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由此带来诸多概念的延伸以及新概念的认知重构,进而形成诸多新命名与新指称。其概念认知组合往往基于先验(embodiment)的概念组构认知模式,基于已知事物或已知概念来构建新事物、新概念的命名与指称,且以既定认知隐喻模式或转喻模式为其表征。以中国沿海地区居民小区命名为例,鉴于房地产业的竞争,小区的命名与指称往往基于隐喻或转喻,重构新概念、新指称名来凸显小区特点,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住房和生活环境的心理需求,激发购买欲。这种新构概念组合所表征的词汇,体现出较强的隐喻化或转喻化倾向,以凸显小区命名中始源域(source domain)与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相似性或同一认知域内的相邻性(contiguity)特征。
所谓隐喻,指的是基于相似性,以一种概念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从而构建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概念映射,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获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 [1] [2] 。转喻则是基于相邻性关系,在同一个认知域内的概念映射 [3] 。初步语料调查表明,大部分居民小区的命名以二元组构为主,其中以名名概念合成为主。这类组构往往以隐喻、转喻或隐转喻为其语义通达路径,完成两个概念之间的概念合成认知操作 [4] [5] 。所谓的概念合成(conceptual blending),指的是心理空间的合成,而心理空间,是指人们进行交谈和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conceptual packet) [6] 。如“润玉园”,其命名基于相似性,将“玉”的特征跨域投射(inter-domain mapping)至小区,凸显小区的“温润、宁静、品质”等特征,继而形成“润玉园”合成概念;同理,“新海蓝钻”则将“钻石”的特征跨域投射至小区以凸显小区如“蓝钻”般的高档与华贵。类似的还有“恒大城市之光”、“仙坪苑”等。“海顿公馆”的命名则通过“公馆”与建筑类属概念(generic)范畴之间的相邻性(成员–集合)而构建出“建筑”这一认知域的域内映射(intra-domain mapping),凸显出小区的高档与品质,继而形成“海顿公馆”这一命名;同理,“IN蓝庭”基于“庭”范畴与“建筑”范畴的“成员–集合”相邻性,以转喻为语义通达路径,构建出“建筑”这一认知域的域内映射,凸显小区的时尚色彩。类似的还有“城市空间”、“嘉恒广场”等。
前贤对于居民小区命名的考察主要集中于中国传统文化、当地地域文化、外来文化、民族文化等文化因素及其对小区命名的影响,以及小区名称中所蕴含的语言现象,如选词特点、语义特点、音律特点及其所运用的语法和修辞手法等,鲜有从认知视角,聚集沿海地区居民小区命名中的隐喻、转喻模式及其分布特征与规律来加以考察。
本文以宁波市为样本,以海曙、鄞州与江北三个区近十年内的小区命名调查为基点,共收集小区名称603个,通过对其隐喻、转喻模式、实体范畴以及语义复合模式人工标注与统计分析展开分析,在概念隐喻、转喻理论与概念合成理论关照下,考察其命名的概念认知合成过程中隐喻、转喻模式及其分布,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究小区名称命名的认知规律,力图为未来沿海智慧城市的居民小区命名、城市规划命名以及智慧小区的命名等提供认知理论上的部分参考依据。
2. 国内、外研究
国内、外语言学领域已有部分学者关注到小区命名这一显性语言现象,对其关注点呈现出从语言文化、地理文化、语言景观等层面,逐步过渡至探析其隐喻机制、转喻机制及其背后所隐藏的认知理据的研究趋向。
