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目前国内关于“共情教育”方面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实证研究。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梳理了相关研究成果,分析总结出现有的一些不足以及存在的主要误区。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的学生健康成长。
2. 共情力在教育中的价值
共情(empathy),一词来自德国术语“Einfüglung”,是指一种换位思考的能力,具体地说是一种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认同和理解他人处境和感情的能力 [1] 。所谓共情,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人们对共情的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共情一直是各界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铁钦纳是最早提出共情这个词语的,他认为:“个体可以看见他人的面部情绪,还能够感受到他人内部的情感,这种就可以称之为共情” [2] ;诺丁斯认为“共情是指个体倾向于为更深刻地理解某人而向别人表现出的个性品质,并认为别人也会拥有和他同样的个性品质”;科赫特认为“共情”即“替代的内省” [3] ,也就是替代另一个个体思考和感受自己内心世界的能力 [4] ,它包括个体感知另一个个体的同理心,反思自己的看法、态度,还包括对情绪和情感的共情、反省。在与他人相处时自身能体会和领悟别人情绪想法的一种倾向,由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组成,认知共情是指领略到他人的想法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情绪共情是指对他人动作行为的心态反应,也就是能有与别人类似的心情体验,当这种反应面向自己的时候被叫做个体忧伤,面向他人的时候被叫做同情关怀。
共情最初作为“以当事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被运用于心理咨询和治疗当中。近些年来,许多研究者都致力于探讨如何通过有效地利用共情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语文学习中,一些教师就开始尝试着运用情境教学法、合作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再如在小学阶段,很多教师则采用了情景导入法、游戏化教学方式以及小组探究式学习方法等方式进行课堂改革。
共情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心智成熟标志,是一项非常难得的品质,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都能帮助我们感受他人情绪,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甚至让他人为我们所用。面对学生,教师的共情力更应该全面展现,站在学生的角度着想,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被爱的美好,能理解父母的行为立场,也能接纳他们的平庸与时代局限。
3.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情力的重要性
3.1. 选片缘由
该影片讲述了一批接受传统教育的学生们,遇到了一个别具一格的老师后的故事。故事开始于美国威尔顿学校,这是一所毕业生常青藤高校含量达到75%的贵族学校。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将自己的孩子送进来,孩子们默默接受着父母的安排,成为父母眼中的理想孩子。但基廷老师的到来,唤醒了这些学生埋藏在心理的自由与真实。
这是个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题材,一个用鲜活生命与现实主义抗衡的结果,很幸运换回了一批青年的觉醒。更确切的说他们敢于和现实斗争而不是被乏闷古板一成不变的人奴役,弄明白了汲取生命的精华并努力寻找自己的音。但不幸的是顽固的人伪善的人依旧如此。
在新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受教育者,他们普遍具有开阔的眼界,追求个性自由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同时,他们将面对更加复杂的环境。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新一代青少年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不同于旧社会背景下的受教育者,他们往往按部就班,向往循规蹈矩的生活,缺乏自主意识,缺少独立性,在其后代展现出活跃的思维的时候,往往不能正确地共情其想法,从而导致了很多家庭问题、师生关系无法解决。
3.2. 家庭教育中共情力对个体的影响及重要性
广义上,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成员之间,不论是家长(不仅限于父母,还包括家中长者如爷爷等)对子女,还是子女对家长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和影响。其进行教育的场所不仅仅局限于家庭,任何场所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地方。为了更好地增强家庭教育能力,家庭成员都需要努力学习相关的技能,如共情力。狭义上,家庭教育专指父母对子女进行的教育,且教育的场所是固定的。本文也是采用了家庭教育狭义概念。
3.2.1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解决家长孩子间的冲突矛盾
学生尼尔的自杀将整个故事带入高潮,悲剧使人陷入深思:尼尔为何会走上自杀的不归路?像尼尔这么玉树临风、成绩优异,还有表演天赋的杰出学生的离开,人们的心中,无疑充满了无限的惋惜。这也引导我们去思考,在家庭教育中,尼尔父母教养方式与尼尔之死的直接关系。
