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
Chinese Scholars’ Research on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摘要: 我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说法不是近年来产生的,早在胡适时期就已被提出,它是循序渐进、一脉相承的复杂的过程。学界对于世界一流大学还没有准确的定义,但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其分类为特征表现和内涵意义两方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明确我们的差距何在,根据差距和案例经验在政策和制度指导、观念、实践上进行改进。目前我国学者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已获得了显著的成果,文章着重对2000年以来的相关文献观点进行分类总结。
Abstract: The idea that China wants to build a world-class university has not been produced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en put forward as early as the Hu Shi period, it is a gradual and consistent complex process. There is no precise definition of a world-class university, bu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research results, i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aspects: characteristic performance and connotative significance. Building a world-class university requires clarifying where our gaps are, and improving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guidance, concepts, and practices based on gaps and case experiences. At present, Chinese scholars have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the research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and this paper focuses on classifying and summariz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views since 2000.
文章引用:朱芮滢. 中国学者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10): 3144-3149.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10462

1. 引言

2022年4月18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时代方位与中国道路”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20余位来自高等教育和公共管理学界的专家学者通过现场和在线方式,对习近平总书记一年前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规律、育人规律、治理规律、评价规律等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在此之前,我国已有众多学者以世界一流大学为主题进行了研究:从政策文本上看,在国务院和教育部的官方网站上以“一流大学”为关键词,共检索到自2000年来正式文件和非正式文件332份;从文献发表上看,在知网上以“一流大学”为关键词,共检索到自2000年来相关学术期刊797份、学位论文39份、会议记录23份。在与其相关的主题例如“双一流”、“‘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本文将着重对“世界一流大学”、“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一流大学”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进行分类总结。

2.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

2.1. 从特征上看

2.1.1. 精神与理念

每个时代都会孕育出不一样的精神风气,所以高校顺应时代的发展就会拥有不同的理念。《辞海》中对“理念”一词的解释有二,一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二是“理论,观念,通常指思想 [1] 。精神和理念是人类意识形态的集合,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事物的发展。对大学而言,精神和理念是高校的生命力,是一所学校的文化、价值、追求的命脉。大部分学者认为大学的精神与理念是扎根于本土特色的,是随着历史发展而改变的。例如张杰校长指出一流大学的三个基本观念,应该是根植于中国的价值观念、创新与增值的质量观念和以人为本制度的激励发展观念 [2] 。丁学良教授认为:“大学的理念在历史上经历了不同的演进阶段,当今世界一流大学能将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大学理念完好地整合于一身。” [3] 而还有些学者认为大学的精神与理念是过程性的,是随着高校自身发展而变化的。袁贵仁教授表示,一流大学是一个建设的、总体的、过程的以及精神的理念 [4] 。潘懋元教授认为:“一流大学要有自己的理念,这个理念应是在发展过程中证明行之有效的,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的。” [5]

所以世界一流大学应当具有自身独特的精神风气和办学理念,是在历史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符合自身发展的、不以校长或其他成员意志而改变的,且这种精神和理念必定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时代的、是多元的、是发展的。

2.1.2. 制度与运行机制

大学是真实存在的社会组织机构,所以一所一流大学的诞生,离不开其内外部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内外制度和运行机制是将学校的精神与理念得到贯彻与执行的基础和条件,理念支撑制度,制度保障理念,是学校稳定的重要保障。胡乐乐认为,充分的学术自由和完善的大学自治制度是世界一流大学最核心的特征 [6] 。刘彦博、祝非凡、陈华荣通过对美国一流大学建设的政策驱动及创新机制分析得出,世界一流大学拥有面向国际和实践的学生培养机制、实施研究与教学结合的教师管理机制、以自评为主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鼓励自主创新的科研促进机制四种运行机制 [7] 。

高校的制度较理念复杂全面,一流高校的制度与机制是有其特殊性和层次性的,特殊性根源于民族和大学的特色,层次性体现在连结内外,国家宏观、学校自主和社会监督等。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史,许多大学的崛起也正是体现在制度创新上,因此世界一流大学都拥有为其“定制”的制度与机制。