在国内,小区命名作为新概念合成的一个语言现象已引起语言学界诸多关注。部分学者主要以社会语言学为视角,对地名通名、楼盘命名、居民小区命名加以分析 [7] [8] 。也有学者以文化和语言结构为视角,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要素出发分析楼盘名中体现的语言特点 [9] [10] 。还有学者从语言景观视角对小区名称标牌语言景观加以调查 [11] 。部分学者基于语料考察,分析小区命名中的转喻化命名现象,主要聚焦于转喻思维在小区命名中的运用和产生原由 [12] 。还有学者考察了经济学术语的隐喻命名及其认知机制、隐喻与转喻视角下的楼盘名称等 [13] [14] 。此外,尚有学者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概念转喻理论与概率论,探讨了近十年来全球新发现物种命名中的隐喻与转喻分布及其特征与规律等 [15] 。众多学者相关研究的聚焦点逐步从语言表征(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s)过渡至语言背后的隐喻与转喻认知机制。
国外关于命名学(onomatology)研究的成果众多,部分学者分别从概念整合(conceptual integration)和意义构建(semantic construction)的视角对命名进行了认知考察 [16] [17] 。此外,国外学者对人名和地名的用法也尤为关注,其考察主要基于认知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从隐、转喻角度,借用从概念到方法的模式,对姓氏、昵称和地名的来源进行了考察 [18] [19] 。部分学者则基于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对常见的人名、地名加以分析等 [20] [21] 。国外诸多学者以认知语言学为视角对事物的命名理据进行了深入研究,然而却鲜有关注住宅小区的隐喻、转喻化命名及其认知机制。
前人的相关研究呈现出从文化因素向认知机制转变,从语言表征的描述与分类逐渐深入至命名概念所蕴含的隐喻与转喻本质的探讨等主要特征。然而,却鲜有以语言认知理论为基础,基于语料调查,考察小区命名中的隐喻模式与转喻模式,继而深入挖掘小区命名中隐喻与转喻认知机制的分布特征与规律。
3. 沿海地区居民小区命名中的隐喻与转喻模式分布
语料调查表明,沿海发达地区居民小区的命名中,隐喻相对于转喻而言占据分布优势,隐喻化、转喻化实体范畴(如“苑”等)分布则较为均衡,且该类隐喻型与转喻型命名往往结合地域地理文化因素。以下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3.1. 居民小区的命名中隐喻相对于转喻而占据分布优势
人们在命名与指称某具体事物或范畴之前,往往基于已有经验或先验(embodiment),寻求与已知事物或已知概念具有相似或相关性的其他事物或概念,继而赋予所命名事物以他物的特征或属性。通过这种相互作用的映射(interactive mapping),属于某一领域的相关概念与结构被转移至另一领域,最终形成一种经过合成的新概念结构,即隐喻意义 [2] 。
基于近十年内宁波鄞州、海曙和江北区新建住宅小区的命名语料调查表明,居民小区的命名中诸如“公寓”、“小区”、“社区”等类属概念范畴存在明显的减少趋势,取而代之的则是辞藻华丽的命名,偶见基于名称而无法快速辨识是否为住宅小区。这种从既存认知实体范围中引申而来的小区名称,正是隐喻和转喻思维在命名认知操作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
语料调查的数据统计表明,在603个语料数据中隐喻型命名占比81.7%,转喻型命名占比10.9%,而隐转喻型兼有的命名仅占2.8%。其他类型则包含两类,一类是含“公寓”、“家园”、“社区”等类属概念范畴的命名,另一类是不涉及隐喻、转喻、隐转喻或类属概念范畴的命名,仅占4.6%。如表1。

Table 1. Distributions of metaphorized, metonymized & metaphtonymized patterns in naming the residential quarter in Ningbo for the past ten years
表1. 近十年宁波小区命名中隐喻、转喻、隐转喻型分布
由此可以推测,沿海发达地区新建居民小区命名中所蕴含的隐喻与转喻类型分布呈现出以隐喻为主、转喻次之而隐转喻兼有型命名相对较为少见的分布特征;此外,研究发现,建筑、场所类属概念范畴在小区命名中的使用有减少趋势;而部分高档居民小区,其命名则涌现出隐喻与转喻兼有的特征。小区愈高档,其命名体现出认知操作愈复杂的潜在趋势。
3.2. 居民小区命名中的隐喻化、转喻化实体范畴分布
