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语言文字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安全资源和战略资源 [1] ,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权力意志的载体,代表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当一国语言在某个领域或平台占据优势时,该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也会伴随语言的传播、接触和使用,根植于使用者的意识中 [2] 。国际组织是超越国界进行双边或多边合作的一种重要组织化方式 [3] ,是主权国家在参与国际生活中应该善加利用的资源 [4]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在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体系中影响力的逐步扩大,“促进中文成为有关国际组织的正式工作语言、国际会议的会议语言” [5] 、“推动在国际活动和对外交流交往中使用中文” [1] ,已成为新时期国家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过去的十数年间,有关国际组织、会议中文使用情况的调查和讨论正在逐步进入大众视野。相关研究发现,全球主要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绝大多数是欧洲语言,中文虽然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但并未进入主要国际组织官方语言使用率最高的十大语言之列 [6] 。作为联合国六大官方语言之一,中文在联合国系统国际组织中的法定地位偏低,仅有不足半数的相关机构通过机构章程或议事规则将中文正式确立为官方语言或工作语言 [7] ,或在其官方网站中设置中文内容 [8] 。一般认为,国际组织总部所在国的语言在该组织中居于某种优越地位 [9] ,也更容易成为其官方语言 [6] 。已有研究虽然对部分驻华国际组织进行了调查研究,但并未呈现这类机构中文使用的整体情况。
国际组织官方网站是获取国际组织信息的重要途径,是一种语言在该组织中所处地位和形成影响力的客观体现。本文以国际协会联合会(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认可的、在其官方网站中不同程度地使用中文的主要驻华国际组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文的语言价值和驻华国际组织的机构导向两项指标作为主要依据,分析和比较这些机构的共性与特点,探讨哪些国际组织更有可能使用中文及其启示。本文拟解答以下三个问题:(一) 基于对官方网站信息的检索,哪些驻华国际组织使用中文,具体呈现怎样的特点?(二) 从中文使用程度的差异来看,影响这些驻华国际组织使用中文的因素有哪些?(三) 综合所有调查发现与讨论,如何提高中文在驻华国际组织的使用率和“存在感”?
2. 文献回溯与分析框架
影响一种语言在国际组织使用的原因有很多,涉及诸多变量及错综复杂的关系。一些学者认为,某一特定语言在国际上占据重要位置往往由历史情况决定,有时甚至出于偶然 [9] 。如在多元文化、多语言背景的团队中,工作人员的随机偏好可能影响某种语言的日常使用,因为人们往往会选择以自己掌握较好的语言作为主要交流媒介。一国的全球影响力、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以及使用该国语言的民众数量的多少,对该国语言在国际组织中的使用都会产生影响。经费成本是国际组织语言使用和管理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同时使用多种语言可能带来大量口译、笔译服务费用和大量纸张印刷装订费用。为确保语言的顺利传播,国际组织的语言使用还需要考虑受众群体需求,英语在此方面的使用功能和价值更为突出,因为它是全球通用的语言工具 [10] 。另外,就语言自身特性而言,语法是否严谨、语言是否容易学习和掌握,也决定着它可能被传播的速度与范围。如意大利语被认为过于复杂生涩,难以大规模流通 [11] 。

Figure 1.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choice of official languages in international 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图1. 政府间国际组织官方语言选择分析框架
Spolsky (2004, 2009)认为,影响语言政策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语言状况(交际价值)、身份(象征价值)、变化(全球化)以及语言选择人权;国际组织应在尊重组织官员、立法者及成员国多语言背景的同时尽可能实现语言统一带来的高效率 [12] [13] 。张慧玉(2020)在前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国际组织官方语言选择分析框架”,包含两个基本维度:语言价值与组织导向。如图1所示,横轴代表语言价值,也就是国际组织选择官方语言时所倾向的语言内在价值,分为象征价值与实用价值。纵轴代表组织导向,亦即组织自身的固有特征,如组织性质、成立原因、成立环境等,分为内部导向和外部导向。根据这一划分,第一、二象限分别代表侧重于语言象征价值的外部导向型和内部导向型组织,第三、四象限则代表侧重于语言实用价值的外部导向型和内部导向型组织 [14] 。

Figure 2.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Chinese language use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图2. 驻华国际组织中文使用分析框架
