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标志,铁器作为新金属冶炼工具在生产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关于中国什么时候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的问题,在考古发掘资料未获得重大突破之前仍有争议,但根据现有的考古发掘资料,有学者提出其大致为公元前6、7世纪,并指出最早冶炼和使用铁器的地区很可能是在楚国 [1] 。纪南城作为东周时期楚国重要的都城之一,曾是楚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探讨楚文化的代表性。在1979年对纪南城遗址中部龙桥河南侧的古井中发现了战国中国的铁釜,较之其他质料的炊器具有传热快、不易碰碎的等优点,显示出了战国时期楚国的冶铁水平,从侧面反映了楚国冶铁业的发达 [2] 。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铁作为一种昂贵的金属用料,持有铁器也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研究纪南城周边楚墓出土的铁农具,不仅可以反映楚人物质生产水平,也有利于更深入地探讨楚人的埋葬习俗。
根据铁器的功用可大致分为容器、生产工具、武器和杂器四类,铁质生产工具主要包括斧、锄、铲、臿、耒、镰、耙、䦆、凿、锥、锤、钻等 [3] 。以下将根据此分类整理纪南城周边楚墓出土铁质生产工具,并根据楚墓的时代和等级特征对出土的铁质生产工具进行浅析。
2. 纪南城周边楚墓出土铁质生产工具概况
根据考古资料显示,纪南城周边楚墓出土铁质生产工具斧、臿、镰、锛等共20件(见图1)。其中包山M2出土两类铁质生产工具,计斧2件、镰1件,斧出自东室,镰出自西室。包山M4出土两类铁质器物,计斧1件、镰1件,皆出自南室 [4] 。魏家草场M10的填土中出土臿2件 [5] 。嵠峨山M19出土斧1件,位于头箱 [6] 。雨台山M232出土臿1件,位于墓坑内。雨台山M58出土斧1件 [7] 。九店M419出土锛1件 [8] 。七星堰M116出土臿2件 [9] 。望山桥M1出土斧3件,皆出自西室 [10] 。塌冢M1出土斧1

Figure 1. Iron production tools unearthed from Chu tombs around Jinan Castle
图1. 纪南城周边随葬铁质生产工具数量表
件,位于边箱 [11] 。左冢M1出土斧1件,位于北室 [12] 。罗坡岗M32出土臿1件,罗坡岗M32由于葬具腐朽,臿位于墓圹底部南边 [13] 。郭店M1出土镰1件,放置于头箱 [14] (详细见附表1)。
3. 纪南城周边出土铁质生产工具类型学研究
1) 铁斧
纪南城周边出土铁斧较多,计10件。铁斧由斧身和木柄组装而成,除包山M2出土铁斧仅有木柄及雨台山M58出土铁斧残,其余均出土完整,斧长6~14.7、刃宽4~11.2厘米。根据铁斧斧头和斧柄的安装方式可分为A型和B型,A型铁斧在斧柄上部有长方形穿,长方形銎,銎内插长楔木,楔木微向内弧。楔头端凿长方形凸榫与斧柄头端的卯眼连接。B型铁斧前端方形,有一长方形铆眼。另用以长方形木榫固定斧与柄。其中A型又以单面刃与双面刃划分为Aa型与Ab型。
Aa型铁斧标本左冢M1N:37,斧身铁质,长方形,双面刃,侧视呈倒三角形。斧柄为整木雕成,端粗,中间细。斧柄握手部位的截面为椭圆形,头端截面近方形。斧长6、刃宽4、柄长46厘米(见图2)。

Figure 2. An iron axe numbered M1N:37 excavated from the Zuozuka Chu tomb
图2. 左冢M1N:37铁斧
Ab型铁斧标本沙冢M1B:44,斧身靴形,单面斜弧刃,扁六棱形銎,近銎处有一凸棱。柄上部设长方形榫头,手柄前端粗,截面近方形,后端略细,截面扁圆形。斧长10.6、刃宽9厘米。通高23.6厘米(见图3)。

Figure 3. An iron axe numbered M1B:44 was excavated from the tomb of Chu in the Sadozuk
图3. 沙冢M1B:44铁斧
B型铁斧标本嵠峨山M19:14,斧头铁质,双面弧刃较宽,木柄截面呈椭圆形,前端方形,有一长方形铆眼。另用以长方形木榫固定斧与柄。刃宽7.5厘米,柄长31.5厘米(见图4)。

Figure 4. An iron axe numbered M19:14 was unearthed from the Chu tomb of Song’a Mountain
图4. 嵠峨山M19:14
2) 铁臿
纪南城周边出土铁凿计5件。出土臿均为“凹”字形,銎部的下方及两边均有凹槽,便于安柄,刃两端外侈呈弧形。标本雨台山M232:4保存较好,通身黑色。高9.8、上部宽8、刃部宽11.2厘米(见图5)。