2.1.3. 实力与质量

毋庸置疑,世界一流大学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其学校的综合实力与各方面质量。袁贵仁教授明确的指出,一流就是指的教育质量 [8] 。周光礼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大多数学科都应是在国际具有领先地位的学科,是能取得世界一流的学术成果的学科,并且能够培养出大批的相关专业精英人才 [9] 。王大中院士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强大实力与卓越贡献的统一” [10] 。丁学良先生认为,“领先的大学必须有两个力量,一个是硬的实力,像技术等创造有形财富的工艺过程;一个是软的实力,像知识、观念、心态、态度、信息。硬的实力主要从伟大的大学里产生。就是可持续的创造力和可持续的学术创新” [11] 。

几乎所有学者都肯定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之一是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培养人才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将实力与质量数据化,但数据并不能带给我们绝对标准。从以上观点中,我们能总结出实力与质量的表象词:创新、增值、发展、贡献等。数据化的标准容易达到,反而是“软实力”需要我们继续深入钻研。

2.1.4. 社会贡献

高校是一个国际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表现一个国家战略地位的重要因素,这源于高校具有重要的社会职能。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不仅在于培育人才、科研探索,更在于服务社会,为国家贡献力量。因此判断一个大学是否为世界一流大学,社会贡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谢维和先生认为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适应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对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引领、带动的作用,在整个国家的知识创新和教育创新体系中,它们应该发挥一种上游创新的作用 [12] 。阎琨、李莞荷、林健从大学的功能视角分析,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对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征 [13] 。

世界一流大学不仅向社会输送人才,还要服务国家,为国家发展做铺垫。许多学科领域下的科研成果,目的和针对群体就是社会,能为国家带来贡献,为社会带来福音,必然会收获声誉和爱戴,这样的大学就是一流的高校。

2.2. 从内涵上看

2.2.1. 办学类型和层次

有些学者对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类型有确定性的观点,他们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就应当是研究型大学。如朱九思先生在谈及他的大学教育观时表示:“大学生命的真谛是学术自由,追求真理。大学的根本特性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学术 [14] 。丁学良教授认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必须是研究型大学,以研究作为自己最突出的特点”。而有些学者认为一流大学应当是多元化的、动态的。朱清时认为,世界一流大学不该都是研究型大学,应是多种多样的,推进建设一流大学理应是多层次多维度的 [15] 。还有些学者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达到相当规模和层次的高校,是在高水准的师资、高质量生源、高层次科研平台等方面具有严格的标准的。例如闵维方认为,“一流大学,当然要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生源和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一流的管理运行机制,强大的财政实力和物质技术基础,还有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突出贡献” [16] 。当然还有学者认为不应该用死板的标准规划一流大学,要动态的、具有前瞻性的看待世界一流大学 [17] 。

2.2.2. 排行榜排名

国内外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界定多仰仗有权威的排行榜中,排行榜根据诸多维度的指标权重,对各大学进行评分后排名。有说服力的排行榜是普罗大众对一流大学界定的直接标准。目前,国际上比较权威的排名有QS世界大学排名(Quacquarelli Symond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 Best Global University Rankings)、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ARWU)、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这四大排名体系。李越、叶赋桂对国内外各种大学评价的指标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现在国际上还没有明确的世界一流大学排行榜,自然也没有其指标体系,但不管在专业人士还是一般民众眼中,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理解和认知都没什么分别,所以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时,最重要的是要理解世界一流大学最本质的东西并将之化为自身的内在特性 [18] 。周玉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界限还不明晰,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搞太细的指标,应将重点放在世界一流大学成长的规律上 [19] 。王义遒通过研究和分析以上的评价标准得出:“如果我们严格按照‘指标体系’对照实施,也就失去了大学的灵魂,真正建立世界一流大学,永远达不到目标。” [20]

从以上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对于用排行榜界定一流大学是不认可的,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国情,所以其对大学的评价是各有倾向性的。我们要重点放在发现一流大学的发展和建设规律上,而不是对着指标和评分下功夫。