基于隐喻型、转喻型以及隐转喻型命名的数据分析表明,“府”、“园”、“苑”等建筑类范畴在类属实体范畴中分布频率最高。据《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下称《现汉》),“府”的本义为储藏文书或财务的地方,衍生为旧时封建贵族和官僚的主宅,如“江东金茂府”、“景瑞上府”、“国骅宜家华府”等。而“园”,据《现汉》,指的是历代帝王以及亲王、妃嫔、公主之墓所建宗庙,小区命名则以该范畴来凸显小区的高档与贵族感,如“南熙园”、“润玉园”、“雅戈尔御玺园”等。《现汉》中“苑”的基本释义为古代豢养禽兽、种植树木之所,多指帝王的花园;又可指学术、文艺荟萃之处,其被大量应用于小区名称,如“香悦花苑”、“盛达茗苑”、“九和珹雅苑”等。以上三类范畴,均涉及到了古代帝王或贵族豪华气派的生活场所,使得消费者在看到这些小区名称时,会将其与帝王或贵族的府邸联系起来,并且往往会将这样的小区与尊贵的生活品质相联系,从而激发购买欲。从认知思维的层面来看,该类命名既涉及到隐喻思维,又牵涉到转喻思维,其中还涉及到类比思维等,往往十分复杂。
此外,尚有其他实体范畴亦成为小区命名中隐喻化或转喻化的目标,该类范畴共有27个,其中建筑类实体范畴占据较大比例,如“庭”、“里”、“院”、“城”、“公馆”、“郡”、“村”等,其在命名中的分布呈现出“府”、“园”、“苑”占据绝对优势而其他范畴则表现为长尾效应的特征。如表2。

Table 2. Distributions of metaphorized & metonymized building entity categories in t naming the residential quarter
表2. 居民小区命名中隐喻化、转喻化建筑实体范畴分布
3.3. 隐喻型与转喻型小区命名往往与地域、地理概念范畴相结合
语料表明,沿海发达地区的小区命名除植入传统文化因素外,往往也会利用地域、地理文化因素。以宁波为例。该城市背靠东海,怀抱三江,亦有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的河姆渡遗址文化古迹。这样的地域、地理文化使其自古以来就即关注水文化,“水”语义家族的诸多成员范畴成为命名的一大特色,而其城市得名则取自于“海定则波宁”,可见水文化在该区域小区命名中的重要性。因此该城市内居民小区的命名,往往聚焦于“水”范畴语义家族的众多成员,如“海”、“江”、“港”、“湾”、“岸”等范畴。
该类语义范畴正对应了宁波水文化中的海洋文化、三江文化和港口文化,使其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并表征于小区命名中,成为隐喻型或转喻型实体范畴的核心范畴。数据统计表明,近十年来宁波市鄞州、海曙与江北区新开楼盘命名中,即包含有“江”、“水”、“湖”、“港”、“湾”、“岸”、“溪”、“源”等诸多“水”范畴的语义家族成员,而其中又以“江”、“海”、“湖”、“澜”等家族成员实体范畴在命名中前置最多,如“春江悦”、“江上印”、“海语天下”、“海志府”、“湖光天樾府”、“新湖景花苑”、“澜悦花苑”、“恒威君澜上府”等;而在命名中的后置实体范畴中,“湾”、“岸”、“源”等家族成员最为常见,如“姚江湾”、“悦澜湾”、“御景湾”、“风格首岸”、“银亿东岸”、“文澜水岸”、“荣安桃花源”、“都市嘉源”等。其中,“水”语义家族成员范畴在小区命名的前置实体范畴中所出现的词频明显远高于命名中后置实体范畴的词频。总之,小区名称中的水文化元素以“江、海、湖、澜、湾、岸、源”为实体,凸显出沿海发达地区居民小区绿色、生态、国际、时尚的城市定位。其中,“水”语义范畴的众多家族成员在小区命名中的分布情况。如表3和表4。

Table 3. Distributions of region & geographic pre-categories in the metaphorized and metonymized naming
表3. 隐喻、转喻型命名中的地域、地理语义前置范畴分布

Table 4. Distributions of region & geographic post-categories in the metaphorized and metonymized naming
表4. 隐喻、转喻型命名中的地域、地理语义后置范畴分布
4. 居民小区命名中隐喻、转喻型范畴组构模式分析
隐喻、转喻是人类认知思维的重要方式,并贯穿于概念合成所表征的概念认知建构过程中。基于所收集语料中隐喻与转喻的分布特征来看,沿海发达地区居民小区的命名以隐喻与转喻型为主,非隐喻与非转喻型为辅,隐喻、转喻思维是其隐喻型与转喻型命名产生与衍化的主要通达路径,而事物特征范畴与类属概念范畴的隐喻、转喻型认知合成则是其主要的概念组构方式。
