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心理学专业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旨在培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浓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且兼具深厚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开阔的国际与历史视野、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心理学人才(白学军等,2022)。然而,当前心理学专业的教学仍存在“重实验实践、轻理论思维;重专业技术、轻职业素养;重个体服务、轻社会情怀”等问题(潘威,2021;翁洁,2021;叶浩生,杨文登,2013;张宝华等,2016)。课程思政是指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通过开发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的一种教育形式和理念(苏筠,王静爱,2022)。2023年教育部高教司工作重点指出要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破解课程思政“表面化”、“硬融入”问题。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相关专业课程。课程思政不仅是实现心理学专业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也能为解决心理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轻理论思维、轻职业素养和轻社会情怀”等问题提供解决之道。
作为心理学专业教学中最为核心的理论类课程,《心理学史》讲述了各种心理学思想、理论、流派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对学生全面认识心理学的学科特点、融会贯通学科其他课程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莫彦芝等,2019)。首先,心理学史记录了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和演变,有助于指导学生吸取前人经验教训,更好地开展当前的心理学研究,并激发新的研究方向。其次,通过学习心理学史,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心理现象的不同看法,这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社会变革对心理学思想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心理学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意识,这些技能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因此,《心理学史》课程是搭建立德树人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关键桥梁课程(卢锴锋等,2020),也是课程思政设计实践的“良田”(黄一静,徐圆圆,2023)。一方面,心理学史的教学强调学生在欣赏历史画卷的同时,探究兴替得失,形成历史观点,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叶浩生,杨莉萍,2021),这个教学目标与思政教学的目标不谋而合。另一方面,心理学史的学习方法强调“在思考中学、在体验中学、在应用中学”(叶浩生,杨莉萍,2021),这些方法与思政教学的隐性教学思路是相似的,非常合适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和应用的过程中,巧妙地把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因此,本项目将立足于《心理学史》在课程思政上的优势,通过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在心理学专业历史知识的学习和理论分析评价能力的培养中,融入道德和价值观的精神引领,并采用实证的方法验证改革实施效果,以构建适用于心理学专业和学科史类课程思政的改革思路与模式。
2. 《心理学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2.1. 实施对象
以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一新生为对象,对其开展为期一个学期的心理学史课程思政教学,此思政教学组共有40人(其中,女性32名),平均年龄18.6 ± 1.06岁;同时,随机抽取其他年级未开展心理学史课程思政教学(及采用常规教学)的心理系本科生40人为对照组(女性30名),平均年龄19.45 ± 1.58岁。
2.2. 内容设计
按照“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效果评价”的思路,本研究的教改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2.2.1. 优化思政教学目标
根据教改思路,基于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存在“轻理论思维、轻职业素养和轻社会情怀”的痛点问题,结合思政教育的目标,我们在该课程原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的基础上,优化了心理学史的思政教学目标,即“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的理论思维得到提高、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家国情怀得到培养”。
2.2.2. 挖掘思政教学元素
因为历史发展的原因,心理学史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欧美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因此思政教学内容改革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在原有西方心理学史的课程内容中挖掘和补充思政元素。见表1。

Table 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objective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sychology
表1. 西方心理学史思政元素及思政目标
由于传统心理学史的教学内容主要以西方心理学史为主,其教学目标虽内含育人目标,却很少有意识地融入中西文化差异、多元文化价值观等思政内容。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有自己独到的心理学研究特色。但是,学生对中国心理学史的了解较肤浅(陈红艳,2007;潘威,2021),这对于继承和弘扬我国的心理学思想十分不利,更不符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政教育要求。因此,本项目除了在原有西方心理学史的课程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外,更重要的是增补了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的案例内容,并挖掘了其中的思政元素,见表2。

Table 2.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objectives of Chinese psychology
