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学习投入研究综述
Review of Research on Left-Behind Children’s Learning Engagement
DOI: 10.12677/AP.2023.1310558, PDF, HTML, XML, 下载: 163  浏览: 313 
作者: 王玉婷, 吴佳玉, 王雨晴, 王 帆, 于晓宇*:华北理工大学心理与精神卫生学院,河北 唐山
关键词: 留守儿童学习投入影响因素Left-Behind Children Learning Engagement Influencing Factors
摘要: 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流动人口的规模越来越大,被外出务工父母遗留在家的儿童数量日益攀升,出现了大批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已成为许多学科研究人员关注的主要问题。长期的亲子分离、缺乏指导可能会导致留守儿童教育的缺失,并对其学习投入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学习投入一直是衡量教育有效性的指标,对学业成就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因而本研究对以往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首先介绍了留守儿童及学习投入的概念,接着对留守儿童学习投入的研究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梳理,最后提出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加以展望,以期为提升该群体的学习投入水平提供借鉴。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with the increasing size of the migrant population, the number of children left at home by their migrant parents is rising, and a large number of “left-behind children” have emerged. The healthy growth of left-behind children has become a major concern of research-ers in many disciplines. Prolonged parent-child separation and lack of guidance may lead to a lack of education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have an impact on their learning engagement. Learning engagement has always been a measure of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students’ future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is study reviewed the pre-vious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literature, first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learning engagement, then comprehensively sorted out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learning engagement, and finally pointe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forecast the future research,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learning en-gagement of this group.
文章引用:王玉婷, 吴佳玉, 王雨晴, 王帆, 于晓宇 (2023). 留守儿童学习投入研究综述. 心理学进展, 13(10), 4433-4439.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0558

1. 引言

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导致大量农村居民进城务工,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不仅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也改变了中国农村的人口构成。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地区的务工存在着许多实际问题(例如昂贵的学费),因此大多数父母不得不将他们的孩子留在家乡,因此出现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已成为许多学科(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人员关注的主要问题。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的风险更大,特别是当父母双方(而不仅仅是一方)都移居到城市时(Zhao et al., 2015)。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这种不健康的家庭结构会加剧留守儿童感知到的情感剥夺感,因此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大多学者是探讨他们的心理问题和外化问题行为,如研究发现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他们往往表现出更高的焦虑水平和更低的自尊水平(Shi et al., 2016),有更多的攻击行为(郝文等,2020);学者们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关注相对较少,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却会显著影响其在学习中的投入程度。本文对我国留守儿童学习投入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以期为我国留守儿童学习投入问题提供依据及参考。

2. 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6个月及以上,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的未成年人(郝振,崔丽娟,2007),这些孩子大多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照顾。张利洪与刘洲(张利洪,刘洲,2006)按照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数量,把留守儿童分为“单亲留守儿童”和“双亲留守儿童”。其中单亲型为父母一方外出,双亲型为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研究表明,双留守,即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是最常见的留守类型,其次是父亲外出务工,然后再是母亲(Wen & Lin, 2012)。关于留守儿童的年龄界定,有部分研究限制在16岁以下(刘思君,2021;熊红星等,2020),另一部分则将留守儿童的年龄放宽至18岁以下(Song et al., 2018; 戚柳燕,2016)。民政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达697万名,其中,留守儿童数量最多的中西部七省占比近70%,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占比高达78.2% (周威,陈泽,2022)。

3. 学习投入

学习投入一直是衡量教育有效性的指标(Kim, 2014)。学习投入已经从一个单维的概念发展到一个更复杂的多维形式(Fredricks et al., 2004; Li, 2011),其中Schaufeli和Fredricks提出的学习投入概念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采纳。Schaufeli (Schaufeli et al., 2002)认为学习投入可以是一个整体概念,它指的是一种积极的、充实的、与学习相关的心理状态,其特征是活力、奉献和专注。活力指的是学习时具有高水平的心理弹性,愿意在学业上投入精力,并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奉献的特点是对学校的意义感、热情、自豪感、认同感。专注的特点是行为表现和心流体验,如完全沉浸在学习中并乐此不疲,以至于时间过得很快。Fredricks (Fredricks et al., 2004)认为学习投入主要包含行为、情感和认知三个方面的投入。行为投入是指对课堂和学校活动的参与;情感投入是指对学校的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反应;认知投入主要描述学生在处理复杂的学习内容和掌握困难的技能时,愿意长期努力,进行深入思考的程度。目前,国内外关于学习投入的研究群体主要集中在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等普通群体,对留守儿童学习投入的研究较少。因此,加大对这一群体学习投入的探讨,不仅可以丰富相关的理论研究,还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实际指导。

