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工业增加值是工业统计重要的总量指标,也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增加值率是计算工业发展速度的重要数据之一,成本费用调查是得出地区工业增加值率的重要途径 [1] 。2022年是成本费用调查年报改革首年,以往的抽样调查转变为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调查,能够有效提高地区平均工业增加值率的准确性 [2] 。
本文以2022年规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为主要研究内容,全面分析了规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开展的目的与意义,并结合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的重点,从调查原则及关键指标、重点研究对象归类、基础调查工作存在问题等方面详细分析和总结了成本费用调查工作的核心。此外,为进一步提升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成本费用调查的认识,以经济指标统计、企业降本增效和产品结构调整以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等为重点研究方向,全面开展规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对地区社会经济的重要性研究,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2. 开展规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2.1. 调查的目的
2.1.1. 确保工业增加值计算统一规范
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工业统计制度文件,成本费用调查报表填报的相关指标较多且比较复杂,现行会计制度财务口径与统计口径存在细微差异,开展成本费用调查能够及时提高企业财务人员与统计人员相关财务知识储备 [3] ,纠正数据填报过程中的理解偏差,建立起数据填报与工业增加值计算的统一规范。
2.1.2. 提升工业增加值率核算准确度
按照国家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制度扩大调查对象范围要求,全面开展规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率核算调查,提高行业企业覆盖广度与深度,能够有效提升地区工业增加值率测算的精准度 [4] 。
2.2. 调查意义
2.2.1. 推动企业优化成本管理、提升市场竞争力
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是为进一步完善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而进行的重要的工业统计制度方法改革,通过建立成本费用调查制度,利用相关平台数据收集工作,是深度剖析企业生产经营真实情况的一把密钥,可以深入了解企业成本费用的构成及影响因素。开展成本费用调查,有助于企业了解自身存在的现实问题、加强成本费用控制、增强财务约束能力,实现成本管理优化、经济效益提升、成本费用降低,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5] [6] 。
2.2.2. 助力政府做到“全面监测”和科学决策
成本费用调查是经济普查的一项配套工作,搞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工作,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要求,是维护统计权威的需要,也是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规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可全面摸底重点企业发展情况,推进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多维关注、长期跟进,牢牢把握区域企业规模变化、生产效益和结构特征等情况,结合长期审核数据的经验,对区域产业竞争能力以及行业地位等进行数据审验和评估。具体而言,一是及时掌握工业企业运行趋势。提前找到突发情况应对方法,为政府部门精确掌握家底、全面分析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科学制定地区工业发展政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7] 。二是便于制定更加精准的扶持政策。通过工业企业全覆盖的成本费用调查,可以掌握企业发展的现状和不足,摸清工业企业成本费用来源和结构,从而精准制定减税降费政策,帮助工业企业渡过生产经营难关 [8] 。
2.2.3. 特殊年份具有历史性重要意义
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核心增长引擎,工业增加值数据反映了工业生产的快与慢、经济增长的冷与热,工业稳则经济稳。成本费用调查表指标多、范围广,包含大量规上工业企业的重要财务基础数据,既是规上工业年报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填报难度较大的报表。做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分析工业增加值数据,将具有更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 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重点分析
3.1. 明确调查原则及关键指标
3.1.1. 数据填报原则