Figure 5. An iron hammer numbered M232:4 was excavated from the Chu tomb of Yutai Mountain
图5. 雨台山M232:4铁臿
3) 铁镰
纪南城周边出土铁镰3件,按照铁镰形制可分为A型和B型。
A型铁镰标本包山M4:37,弧背平刃,扁薄长方形柄,柄及背部有三道凸棱。镰柄插入木柄固定,木柄中部较细,截面为圆角方形,刃长8、柄长45.8厘米(见图6)。

Figure 6. An iron sickle numbered M4:37 was excavated from the Chu tomb of Baoshan
图6. 包山M4 : 37铁镰
B型铁镰。标本郭店M1:T35出土镰体呈新月状,背面光平,刃部和整个正面均作锯齿形。长18、宽3.8厘米(见图7)。

Figure 7. An iron sickle numbered M1:T35 unearthed from the Chu tomb of Guodian
图7. 郭店M1:T35铁镰
4) 铁锛
纪南城周边出土铁锛1件。标本九店M419:4,锛体与銎口均呈梯形,两面刃。残长9、銎长4.8~3.6、宽3.2厘米(见图8)。

Figure 8. An iron gong numbered M419:4 was unearthed from the Chu tomb of Jiudian
图8. 九店M419:4铁锛
5) 铁凿
纪南城周边出土铁凿1件。标本罗坡岗M32:15,上端残,截面半圆形,弧刃(见图9)。

Figure 9. An iron chisel numbered M32:15 excavated from the Chu tomb of Luo Pogang
图9. 罗坡岗M32:15铁凿
4. 纪南城周边楚墓出土铁质生产工具考古学文化特征
上一章整理了纪南城周边出土铁质生产工具的楚墓及数量和各铁质生产工具的形制,为进一步研究纪南城周边楚墓出土铁质生产工具的现象,本章节将对各铁质生产工具的考古学文化特征进行分析。
1) 纪南城周边出土铁质生产工具的时代特征
据考古资料显示,纪南城周边楚墓出土铁质生产工具的年代集中于战国中期至战国晚期,从战国中期开始,到战国晚期都有出现(见图10)。暂时没有在春秋楚墓中发现铁质生产工具。

Figure 10. Iron production tools unearthed from Chu tombs from different eras around Jinan City
图10. 纪南城周边楚墓出土铁质生产工具各时代数量表
据考古资料显示,战国中期楚墓出土铁质生产工具数量较多,出土12件,其中铁臿1件,斧9件,镰2件。战国中晚期楚墓出土4件,均为铁臿。战国晚期楚墓出土铁质生产工具数量渐少,出土4件,铁臿、镰、斧、凿各1件。
生产工具作为衡量生产力水平的标志,战国中期随葬铁器较多,战国晚期渐少,侧面反映出楚国国力由盛转衰的历程。战国中期随葬铁斧数量最多,可见铁斧在铁质生产工具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随楚墓时代进程可发现出土铁质生产工具的类型增多,可见铁质生产工具类型逐渐丰富、功用更加广泛。结合各类型铁质生产工具的数量变化上看也可发现随葬斧的楚墓减少,随葬臿的楚墓增多。
2) 纪南城周边出土铁质生产工具的等级特征
目前纪南城周边楚墓出土铁质生产工具的墓主人身份上至下大夫、元士、中下级士、下至平民等级均有,不同等级的墓葬出土的铁质生产工具有不同。在前文整理完毕楚墓出土铁质生产工具时代的基础上,结合各类土铁质生产工具楚墓的等级差异,归纳制成纪南城周边楚墓出土铁质生产工具等级分布表(见图11)。