4. 留守儿童学习投入研究现状

留守现象的巨大规模引起了学术界的密切关注,学者们的研究方向逐渐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转向留守儿童面临的学习投入问题。关于这些孩子的学习投入表现,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学习投入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王玉姣,2021;张庆华等,2020)。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学习行为上的表现没有非留守儿童积极,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情感体验低于非留守儿童,并且所使用的学习策略也更少(刘婉,2021)。然而,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结论,发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学习投入上没有显著差异(Chen et al., 2013; Lan & Moscardino, 2019)。此外,与流动初中生相比,留守初中生的学习投入状态远不如流动群体,这也说明了对初中生的学习方面来说,流动比留守对他们的学习更有帮助(戚柳燕,2016)。

留守儿童的学习投入是否存在性别、年级差异,还没形成统一的观点。在性别上,少数学者认为留守儿童学习投入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董泽松等,2017);多数学者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投入和性别之间差异性不显著(李毛毛,2022;任科,2020)。在年级上,苏雅(苏雅,2019)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学习投入存在显著差异,初一学生在学习投入的得分最高,初三学生得分最低;而任科(任科,2020)对小学四年级至初三的留守儿童进行研究发现,其学习投入和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此外,刘思君(刘思君,2021)发现五、六年级留守儿童学习投入存在年龄差异,年龄越小学习投入得分越高。

5. 留守儿童学习投入影响因素

综合以往的研究,发现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个体以及环境因素,其中个体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和心理学变量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含家庭和学校两大板块。此外,Fredricks 等人(Fredricks et al., 2004)指出,学习投入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机制。因此,考察个体和环境变量对学习投入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王鉴,2015)。

5.1. 个体因素

在个体因素上,除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外,留守儿童的共情、逆境信念、时间管理倾向、手机依赖、安全感、感恩水平、领悟社会支持以及领悟教师情感支持也对其学习投入产生影响。Lan (Lan, 2022)比较了留守青少年和非留守青少年的学习投入情况,考察了情感共情、认知共情和留守状态与学习投入之间的关系,发现这两个共情成分都与学习投入呈正相关。J. Li等人(Li et al., 2022)在考察逆境信念与留守儿童学习投入之间的纵向关系并揭示其潜在机制的研究中,发现逆境信念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投入,越坚定的逆境信念对学习投入的贡献越大。苏雅(苏雅,2019)的调查发现,时间管理倾向和学习投入显著正相关,农村留守初中生时间管理倾向水平越高,学习投入水平就越高。Zhen等人(Zhen et al., 2020)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手机依赖与学习投入呈负相关,在手机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可能会分散了他们的学习活动,并最终导致更少的学习投入。万娇娇等人(万娇娇等,2021)的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初中生安全感能正向预测学习投入,提升自身安全感能够促进学习投入。董泽松等人(董泽松等,2017)对桂东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团体施测,发现感恩各维度及总分和学习投入之间均呈正相关,即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感恩的水平越高,越会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投入水平。李毛毛(李毛毛,2022)研究发现留守初中生的领悟社会支持与学习投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当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的程度越高,学生会觉得学习有趣,学习起来更加投入与专注。教师作为留守儿童在社会关系中重要的成年人,若留守儿童领悟到更多的教师情感支持,学习投入也会更积极(张萍,孟凡闫,2023)。

5.2. 环境因素

生态系统理论主张在由不同层次的环境系统组成的生态系统中考察儿童的发展(Bronfenbrenner, 1986)。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其中近端环境系统的影响最为直接和强烈;家庭和学校是影响儿童一生的重要近端环境。由此可见,由家长组成的家庭环境和由师生组成的学校环境都可能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投入。故本研究将影响留守儿童学习投入的环境因素分为家庭与学校两部分。

1) 家庭因素

在家庭上,留守儿童学习投入与其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处于自己在家或隔代抚养的状态,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容易对其学习投入带来负面影响,因此,留守儿童的看护人教养方式对其学习投入有重要作用。如果留守儿童的看护人采用了积极合理的教育方式,则留守儿童在学习时就会更加的积极主动,富有活力(杨飞英,2017)。

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学习影响可能与父母双方都不在家的家庭结构的孩子截然不同。Wen和Lin (Wen & Lin, 2012)的研究发现,针对不同类型的留守家庭,母亲外出务工(而不是父亲)留下的孩子最不支持父母离开,学习投入方面处于最不利的地位。对于父母都到城市工作的留守儿童来说,Song等人(Song et al., 2018)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祖孙关系比亲子关系更能预测学习投入。祖父母是近在咫尺的照顾者,对留守儿童的行为有最直接的控制,祖孙关系可能对留守儿童行为结果的形成具有有效的补偿作用,从而影响儿童的学习投入。