“产品制造成本跟着产值走”。只要计算工业总产值,就要计算相应的产品制造成本,不计算工业产值的业务不填写制造成本(包括直接材料消耗、生产部门人员薪酬),非工业业务发生的成本,不计入制造成本(例如:技术服务,买进卖出,房屋租赁),以便在后续计算出准确的工业增加值率。
“不重不漏”。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不重复,二是不遗漏。不重复指由于企业的会计明细科目设置不尽相同,被调查企业可按照会计核算中实际使用的费用划分方法和核算方法进行填报,但要注意指标填报不能重复。不遗漏指成本费用调查表不可能将企业的费用明细项目列全,为避免费用遗漏,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项下都设置了其他项,企业应避免相关成本费用填报遗漏。
填写企业实际情况。制造成本只填写企业直接发生的金额,如委托加工,成本中只包含企业购买的原材料费、支付的加工费。受托企业发生的成本不计入(以加工费形式包含在制造成本中);企业为雇佣职工,承担的各种费用,只填写与受雇人员、政府之间对经营成果的分配,比如企业计提的应支付给员工的工资、福利费,为职工计提的工会经费、教育经费等,以及企业上交给相关部门的社保费、住房公积金等,制造成本中个人承担的社保、公积金,不需要计算。
3.1.2. 会计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要划分清楚工业企业现阶段成本和非现阶段成本的界限。重点解决跨阶段费用分配,若是在本阶段内实际发生的,一律归属于本期成本负担的费用,不管款项是否已经支付,都作为本期成本处理,若是不实际发生的,不属于本期成本费用,很多钱已经支付,依然不可作为本期成本。
相关性原则。工业企业应遵循相关性原则划分明确的部门界限,从而加强企业管理者的需求。企业内部各生产部门的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零部件的转移,应完成必要的手续与凭证,对发生地点和受益部门进行归集,对于集体费用,要按比例在每个部门之间进行分配。在生产许多种产品的企业里需要划分出各个产品生产成本的界限,如果是能明确地知道是哪个产品的生产费用,就直接计算到该产品的制造成本中,若是许多产品一起消耗的费用,就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许多产品的成本中。
分期核算性原则。工业企业为了取得一定期间所生产产品的成本,必须将连续的生产活动按一定阶段(如月、季、年)划分为各个时期,分别计算各期产品的成本。成本核算的分期,必须与会计年度的分月、分季、分年相一致,这样可以便于利润的计算。
实际成本计价原则。工业企业生产所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要按实际耗用数量的实际单位成本计算、完工产品成本的计算要按实际发生的成本计算。
合法性原则。计入成本的费用都必须符合法律、法令、制度等的规定,不合规定的费用不能够计入成本。
一致性原则。成本核算所采用的方法必须保持前后期的一致,以使各期的成本资料有统一的口径,前后连贯、互相可比。
可靠性原则。包括真实性和可核实性。真实性就是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与客观的经济事项相一致,不应掺假,或人为地提高、降低成本。可核实性指成本核算资料按一定的原则由不同的会计人员加以核算,都能得到相同的结果。真实性和可核实性是为了保证成本核算信息的正确可靠。
3.1.3. 关键指标
本年折旧是当年的折旧金额,累计折旧是从固定资产开始使用计提折旧到计算时点的累计折旧,从金额上说,后者大于等于前者,后者包含了前者。本年折旧根据不同的折旧方法有不同的计算方法,计提折旧有4种方法,分别是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
劳动者报酬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使用的一个指标,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核算期内)以各种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全部报酬,主要包括货币工资、实物工资以及社会保险。劳动者报酬 = 董事会费 × 0.532 + 应付职工薪酬(本期贷方累计发生额) + 其他属于劳动者报酬的部分 + 差旅费 × 0.064 − 工会经费 × 0.4 − 职工教育经费。
生产税净额是各部门向政府支付的生产税与政府向各部门支付的生产补贴相抵之后的差额。生产税净额 = 税金及附加 − 其他收益 + 上交政府的各项非税费用 + 应交增值税 + 水电费(其中:上缴的各项税费)。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这些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
营业盈余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等。营业盈余 = 上交管理费用 + (利息费用 − 利息收入) × 0.06 − 资产减值损失 + 营业利润 + 工会经费 × 0.4 − 投资收益 −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 资产处置收益 − 信用减值损失 − 净敞口套期收益。
中间投入是一定时期内所有常驻单位在生产或提供货物与服务活动过程中,消耗和转换的所有非固定资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 = 制造成本 + 销售费用 + 管理费用 + 研发费用 + 财务费用 − 本年折旧 − 应付职工薪酬(本期贷方累计发生额) + 职工教育经费 − 其他属于劳动者报酬的部分 − 上交政府的各项非税费用 − 上缴的各项税费 − 差旅费 × 0.064 − 董事会费 × 0.532 + 利息收入 × 0.06 − 利息费用 × 0.06。工业企业中间投入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而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
