,突出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促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3.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在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遵循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标准与原则,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主要注重做好下述事项。
1) 在教学目标方面
课程在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基础上,新设立“政治思想素质目标”,来体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在“政治思想素质目标”中,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运用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科学观念、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在教学内容方面
本课程围绕“课程思政”目标,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通信电子线路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报国初心,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匠精神”教育。
3) 在思政案例设计方面
按课程章节内容拟定的各单元课程思政元素及其育人目标如表1所示,授课教师在大纲制定、教案设计、实际授课过程中,有机融入相应思政元素,丰富学生认知,加深学生思想认识,提高学习动力与兴趣。

Table 1.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chapters and their educational goals
表1. 课程章节思政元素及其育人目标
※上述思政元素、思政育人目标,及其与其关联的思政案例设计,与当前时事与政治、国家与国际事件发展联系,及时更新和补充。
4.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4.1. 教学实施过程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简述如下。
在教师课程思政活动的组织与引导中,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思政教学过程”,在情感上实现从体会到感动、从感动到共鸣的自发式情感升华,在“政治思想与国家意识”和“公民素质与道德修养”两个方面完成学生的德育工作。
从课程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来源和发展、国家与安全、应用与市场、产业与国家战略、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中,以及专业知识与技能内涵的价值观、哲学、思想、思维、逻辑、情感等中发掘思政元素融入教学。
将课程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模块,和与之对应的“思政”点、“思政线”、“思政面”进行整合,即知识技能讲解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
从课程知识与技术外延中发掘思政元素,包括:大师成长道路,学科发展史,国家安全中的作用,领军人物与企业,国家战略等。
在课程实验、实践过程中的制度遵守,环保安全,客观、严谨的科学观训练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发现与质疑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等。
对比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过程,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中加入催化剂–思政元素,进行隐性融入内化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使思政教育和教学工作并行,共同促进人才培养的质量。
以通信电子线路课程的“绪论”章节的第一次课为例,如表2所示按一堂课课时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每5分钟为一阶段。在课程的课程内容、性质、基本概念介绍后,进行学生分组讨论与启发式问答互动,让学生从生活实际、社会现状中发现身边的主要通信系统,并总结现代通信系统的主要分类及发展。随后进入“课程思政”教学的“情感互动”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情感共鸣”,自行体会国家科技发展的艰辛、老一辈科学家报国热情,以及对国家“5G新基建”战略的理解。在课程最后的“议一议”、“评一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让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政治思想上的升华得到进一步的凝练与提升,达成“课程思政”育人教学目标。

Table 2. Example of teaching segment design based on one class hour
表2. 按一堂课的课时进行的教学环节设计示例
4.2. 教学过程考核
在课程教学过程考核方面,本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考核主要进行了下述措施。
1) 课程教学考核注重完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将课堂教学效果评估向人文素质、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感、环境伦理道德、全球意识等维度延伸,加强对学生根植正确理想信念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教育;
2) 在课程教学及建设过程中,建立健全了多元评价机制,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3) 课程教学注重完善质量反馈制度,注重学生对课堂“思政”教学质量的反馈和改进,扩大学生课程“思政”教学反馈范围,充分利用教学质量监控网络平台,实时了解学生课堂吸收率和满意度,以便及时跟进、改进和提高,将“思政”评价融入课程考核的各环节;
4) 在课程考核的课内实践(实验)环节,主要在该考核的平时成绩中,加入“思政”评价的内容,包括团结与互助、纪律与责任等政治思想素质目标达成的考核;
5) 在课程考核的综合作业环节,主要在该考核中加入至少1次的“思政”主题的报告撰写,进行评分考核,计入综合作业分;
6) 在课程考核的课堂讨论环节,通过在课堂/课程平台讨论区/慕课堂/QQ群中进行思政实例的讨论,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在互动中,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目标达成进行评价;