影片中尼尔说“生平第一次我知道了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而且也是第一次我下定决心要做成……”“查理,我成功了!我演帕克!帕克!最主要的角色!”。对于尼尔来说,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找到自己的梦想与价值,然而在父亲眼中成了一场笑话。父亲无视尼尔戏剧表演的精彩绝伦,无视尼尔声嘶力竭的呐喊,无视尼尔在说出“nothing”时眼中已坠落的星辰。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像阶梯一样由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七种基本需要,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需求、尊重需求、求知与理解需求、美的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5] 。其中“自我实现需求”就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个人理想和抱负能够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而采用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同性格类型者通常在最高层“自我实现需求”上有很大差别。影片中尼尔的父亲:一个睡觉前鞋子都要摆放整齐的人,自然也会把孩子的人生规划“整齐”。尼尔的父亲作为以经济型为主要特征的一类人,其自我实现需求表现为在社会工作岗位上可以获得很多荣誉、钱财,从而要求尼尔做一个有光明未来的“医生”;但尼尔作为一个以理想型为主要特征的性格类型的人,他对自我实现的需求就是以自我完善、自我欣赏为主要目的“演员”。尼尔的父亲忽略了孩子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其发展具有差异性、可塑性、未完成性。在个体发展的过程当中,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发展,家长更应允许孩子自由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关怀和保护,在其选择的过程中行使监督责任而不是强制干涉。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的是被尊重而不是被一味地否定,当父母认为自己做得很好时,其实已经给孩子带来了很多伤害。所以,这一时期的父母应该学会共情子女的想法,正确引导其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约束,从而使孩子内驱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3.2.2. 家庭教育中共情力对个体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持续不断的复杂系统工程,也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研究表明,学者们普遍认可共情对人类生活有极大的价值。共情促进了人际交往的社会能力,并构筑起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联感。在养育的过程中,父母常常表现出积极的情感有利于孩子共情能力的培养。比如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具备正向预测孩子身心发展的作用,像专制型和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则是负向作用。由于家庭教育自身的一些弊端导致家长们对于家庭建设的认识不够全面,对家庭教育的认知不到位,同时由于家庭教育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及系统性,所以很多家长忽略了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例如,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往往就变成了说教。而“说教”和“共情”最大的区别是角度,一个站在自己的角度,一个站在孩子的角度。“说教”是用自己的经验、判断和理解去教育孩子,它是主观的观点。而“共情”是用孩子的眼睛去看、耳朵去听、心去感受,更好地帮助孩子去建立属于自己的经验。
尼尔的父亲在对尼尔的教育中根本不听孩子的意愿而强行安排他以后的路,稍微违背父亲的意愿便视为顶撞,即便是父亲知道尼尔的梦想也不同意尼尔去追求。如果尼尔的父亲能够站在尼尔的角度想想,什么能让尼尔的精神真正富足?什么又让尼尔感到压抑灰暗?或许尼尔就不会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3.3. 学校教育中共情力对个体的影响及重要性
学校教育是以学校为单位,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和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其优点是:组织化、制度化、教学效率高、教学质量佳。其缺点是:高度的组织化会妨碍学生自主学习,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
3.3.1. 基于“社会发展理论”解决教师专制问题
影片的开头,校长在开学典礼上讲到本校引以为傲的四大支柱是:传统(Tradition)、荣誉(Honour)、纪律(Discipline)、卓越(Excellence) [6] ,而这与后面在学生间流传的四大支柱大相径庭——嘲弄(Travesty)、恐怖(Horror)、颓废(Decadence)、排泄(Excrement),这些词语在英语单词中极为相似却又表达意思相反,从侧面反映出了学生对学校管理制度、人文关怀的反抗以及无能为力。在新任英语老师基廷出场时,学校的钟声响起,湖边的群鸟密密麻麻地向一个方向起飞,像学校的学生一样,目标一致、按部就班,实验课、几何课固定提交作业,拉丁文课的顺序重复教学。基廷在门口探头,吹着口哨走进来,似诗人、似春风。正如影片的另一个名字《春风化雨》。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其社会发展理论中表明,个体的发展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个过程都有其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冲突。若个体在每个阶段中的冲突得到良好解决,则会获得积极的人格;若冲突未得到解决,则会形成消极的人格。基廷在授课过程中面对个性张扬学生时,不按学校硬性规定去做,反而突破填鸭式教育,建立师生互动平台,尊重学生个体,注重学生内在真实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教学环境下愉快地成长,并引导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用心去感悟学科精彩的眼睛。
3.3.2. 学校教育中共情力的重要性
影片中,在安德森束缚自我时、多尔顿鲁莽行事时、尼尔迷茫不止时、基廷从未直接否定他们,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教他们思考怎样才能最优解,他的幽默风趣让学生们纳谏如流。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更要求教师能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思想,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法,以合理的形式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近年来,由于学校不断发生虐待儿童事件,引起人们的恐慌,同时教师这一职业也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教师共情能力的培养应该受到重视,提高教师的共情能力不仅有利于本专业学生的自我发展,还能为未来的教育工作奠定基础,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教育启示