2.2.3. 优秀案例对比

在质性的理论方面,王定华、杨天平等分析了博洛尼亚大学、牛津大学、柏林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的课程体系、办学理念、教育模式、跨学科研究、导师制度、管理制度、治理模式、经费筹措、学校环境等,总结出了一流高校的基本特征及我国建设反思 [21] [22] 。通过赵春晖和安应民的研究我们可以得知,“美国是以民间评估与鉴定组织为主,英国以高教拨款委员会和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组织为主,俄罗斯由院校评估国家检查总局组织的鉴定委员会组织为主,法国由政府机构国家评估委员会实施评估,日本是以民间评估与政府评估相结合为主。” [23] 在指标量化方面,阎琨、李莞荷、林健将在ARWU、THE、QS世界大学排名和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这四大排行榜中均进入前100名的52所院校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代表,用数据和图标清晰的展现出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特征为:学生规模与结构松散、师生比较小、国际化水平高、科研成果质量高影响强 [14] 。

项贤明认为世界一流大学不存在什么世界公认的评判标准,其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实质意义 [24] 。所以我们无法给世界一流大学下一个概念性的定义,但是我们却可以判断出何种学校为世界一流大学,并且可以总结出他们共有的以上特征。由此笔者认为,世界一流大学不是一个具象的名词,而是具有代表和引导意义的形容词,我们可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却无法评判其是否达到了一流标准。世界上属于一流大学定义下的应该有一批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应是一个群体概念。

3. 为什么我国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我国自开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至今已有数十年,期间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依旧没有一所拿得出手且令人信服的世界一流大学。知晓差距方能有建设路径,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可分为“硬指标”和“软实力”上的差距。

3.1. 硬指标

所谓“硬指标”指的是高校里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的指标数据。朱治亚通过对QS世界大学排行榜和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行榜2017~2018年度排名前十名大学的考察指出,我国建设一流大学虽然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在国际化程度、论文被引、师生比例、学术领域的同行声誉等方面依旧存在较大差距 [25] 。刘念才、程莹、刘莉、赵文华借鉴世界著名的大学和学科评价体系,建立了以量化分析为基础的国际比较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后指出,“我国名牌大学离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突出地表现在诺贝尔奖、Nature和Science发表的论文数、博士教师比例、科研经费、研究生中留学生比例等方面” [26] 。赵江涛和胡华基于ARWU、QS和THE三个世界大学排名,系统分析了我国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排名表现并与世界一流大学进行了对比。我国高校总体表现良好,排名有所提升。在国际化和社会服务维度上进步较大,但在人才培养维度上进步较小,在科学研究维度上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27] 。

诸多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在财政支出、论文发表数和引用量、师生比、诺贝尔奖项数量等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有一定差距;另有研究显示,我国高校两级分化严重,重点发展高校与一般高校在发展资源和成果上相差甚大;从个案上来说,在我国距离世界一流高校最近的清北两所高校,差距发生在某些个别指标中。总的来说,在排名榜和评分上,我国高校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对比国际上其他高校在许多指标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

3.2. 软实力

“软实力”是隐形的,是不能通过量化的方式来定夺的,它表现在理念、制度、文化、风气等方面。李越、叶赋桂考察了国内外有关大学的评价情况后认为: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最重要的是要理解世界一流大学最本质的东西,并将之化为自身的内在特性 [28] 。刘道玉认为,中国的重点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有很大的距离。形式主义、功利主义和平均主义,是影响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三大现实障碍。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需在教育政策、理念、教育模式、办学体制、财政投入、教师评聘等诸多方面做出革命性的改变 [29] 。王英杰认为,理念和制度上的问题,是我国高校和当下的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最主要的差距 [30] 。

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我国高校软实力的不足,并给出了发展建议。但理念和文化是历史“遗留产物”,是时光长河里传承下来且不易轻易改变的东西;制度不是独立存在的,它的制定受多方面牵制;风气是理念和文化孕育的结果,是有因果、有理据的,所以向世界一流大学软实力靠近较硬指标来说更加困难。且不可量化的指标没有绝对标准,所以进步方向也更加模糊。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差距和本质,结合遗传和环境做到特色、科学、完善。