3.2. 做好重点研究对象归类
3.2.1. 分类依据及原则
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性,结合规上工业企业发展实际情况,以企业工业总产值、本年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中间投入等关键指标为重点,运用不同指标划分不同研究对象类型。以工业总产值划分大中小企业类型,企业所属行业代码划分行业类企业类型,产业链配套情况划分产业链链主配套类型,地区对特性领域和方向的扶持划分专精特新企业类型、高新技术企业类型、战略性新兴企业类型,成本费用调查过程产生的特殊现象划分典型调查企业类型,按照“全面覆盖、重点突出、树立典型”等原则入手,分析不同类型规上工业企业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2.2. 典型研究对象类型
大中小企业类型。按照企业年度工业总产值规模及员工总人数,对地区规上工业企业进行划分,年工业总产值上亿的大企业,五千万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两千万以上的为小企业。
重点行业类型。根据企业所属的行业代码类型,按照国家统一标准进行重点行业分类,对同一地区、同一代码企业数量超过5家进行划分,得出地区重点行业集聚发展情况。
产业链链主配套类型。在全面梳理地区产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以链主企业为核心,以链主企业产品配件生产、成品包装需要等为主要内容,梳理以产业链链主为核心的配套企业发展情况,形成以不同产业链为中心的产业链链主配套类型。
其他特殊企业划分。以国家和地区重点扶持、企业规模、企业实力为核心,划分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企业等特殊企业类型。
典型调查企业类型。根据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部分企业工业增加值率较高、制造成本填写不准等情况进行重点分析,形成典型调查企业类型。
3.3. 及时发现并归类企业存在问题
3.3.1. 数据填报存在问题
企业领导对数据填报认识不足。大多数企业决策层不理解成本费用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对成本费用调查没有足够的认识,存在放任基层填报人员随意填写的现象。此外,由于成本费用测算表中指标涉及部门多、业务牵涉广,决策统筹推进意识不够,分工协作效果不佳。
企业配合详细填写相关数据意愿较低。由于企业更为注重的是自身是否盈利,因此对企业报表态度消极,不愿意配合。此外,调查表中涉及较多财务上的明细费用,企业填报起来顾虑较多,例如明细指标的填报是否会造成自身企业秘密的泄漏,从而影响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相关人员参与培训积极性不够。由于牵涉指标多,各指标之间联系紧密,组织相关培训活动过程中,参训人员存在因故缺席、主动接收性差、中途离场等问题,致使数据填报过程中企业统计人员业务不熟练、重复询问相关指标含义、直接从会计报表上摘录数据填到成本费用调查表等现象出现,直接增加工作人员对增加值率核算的时间成本。
3.3.2. 数据填报不规范
财务人员对统计指标理解不深且容易混淆。从成本费用调查表上报情况看,统计人员对个别指标容易混淆,造成报表中出现不会填、不敢填、填不准的情况。如应付职工薪酬与从业人员工资总额、运输费和汽车费、直接材料消耗和机物料消耗、上交的管理费和上交的各种专项费用、制造成本和主营业务成本、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等指标。以应付职工薪酬与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为例,统计人员认为两个指标的涵义和范围等同,但实际上二者有所区别,应付职工薪酬比成本费用表中各项费用工资及福利费合计要大。
填表过程中存在计算错误。由于成本费用调查制度与现行会计制度匹配性不足,部分指标含义不同,因此企业在计算时易出差错。例如有的企业在计算工业总产值时没有将半成品、在制品期初期末余额等纳入计算,有的企业将生产过程中的附属产品产值计算在内的同时将中间投入全部计算进去,导致增加值偏低。
3.3.3. 填报口径不一致
财务口径与统计口径存在差异。成本费用调查的明细科目多且细,会计的制造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明细与成本费用调查表中的制造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明细有很多地方不一致,填报时统计人员很容易填到其它项中。且大中型企业多是多元化经营,跨行业、跨门类的多种经营情况越来越多,企业的营业收入也包含非工业活动营业收入。成本费用调查的内容为企业会计决算的明细科目,填报也是取自会计决算数据,但是企业的期间费用很难划分到工业和非工业生产活动,实际上成本费用调查的数据是工业企业的成本费用,不是工业生产活动的成本费用,而工业总产值则是工业生产活动的总价值,两者的口径不一致。
填报数据换算单位口径存在误差。财务报表中的填报数据单位为元,而成本费用调查表中的填报数据单位为千元,两者之间单位的差异使得实际计算中很容易因单位换算的失误产生误差。统计人员在计算工业增加值率时,面对众多填报指标与繁杂的指标关系,极易出现工作疏漏,致使某个或某几个指标的单位忘记换算或换算错误,从而影响到工业增加值率的大小。
3.3.4. 龙头企业垄断导致过高议价能力
上游产品的批发价格降低,对下游企业利润产生了消极影响。产业链龙头企业与本地其他同行业企业对中间产品或服务有较大的需求和较强的议价能力,会使得下游行业垄断程度上升,从而会降低上游产品的批发价格,对上游企业利润产生了消极影响。并且龙头企业集团对上游供应商有着选择权,可以要求更好的配套服务、原材料及中间产品质量。
上游企业绩效和创新水平的提升抑制。下游行业垄断会对上游企业产品价格施加下行压力,从而对上游企业绩效和创新水平的提升产生抑制作用,现有理论研究发现垄断型相比于竞争型的下游行业不利于上游企业进行研发活动,上游企业研发创新的预期回报随着下游行业垄断程度递增而减少。