当面对亲子分离状态的不利处境时,社会支持网络中的家庭支持、父母教育期望、良好的亲子沟通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投入显得愈发重要。获得更充足家庭支持的学生极可以鼓励子女做出务实的选择,进而增强学习投入(周威,陈泽,2022)。张庆华等(张庆华等,2020)对我国河南、四川、贵州、山西等地 1535 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父母教育期望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投入,外出务工父母通过表达积极的教育期望,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指导,可以减轻留守经历对儿童学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刘思君(刘思君,2021)的研究发现,良好的亲子沟通能够促进留守孩子的学习投入,而问题沟通容易导致孩子心理上的不满,并反映在父母最关心的外部行为上,对孩子的学习投入带来消极影响。

2) 学校因素

就学校环境而言,班级是留守学生学习的具体活动场域,老师和同学是留守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陪伴者,因而班级氛围、教师支持、同伴支持、师生关系等都与其学习投入有着密切的关系。张微等人(张微等,2022)对1533名留守初中学生的感知班级氛围与学习投入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留守初中生感知班级氛围与学习投入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留守初中生感知班级氛围越和谐,其学习投入越高。老师和同伴对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支持的留守儿童而言,是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社会支持来源。研究表明,在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中,教师情感支持对留守儿童学习投入的提升影响最深,同伴支持次之(周威,陈泽,2022)。师生关系是教师情感支持和关怀的重要反映指标,良好的师生关系反映了教师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这种支持使儿童更能接纳自己、亲近老师,从而更好地参与学校活动,在学习中也能更加投入(熊红星等,2020)。谭丽苹等人(谭丽苹等,2022)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积极的师生关系会增加留守儿童与老师在学习上的沟通,给予个体学习上的鼓励和支持,进而使其增加更多的学习投入行为。

6. 不足与展望

相较于以往研究者普遍关注留守儿童的负面后果,将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而言,研究者们把目光转向研究留守儿童的学习投入这一积极方面是值得赞扬的,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部分丰硕的成果,但是仍存在不足与改进之处。

1) 概念界定不一。无论是留守儿童的概念还是学习投入的概念,从研究初期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留守儿童的必备条件有三,一是父母一方还是双方外出。二是父母外出的时间多久才能称为留守儿童。三是孩子年龄界限为多少。而现阶段在对留守儿童进行研究的文献中,学者们对留守年龄及留守时间上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学习投入从一个单维逐渐演化成为多维的过程中,国内外研究者对学习投入的定义各不相同,尚未有关于学习投入统一、权威的概念。因此界定留守儿童的与学习投入的内涵与外延对于未来研究者们统一研究群体、明确研究方向显得尤为重要。

2) 目前的研究大多为横断面调查,数据几乎是通过自我报告量表收集的,存在研究内容及方法较单一的问题,因而未来在做调查时应增加质性研究作为辅助,并尽可能采用纵向设计为结果带来更大说服力。