表2. 中国心理学思想的思政元素及思政目标
2.2.3. 创新思政教学方法
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优化显性教学方法,探索隐形教学方法(郎亮等,2021),将思政元素深度融于课程教学中。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课前,教师依托智慧树和QQ的线上网络平台,上传各类思政元素的学习资料,例如,精选40个中国心理学思想中的思政元素材料,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并准备课堂报告;课中,每节课安排五分钟课堂报告,由学生分享线上学习到的资料并展开讨论;课后,教师在线上平台发布作业,在作业中引导学生进一步对思政元素学习材料展开思考与比较,例如布置思考题“与西方古代心理学思想相比,你认为我们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有哪些闪光之处?”、“美国本土心理学——机能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历程,对当今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有什么启发?”等。
借鉴郎亮等人(2021)提出的“显隐结合”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深度融于课程。显性教学方法包括对比读史、以例叙史、以情悟史、以理解史等。例如,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如果孔子和柏拉图在一起讨论心理学,他们会谈论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中西方古代心理学思想及其代表人物,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隐形教学方法包括以形象感染人、以氛围熏陶人、以成就鼓舞人等。例如,通过介绍中国现代心理学家朱智贤先生在71岁高龄入党,追求“以垂暮之年为党的事业再立垂暮之功”的精神和他对党、对国家教育事业的贡献,向学生展示中国心理学家的光辉形象。
2.2.4. 完善思政教学效果评价
兼顾课堂参与、课后研讨、期末考试等形式,采用“课程线上与线下参与情况” + “课后思考和总结情况”的“过程性评价”,与“期末考试” + “思政教学评价”的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线上参与客观数据 + 线下考核成绩 + 师生互评等多维度评价,重视对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考核,完善对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
3.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
通过在线问卷的方式完成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0份。问卷包括思政相关教学效果评价(1~5评分)和课程总体教学质量评价(1~10评分)两个部分。
3.1. 学生对思政相关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
相比对照组,思政教学组在以下思政相关教学效果评价方面(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对课程线上资源内容的满意度、上完心理学史后的收获程度)均更好,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如表3所示。

Table 3. Students’ evalu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表3. 学生对思政相关教学效果的评价
注:***表示p < 0.001。
在开放式问题“除了上述表格中提到的收获,你还有什么其他收获吗?”的回答中,学生反馈:“此课程是内容丰富、专业性强、引人深思的,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不仅掌握了心理学史的相关知识、提高了思辨能力,还在生动的心理学故事和鲜活的历史人物身上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过去我曾经常常感到自卑,但通过这门课,我认识了心理学家阿德勒。他用自己实际的经历与努力来证明了自己的理论。无论是他克服自卑的勇气,还是严谨实验的理性都令我钦佩与神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冯特的故事,他告诉了我不论家境是否优越,不论头脑是否聪慧,只要肯刻苦钻研,终能获得成功。冯特极大地推动了科学心理学的长足发展,他的丰功伟绩是有目共睹的,更是鞭策我们后人继往开来的动力。我选择心理学专业,也是抱着为提高道德素养和心理学科学素质的目标,这不仅是成就自己,更是为了奉献社会,为国家与人民做出自己的努力。”由此可见,课程内容中各位心理学家的个人品质、道德情操、职业操守和科研精神能够较好地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国家和社会发展、个人品行和职业道德修养等问题。
3.2. 学生对总体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
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相比对照组,思政教学组在以下教学质量评价方面(主要包括教书育人、教学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效果六个方面)均更好,除了“教法灵活,讲课通俗易懂,能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遵守学院规章制度,按时上下课”两个子项,其他项目上,两组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s < 0.05)。

Table 4. Students’ evaluation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History of Psychology
表4. 学生对《心理学史》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
注:*表示p < 0.05,**表示p < 0.01,***表示p < 0.001。
4. 讨论
本研究以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一新生为对象,针对心理学史课程思政内容重点不突出的问题,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力图在心理学史课程中有效融合思政教育元素,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提升其职业素养,培养其家国情怀。通过思政教学组与对照组的比较,我们发现思政教学组在思政相关教学效果和对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的多个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具体而言,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和对线上资源内容的满意度显著提升,同时在专业知识与理论、专业技能、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以及健康正确的认知等多个方面,学生的收获程度也有显著提高。