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新时代高校要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要坚持不懈地培育优良的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高等院校的学风建设是彰显高等学府办学理念及教学水平尤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良好的学习风气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精神力量,激励新时代学生们坚定自我理想与信念,为梦想拼搏,努力成长成才 [1] 。新时代的辅导员是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也是高校管理学生维度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对于端正新时代大学生主观学习态度、改善不良学习习惯,营造良好的学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辅导员应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多维度加强学风建设,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2. 高校本科生学风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2.1. 调研方式
为全面了解当前学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课题组成员所在学院为例,对学风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本研究采用了不记名调查的方式,针对学院部分本科生开展问卷调查。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发放了《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学风建设调查问卷》,并组织学生代表开展了学风建设座谈会,结合实地查访的方式采集第一手数据,发掘学院目前在学风建设方面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方法与路径,希望对今后改善新时代大学生学风建设提供借鉴的有利依据。
2.2. 调研开展情况
本研究回收有效问卷共282份,调查覆盖了本学院大各年级的大学生。为全方位了解当前学院的学风现状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部分问题,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34题,问卷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分别为“学生基本信息”、“学习态度与目的”、“学风的评价”以及“对学院学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此外,每班选派了两名学生代表(其中一名学生为学习委员)共34人,及学院党委副书记、班主任和辅导员参加了学风建设座谈会。学生代表们积极反映了学院目前课堂纪律、早操、晚自习、宿舍学习风气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
2.3. 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多种形式的调研发现,当前新时代大学生的学风良好,绝大多数的学生在现阶段的学习目标上有着较明确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刻苦学习有多重要,他们志存高远、积极进取,展示出了自我认可、自立自强、自主果敢的精神风貌。然后,通过进一步分析发掘新时代大学生学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3.1. 大一新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是形成优良学风的基础。明确的目标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推动和促进自身学习发展 [2] 。
根据问卷、访谈调查的结果可以得知,新时代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目的集中在: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掌握一技之长,为就业打好基、学好本领,奉献社会等。有一点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担忧的是,约有12%的学生表示他们上大学没有学习目标或者仅仅是为了拿毕业证,目标定位不清晰,经进一步分析,这部分学生大部分为大一学生。
在高中及以前,学生们大都只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考大学”,初入大学的学生面对大学的自由,他们会迷失自我,有的学生逐渐解开“枷锁”,出现“放飞自我”的现象,缺失了学习目标意识,这都不利于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对优良学风的形成与推进起到抑制作用。这些情况应当引起学院、教师及家长的重视。大一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处于大学学习和生活的开端,易对今后的学业生涯茫然无措,所以应引导大一学生进行生涯探索,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
2.3.2. 学习行为中存在不良表现
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行为中,存在许多共同的不良的行为表现,如:上课睡觉、作业抄袭、迟到等等。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52.48%的学生曾经有过类似上课睡觉的现象,49.65%的学生有过作业抄袭行为,37.23%的学生有造成迟到的不良行为,17.02%的学生有过逃课的不良行为,16.31%的学生有过早退行为。从此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在新时代高校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各种不良的学习行为。

Table 1. The frequency of bad learning behavior
表1. 不良学习行为发生的频率
2.3.3. 绝大部分大学生在学业方面有困难
当问到“在学习方面存在哪些困难?”时,60.28%学生反映学习的时间规划存在困难,38.65%学生反映接受不了老师的授课风格,21.63%学生表示部分课程本身难度太大。其中,多数学生认为大学物理、高等数学、核反应堆物理分析方法、大学英语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70.57%学生在回答“临近期末,最希望得到哪种学业帮扶”时,表示最希望教师能在考试前发放学习资料,52.13%学生表示最希望教师考前串讲,42.2%学生表示教师能够为他们定期答疑,此外还希望得到应试技巧分享、自习周活动、优秀笔记展览等帮扶(图1)。
此外,63.48%的学生存在学习后劲不足的现象。经深入分析导致学习后劲匮乏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学生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学习缺乏必要的主动性;有学习目标但毅力不足,学习总是半途而废;有些学生在一些基础性课程上基础较差,心有余而力不足。

Figure 1. The academic help of college students want
图1. 最希望得到的学业帮扶
2.3.4. 学生对学风的评价
对班级学风的评价一般。41.9%的被调查学生肯定自己所在班级的班风比较好或十分好,45.81%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班级的班风处于一般水平,12.29%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班级的班风比较差或十分差,对班风的评价如图2所示。究其原因,大部分的学生认为造成不良学风的主要原因是自身懒惰、沉迷于网络游戏、对学习不感兴趣,厌学、老师讲课枯燥无聊以及其他事务(兼职、团学活动、找工作等)占用上课时间等。此外,学生认为班集体和宿舍的整体氛围对良好学风的影响程度较高。

Figure 2. College students’ evaluation of class style
图2. 学生对班风的评价
对学院学风的评价较好。53.9%的被调查学生认为院风浓厚或者比较浓厚,35.82%的学生认为院风一般,6.38%的学生认为院风比较差,还有3.9%的学生认为学院学习风气犹如一盘散沙,对学院风的评价如图3所示。经进一步深入调研发现学生认为学院学风建设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缺乏激励机制、教学设备不足、竞争力不足、课程设计不合理等。