7) 在课程考试的期末考试环节,加入3~5分左右的“思政”主题试题,涵盖“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案例中提及的先进人物、重大事件、先进技术等,以及课后作业中,教师布置的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询的“思政”案例等。
5. 教学效果分析与体会
本课程为通信工程专业基础课,亦可为物联网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课。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对无线通信中的发送系统和接收系统的功能模块的电路组成、基本原理、硬件设计、性能特点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5.1. 教学效果分析
课程的相关知识、技术和应用,与国防战备、航空航天、国民经济等重大领域密切相关,基于此,本课程的思政工作紧紧围绕“爱国主义”进行展开,结合“中国梦”实现的历史使命,为学生们进行“科技强国”、“自主创新”为主的思政教育。课程技术性强,因而课内实验和课外实践较多,而实践性环节是课程思政内容中,团结协作、遵章守纪、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精神培养的最好载体。课程与当前国家的“5G新基建”等重大战略密切相关,因而本课程在教学中紧扣时政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同时积极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将“虚拟/增强现实(VR/AR)”等技术与课程教学、思政工作协同进行,共同致力于育人质量的提高。
在政治思想和国家意识方面,学生通过课程思政的学习,极大地增强了自身的国家忧患、国家安全意识,具有国际视野,对民族复兴的大业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将“科技强国”的理念和自身的刻苦学习良好的结合,从而立大志,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满怀报国热情,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在公民素质和道德修养方面,学生通过课程思政的学习,在人格发展上,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个人素质上,培养了创新精神、钻研精神和奉献精神,在个人品德上,锻炼了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作风,增强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与规范的修养,在能力发展上,接受了辩证唯物论、科学发展观的教育。
“中国梦”实现的基础是“科技强国”,国家的强大,需要高新的自主技术。在“中国梦”的指引下,我国新时期的高校教育体系必将进一步完善,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在高校的通信类、计算机类、机械类等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作用,当代大学生的国家忧患意识、爱国主义热情必将进一步增强,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甄别真伪,抵制金钱至上、利己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从而坚守本心,坚定信念,摒弃“金钱观”、“权力观”,像我国的老一辈革命家和建设者一样,“国之所需,即我之所需”,心怀报国之初心,把所知所学与国家发展、科技进步、区域繁荣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站在更高的起点、具有更高的追求,更好地进行大学专业的学习和训练。
5.2. 课程思政教学体会
通过通信电子线路的课程思政教学,从专业建设、教学质量提高的宏观层次有下述教学体会。
1) 加强“教学 + 思政”教育平台建设,保障专业建设顺利实施
通信工程专业特别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积极拓展线上平台作为课程思政的“第三课堂”。在线上平台上,师生就专业学习、职业发展、行业状况等主题进行深入和广泛的交流和互通,师生共同进步,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同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
2) 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督,保障专业教学质量
围绕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的运行及其特点,全方位设计质量保证的维度和指标类别。按照学前、学中、学后的逻辑顺序构建质量监督和保证指标体系。从学习前的教情、学情、资源建设到学中的学生学习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再到学后的学习效果等多维度设置指标,使“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督和保证指标能够全面覆盖、运行于教学的各个层面,为师生及时评价、反馈、改进“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撑。
3) 加强“课程思政”教学信息的反馈,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信息反馈,通过师生之间的双向信息反馈,加强沟通和协调,及时改进“课程思政”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因此加强“课程思政”教学信息反馈机制成为有效沟通、促进“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重要保障。
6. 结束语
坚定学生“学好通信技术,实现科技强国”的理念,是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教学的主要思政目标。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不应该成为课程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外的额外学习任务,而是隐含在各知识点、技能点的讲解中,不占用课堂资源,也不死板地说教。充分发挥“思政育人”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的提升作用,将“课程思政”教学作为专业建设、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从而以点带面,全面融入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学改革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21JSJG707);常州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xxjk2022-3);常州工学院“课程思政”建设项目(项目编号:30120300100-22-kfk01;30120300100-jxtd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