龙头企业抬高企业用工成本。工人供给不足,用工成本上升。产业链龙头企业增多可能导致本地劳动市场上的工人短期供给不足,由此将抬高其他企业的用工成本。龙头企业由于薪资水平较高,用工环境也较好,并不存在招不到工人的问题,节后返工率明显较高,缺工问题主要出现在那些中小企业。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小企业为了维持劳动力需求,不得不涨薪甚至去较偏僻地区开办分厂,这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产业链龙头企业也可以利用自身的市场地位和技术优势抑制本地企业成长。短期内,在地方有限的资源下,产业链龙头企业增多将对本地创新资源产生“虹吸效应”,而本地其他同行业企业在人才等本地创新资源的市场竞争中又往往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因而要获得这些创新要素资源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这种状况将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对企业成长产生抑制作用。而且,产业链龙头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可能限制创新知识的扩散,使得本地其他同行业企业面临更高的创新成本。
3.3.5. 不可抗力因素对工业企业发展影响明显
疫情导致生产复工受限。疫情爆发时,各地区设立管控区域以避免疫情扩散,管控区域内人员自行隔离在家,各类活动中止。各企业返工时间根据实际状况而所有不同,且疫情还处于扩散、防控的过程之中,员工实际返工意愿不强,而能否合理安排外地员工的隔离、能否为复产员工提供充足的防护物资、能否在复产期遵循疫情防控标准和事件处置流程等都是工业企业,尤其是大型用工企业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疫情导致物流运输停滞。一方面,为了控制疫情,有必要在高速公路进行通道管控和体温检测工作,部分地区因此阻断道路。另一方面,运输公司延长放假(何时复工也多未定)也使物流运力受到了影响。物流渠道阻滞、货物无法正常运输导致了库存快速累积,部分在途原材料也积压在港口待装卸运输,以至于工业企业面临着产成品无处可放、原材料供应跟进困难的情况,由此接连造成生产恢复过程迟滞、交货时间难以确定,较多订单面临延误。作为后果,生产企业将面临扣款,或者为避免扣款被迫采取加急、空运等方式来尽快交付订单,但这同样会产生更高的交货成本,导致企业损失增大。
疫情导致工业企业资金链承压增大。在推迟复工、外地员工被隔离期间,企业仍然面临固定费用支出,如租金、贷款利息等。同时,私营工业企业的资金链条已经普遍处于紧绷状态,应收账款净额同比增速上升,再加上固定支出不变,疫情带来的额外人工开支、复工推迟、订单交付延误,以及疫情防控期复产的高防护成本,这些困难都将对原本处于困境的企业产生更大的影响。
4. 规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对地区社会经济的重要性研究
4.1. 开展成本费用调查前期培训,能够有效避免出现因主观因素影响的经济指标统计问题
通过集中开展规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统计培训学习,全面提升后期经济指标数据源头测算精准性。从提高统计工作重要性认识上来看,各级统计部门应同财政、工信、税务等相关部门联手,利用各种时机向企业宣传成本费用调查的重要意义,引起企业对该项工作的重视,通过培训会宣传切实引起企业对成本费用调查的高度重视,从而确保调查表数据质量。从加强统计人员培训力度上来看,利用政策宣讲、主题沙龙等形式,邀请行业专家、专业注册会计人员对参与成本费用调查企业统计或会计人员进行系统完善培训,使其严格按照成本费用调查方案如实填报。从加强工业企业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工作来看,结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组织企业定期培训成本会计人员的技术能力,辅导会计人员的成本费用核算知识,让成本费用会计人员学会如何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以保证成本费用核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进一步促进企业建立健全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使其严格按照国家成本费用调查方案如实填报。
4.2. 利用成本费用调查,助力企业加大降本增效力度
从企业降本增效的情况来看,开展成本费用调查,能够有效推动地区规上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具体体现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变革现代化管理方式,实行成本目标管理与经济责任制相结合,强化成本核算,加强产、供、销、财务等环节管理,把生产成本中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资、制造费、行政费等项中每一项费用细化到单位产品成本中,变成本的静态控制为动态控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格局。
二是持续推动技术改造升级,以企业数字化转型为导向,引导企业注重工艺技术改革,积极采取新技术、新工艺节能降耗,从根本上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在达到产品质量目标的同时,保证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实施技改项目建设中应注意降低项目建设成本,注重以较少的投入求得较多的回报。
三是加强物流与仓储成本控制,全面梳理物流路线、各仓储布局、物流供应商选择方式,综合考虑各项费用的效益比对,切实降低物流费用,此外,加强物流信息化应用,加强各点的信息互通与衔接,减少等待成本,仓储合理的存货上下限,根据销售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加快存货周转速度,降低存货储存资金占用。