3) 原因研究杂乱且影响机制研究较少。留守儿童学习投入的研究显示,影响学习投入的因素,不论从内部还是外部均存在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哪些是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呢?其缓冲因素或中介因素的研究是否到位?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4) 干预方案缺乏。当前对留守儿童学习投入的研究主要为描述性研究以及各种相关性研究, 针对该群体的干预方案严重不足。除了已有的基于领悟社会支持的团体辅导对提高留守学生学习投入水平的可行性之外(李毛毛,2022),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加大对干预方法的探讨,为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投入问题提供有效的依据,尽可能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不同年龄阶段留守儿童的学习投入干预模式。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董泽松, 魏昌武, 兰兴妞, 莫璐熙(2017). 桂东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在感恩与学习投入间中介作用. 中国学校卫生, 38(4), 598-600.
[2] 郝文, 吴春侠, 余毅震(2020).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攻击行为及影响因素比较. 中国公共卫生, 36(8), 1132-1138.
[3] 郝振, 崔丽娟(2007). 留守儿童界定标准探讨. 中国青年研究, (10), 40-43.
[4] 李毛毛(2022). 留守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对学习投入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淮北: 淮北师范大学.
[5] 刘思君(2021). 留守儿童亲子沟通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 硕士学位论文, 湘潭: 湖南科技大学.
[6] 刘婉(2021). 农村高年级小学生学习投入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大学.
[7] 戚柳燕(2016). 留守与流动初中生学业社会比较、学习投入与学业目标定向的关系及对策.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河南大学.
[8] 任科(2020). 农村留守儿童看护人教养方式对学习投入的影响: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9] 苏雅(2019). 农村留守初中生时间管理倾向、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投入的关系及教育对策.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河南大学.
[10] 谭丽苹, 李晴, 郭成(2022). 师生关系对留守儿童学习投入的影响: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6), 782-789.
[11] 万娇娇, 张亚飞, 赵俊峰(2021). 农村留守初中生安全感与学习投入的关系: 学业自我效能感和网络成瘾的链式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11), 83-89.
[12] 王鉴(2015). 中学生学习投入的个人和班级影响因素.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3(12), 1836-1839.
[13] 王玉姣(2021). 农村初中生教师期望感知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14] 熊红星, 刘凯文, 张璟(2020). 师生关系对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 心理健康和学习投入的链式中介作用. 心理技术与应用, 8(1), 1-8.
[15] 杨飞英(2017). 留守初中生看护人教养方式、感恩及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湘潭: 湖南科技大学.
[16] 张利洪, 刘洲(2006). 刍议“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 122-124.
[17] 张萍, 孟凡闫(2023). 留守儿童领悟教师情感支持对学习投入的影响: 日常性学业弹性和希望感的链式中介模型.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31(5), 710-716.
[18] 张庆华, 杨航, 刘方琛, 李姗泽(2020). 父母教育期望与留守儿童的学习投入: 父母教育卷入和自我教育期望的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3), 76-82.
[19] 张微, 尹丽, 肖超娣, 汪雪琴, 严万森(2022). 留守初中生感知班级氛围和学习投入的关系: 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30(7), 1107-1111.
[20] 周威, 陈泽(2022). 社会支持体系何以支撑留守儿童学习投入——基于中西部7省的调查分析.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9(6), 99-111+128.
[21] Bronfenbrenner, U. (1986). Ecology of the Family as a Context for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2, 723-742.
https://doi.org/10.1037/0012-1649.22.6.723
[22] Chen, S., Adams, J., Qu, Z., Wang, X., & Chen, L. (2013). Parental Migration and Children’s Academic Engagement: The Case of China.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59, 693-722.
https://doi.org/10.1007/s11159-013-9390-0
[23] Fredricks, J. A., Blumenfeld, P. C., & Paris, A. H. (2004). School Engagement: Potential of the Concept, State of the Evidenc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4, 59-109.
https://doi.org/10.3102/00346543074001059
[24] Kim, J.-R. (2014).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among Intrinsic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cademic Engage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Fo-cusing on Gender Difference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5, 93-113.
[25] Lan, X. (2022). “Parents Are Gone”: Understanding the Unique and Interactive Impacts of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Empathy on Left-Behind Youth’s Academic Engagement. Current Psychology, 42, 28674-28688.
https://doi.org/10.1007/s12144-022-03952-9
[26] Lan, X., & Moscardino, U. (2019). Direct and Interactive Effects of Perceive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Grit on Student Wellbeing among Stay-Behind Early Adolescents in Urban China.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69, 129-137.
https://doi.org/10.1016/j.lindif.2018.12.003
[27] Li, J., Xie, R., Ding, W., Jiang, M., Lin, X., Kayani, S., & Li, W. (2022).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Beliefs about Adversity and Learning Engagement in Chinese Left-Behind Children: Hope as a Mediator and Peer Attachment as a Moderator. Cur-rent Psychology, 42, 12814-12821.
https://doi.org/10.1007/s12144-021-02671-x
[28] Li, Y. (2011). School Engage-ment. What It Is and Why It Is Important for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Advances in Child Development & Behavior, 41, 131-160.
https://doi.org/10.1016/B978-0-12-386492-5.00006-3
[29] Schaufeli, W. B., Martínez, I. M., Pinto, A. M., Salanova, M., & Bakker, A. B. (2002). Burnout and Engagement in University Students: A Cross-National Study.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3, 464-481.
https://doi.org/10.1177/0022022102033005003
[30] Shi, Y., Bai, Y., Shen, Y., Kenny, K., & Rozelle, S. (2016). Ef-fects of Parental Migration on Mental Health of Left-Behind Children: Evidence from Northwestern China. China & World Economy, 24, 105-122.
https://doi.org/10.1111/cwe.12161
[31] Song, J., Ma, C., Gu, C., & Zuo, B. (2018). What Matters Most to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Life Satisfaction and School Engagement: Parent or Grandparent?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7, 2481-2490.
https://doi.org/10.1007/s10826-018-1086-4
[32] Wen, M., & Lin, D. (2012). Child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 Children Left Behind by Their Migrant Parents and Children of Nonmigrant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83, 120-136.
https://doi.org/10.1111/j.1467-8624.2011.01698.x
[33] Zhao, J., Liu, X., & Wang, M. (2015). Parent-Child Cohesion, Friend Companionship and Left-Behind Children’s Emotional Adaptation in Rural China. Child Abuse & Neglect, 48, 190-199.
https://doi.org/10.1016/j.chiabu.2015.07.005
[34] Zhen, R., Li, L., Ding, Y., Hong, W., & Liu, R. D. (2020). How Does Mobile Phone Dependency Impair Academic Engagement among Chinese Left-Behind Children?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116, Article ID: 105169.
https://doi.org/10.1016/j.childyouth.2020.10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