本研究基于对上述分析框架的理解和改造,构建了针对驻华国际组织中文使用情况的分析框架。如图2所示,第一和第四象限代表了此类机构基于中文使用程度和组织导向的两个“极端”:处于第一象限的国际组织一般由多个国家的相关利益主体发起成立,以中国为代表的华语国家扮演参与者的角色;其官方网站使用中文的比例不高或与使用其他语言的比例相差不大;其使用中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体现参与国的组织形象。相对应地,处于第四象限的国际组织主要由中国为代表的华语国家、相关组织和团体发起或发挥主导作用;其官方网站使用完整中文页面且保持中文内容的持续更新,使用中文的场景和形式丰富;中文的语言传播功能是其选择使用中文的主要因素,包括方便使用该语言的共同体分享信息资源和提升内部沟通效率等。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以《国际组织年鉴》(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发布的驻地为中国(包括总部驻华和设有驻华办事处)的国际组织作为主要数据来源,通过对这些国际组织官方网站信息的逐一检索和筛选,剔除其中不完全符合研究需求的几类样本,包括:(一) 机构属性有争议的,如将中国发起的从事国际交流合作业务的全国性机构认定为国际组织;(二) 网站停止更新或无法打开的,如已处于衰退或非活跃状态的国际组织;(三) 信息录入有偏差的,如总部或办事处已搬离中国或常驻城市信息有误的国际组织。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以是否在官方网站使用中文或呈现使用中文的需求或场景作为主要评判依据,筛选出34个驻华国际组织构成本研究的样本组织,具体信息如下(表1)。

Table 1. Sample information 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表1. 驻华国际组织样本信息
3.2. 数据采集与分析
本研究首先对初步筛选后获取的34个驻华国际组织的官方网站进行全面检索,包括查看是否有中文网页;“机构简介”、“新闻报道”、“出版物”、“会议”等栏目中是否包含中文字段或提及与中文有关的内容;此外,通过网页提供的“搜索引擎”再进行查验。研究聚焦最宽泛的搜索范围,例如,某驻华国际组织可能并未设置中文官方网页,但在该组织的“出版物”、“会议”等栏目中呈现中文报告、会议模板、学术著作和会议海报等内容或线索,我们也认为中文已通过不同方式进入了该组织特定领域的实际使用中。判断这些国际组织是否是由中国为代表的华语国家主导或发起的主要依据是查看其官方网页上的机构简介,并通过几大主要搜索引擎检索出来的信息进行交叉验证。
4. 驻华国际组织中文使用情况调查
4.1. 基于中文使用情况的驻华国际组织分类
结合上述分类框架与数据分析方法,本研究将34个样本组织划分到“框架”的四个象限中,其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图3)。如图3所示,处于第一象限(14个)和第四象限(11个)的驻华国际组织数量最多,表明这些国际组织在使用中文的语言价值取向和机构自身导向方面呈现“两极化”倾向。由于各象限样本数量整体上都不大,下文以语言的使用价值为主轴,将图3中的驻华国际组织分为“象征性使用组”(第一、二象限)和“功能性使用组”(第三、四象限)两个大类进行分析和比较。
侧重于中文的语言象征价值的驻华国际组织共有16个,其中,外部导向型组织有14个(87.5%),在数量上占据主体地位;另有2个(12.5%)驻华国际组织可大致归入内部导向型机构,主要依据是中国代表在其中的参与程度和体现的影响力相对于前一类组织而言更加明确和突出。例如,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China-Nordic Arctic Research Center),如其名所示,是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PRIC)与北欧国家和中国的相关机构联合发起的 [15] ;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the World Association of Political Economy)的章程中写明“官方网站使用英文和中文两个版本” [16] 。该学会的成员构成高度国际化和多样性,现任会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程恩富院士 [17] ,体现出中国学者在全球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声望与影响力。与之相对地,侧重于中文的功能性使用价值的驻华国际组织共有18个,与“象征性使用组”的总数接近,但分属第三和第四象限的机构数量相对均衡,包括7个外部导向型和11个内部导向型机构。处于第四象限的都是由中国倡议成立、发起或发挥主导作用的国际组织,且多数总部常驻中国。

Figure 3. Classif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based on the us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图3. 基于中文使用情况的驻华国际组织分类
在官方网站的语言选择上,34个国际组织都以英文作为主要语言,这与前述观点一致,即英语是国际组织基于沟通效率和成本考虑的最佳选择。相关佐证还包括,所有样本组织中仅有6个机构[亚洲农业工程学会(AAAE)、国际山茶花协会(ICS)、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WFAS)、国际竹藤组织(INBAR)、中非合作论坛(FOCAC)、上海合作组织(SCO)]使用了包括英文和中文在内的三种及以上语言。以官方网站作为观测窗口,中文在上述所有驻华国际组织中的主要使用体现在:(一) 官方网站的主要语言之一;(二) 在华会议的官方语言(与英语并存);(三) 代表机构部分成果或形象的中文出版物,包括中译版协议模板、中文专著和学术期刊等。部分驻华国际组织同时存在以上三种中文使用表现,包括“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国际竹藤组织(INBAR)、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WTCF)等;另一些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其中1~2种表现。整体而言,与“象征性使用组”相比,“功能性使用组”驻华国际组织涉及中文使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全面丰富,中文信息的更新频率也更加及时。满足条件(一)的驻华国际组织更有可能同时存在(二)、(三)两种使用表现;同时满足前两种中文使用表现的驻华国际组织更有可能处于第三象限;大多数同时满足上述三种中文使用表现的驻华国际组织处于第四现象。