Figure 11. Iron production tools unearthed from different grades of Chu tombs around Jinan City Chu tombs around Jinan City
图11. 纪南城周边楚墓出土铁质生产工具时代等级数量表
据考古资料显示,出土铁质生产工具的下大夫墓葬有包山M2、望山桥M1、塌冢M1、左冢M1,时代皆为战国中期,且均出土铁斧,其中包山M2出土铁斧2件伴有镰1件,望山桥M1出土铁斧3件,其余均只出土铁斧1件。出土铁质生产工具的元士墓葬有郭店M1、七星堰M116、包山M4,时代为战国中晚期及战国晚期,出土铁质生产工具包括铁镰、臿、斧。出土铁质生产工具的中下级士墓葬溪峨山M19、雨台山M58、魏家草场M10、九店M419、罗坡岗M32,时代从战国中期持续到战国晚期,出土铁质生产工具包括铁锛、臿、斧、凿。出土铁质生产工具的平民墓葬只有雨台山M232,时代为战国中期,出土铁臿1件。
依据考古资料,纪南城周边楚墓随葬铁质生产工具主要流行于士大夫阶层,这可能是由于铁矿石在当时作为制作材料较为昂贵,平民阶层难以拥有铁质生产工具并且作为随葬器物进入墓葬。随葬铁质生产工具的下大夫墓暂时仅在战国中期发现,结合考古资料和史料推断与战国晚期下大夫墓减少相关,且下大夫墓随葬铁质生产工具铁斧数量较多,占据主要地位,可从侧面反映出墓主的身份地位。
3) 小结
从以上整理的纪南城周边楚墓出土铁质生产工具考古学文化特征来看,平民墓葬随葬铁器较少,且仅在战国中期出现,这与铁矿石在当时作为稀缺资源有关。战国晚期只有士级墓葬随葬铁质生产工具,暂无下大夫墓葬、平民墓葬发现出土铁质生产工具。在各类铁质生产工具中,铁斧在下大夫、元士、中下级士墓葬中均有出土,并在战国中期墓葬中出土数量较多,且等级多为下大夫,余为中下级士,但战国晚期铁斧的出土数量渐少,仅在一座元士墓中出土,铁斧作为随葬器物在纪南城周边楚墓中跨越时代较长,不仅体现出铁斧在铁质生产工具的地位,并且可以反映出墓主的身份地位。从战国中期持续到战国晚期铁臿的出土数量增多,主要来源为士级阶层。战国晚期铁镰在战国中期至战国晚期中出土较少,出土墓葬为多为元士墓。铁锛仅在战国晚期九店M419中出土1件。出土了两类以上铁质生产工具的有战国中期下大夫墓包山M2及战国晚期元士墓包山M4,均为高等级贵族墓。战国晚期虽然随葬铁质生产工具减少,但类型逐渐增多,体现了铁器运用更为广泛。
5. 纪南城周边楚墓出土铁质生产工具数量变迁原因探讨
纪南城周边出土铁质生产工具数量自战国中期出现,至战国晚期逐渐渐少,可以从资源、纪南城使用年代、战争等角度出发探讨。
1) 铜绿山铁矿资源
楚地出现多样铁质生产工具,从源头出发,是因为楚国占有铜绿山丰富的铁矿资源,并且冶铁技术在当时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除了将铁应用在制造生产工具上,同时还用于制造武器,比如铁剑、矛等。根据考古资料显示,在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四方塘发现一处东周墓地,其国属应为楚国,时代上限至春秋早期,主要为春秋中期,晚至春秋晚期。并且报告判断墓主人与矿冶工作有关,墓葬规模和随葬品差异显现出矿冶活动群体等级及分工不同 [15] 。说明楚国对矿冶工作有一定的体系。在铜绿山四方塘春秋墓地墓葬埋葬铁矿石与纪南城周边战国墓地埋葬铁质生产工具是否有关联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但可以说明铁器作为随葬物品出现在楚墓中属于合理现象。
2) 纪南城使用年代
结合20世纪南城的考古资料来看,纪南城南垣水门和西垣北门的兴建年代上限为春秋晚期。加之近年来,纪南城考古工作也有新的突破,发现了楚纪南故城东垣一期(早期)城墙,其年代应为战国早期。但也有学者基于考古与出土资料认为纪南城的年代上限仅为战国中期早段,使用时间为战国中期晚段至战国晚期早段 [16] 。从纪南城的兴建和使用年代上限结合纪南城周边墓葬变迁判断,战国中期正处于纪南城兴盛期,故从纪南城使用年代角度来看,纪南城周边楚墓随葬铁质生产工具由战国中期兴至战国晚期后逐渐渐少为正常趋势。
3) 战争因素
战国晚期,秦、楚两国战争不断,公元前278年由秦国大将白起攻破郢都,楚顷襄王迁都陈。伴随着楚国贵族阶级迁走,纪南城周边高等级士大夫墓葬数量下降,随葬铁质生产工具数量也随之下降。同时,楚国地域范围变小,国力衰弱,铁质生产工具作为衡量生产力水平标志,数量渐少是正常趋势。
6. 结语
铁质工具作为新的生产力,在春秋时期楚国不仅被视作劳动工具,并作为墓葬的随葬器物,其功能较为广泛 [17] 。铁矿作为当时宝贵资源,随葬铁质生产工具的楚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楚墓的等级,并根据随葬铁质生产工具数量、类别分析,在不同的等级上也会存在差异性。且随着纪南城的兴衰,铁质生产工具在楚墓中的数量逐渐渐少,体现了楚国中心地位的转移和楚国国力的发展变化。
附录

Table 1. Registration form of iron production tools unearthed from Chu tombs around Jinan City
附表1. 纪南城周边楚墓出土铁质生产工具登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