这些结果表明,心理学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教学实践的结果表明,思政教学组的学生在教学效果和评价上显著优于对照组,我们认为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使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有助于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这种模式为思政教学提供了更广泛的教育资源和互动平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深入思考;其次,在教学方法中优化案例分析、讨论等显性教学,能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思政元素;第三,采用情感教育、故事分享、反思讨论等隐形教学方法,能在课程中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通过情感共鸣和内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以上方法的综合应用使得思政元素更加全面、深入地渗透到课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内化程度,使得思政教育更具有启发性、参与性和影响力,从而在学生中引发了更积极的学习体验和效果。
在当前不断推进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将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学科史类课程的教育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对《心理学史》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我们深刻认识到思政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价值。教改实践表明,有效融合思政元素于课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满意度,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些结果表明,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具体而言,本研究对深入开展心理学专业和学科史类课程的思政教学有以下启发:首先,心理学教改应强调增补中国心理学的内容及其思政元素。中国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思想传统。众多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史家,如布雷德和墨菲等,都曾表达过“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在中国”的观点(彭鹏,何花,2011)。因此,在教改实践中加强对中国心理学内容的教学,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不仅有利于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更能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其次,学科史类课程可以侧重通过对学科代表人物的介绍来深入融合思政教学。本研究的结果发现,学生在反馈本课程的收获时,大部分都会提到印象深刻的心理学研究者给自己的启发。由此可见,可以通过讨论心理学研究者的生平和经历来开展思政教学,将学术历程与思想品质相结合,为学生创设更加丰富的育人环境。一方面,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巨匠拥有各自独特的精神追求和学术品质。通过深入了解他们的生平经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刻苦钻研的学术态度以及勤奋认真的人格魅力(齐海丽,2022)。另一方面,通过学术巨匠的事例,我们能够引导学生深刻思考学术与道德的关系,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品德修养以及对社会的深入思考,为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最后,本研究所采用的在线问卷调查是了解学生对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的一种较为方便和高效的方法:在内容上,调查问卷可涵盖多个维度,从不同角度全面评价教学效果;从方法上,在线问卷搜集数据的效率更高,既可以通过开放式提问深入了解学生对思政教学的感受,也可以设计客观问题,得到可量化分析的数据结果。
本教改研究虽然在探索将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学史》课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首先,本研究主要以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一新生为对象进行思政教学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政教学改革的效果,但未涵盖其他年级的学生群体。未来,应考虑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开展类似的思政教学改革,以拓展受试对象的范围,从不同角度全面评估思政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其次,本研究主要采用课外阅读 + 课堂报告与讨论的方式开展思政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未来的教学改革中,应进一步拓展显隐结合的教学方法。除了已采用的活动和案例教学外,还可以考虑引入更多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项目学习法(Project Based Learning,简称PBL)、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演讲比赛等,以更加灵活和丰富的形式来展现思政元素,提高思政教学的吸引力和有效性(王晶等,2023)。第三,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的方式完成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如焦点小组讨论、深度访谈等,深入了解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可以考虑增加对教学过程和学习成果的观察和记录,从多个维度全面评估思政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
5. 结语
在当前高等教育的大背景下,将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心理学史》课程为例,深入探索思政元素在心理学专业教学中的有机融合路径,并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证实了该教学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满意度和学科知识的掌握。未来应拓展受试对象范围,鼓励其他心理学相关课程探索融合思政教育,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深入评估教学效果。本研究成果为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有助于培养出更具责任感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基金项目
本研究获得浙江理工大学2022年教育教学改革资助项目(jgkcsz202201)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