大部分学生认为学院在执行校规校级时比较严格。学院管理严格,学生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如果学生因为违反了校纪校规,受到了惩罚,其他的学生肯定会引以为鉴,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从而学院的风气也会得到改善。

Figure 3. College students’ evaluation of school style
图3. 学生对院风的评价
学生建议教师在知识讲解时加入案例、合理安排课表。33.69%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学院教师的授课质量特别高,43.97%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学院教师的授课质量比较高,18.79%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学院教师的授课质量一般,还有3.54%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学院教师的授课质量比较差或特别差。小部分学生建议教师在讲授一些比较难的课程时,应多加入一些案例,促进他们对于新知识的理解。老师应开展启发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本来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气氛活跃起来。
大部分学生对于学院的课程安排比较满意,但是通过访谈发现,部分学生反映每个学期安排的课程量不够平均,认为大三课程过多,而大一、大二课程偏少。此外,学生们在课程安排方面提出的一个共同建议是合理安排体育课的时间,尽量放在上午或下午最后一节课,不宜上完体育课又紧着去教室上理论课。总体而言,学生对于学院的教学比较满意。
3. 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方法与路径
辅导员不仅是老师,也是新时代大学生们的朋友,高校管理学生维度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对于端正大学生主观学习态度、改善不良学习习惯,营造良好的学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通过组织开展主题班会、谈心谈话、入学教育、加强与任课教师联系等多种方式,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加强学风建设,从而引导、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习惯,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在辅导员视角下,本研究总结了从以下三方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
3.1. 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孔子说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古代,我国的治国思想主张“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对于大学生学风建设有启示、借鉴意义。开展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学风的建设,在进行“法治”的同时加以“德治”可以更好的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思政教育可以促进学风建设,两者在互相渗透的一体化层面 [3]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要以思政教育为主要抓手,着力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心理的健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等,保障学风建设的正确导向。
3.1.1. 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增强新时代大学生身上的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各界杰出青年代表座谈时着重强调:“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 [4] 。
本课题组成立了党史学习教育辅导员宣讲团,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党史宣讲活动,加强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充分发扬以党史鉴今、以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思想引领,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正确树立学习目标,强化社会责任感,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力,激发学习热情。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组建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专业特色活动、党史知识竞赛、学生勤工俭学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找到学习的自信心,提升综合素质,逐步培养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勇于奉献的品质等,促进大学生优良学风的形成。
3.1.2. 重视大学生心理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新时代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和就业竞争与日俱增,导致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良好的心理是保证学生们学习活动的保障和基础,应加强对他们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保障大学生拥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对建设优良学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辅导员要讲好《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公共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必修课。必须由拥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专门教师或者辅导员担任主讲教师,应承担所带学生所在班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创新授课方式,适当增加这门课堂中的互动环节,进而增加与学生多方位接触的机会,可以通过多渠道关心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辅导员应定期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恋爱心理等进行摸排,每周至少约谈2~3名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尤其应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是潜伏的,具有隐藏性和即时性,同时要发挥心理保健员等班干的作用,全方位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针对有些心理问题较突出的学生,辅导员应与学校挂点的心理学教师加强联系,共同管理。
3.1.3. 完善职业生涯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据统计2022届毕业生规模达超一千万,大学生们的就业压力和就业形势不断加剧,在此趋势下,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显得迫在眉睫。