4. 结语

潘懋元教授在回答“我国现阶段建设一流大学是否可行?”的提问时,认为“有可能也有难度” [19] 。经过百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已经拥有了一些建设基础和实力,但世界一流大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是经过历史和环境的打磨中逐渐形成的。在这过程中会充满来自大学内外部未知的困难和挑战。每一所称得上“一流”的大学都是在不断的变革中反思、创新以适应社会变迁和需要。总之,世界一流大学是个无法准确界定的概念,它不是一个可量化的名词,而是一类大学的总称。探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现实且必要的,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它是历史和环境的产物,需要我们身处当下发展特色。虽说理论界已取得了诸多重大的且有意义的成果来拓宽高等教育理论、指导建设一流大学实践,但尚存诸多等待发掘和处理的问题,具体还需在研究和实践中深入细致的摸索。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主编. 辞海(1989年版) [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2] 张杰. 扎根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创新性大学[J]. 中国高等教育, 2016(7): 22-25.
[3] 丁学良.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J]. 高等教育研究, 2001, 22(3): 4-9.
[4] 袁贵仁. 建设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的动员令[J]. 求是, 2002(7): 51-54.
[5] 潘愁元. 一流大学不能跟着“排名榜”转[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3, 24(3): 1-2.
[6] 胡乐乐. 世界一流大学的界定、特征与我国的挑战[J]. 专题研究, 2016(8): 6-10.
[7] 刘彦博, 祝非凡, 陈华荣. 美国一流大学建设的政策驱动及创新机制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8): 71-72.
[8] 袁贵仁. 建设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的动员令[J]. 求是, 2002(7): 51-54.
[9] 周光礼. 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质[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12): 46.
[10] 王大中.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思考与实践[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3, 24(3): 2-7.
[11] 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1(3):4-9.
[12] 谢维和. 战略性大学与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定位[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3(3): 53-56.
[13] 阎琨, 李莞荷, 林健. 世界一流大学特征研究——基于全球大学排名的实证分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1): 82-87.
[14] 朱九思. 大学生命的真谛[J]. 高等教育研究, 2000, 21(5): 1-3.
[15] 朱清时. 我国建设一流大学的几个问题[J]. 科教文汇, 2006(5): 1-3.
[16] 闵维方. 对一流大学建设的思考——在清华大学“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3(3): 8-13.
[17] 王战军. 目标与途径: 世界一流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建设[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3(3): 14-17.
[18] 李越, 叶赋桂. 大学评价述评——兼论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及策略[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3): 38-43.
[19] 周玉. 走向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道路[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3(3): 77-84.
[20] 王义遒.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究竟靠什么[J]. 高等教育研究, 2011(1): 1-6.
[21] 王定华. 探寻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与个性——读“世界一流大学史丛书” [J]. 大学(学术版), 2013(2): 94-96.
[22] 杨天平, 陈婷婷. 世界一流大学是这样炼成的——兼议世界一流大学的个性特征[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5(1): 105-115.
[23] 赵春晖, 安应民. 国外大学评价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 中国大学评价研讨会交流论文, 2004(2): 114-116.
[24] 蒋凯, 杨锐, 牛新春, 项贤明, 等. 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学科及其学术特色(笔会) [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5(1): 1-23.
[25] 朱治亚. 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特征及其启示——基于2017-2018年QS、THE大学排行榜的分析[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4(3): 115-116.
[26] 刘念才, 程莹, 刘莉, 等. 我国名牌大学离世界一流有多远[J]. 高等教育研究, 2002, 23(2): 19-42.
[27] 赵江涛, 胡华. 世界大学排名视域下我国“双一流”高校的建设成效与差距[J]. 高教探索, 2021(7): 27-33.
[28] 李越, 叶赋桂. 大学评价述评——兼论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及策略[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3): 38-43.
[29] 刘道玉. 中国怎样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J]. 高等教育研究, 2003(2): 4-10.
[30] 王英杰. 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的思考[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3(3): 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