可悲的是,电影中的学校与我们的教育某种程度上竟然如此相似。原来,各处都有腐朽的思想,顽固的父母,要服从的命运。其实最初笔者十分不解站在讲台上看台下的用意,是为了让我们理解老师的感受好让我们设身处地吗?其实,这也启示我们应该以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基廷老师是这所传统老牌学校的“另类”,他有自己的初心、有对未来的热情。电影的语言优美、富含哲理性,纵使最后有的人站起,有的人仍旧坐着,可新思想已然与旧思想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对抗,可以说,基廷虽然走了,可他的教育成功的扎根在大家的心中,终有破土而出之日。
4.1. 培养家长的共情观念
在家庭教养中,无论是父母或是祖辈教养,都要对孩子身心发展有关注和追踪意识。未成年人的身心正处于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个体生活范围逐渐扩大,接触到更多的同伴和成人,思维能力随着同伴交往和教师有意引导快速发展,因此家庭教育极为重要。
共情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但很多人从小缺少被共情的能力。由于大部分父母更多关注的是对错,而不是孩子的感受,这就使得父母缺少学习和体验的机会;孩子缺少被引导、被鼓励的机会。那么,很多家长在共情时会和“同情”混淆,一个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接纳自己和他人的真实情感;另一个则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同情,并压抑自己和他人的真实情感。由于现实原因导致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是很高,而学校也缺乏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无法提供共情教育的指导,从而影响子女的身心发展。例如:当子女表现出不良的情绪情感时,通常情况下父母首先是对子女的不良情绪进行批评,而不是对其情绪进行情感接纳。这虽然能快速地让子女感到压力而停止悲伤行为,但其实未真正化解子女内心的矛盾,矛盾无法解决,久而久之便会压抑内心情感,不利于子女良好性格的形成。若在子女表达出情感时,父母能真正放下自己的意见、处事方式、强硬态度,真正意识到对面的人是具有独立思维的个体,尊重其差异性,在此基础之上认真倾听其表达,这样做不仅能够帮助个体消除不良情绪,还可以培养个体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自信心,为以后更好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4.2. 家校合力,开发家庭教育相关课程
传统的家庭教养方式中,父母在与子女交谈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给予子女充分表达自己情绪的机会,亦或当子女表达完自己的想法后,随意应付便结束对话,而不加以引导,无法有效沟通,从而导致个体无意表达内心真实感受,教育也就无从实施。之前我国面临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压力,一些由亲子间造成的家庭矛盾使我们深深感到:儿童的发展需要真诚的对话,这其中有师生间的、教育者间的、亲子间的、家校间的,都要求我们共同致力于建立和谐共生的新型人文关系。
随着人们对教育观念和模式改变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维,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必须进行变革。因此就会出现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式教学活动。例如,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特征及家庭背景设计个性化教育方案,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学习、生活上的关键时期。在学习上,幼儿园毕业期的“幼小衔接课程”,小学毕业期的“小初衔接课程”等;在生活上,设置一些亲子活动等,这些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都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并且可以采用线下家长会和线上会议的方式为家长提供相应的训练,以帮助家长了解子女在不同时期身心发展特点,达到科学合理地应对问题,以规避家庭教育中的错误。
其中,亲子活动是学校与社会沟通和交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它可以让父母感受到自己的责任,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教养热情并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其心灵成长。增进双方理解及情感。通过与学校老师互动交流以及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为家长搭建沟通平台,提升自身素养和能力,增强家庭成员间相互信任、尊重与支持,营造和睦温馨的亲子关系。如开设“亲子登山”、“亲子毕业典礼”等课程。
4.3. 营造和谐人际环境,构建良好人际关系
共情力是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在对学生共情力的培养中必须注重其人际关系的培养。例如,在课堂上请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全面感受不同人物的心情,去理解他人当前的情绪想法,做到准确理解他人思想,从而实现对他人的共情。又如,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为其提供宿舍活动、社团活动、班团日活动以及各种文化节等交往平台,增加学生与他人交往的机会,从而训练学生的共情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又如,利用活动讨论课和学术讲座向学生传授共情知识和交往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5. 结语
共情力教育的意义深远又值得反思,不仅仅在于探讨共情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而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一种生活方式或思维模式来指导其行为。这种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人格力量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们一生。新时代教师应该做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同时也要承担起学生心理健全发展的促进者。通过共情教学,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并且这种共情对提高师生间沟通能力也有着积极作用。这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十分符合现代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