当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就应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并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要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运用不同方式来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大一时期,辅导员可以借助新生入学教育的机会,邀请专业教师对大一新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辅助学生对大学四年的学业做好规划,让学生思考初步的职业发展方向。大二、大三时期,指导学生进行职业测评,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邀请同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学生代表传递经验,交流学业规划、职业选择等,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大四阶段,组织专业实习,提升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制定个人简历,传授面试技巧;针对求职信心不足的毕业生,要帮助其找到自身优点和优势,扬长避短,疏导他们的就业焦虑情绪;针对就业期望高的毕业生,要通过谈心谈话,端正其对就业形势的认知,引导其合理定位,鼓励先就业、再择业。
3.2. 完善学风制度管理,普及大学生学习准则
良好的学风不仅仅要靠每位学生的自律性,还需要健全的相关管理制度加以约束才能形成。因此,完善学风管理制度,划分明确的奖惩制度,可以帮助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机制和严格的管理体系,有利于引导和鼓励学生遵守各项制度从而形成优良的学风。
3.2.1. 加强入学管理,遵守校规校纪
开好头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起到促进的作用。从新生报到入学开始,学校要求每位新生认真学习本校所有的制度,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学生年级大会等形式解读学籍管理细则、学生违反考试纪律处理规定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学生违纪处分规定等日常管理规定,让新生对各类规章制度有深刻的认识,对新生今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作风奠定基础。
3.2.2. 改善考勤制度,提升课堂出勤率
通过不定期教学秩序检查发现,大学生中经常出现迟到、无理早退、无故旷课等现象。由此可见,需要进一步综合完善现有课堂的考勤制度,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真实想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合理的时间观念,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集体纪律观念,提高和优化大学课堂的出勤率,使大学课堂“活起来”。第一,制定严格的课堂考勤制度。任课教师和班级学生干部在上课前进行考勤,将考勤汇总结果与课程平时成绩挂钩,从根本上解决课堂出勤率低等问题,激发起学生听课、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对平时旷课比较多的学生进行教育,并进行院级通报批评。第二,要从源头上查找原因。辅导员和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寝室,了解迟到、早退、无故旷课等行为的原因,协助任课老师更好地提高到课率,第三,班干部要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并对不良的学习行为进行监督和制止。学院辅导员及班主任要做好管理工作,增加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督察的频率,更好地掌握班级的学风班风情况,提高学生上课的“抬头率”,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进而显著提高课堂学习成效。
3.2.3. 严抓过程管理,严管考风考纪
加强对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和管理,将学生在校的平时表现考核与考试成绩挂钩,能有效促进教师和学生不断改进教学目标及进程,改善教师不合理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不合理的学习方法。专业课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课堂举手提问、课后作业、看书学习笔记、期中测试等不同方式来综合掌握每位大学生不同的学习表现,学期末将过程性考核的结果按既定的比例计入学期结束的成绩当中,提高新时代大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其次,严肃考风考纪。在考试中出现舞弊是一种对有悖诚信的不良行为,违反了校规校纪。辅导员应定期召开班会加强对诚信教育,对于考试中的舞弊行为严加惩治,杜绝考试作弊的行为。
3.3. 优化学风教育环境,推动优秀风气的生成
3.3.1. 优化学院环境,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学院环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院办学理念、发展方向、院风院纪等思想层面因素的其中体现。也是熏陶大学生学习价值观、精神文明观形成的重要环节。优化学院环境,可以从传承校史校训、掌握学院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向等方面,推进大学生学风建设。教师可以最直接地接触到大学生思想行为动态,可以用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引导和纠正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因此教师要做到言传与身教紧密结合,率先垂范,以德育人,广泛宣传教学纪律、考试要求和学习规范,为大学生学风教育提供牢靠的保障,将优良学风建设从思想认知层面落实到实践建设之中。可以定期组织任课教师为有学习方面问题的学生集中答疑,在考前传授应试技巧,帮助巩固复习。
3.3.2. 优化班级环境,发扬班级干部职能
班级是新时代学校教学管理的基本元,更是学风建设的关键组成 [5] 。良好的班级环境给班集体成员的影响是循序渐进的,对今后的全面发展起到正面的激励作用。因此,塑造良好的班级环境,要选拔和培养一批学习成绩优异、道德品质端正、乐于奉献的班干部队伍,发扬学生干部领头羊作用,带动班级营造出优良美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其次,需要充分调动班级干部的主观能动性,让班级干部恰如其分的融入班级的日常管理,使班级体的向心力不断提高。
3.3.3. 优化宿舍环境,创建文明和谐寝室
集体宿舍是大学生在校生日常生活、学习、成长的营地。学生寝室是没有老师的教室,是学风建设的重要阵地。营造优良的宿舍环境,有利于增加寝室同学之间相互的友谊,有利于加强班级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当代大学生阳光乐观、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精神风貌的养成。创建一个和谐团结的寝室集体,更是优良新时代学风形成的重要根基。第一,要加强寝室自律教育,要求学生严格控制在寝室的上网时间,利用在寝室的时间学习课堂以外的知识,开拓视野,同时也要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功能,及时制止和警示网络成瘾学生。第二,开展多样化的寝室集体文化活动,建设温馨和谐舒适轻松的寝室大家庭的氛围,提升学生的宿舍学习氛围。第三,在宿舍的每层楼开辟自习室和活动室,方便学生随时自习和进行体育锻炼,使寝室的功能多元化。优化宿舍环境,创建文明和谐寝室,是将教书育人、立德育人和管理育人三位一体化,是学风教育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必由之路。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学风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揭示了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问题,并基于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新时代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方法与路径。优良的学风是落实立德树人,开展五育并举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是普通高等院校进一步发展的核心“原动力”。学风建设需要长期坚持、持久的开展,不断改进、创新学风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健全学风建设科学体系,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