4.2. 基于中文使用的不同类型样本分布情况
根据所涉领域的不同,研究者对34个驻华国际组织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如图4a所示,由纯色填充的数据条代表位于第一和第二象限的驻华国际组织;由图案填充的数据条代表第三和第四象限的驻华国际组织。研究发现,经济(商业、金融与贸易)、农林、医疗健康、科教(科研、学术和知识传播)领域的驻华国际组织选择使用中文的主要驱动力源自中文的象征价值,即更多为了体现中国作为参与国的组织形象。最典型的例子是三个驻华国际经济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NDB)和亚洲企业孵化协会(AABI),它们都偏向第一象限。这三个国际组织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中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参与国,但与其他主要参与国及其代表相比,其在机构中的参与度与影响力没有表现出特别显著的差别。
文体(人文、艺术和体育类)、环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及综合性驻华国际组织选择使用中文的主要驱动力更有可能源自中文的实际使用价值,包括方便内部信息共享、加强交流沟通以及对外传播与中国有关的事件、议题和动态。最典型的例子是样本组织中的所有综合性驻华国际组织,包括中非合作论坛(FOCAC)、博鳌亚洲论坛(BFA)、上海合作组织(SCO)、中国国际扶贫中心(IPRCC),以及中国–东盟中心(ACC),全都偏向第四象限,这五个国际组织都由中国推动成立,是中国和全球相关国家促进特定领域内的交流合作、践行全球发展倡议,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集体对话机制和重要平台。
另外,根据机构创办时间的分类表明,如图4b所示,一半以上倾向于中文的象征性价值的外部导向型驻华国际组织最早出现于2000年之前;而倾向于中文的功能性使用价值的驻华国际组织则大多成立于2000年之后。结合图4a的相关发现,针对这一现象的可能解释是,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包括网络信息和语言翻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新兴的、特别是由政府机构推动的驻华国际组织在中文使用方面有更强的实际需求和更好的技术加持,也更容易实现和呈现对中文的广泛使用。

Figure 4. Distribution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in different categories based on Chinese language use
图4. 基于中文使用的不同类型驻华国际组织的分布
5. 驻华国际组织中文使用特点分析
国际组织的语言选择涉及复杂的驱动机制,仅从涉及领域或成立时间来判断样本组织的中文使用情况可能难以获得准确和客观的结论。基于此,研究者进一步结合对34个样本组织的机构使命、定位和主要活动的分析,归纳了驻华国际组织选择使用中文的主要特点,作为对“哪些国际组织更有可能使用中文”这一问题的回应和解答。
首先,专业性强的国际组织往往意味着与大众生活的距离较远,受众群体相对集中或覆盖范围较小,此类机构倾向于语言的实用价值和使用成效,更有可能选择通用度高的语言(如英语)作为唯一官方语言(这一特点普遍存在,驻华国际组织也不例外);反之,专业壁垒不那么高、使用中文群体比重较大的国际组织更有可能在使用英文的同时选择使用中文。以图4中位于第一和第三象限中的样本组织为例,它们在组织目标、内容与受众群体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例如,亚洲人工关节学会(ASIA)由来自亚洲各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关节外科顶级专家组成,机构宗旨是推进和分享关节外科的最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兴临床研究成果 [18] ,其受众群体集中于精英学者,英语无疑是“性价比”最高的语言工具;而世界象棋联合会(WXF)、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WTCF)、国际丝绸联盟(ISU)等组织,其业务范围则更贴近大众(特别是华语国家民众)日常生活娱乐,因此在选择语言时会自然考虑到主要受众群体的语言偏好。
其次,所涉领域与中国议题相关度较高的国际组织,特别是中国在这些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包括拥有相关的自然资源、行业顶尖专家和学术领袖,以及特定基础条件等,更有可能将中文作为官方或工作语言。例如,国际田间试验机械化协会(IAMFE)的秘书处经历三次跨国迁移。它最早于上世纪60年代成立于挪威,随着协会秘书长和中心主任的变更,于2004年迁至俄罗斯,从2012年之后又迁至青岛农业大学。该协会的官方网站使用英文和中文两种语言,两个版本的页面内容详尽且保持同步更新 [19] 。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是由世界各国运河城市和相关经济文化机构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国际组织,其组织驻所和秘书处均设在江苏省扬州市 [20] 。中国特有的运河资源和运河文化在“运河城”扬州得到凝聚和体现,该组织的官方网站英文和中文并重,为中国青少年提升国际视野,以及让世界了解中国大运河文化故事提供了平台。