四是完善新产品成本核算体系,建立并完善新产品成本核算体系,分解反映产品研发成本、制造成本、销售成本核算,在产品定价时应结合单位边际定价和变动成本,对制造工艺较为复杂的产品线,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分配计算,提高市场价格变化的响应速度。
4.3. 企业成本费用调查,能为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提供依据
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开展成本费用调查对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全面了解产品特征,开展产品全面摸底调查,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发展趋势好、产品市场竞争力强等情况有底有数,做好产品分类建档,制订产品结构调整计划,把产品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
二是改造一批传统产品,引进少量新技术,更新部分关键设备,用新技术改造传统技术,使传统产品的技术水平得以改善或更新,逐步提高产品档次,此外,对销路不畅、效益不佳的产品,要区别情况,严格限制生产或淘汰。
三是壮大一批骨干产品,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看好的产品,制定具体的扶持政策、措施和计划,在政策、环境及生产要素上,实行重点扶持,重点培植,促使其迅速成长为骨干产品。
四是开发和引进一批新产品,实施新的财务和会计制度后,产品开发费用可实报实销,这对企业研制和引进新产品极为有利,企业应加快研制开发适应未来市场需要的产品,形成产品合理的梯次结构。
4.4. 规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是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
从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来看,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成本费用调查,能够有效推动区域加快构建全产业链体系,具有以下具体作用。
一是打破上游企业垄断,促进上下游产业共同发展。逐步开放上游行业,利用上游行业引入的市场竞争机制、监督机制和淘汰机制,降低行业的准入门槛,减少低效率企业隐形补贴,采用市场化手段提高上游企业技术外溢效应,构建共享机制和发展平台经济等方式提高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技术和产品的消化吸收能力。
二是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生存空间。上游垄断虽然强化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促进了下游企业技术创新,但这种倒逼机制使下游企业生存成本相对提高,本质上恶化了下游企业市场环境,加速下游相对较为脆弱的中小企业退出市场,降低了企业生存概率。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差异化政策来降低上游垄断带来的负面效果,在上游垄断形成的规模经济下,保障良好的技术创新生态,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空间,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生存概率。
三是依靠信息技术支撑,构建智能制造产业链。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通过数据互联、信息互通等方式,围绕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运维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整合相关价值主体和制造资源,最终实现工业全业务流程的闭环优化。利用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传统模式,让产品演化为一系列基于数据智能的服务,扩展产品价值空间。
5. 结论
5.1. 成本费用调查对象分类是调查工作的首要任务
工业企业、建筑业企业、商贸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的增加值率测算方法不同,规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针对的是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增加值测算公式是根据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特征量身打造的。因此,在开展规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时,应首要关注调查对象所在的行业类别,务必保证行业代码的正确性。
5.2. 区域规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的关键取决于大企业
开展规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的最主要目的是测算地区工业平均增加值率,虽然从测算的数值来看,单个大企业的增加值率普遍低于行业增加值率和地区平均增加值率,但大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对地区的影响非常重大。因此,在调查地区平均增加值率过程中,确保大企业调查数据的准确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