隐喻、转喻思维不仅是语义通达的路径,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在对新产生的概念、事物命名时,往往基于先验知识,通过人脑的概念加工,将某一领域的相关概念和结构转移到另一领域,最终形成一种经过合成的新的概念结构,即新的命名。以“仙坪苑”为例。“仙坪”系隐喻型概念,同时凸显该小区的特征“仿佛神仙居住的地方”。该特征范畴“仙坪”与种、类属范畴“苑”以隐喻为语义通达路径,形成新的命名“仙坪苑”。
事实上,小区命名的语言组构表征背后所隐藏的概念结构多为特征范畴与类属概念范畴的隐喻、转喻型合成,这是沿海发达地区小区命名主要的概念组构方式,体现为“特征+类属概念”。以宁波为例。在小区命名中,特征范畴主要包括地理方位(如“南塘新村”、“公园壹号”、“外滩风景”、“下塘曙光苑”、“东澜湾”)、姓氏(如“殷家花园”、“蒲家兰庭”)、开发商(如“银亿东岸”、“雅戈尔香湖湾”、“维科馨院”、“万科金色城市”、“中基理想城”、“碧桂园碧玥府”、“罗蒙环球城公寓”)等。此外,尚有其他特征范畴在命名中也得以凸显,主要包括具象特征凸显(如“樱花公园”、“梧桐别院”、“碧湖花园”、“云水湾”)与抽象特征凸显(如“丽雅苑”、“舒沁苑”、“领秀熙城”、“爱情公寓”)等。值得一提的是,尚有部分特征范畴借自于外来词音译,如“罗曼风情”、“卡纳湖谷”、“米兰公馆”、“香槟水郡”、“维拉小镇溪园”、“海顿公馆”等。
类属概念范畴则主要为建筑、场所类范畴,包括“公寓”、“公馆”、“庭”、“花园”、“村”、“苑”、“华府”、“岸”、“家园”、“府第”、“府”、“园”、“台”、“居”、“城”、“上郡”、“湾”、“昉”、“庄”、“小区”、“角”、“谷”、“楼”、“谷地”等及其变体等。
部分具象范畴与抽象特征范畴亦占据类属概念槽(slot),如“水岸”、“万里”、“风景”等,其命名体现出“特征 + 特征”的概念组构模式。序号与年份范畴亦有可能占据类属概念槽,如“新外滩1号”、“海创家园5号”、“西岸1872”等。
为凸显高贵、国际化,尚有部分类属概念槽填充为特征范畴“世家”(如“中海雍城世家”)、“蓝钻(如‘新海蓝钻’)”、“国际(如‘汇豪国际’)”等。值得关注的是,外来词音译亦有占据类属概念槽位置的实例,如“城市摩尔”、“印象巴黎”等。综上,从小区命名的语法组构规则来看,多以名词性结构NP作为定语或类属概念范畴来命名,该种命名方式为小区命名的常规方式。
综上所述,沿海发达地区小区命名多以隐喻与转喻为语义通达手段,以“特征 + 类属概念”为常规的概念组构选择,以“特征 + 特征”为辅助手段,其概念组构方式均受到复合词概念组构方式影响,很大程度上类似于名名复合组构,即董秀芳指出的名词成分作为定语的名名复合词是汉语中名名复合的常规选择 [22] 。在其概念组构过程中,地域文化要素、国际化视野以及外来词音译也体现为凸显特征之一,借以体现小区与众不同的特点,吸引消费者,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见图1。

Figure 1. Metaphoric & metonymic patterns of noun constructions in naming the residential quarter
图1. 居民小区命名中隐喻、转喻型范畴组构模式图
5. 结语
沿海发达地区居民小区的命名多以隐喻、转喻为其语义通达路径,且隐喻占据明显优势,其中隐喻化、转喻化实体范畴分布较为均衡,且常与结合地域、地理文化范畴相结合。小区命名多以小区特征与建筑、场所类语义范畴的概念组构为主,且以特征范畴互构组构为辅,而命名中的特征范畴则主要包括地理方位、姓氏、开发商、其他具象特征与抽象特征以及外来词等,其类属概念槽则以建筑、场所范畴为主,以具象与抽象特征、序号、年份、外来词为辅,其命名方式可能系受到复合概念认知组构操作的影响。该研究为智慧城市住宅小区、智慧社区、国际化城市规划的区域命名等提供认知模式上的参考依据。然而,受限于语料数据规模过小,其研究结论尚待基于更大规模的语料数据的相关研究进一步加以验证。
致谢
本研究受2021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沿海地区小区命名中隐喻模式分析——以宁波为例”(项目编号:2021R438008)、浙江省哲社重点项目“基于量化的汉英名名复合隐转喻的内在层级性对比研究”(项目编号:17NDJC047Z)以及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汉英实体范畴概念合成的隐转喻层级性计量研究”(项目编号:19BYY1062021)资助。
参考文献
NOTES
*通讯作者。