此外,中国作为主要参与者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或由中国政府发起或支持创建的国际组织,由于其聚焦领域和发展目标的积极现实意义,对于中文使用的倾向性更加明确。位于纵坐标右侧、特别是第四象限的组织样本为此提供了丰富的例证。例如,上海合作组织(SCO)明确将中文和俄语作为工作语言,这主要是由其核心成员国的语言偏好和内部交流需求影响和推动的 [21] 。国际竹藤组织(INBAR)作为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致力于促进竹藤相关领域的南南合作与南北对话 [22] 。该组织的官方网站、所涉出版物及各类活动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中文,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主要竹产国,以及世界竹产品生产和贸易第一大国在竹藤产业领域的影响力。另外,如中非合作论坛(FOCAC) [23] 和博鳌亚洲论坛(BFA) [24] 等议事机制都选择使用中文并发挥其交流沟通作用。通过加强与非洲国家友好合作,以及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努力,这两个平台也使中文被更广泛的国内和全球合作者所熟悉。当然,支持上述观点的各类影响因素并非孤立存在,从研究者基于官方网站信息所窥见的许多驻华国际组织的情况来看,它们选择使用中文的驱动力往往是由多种因素交叠或相互影响而促成的。
6. 结论与思考
国际组织中的语言使用是彰显语言影响力的重要媒介,提高中文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5] 。本研究以国际组织官方网站作为调查对象及媒介,对34个驻华国际组织进行分类与比较。作为对研究问题的回应,本研究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发现:第一,倾向于中文的象征性价值的外部导向型国际组织(14个,41.18%),以及倾向于中文的功能性实用价值的内部导向型国际组织(11个,32.35%)是样本组织的主体构成(73.53%),这种差异表明语言价值与机构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性——至少在中文使用方面,两者呈现内在正向关联:在由外部多国代表发起和推动的国际组织中,中文主要作为参与国组织形象的代表而存在,其实用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第二,中文在不同类型的驻华国际组织的使用情况存在差异,其背后反映的更深层次的驱动因素则是组织的受众范围、中文所承载的地域特色和国家综合实力。第三,结合上述调查与分析,本研究大致勾勒出了最有可能积极和充分使用中文的国际组织“画像”,其核心特质包括:由中国作为核心成员提出倡议、发起或主导;涉及内容适宜传播,涉及领域的受众群体广泛;专业门槛相对较低,与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的距离更近;中国在特定资源储备和设施建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在这些组织的发展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本研究评判一个国际组织是否使用中文的标准较宽泛,涵盖中文被正式确认为官方和工作语言,及至中文仅作为其他辅助形式出现等各种情况,以期获得相对丰富的组织样本。尽管如此,从上述特征凝聚成的组织形象来看,中文在驻华国际组织的使用仍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但同时也意味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文在驻华国际组织的发展具有天然便利性,最简单的原因是,就地聘用的工作人员(虽然可能职位较低)必然使用该组织所在地的语言 [9] ;即便中文无法作为正式官方语言,包括国际员工在内的所有驻地工作人员在日常社会交往中也不可避免会与中文打交道。针对如何提高中文在驻华国际组织中的使用率和“存在感”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第一,推进建设高质量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鼓励更多优秀的本国公民进入国际组织工作。高校作为教育、科技和人才发展的集合地可在此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包括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国际传播、国际关系等一系列学科的系统性建设,以相互支撑的学科群构建为基石,培养中文精通、专业知识过硬和视野开阔的“语言+”人才;与重要国际组织合作搭建创新实践基地,为优秀年轻人进入国际组织工作和实习提供平台。第二,积极主导、参与创建新的国际组织 [25] 并吸引重要国际组织入驻 [26] ,包括鼓励资深专家和青年学者投身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国际组织筹建工作、与相关领域的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交流或在其中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组织筹备在华国际会议和学术研讨会议等,为中文成为相关国际组织的官方或主要工作语言争取更多的机会。第三,通过立项、学术研讨等各种方式凝聚各领域专家,推动有关国际组织语言管理方面的研究;形成对国际组织官方网站中文使用状态的机制性调查 [8] ,为优化国际组织网站中文状态下的用户体验、拓展潜在的受众群体提供必要助力。
基金项目
本文的撰写得到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国际组织、会议中文使用情况调查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YH09C)支持,系该课题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